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办学论发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28:02

近年来,“办学”一词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国家法律、政策、理论著述、商等学校办学文件之中,诸如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途径、办学资源、办学效益、办学评价等等。与此同时,有关高等学校办学的现实问题逐渐进人人们的理论视野,诸如高等学校合并改革间题、高等学校后勤杜会化改革问题、落实商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问题、产学研结合办学问题、高校扩招问题、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问题、民办高校间题、“二级学院”问题、“211工程”建设间题、高校办学综合化和特色化间题等等。当人们试图用现有理论解释这些现象时,却发现它们已经滋出了传统高等教育学及其“老三论”—娜育论、教学论和管理论的学科框架,导致高教理论工作者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缺少共同语言赖以相互对话和沟通,以至于人们对商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性质产生了怀疑。因此,当商等教育的办学间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研究领城被再度拓宽的情况下,有必要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根架内建立一个以.办学气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高等学校办学论,以整合有关高等教育办学间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观察高等教育办学现象的平台。

一、办学及其基本含义

“办学”一词出于何典尚无明确的考证,教科书中也没有规范的定义,甚至教育学词典也不把它当作专业术语收录其中。(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是“兴办学校”,这在语言学中称为扩展定义,本身并没有揭示“办学”的内在含义。“兴”是“开始”、“发动”、“创立”,从这一含义出发,“兴办学校”就是创立或设里学校,专指学校创设之初的特定过程。但是,“办”还有“做”、“经营”的意思;从经验上看,“办学”决不是仅仅指一所学校的创立,而且包含了这所学校的产生、发展、稍亡的整个运作过程。因此,“办学”应当理解为创立和经营学校。当然,经验的感悟不能代替理性的到断。如果给办学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应当是:办学者根据社会对教育的不断需求和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广泛利用办学资源创立并经营学校的过程。

上述关于办学定义,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办学的主体是办学者,包括了举办者和经管者。在这里,举办者和经营者是有区别的。举办者必然是学校的投资者,他创造并拥有学校的资产,并负有对学校继续德定投人经费的义务,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例如对于“公办学校”来说,其举办者就是国家或者政府,学校本身当然也是国有资产。经营者是指学校的管理者,但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管理人员。一方面,办学者是学校的管理人员,但并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办学者,只有对学校的资产具有法定处工权和经营权的管理人员才是办学者。《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因此,只有学校法人一校长才是办学论愈义上的办学者。当然,我国的学校实行集体顿导制度,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一定愈义上负有办学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办学者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集体。另一方面,办学者不仅要管理学校,而且要经营学校,要为学校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学校办学者要实现从传统管理者向现代经营者的转变。关于这一点,作者曾有专题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办学的客体是学校。从办学论的观点看,“学校”在办学的诸要素中是一个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概念。尽管它包括了一些专门的人员,它由一些特殊的设施构成,它具有专门的职能,但这些只是构成学校的要素,其中任何单独的一项都不能称其为学校。只有从这一认识角度出发,才能形成关于学校的本质和特点的认识。例如,在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这样本质性的结论;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可以区分出小学、中学、大学等层次,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等性质,工科院校、医科院校、综合院校等科类,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等领属关系,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等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对一所具体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三,办学是优化配里办学资源的过程。生源、师资和资金是最基本的办学资源。其中生源是第一性的和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他办学资源都是生源的伴生资源或者派生资源。当前,随着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不断扩大,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逐渐成为重要的办学资源,它所产生的效益对这些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手段。根据资源的性质,这些办学资源市场可以区分为生源市场、师资市场、资金市场、科枝市场等。办学就是根据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生源、师资、资金和课题以维持学校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过程。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就是遵循两条基本的办学规律:一是必须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相一致;二是必须与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二、高等学校办学论的学科地位

高等学校办学论是以高等学校办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本文之所以把研究领域确定在高等教育范围之内,一方面是受眼界所限,另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办学矛盾和办学规律在高等教育中展现得更为典型和充分。从学科关系上看,高等学校办学论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从传统的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独立学科。

