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1:10:44

知识经济

 [解释]:一种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类型。

《大词典》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又作"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对我国甚至世界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

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软(件)的比例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大大增加,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咨询业日见兴盛,作为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我们必须熟悉半导体、芯片、光盘、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网络的产生、虚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工业经济时代,可以设置各种壁垒来保持竞争的一方,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有壁垒可以保护落后。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是近年来的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盖茨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的特点表现在: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

 

 

制造业信息化对机械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层面上:一是在产品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传统的机械产品融入信息、计算机、激光等高技术,使之成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现代技术集成产品,从而使产品的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以满足信息时代对机械产品的要求;二是设计、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设计周期大大缩短、设计成功率提高、设计成本降低、市场响应速度提高,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一致性提高,劳动强度减低;三是在企业层面上,将企业的各类信息集成,形成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在企业间实现信息的互通互连,使不同企业的资源实现共享,大大改变了机械工业的组织、研发、生产和经营模式,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要求,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信息化使制造业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可能从原有的直线职能制的金字塔型组织转变为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计划经济体制下,制造业企业基本是一种仅仅负责生产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企业甚至还承担了办社会的职能,研发能力薄弱,经营销售环节也薄弱,而加工能力相对较大,组织结构犹如橄榄,两头小,中间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加强研究开发和经营销售,而中间的加工环节则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加工能力,企业组织结构也如哑铃,两头强,中间精。信息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成为可能。

 

信息化还使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大批量定制生产等等层出不穷的生产模式,无不是信息化催生的结果。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制造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也正是这些与信息化伴生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不断攀升新的台阶,能够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动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这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实际上,现在我们每个人已经跨主了信息社会的前沿,正在享受着信息文明给我们的恩赐。

  20世纪60年代,一种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高科技知识和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即所谓的信息产业诞生了。信息产业出现虽晚,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扩大,信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不少的发达国家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战略产业重点投资发展。

  信息产业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对此问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信息产业就是从事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装备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机构的总体。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直接从事研究、生产、制造、销售计算机系统和配套件的计算机产业以及利用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信息处理业。广义的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设备制造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电视、摄像、收录机、音响等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与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传递、交换、使用以及与信息系统建设有关的各行各业。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行业。

  现在全世界信息产业的规模和发展势头令人鼓舞,人们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速度惊人,硬件产品层出不穷,软件产品日新月异。计算机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个人计算机也开始步入我国的家庭。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计算机在家庭中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例如家庭教育、家庭收支管理、家庭娱乐等等。计算机软件使得微软公司总裁比乐·盖茨超过诸多的钢铁大王、石油大王、房地产大王成为世界首富的事实可以窥见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规模。能信产业的发展更是势头强劲。有线电话在发达国家非常普及,在我国的较发达地区也遍及农村。除此之外,蜂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机和无绳电话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有线电话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各种是高新技术和通信手段如移动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全球个人通信的提高,通信领域的市场将会得到更大的拓广。同时,非话音通信业务如各种数据终端、可视图文、传真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国际互联网把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人和之间的通信变得非常容易、简单。

  从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可以概括这样几点: ⑴信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将逐步超过其他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支柱产业,因而各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不断增加。 ⑵软件业将超过硬件业在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⑶信息产业在向着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向外延伸,信息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 ⑷信息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北美、日本、欧共体国家的计算机和通信霸占着全世界的市场。

  总之,下个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将是全世界的支柱产业,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投资建设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跨入信息社会,从事信息产业做充分的技术和思想准备。

标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路径二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问题和对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基础薄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此,必须找到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和路径,同时,对农业、就业、环境、教育等关键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问题之一:农业、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关系我国未来发展,三者密切关联,必须综合考虑。从长期看,农业、就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在保持各个产业适应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使农业劳动者向新兴服务业转化的问题
 
  关键问题之二: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水平都还很低,工业时代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具有明显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的特征。然而加快推进信息化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不容延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提出切实可行并有效的方案。
 
  关键问题之三: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完成观念和制度的跃迁。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信息网络正将世界变成_个地球村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同时并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念和制度在同一时空中碰撞。亿农民、数亿文盲半文盲,整体国民素质远不能适应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要求。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回答和恰当的解决路径,那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将无法实现。我国第三步现代化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针对这三个关键性问题,要特别重视四个发展战略和六条实施路径。四个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是:
 
