这里没有公车——浙江省义乌市镇和街道改革公务用车探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7 00:46:33
这里没有公车——浙江省义乌市镇和街道改革公务用车探访
  调查研究  加入时间:2005-7-7 15:27:43     点击:1343
 
 
     今年1月,义乌市在镇和街道实行公务用车改革后,在金华地区乃至全省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从记者听到的反映看,可以说这次改革是领导肯定、干部满意、群众拥护。为探寻义乌市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成功的奥秘,记者来到义乌进行采访。 
     公车改革   大势所趋 
     义乌是金华市所辖的县级市,是全国著名的小商品城,小商品出口到188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88亿元,财政收入2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7元。全市常住人口130多万,全市共有公务用车492辆,其中13个镇和街道有公务用车149辆。按理说,经济如此发达的一个县级市养这些公务用车应该不难,但为什么他们要下大力对镇和街道公务用车进行改革?义乌市纪委、监察局的有关领导向记者介绍了事情的原委。 
     根据2003年9月的调查显示, 2002年镇和街道公务用车费用为1453万元;2003年1至6月为977万元,平均每辆公务用车每年的费用约9万元。这些公务用车不仅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且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公车费用成为“无底洞”,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一些单位和个人将各种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报销的费用放到公务用车维修、保养项目中,使公务用车的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五至十倍。一些负责公务用车采购和维修的人员收受汽车经销商或汽车修理公司的回扣,以及公务用车使用中严重浪费等,这些超额费用都算在了公务用车管理成本上。二是公车使用中存在一些不廉洁行为。如公车私用现象严重,有的领导干部把公车当成了私车,不仅自己办私事用,家属、子女办私事也用。有的单位配置公务用车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待遇”,一种“门面”,购车数量不断增加,档次规格不断提高,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 
     同时,义乌市也具备了公务用车改革的有利条件。一是义乌市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改革前有相当一部分机关干部已拥有了私车,大多数干部有驾驶证。镇和街道领导班子中有40%以上的干部有购买私车的打算,这为改革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义乌市干部群众思想解放。许多干部表示,坚决拥护改革,真诚地希望早日进行车改。群众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只要向群众讲清利弊,群众也会支持车改。三是车改有良好的外部氛围。目前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公务用车改革,其中包括一些经济条件比义乌落后的地区,为义乌市的车改提供了借鉴。 
     综合上述情况,义乌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对镇和街道公务用车进行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遏制公车腐败,此举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支持。 
     深入调研   科学决策 
     这次公务用车改革共涉及13个镇和街道政府办事机构和1300多名干部,究竟怎么改?市委、市政府经反复研究决定,先到外地考察学习,而后再结合实际形成改革方案。2003年7月,义乌市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调研组。调研组先后考察了湖北省老河口市、杭州市西湖区、江苏省江阴市等已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地区。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市纪委等主要领导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职务消费货币化,公务用车社会化”的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以及“促进发展、有利工作、勤俭节约、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动员大会,市委书记楼国华亲自作动员讲话,并明确了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意义。 
     动员大会,为镇和街道公车改革吹响了号角。 
     公车拍卖   开局良好 
