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sina地域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17:19
常有人说,道理我懂,但你说该怎么做?
是,现实问题大多是方法论的问题。报网更如此。sina的海量新闻模式,并非穷途末路,而是正值当打之年。但并非报网能够复制的模式。
报网如何才能从sina模式中逃出生天?
京华网的建站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口号:北京、精致、个性。这也是我希望走出sina模式的三条途径。
所谓“北京”,指的是不同于sina模式的穷极四海、放眼天下,而是把目光、资源、精力集中在本地。这不仅仅是报网和母报内容定位相适应的无奈之举,而是和网站的个性、期望用户的类型、市场推广和营销测率挂钩的自强之举。
目前有实力做报网的报纸,除了党报之外,大多是在地域性市场呼风唤雨的都市报,他们在外埠难有辐射力和影响力,但是在区域城市市场有极强的影响力。作为隶属于都市报的报网,他们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主要也在区域市场,想包打天下,难。况且,报网可以做母报广告盈利、品牌拓展和活动组织的绝佳平台。
以本报为例,我们已经是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早报,每天阅读量近百万,我们最为强势的新闻品类也是本地新闻。但是我们在外埠的影响力非常小,基本上是通过几大门户向外辐射。事实上,我们也并不太在意报纸在外埠的知名度,因为这些知名度是难以给我们换来广告收入的(这一点我们迥异于另一张优秀的报纸——新京报)。作为报网,我们把网站的用户定位锁定为北京,不仅仅是出于内容上需要,更是希望我们的活跃用户主要来自于北京,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我们独立的、独特的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在网站定位上,首先锁定的就是区域化的概念。
我一直以为,垂直化是未来几年新闻网站的发展趋势。sina涵盖寰宇的内容,能够符合读者对“有趣的”新闻的信息需求,但是对“有用的”信息重视不够。“有趣的”、“有用的”新闻,是我的一种容易被人理解的粗浅分类。我以为,世间新闻,无外乎“有趣的”、“有用的”两种。所谓“有趣的”新闻,指的是和我们自身的生活决策无关,但是能够引起我们情感共识或者是交往话题的新闻。比如,《律师称萨达姆身体情况处于崩溃边缘》,这条新闻对我们来说,不能对我们的生活决策提供任何帮助,我们读这条新闻,仅仅是因为“有趣”。而《北京市一本录取分数线出炉》这条新闻,对考生、和考生家长,甚至是家有高中生的家庭来说,就是一条“有用的”信息。因为这样的信息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决策提供指南、导引、帮助。我一直以为,做一个媒体,有用的信息和有趣的信息,皆不可偏废。做网站,亦如是。好网站,对有用的信息、有趣的信息应该保持相当的关注度。sina模式,以及sina模式下锻造出来的新闻观,对“有趣的信息”的表达能力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平面媒体。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有用的信息”重视不够。现在很多新锐网站,象客齐集、饭桶网、大众点评网等,从传播的角度看,是对sina过于“有趣的信息”的反动。
思路到此,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要追寻有用的信息,地域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限定。地域性产生有用性,产生接近性。我最近经常上天通苑网站和焦点房地产网,这些网站的用户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并且存在着很大的营销潜力。也得益于地域性的网站限定。
看现在各地方网站,大多对地域性的强化不够,做得比较好的,我看是上海热线的“侬好上海”频道,武汉热线,还有未复辟前的奥一网。至于号称地方门户网站的各大网站,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干得还是复制sina的事。比如说号称北京人的新闻门户的千龙网,分析一下他们首页、首屏的截图,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这个首页突出的还是信息,但是地域性的——北京的信息在里面有多少体现?
从分类上看,北京只是四十多个频道和栏目中的一个,淹没在密密麻麻的sina式导航之中,头条区的新闻和边栏区的信息也大多和北京无关。值得称道的是右边的市民留言板、招贴栏、尤其是千龙引你办和每日生活信息栏目,不仅地域,而且互动。在京华网的建站过程中,我们好不惭愧的把这个创意给拿了过来,不惭愧,是因为这样好的栏目在这样的位置,用这样的形式体现,暴殄天物,不如我用。
上面说,地域化的网站是未来两年的新闻类网站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判断依据,还是从网站的赢利模式上看。具体不说。
在建新闻站的时候,我给兄弟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变海量阅读为精致阅读。
所谓精致阅读,不过是想解决海量阅读中,用户需要的信息难以寻找的问题。最直观的表现,精致阅读的页面比海量新闻页面要短,但有效信息多,新闻分类好,新闻排序合理。事实上,精致阅读的页面是要冒风险的,sina的新闻主页少说也有600多条新闻,精致阅读的思路是假定这些信息有很多是用户不需要的,要剔除那些无效信息,展现有效信息,新闻条数减少,就可能会冒某些用户特定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危险。
如何实现剔除无效信息而降低用户特定信息无法满足的危险?