第一,高等学校办学论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根本标准。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办学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教质量和效益服务,它要以高等教育学为指导,其基本原理和主要概念应当是从教育学原理中引发出来的。但是,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并不能代替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相反,办学论是对教育学研究中尚未涉及领域的有效扩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之后,在办学矛盾和由此引发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第二,高等教育办学论在教育经济学中获

得了有力的方法和手段支持。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办学效益既包括社会效益,也包括经济效益。尽管教育活动不是经济活动,高等学校办学也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市场也不是完全竞争性市场。但高等教育也处在一个最基本的投人产出关系之中,成本和效益的矛盾仍然是高等教育办学最基本的矛盾。要延续高等教育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经济手段是高等学校办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当然,教育经济学既研究宏观领域教育的投人产出关系,也研究微观领域学校的经济活动,其微观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为高等学校办学论的深人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

第三,高等学校办学论是从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分离出来的。实事求是地讲,高等教育学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在我国只有20几年系统研究的历史,学科体系远不完善。然而高等教育管理学却是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前期,我国相继出版了一大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专著,一些高校还组建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形成了一批高等教育学研究基地。从研究成果看,大致可分为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学和以学校内部管理为研究对象的高等学校管理学两种类型。尽管有些成果涉及了高等学校的办学问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高校办学体制尚处在变革之中,特别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计划高等教育,使得高等学校办学诸多矛盾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二是理论基础本身的缺陷所致。高等教育管理学说到底是管理学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企业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学产生的重要参照系。企业管理至今已有2的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18世纪so年代至20世纪初)的管理主要解决如何分工协作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如何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获取更大利润;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注意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和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目的是提高作业效率;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管理注重经营决策、人才开发、技术改造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系统化。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尚处在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的过渡时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等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人力、财力、物力的利用上,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至于现代管理的核心目的—提高办学效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进人研究者的视野。管理出效率,经营出效益。经营是办学活动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有必要吸收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经营意识、决策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人才意识及系统意识等合理内核,从形式上把办学和管理分离出来,建立以办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办学论科学体系。

三、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课题

高等学校办学论以“办学”为核心概念建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为特定研究对象。因此,要广泛地总结古今中外丰富的高等学校办学实践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努力形成独立于传统的高等学校管理学的高等学校办学论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根据它所包括的几个理论范畴,高等学校办学论的研究工作应当着重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关于办学者的有关问题。一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大学校长的性质、任务、职贵和法律地位;二是优秀大学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合格大学校长的知识结构、能力特征和基本素质;三是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包括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贵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贵制等现存领导体制的运行特点,要着重探索有中国特色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运行规律。

第二,关于办学对象—高等学校的有关问题。一是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要着重探讨高等教育的产业特点和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任务;二是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经验与问题,要从宏观上揭示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从微观上揭示公办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机制;三是要从分析高等学校综合化和特色化这两种趋势人手,揭示高等学校的竞争特点和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布局调整的内部规律。

第三,关于办学资源的有关问题。要研究生源、师资、资金和科研项目这四大办学资源对高校办学效益的影响及其优化配置的规律。一是高等学校生源的性质和构成特点,着重分析人才市场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生源流向的引导作用、高等学校对学生及家长报考决策的影响,揭示学生、家庭、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特点和规律,以及商等学校适应生源市场变化规律所遵循的原则和措施;二是高校教师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劳动性质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重总结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揭示高校教师资源流动的规律、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和特点,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的基本途径;三是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政治动因和高等教育消费的特点,着重分析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高等教育公平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实现途径;四是认真总结近年来高等学校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的基本经验,揭示高等学校第三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途径,分析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对实现办学效益的影响,揭示科技项目转化为办学资源的途径和规律。

第四,关于办学环境的有关问题。一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政治环境,分析影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制约因素,着重研究高等学校自身发展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清理高等学校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政策环境,揭示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和弹性空间;二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环境,探索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办学活动的影响,高等学校所面对的市场类型,以及高等学校和其他经济实体、其他高等学校之间的依存和竞争关系,着重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的特点;三是高等学校办学的人文环境,分析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潮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引领作用,探索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基地的实现途径。

第五,关于办学效益的有关问题。一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着重探索高等学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高等学校实现办学效益的基本途径,着重探索人才培养效益的内在机制;三是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构成要素,建立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指标体系,探索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