  第﹁,国家目标导向战略。我国社会在思想文化、基础设施、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多元结构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必须按照国家既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科学引导和强有力的约束。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践中,存在大量全局性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目标,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产业结构和国民素质、实现观念和体制的转变、走出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
 
  第二,远近结合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须采取远近结合战略,既要十分务实地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又要高瞻远瞩,把近期重点任务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近期的重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在技术、信息、观念、基础设施等方面协调推进,走出以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发展信息产业,为各个产业提供更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技术,在信息产业内部,加快发展软件、集成电路和信息服务产业;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高性能、低价位的网络服务;积极探索新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人民教育培训和生活的新模式。
 
  第三,各方参与,以市场机制推进的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全局的、长远的、基础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政府的责任是统筹协调、指引方向、制定规则、完善软硬基础环境;企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力军,应该主动创造条件,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在企业管理、经营、研发、人才等方面探索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机制;公民要积极努力,通过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更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取向,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通过统一规划和基于长远及全局利益的统筹协调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从而达到效率、效益、整体、局部、近期、远期的统一。
 
  第四,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战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人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决胜的关键。要以最大的努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尽可能创造每一个公民获取信息,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最好条件,并加快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这种氛围和环境将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土壤。信息革命是一场全面的技术和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依然方兴未艾,特别是对内容的处理还有大量的难题需要攻克,而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技术,也是今后产业发展的重心;产业革命席卷全球,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社会革命刚刚开始,观念和制度创新还是起步阶段。因此,如何激发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技术、产业、制度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六条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努力付诸实施的路径是: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基础条件。发展信息产业的重点要放在掌握关键装备和产品的核心技术,促进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大对软件产业、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发展信息网络重在培育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努力促进三网融合,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第二,以信息化的新路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根本转变。在整体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融合信息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加快农村现代化;以辅助农业发展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为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因特网、广播电视网为依托,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向农民进行各种方式的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转变长期农业社会形成的落后观念,为农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形态变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提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国内外经验证明,在工业和服务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整体上,我国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需要在发展中探索真正符合国情、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全面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既为当前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也为将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大多数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障碍,尽最大可能,尽早利用各种新的信息手段,补充传统教育的不足,对全体人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个根本性任务。需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体制、观念等方面全面创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者和劳动者。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社会发展。经济和社会是发展的两翼,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社会发展步伐。要建设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以促进科学进步和艺术繁荣,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治安能力,通过信息化社区服务将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连接在一起,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积极调整体制和机制,形成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新环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先进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调整既需要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法制建设和体制改革,也需要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制度和机制的转变,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逐渐改变由于内外压力而被动式进行调整的模式,要经过深刻的有前瞻性的分析,主动按照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进行调整。以网络化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为方向,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为纽带,形成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新环境。同时,要努力完善并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互动机制,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三个关键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是新世纪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逐步推进向前,同时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任务。胜利完成这些任务,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世界工业化进程及其特点

  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工业化可分为四个代际,第一代工业化国家是英国,第二代工业化国家是美国、法国和德国等,第三代工业化国家以日本为代表,第四代工业化国家包括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南美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有如下特点。

  一是技术进步始终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无论是19世纪的英国、美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的变革,还是20世纪中叶日本经济的兴起一跃而成为工业强国,它们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引发生产方式发生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二是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美国为例,不管美国在各个时期各行业发展情况如何,制造业始终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能拉动其它产业的30%,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率的40%。

  三是这些国家不仅重视工业部门经济总量的扩张与工业规模的扩大,而且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其它行业的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协调发展,共同走工业化之路。

  四是不单纯强调工业化的速度与规模,而是重视经济效益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工业化面临的矛盾

  我国工业化进程仅有50余年历史,而且在这个短暂时间内,还有合计近18年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使我国工业化进程受到很大影响。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与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相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各地工业化进程差异性较大,突出表现为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片面地推行工业化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偏差;二是在工业持续高速扩张的情况下工业结构升级缓慢所出现的结构性障碍。这两方面矛盾交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规模不经济、产业集中度低。中国的宝钢加上鞍钢,还不敌韩国一个津浦钢铁厂。全国120家汽车厂年产量之和只相当于日本、法国的一个中等汽车厂。在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机械企业中,生产集中度能达到40%的不到10家。