首先是分类。这一年,我觉得“类”的概念至关重要。在信息饱和的环境中,好的、合理的分类意味着用户用更少的时间,找到更有用的信息。这是在帮人节约时间,延长寿命啊。对一个新闻网站来说,信息林林总总,分类尤显重要。现在网站的新闻分类,基本上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分类方式。在大类上主要是按照要闻、国内、国际、财经、社会、文娱、体育分类,但是在小类的分解上非常混乱。例如sina的国内新闻分类,下有国内要闻、综合分析、网评、时政要闻、内地新闻、媒体聚焦、综述分析、港澳台新闻。这些分类不是并列关系,有的是按照新闻的发生地分,有的是按照文体分,有的是按照新闻来源分。作为用户,面对这样复杂的分类,找一条新闻的时候,还要想这条新闻的属性、发生地、新闻源,多痛苦?
其实有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检验分类的科学性。看sina的国内新闻二级页,有几个人能注意到sina的分类?能想起来刚才看到的那条新闻出自哪个子分类?如果你问10个用户,一半以上答不出,那就有问题了。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分类?
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网站。这是《纽约时报》国内频道的页面:

让人始料未及,作为世界上最牛的报网,纽约时报的国内频道根本没有分子类别,只是当日重要新闻的列表。由于加了摘要、配图,条数也不多。只是在页面的右上位置有一个“find news by state”的下拉列表,按照州分类。
再看一下CNN的国内频道分类。

可以看到,CNN按照区域进行分类。右上角有一个图片导航,便于用户找到各州的新闻,比纽约时报表现力好。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新闻网站(当然,pv不如sina),为什么这两家不约而同地按照地点进行新闻分类?按照地点进行新闻分类有什么好处?道理笼统得说,很简单,这样分类不是便于网络编辑上传新闻,而是便于用户阅读新闻。但是认真思考,你会在其中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优点——这一点,我不细说。
在新闻站分类时,我坚持按照地域分类。北京单列一个频道(地域性的需求)。北京下按照城八区和郊区县分类,管它时事、时政、社会、使用信息,只要是这个区的,就放在一类。每个子类独立RSS输出,为了定制方便。
当然财经、文娱、体育不能按照地域分类。但也有一些比现在门户网站更好的方法。
实现精致阅读的第二个方法是突出使用排行。在研究国外重要新闻站点的时候,会发现基本上都有"most popular"之类的排行栏目。突出排行,假定前提是用户的大致口味和品位一致——别人喜欢的也是我喜欢的(这个前提很重要,我认为社会化书签网站和SNS网站的建站前提也是这种假定一致性)。因此,我不需要拖着滚动条,一条一条地寻找我需要的新闻,看看排行榜就好了。声名远播的digg的核心价值,其实只有两点:排行和参与。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newsvine。虽然newsvine在内容价值判断不象dogg那样激进,那样cool,但是newsvine显然更好地权衡了编辑选择和读者选择之间的关系。在内容的全面性上更值得称道。
做新闻排行榜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设定较好地时间间隔,二是做好分类排行。我借鉴了sohu博客的排行思路。


实现精致阅读,还可以通过其他3种方法来实现(5种方法都是我在向优秀的新闻网站学习过程中领悟的,另外的这3种方法,听起来不容易理解,做起来需要更好的后台技术支撑,就不献丑了)。但是分类和排行,是我认为最能体现精致阅读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听上去简单,但是做起来很不容易,需要对用户需求有精准的认识,需要前、后台很好的协调,还需要网络编辑有极强的新闻判断能力和页面组织能力。
精致阅读是一种思路,但更是一种方法。这个概念,仅仅是我自我定义,为了沟通方便喊出来的。需要进一步细化。诸位有什么好的方法,不吝赐教啊!
我也觉得Newsvine好过Digg,觉得新闻网站可以学习Newsvine,将同主题的纸媒体内容和网友提供内容同时呈现!
张锐指出了新浪的弊端:海量一锅烩,但是他的解决方案是分类.既然是分类,就有个谁来分,用什么标准来分的问题.这个问题,张锐没有明确的写出来,但是从他的例子看,似乎是要编辑来分类.
分类是一个很诱人,但是很危险的方法.诱人之处是:可以把需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降低几个数量级.危险之处在于:如果标准不合用户口味,就丢掉了用户.
所以有个性化阅读:根据用户以往的阅读兴趣(通常是通过软件来获取的),推测用户未来的兴趣.它比编辑分类的方式的优点在于:选取的内容是用户喜欢的,投其所好.缺点是: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软件的推测是有误差的.
在网络时代,网络可以把类似兴趣的人聚合起来,进行社会化阅读.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给小圈子里的朋友,用群体的力量来应对海量的信息.既照顾到了面,又节约了时间.