     对这次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多数人赞同,也有一些人反对,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面对全市人民期待的目光,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童香娣说:“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将公车拍卖这第一炮打响、打好。”为此,该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公车拍卖计划,即先将13个镇和街道的所有公务用车统一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车辆评估机构和拍卖公司,由车辆评估机构对所有集中上来的车辆进行评估作价,最后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拍卖。同时,还制定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若干纪律规定》,加强对拍卖中关键环节的管理和监督。“但即使这样,仍然有人顶风违纪。今年元月,经群众举报,我们发现大陈镇镇长假公济私,将朋友2000多元的修车费挂在大陈镇GJ0025号车的名下报销,并串通该车司机欺骗组织;该镇政府一名司机擅自拆卸公车零部件并据为己有。对此,我们都及时进行了严肃查处,而且在全市进行了通报。”童书记边说边拿出一份《关于大陈镇有关人员违反公务用车改革纪律情况的通报》给记者看。“此举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所有镇和街道都按时将车改车辆交到市会展中心,由拍卖公司统一登记后公开展览了两天,接受广大竞拍者的‘检阅’。这期间我们没再发现一起违纪问题。” 
     说到为期两天的公车拍卖活动,参与了全过程监督的市纪委、监察局的一名同志掩饰不住的兴奋。他说:“那天差不多有300多人参加了竞拍,其中有拍卖公车原单位的干部和职工,但他们和其他竞拍人一样,不享受任何优惠,这是市里规定的。”“竞拍进行的非常激烈,叫价声音此起彼伏,眼看着价格直线上升,看得我们都热血沸腾。”唯一让他觉得遗憾的是,所有140辆参加拍卖的公车全都被其他竞拍人买走了。但他连忙补充道:“这正好说明了这次公车拍卖是公平、公正的。”据了解,通过公开拍卖,总成交价为1600多万元,比原评估总价990多万元多出了610多万元,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公车拍卖后第4天,该市对过去象征着“特权”的小号车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在义乌市物资市场上班的朱映红幸运地拍到了浙QG0001号车牌。一提起此事,她就非常兴奋地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发放补贴   严格规范 
     车卖了,公务出行怎么办?显然,把公务出行的费用全部由个人来承担也不尽合理。童书记说:“对这个问题,市委、市政府早就有了明确意见,严格按照干部现任的职务和岗位按月发放交通补贴,对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要根据其新的岗位重新确定交通补贴。”从市纪委、监察局同志提供的“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后交通补贴情况统计”中,记者看到:该市镇和街道发放交通补贴人员共1344人,其中正职标准为2000元,副职标准为1500元,科级调研员标准为800元,中层干部标准为500元,一般干部标准为300元。为鼓励干部购买私车,该市还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在车改后一年内购车的,凭本人或配偶的行驶证可一次性领取两至三万元的购车补贴。同时,该市还制定了省内出差交通费用补贴办法,根据出差目的地的距离远近实行分档定额补助,不再办理差旅费报销。在安置下岗驾驶员方面,该市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13个镇和街道的137名驾驶员中只有6人为正式编制,其余均为临时工。为此,该市对各镇和街道聘用的驾驶员一律清退;列入正式编制的驾驶员实行转岗,如要求辞职的,一次性发给8万元补贴,再按实际工龄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基本工资。 
     对公务用车改革后可能出现的新的腐败问题,义乌市纪委、监察局做到了未雨绸缪。童书记介绍说:“市纪委、监察局制定了公务用车改革的纪律规定,明确提出,拥有私车的公务人员,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到企事业单位报销、索要或者低价购买油料;领取交通补贴的公务人员,不准借用或无偿使用其他单位的公务用车,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向企事业单位及私人无偿借用车辆或报销、索要租车费用,一经查实,视情节给予当事人党纪政纪处分。对车改后违规任命中层干部的,视作违纪违规行为,除任命无效外,还将追究领导的责任。”此外,童书记还介绍,对公务用车改革后一些镇和街道可能出现将原来划入车辆维修、保养等项目中的费用转嫁到公务接待费中的问题,市委、市政府下一步将集中力量对公务接待工作进行彻底改革。 
     成效明显   多方认可 
     义乌市镇和街道公务用车改革除了在经济上达到了国家和公务员个人的双赢目标外,更是有效地降低了公务用车管理的社会成本,摆脱了公车私用、公车私驾等方面的治理难度,改善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财政开支。这次镇街公务用车改革中,共发放交通补贴人员1344人,每月应发放补贴68万多元,全年应发823万余元,与2003年1998万元的费用相比,预计每年可节省经费1000万元以上。童书记兴奋地告诉记者,如果下一步市直机关公务用车也改革了,节约的经费将更为可观。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干部的工作作风。推行公务用车改革,改变了过去一些干部“没有公车不下基层、不下村”的现象,进一步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秩序,杜绝出现耍威风的“特权车”,有利于树立政府和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营造团结干事谋发展的工作氛围。过去在公车使用上,容易造成领导干部之间的攀比计较,取消公务用车后,有效地杜绝了因公务用车引起不愉快事情的发生。 
     四是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将以往隐性的权力消费公开化,模糊的职务消费标准具体化,使职务消费在“阳光下”运行,政府在群众面前树立了透明、勤俭的良好形象。同时,实现了从“政府直接兴办服务机构”向“到市场购买服务”的转变,使政府更加集中精力抓好事关全市发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