  二是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低效利用,严重浪费的势头不减。据调查统计,全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16个重点行业中,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均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相差10年以上。个别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数控机床市场份额的75%被国外产品所占领。我国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能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45%要低10多个百分点;吨钢综合能耗比日本要高40%。

  三是产需矛盾突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一方面,我国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又要大量进口诸如热轧薄板、石油专用管等国内短缺产品。

  四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禁而不止。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所谓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化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的,实际上是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化进程体现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上,并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为标志。

  而工业化的标志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信息化的发展又以工业化为手段。同时信息化主导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及市场。只有用信息化资源配置的自主与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了的信息化体制通过对传统工业化体制的大规模改造,则能够使传统工业实现工业信息化。信息化对工业化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但不能代替工业化,不能忽视传统工业自身的功能作用。信息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将停滞不前。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强调两者的关系如基础与前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等,并非意味着工业化发展必须在前而信息化推进必须在后,也不意味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先后不可逾越或不能两步并作一步。事实上,从国际经济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与经济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四、中国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与世界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起步较晚,大致处于信息化初期阶段,包括信息技术开发的初期、信息生产能力的初期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期。基础不牢,问题不少。

  一是全社会对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性、全局性、紧迫性仍然缺乏足够认识;信息产业在总量上虽有相当规模,但质量并不高,特别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信息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垄断严重,条块分割;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才普遍短缺,人才外流问题严重。

  二是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甚少,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缺乏统一规划与标准,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

  三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尚是近10多年的事,改革前30年我国信息化可以说只停留在实验室或少数军工企业才有条件使用的水平。

  四是我国目前虽然能够生产电脑、手机、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但其关键的高尖技术仍然离不开技术进口,能做的只是电子产品粗加工。

  五是信息化工程建设,如政府上网、电子商务等才刚刚起步,尚处于试点推广阶段。“金”字工程的使用还未走出城市,电话、手机等常用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还不够高等等。

  五、我国信息化政策选择

  在工业化进程中,所有产业领域都沿袭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方式的做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我国目前所处环境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所处环境已有很大不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发展,科技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呈爆炸式发展状态,是以前任何时期都不可比拟的。决定了我国不必全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为加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首先,充分认识信息化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其次,准确理解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这是能否认同中国式工业化、信息化道路的理论基础。跨越式发展,指没有必要重复别人走过的某些过渡性环节,如从模拟通信技术到数字化通信技术,西方经历了一二百年,而我国则直接步入数字化通信道路,可缩短几百年发展历程。

  第三,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信息与知识替代传统的物质消耗,又能够利用网络赶超时空的特性,加强生产与消费的直接联系。在技术、时间、资金、劳动力等资源上,通过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实现赶超,达到跨越式发展目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基础与推动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带动工业化升级的强大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工业信息化,在信息化过程中实现信息工业化。

  第四,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履行传统产业与加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巨大,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重视并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与提升传统产业,这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六、可操作性对策

  在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知识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对策如下。

  第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高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我们要充分把握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律,认真分析现有优势,特别是我们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进而形成优势产业,达到在较短时期内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在传统产业改造中,针对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广与普及对提高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有重大作用的共用技术、高新技术。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就必须立足于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传统技术工艺较大规模地创新为具有知识密集特征的高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跨越。要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辐射来整合传统产业,以高科技手段复兴传统产业,实现某些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替代。总之,以高科技为手段,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可以收到使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之效。

  第三,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第四,除了建设现代化工业之外,还要努力实现农业与其它一些行业的“工业化”,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更为艰巨的任务。

  知识时代的农业是知识型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自然与灌溉农业、商品化农业、知识型农业等四个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尚处于从自然与灌溉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移的阶段。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商品化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移。

  实现农业商品化与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即商品化农业与知识型农业的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可分成三个阶段:商品化为主知识化为辅阶段,重点发展商品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知识含量,在农村普及知识与信息,商品化与知识化并重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综合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知识化为主阶段,大力发展知识型农业,普及高等教育,使每个农民都成为知识型农民。

  随着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工业与农业的区别将逐步缩小,两者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最后两者“融合”成物质生产部门、物质经济部门以及服务部门,从而提高知识含量与文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