(我写《报网》系列,一是为了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二是为了抛砖引玉——这决非客套话,互联网太博大、太年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让人激动,也容易让人迷失。在互联网面前,我们都是无知者。所以早上我看到美人他爹的trackback的时候,特别高兴。我真的希望这个系列能让我们共同提高。)
走出sina,我已经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地域化的定位,第二是精致阅读。这两种方法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网站建设者、编辑者手上。是传者在推测、假想用户的喜好,这两种方法的风险也在于这种推测和假想本身需要极其敏锐的用户感觉。另外,我在前面说过,信息其实分为“有趣的”和“有用的”信息两种,对有趣的信息,由于我们同族同根同文同种,欣赏口味还大致相同,但是对“有用的”信息,由于用户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所以差别甚大。潘石屹关心的或许是国家房产政策,工薪族关心的可能就是柴米油盐,大学生关心的则是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大相径庭。
对传统媒体来说,这是无法治愈的顽疾,死结。但是互联网提供了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web2.0时代更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技术和新颖的方法。
前年吧,sohu在三亚组织了一次媒体高层联谊会,兄弟我也混迹其中。会议中,有一个游戏环节,要求各个小组狂想未来的sohu嘴脸,最有趣、有创意的获奖1万元。我提出未来的sohu的主页页面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每个用户自己可以控制、设计的页面风格、内容布局。打开浏览器,蹦出来一个像office助手一样的美女,性感,还是三点的,上来就跟你语音问好,告诉你今天的天气、重大讯息,嫌她鸹燥,就关了。页面是你已经定制好的新闻内容,现在要闻头条的位置各不相同,对我而言,是我最感兴趣的互联网业界信息和北京亚运村附近新闻(我住在亚运村啊)…… 李善友兄最终把10000块钱的奖金给了我们组。
前年,这一切还只是狂想,今天,这一切不仅完全可以实现,甚至比2年前的狂想更新奇、更体贴——这就是互联网让人心醉神驰的地方啊。
走出sina的第三种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个性化,让用户掌握选择权,新闻判断权,鼓励用户设定标签、推荐和反馈。
让用户能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有两个:海量的后台新闻存储量,丰富且开放的标签库。技术要求也不复杂,根据标签(是标签,不是分类)的RSS输出,页面可以拖拽自定义。
实现手段有三种,可以并存:
1、标签导航
2、标签定制。并且不用rss方式阅读,而是传统的页面方式阅读
3、页面布局自定义。
太具体的不说了。
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不是没有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而是没有自定义的习惯,这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教育时间,让他们了解这并不复杂的操作和了解个性化阅读的好处。这需要时间。在目前阶段,最稳妥的办法是将sina模式中的编辑设定和自定义结合。防止用户因为自定义不全,接触不到重要信息,从而失去对这种模式的兴趣。
第二、个性化定制的核心问题,我现在理解是标签问题。对一条信息,如何自动生成标签,并且向用户开放标签,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第三、用户注册信息越详细、越精确,个性化定制的效果越好(并且能和我一直在思考的定向广告结合起来,以后谈),用什么样的方法刺激用户以真实信息注册,并且保持他们的活动性,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性化定制是将页面的控制权、内容的选择权交给用户,以目前的技术看,用户的操作成本和理解成本都还比较高,如何降低操作成本和理解成本?
第五、传统的“你说我听”的信息发布思路,到“我听大家都爱听的”的思路,是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向社会化阅读的一种进革,然而,进革到“我只听我想听的“的个性化阅读模式,在营销上是否能配套?在一般用户的互联网理解能力和使用水平都还只是”你说我听“的sina模式的情况下,是不是冒进?有多少用户基础?有多少盈利模式可以支撑?
不管我有多少问题,但我一点也不困惑,也不会停止向个性化阅读方式的努力。因为个性化阅读不仅仅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它更解决了人类大众传播时代无数先辈都没有解决的重大难题。作为一个传播学习者,一个大众传播行业的从业者,还有什么能比开创新的传播模式更激动,更向往的呢?
先扯一点《报网》系列我的个人看法:我认同“精致阅读”及“个性化阅读”是未来发展方向,就如同人们总偏好某一服装品牌一样。但我认为“阅读”和“新闻”两者还有存在一定差异的,阅读一本小说和阅读当天新闻决不是一回事——人都存在著名的“我睡觉的这两个小时内,世界又发生了什么?”这样一种主动渴望获得大量新闻讯息的需求,其本质是夹杂着求知欲和窥视欲的,理论上讲,所处的层次相比“精致阅读”、“个性化阅读”需求更低,这表明逻辑上的必然更高性。
一个财经新闻订阅者,对财经新闻的喜好度不见得比对社会新闻的喜好度更高。抛开职业、层次、偏好这些标签化的东西,政治和色情是大众关注度最高的信息,呵呵^-^
所以我认为新浪新闻的“海量”并不是他的弊端,而是他吸引低级读者的最大特色(值得注明的是此处的低级读者仅仅被定义为人类在阅读特性上的初级特征),只有在这一步之上,才可实现财经、军事、时政、体育等稍高等级的“精致阅读”,各取所需。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改变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短期内对于“海量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不适和抵触,并不否定人类对各种身外信息的关注欲望。在海量信息之上发展起来的猫扑网,每天访问用户比立足精致划分的豆瓣网要多的多。
当然,我是非常看好精致阅读和定制阅读发展方向的,我也会是一个积极的拥护者并会订阅某些我喜欢的新闻。但也许在这之前,我还是会习惯将新浪新闻从头到尾看一遍,就当是好奇。如果新浪将现在已经归类划分的新闻才做的精致或专注一点的话,那它可以将下面的分支变为成为财经里的和讯网,但新浪新闻的总体特色还是会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