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友”四十周年后相聚牛田洋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5:47:44

“牛友”四十周年后相聚牛田洋纪实

40周年纪念   2009-08-10 10:04   阅读49   评论4   字号:    

牛田洋的记忆

——“牛友”四十周年后相聚纪实

  

7·28牛田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是一个留在记忆中久远的历史事件,当年那场灾难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对于当年参加过这场战斗的“牛友”来说却是一次难以磨灭的印记。2009728日,是牛田洋抗击强台风四十周年的纪念日。那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牛友汇聚在“牛田洋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当年死难的战友。我们有幸目睹这令人动容的一刻。

               

  当天的气氛庄严而热烈,在炎炎的烈日下,这些绝大多数年过花甲的老同志齐聚在牛田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他们有的抱头痛哭,有的在亲人的扶持下颤颤巍巍,既有四十年后重逢的喜悦,又有对长眠在牛田洋战友的深深哀思。

  因为这里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怀念。人们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今天,强台风正面袭击牛田洋, 7·28”强台风(风力强达18级),当时驻守在牛田洋生产基地的55军部队官兵与在该基地锻炼实践的2183名大学生,参加了抗击强台风和暴风潮的战斗,共抢救遇险群众3700多人,动员帮助64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而部队和大学生在抢救海堤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有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年后的今天,在英烈的纪念碑前,牛田洋迎来当年的幸存者以及死难者的家属。

  在祭奠仪式上,“牛友”们捧起酒坛,向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敬酒,而潮州汉子陈树仁将自己新出炉的《牛田洋灾难记》跪献英烈,他对我们说,这三本书将会珍藏起来,因为这是献给英烈看过的,要好好替他们保存。更有一些如今不再是军人了,但他们还是向英烈们庄重地敬军礼。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除了对生命的感恩,还有就是来悼念当年牺牲在这里的战友。

 

今天是四十岁生日

 

  原七机部司长李文藻,他和北京的几位牛友专程赶到这里。他无限感慨地对我们说,他今年71岁,但更确切地说今天是他四十岁的生日,因为生命从四十年前的这天重新开始。据李文藻介绍,当年他们这批来自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共136人,在牛田洋事件中牺牲了25人。当今天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发现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这里是激励他奋斗的原动力,他希望人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自然规律,他更寄望牛田洋的明天会更好。

 

那些历历在目的事

 

  现年68岁的张秀荣,是这场战斗的幸存者,也因此在那场战斗中荣立三等功。她和我们讲述了当年牛田洋的情景后动情地说,“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当年一起拉犁拉耙、战天斗地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长眠在牛田洋的战友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身边。”想起当年从她身边永远回不来的战友,她一再缄默。

 

牛田洋精神永在我心

 

  在一群头发斑白的老人中间,身穿70年代军装的王永泰显得格外醒目。他是中山大学外语系六八届毕业生。当他听说身边的战友原来也是在八连时,激动得握着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连声说:我总算找到八连的人了!当说起往事,竟情不自禁地抱着对方嚎啕痛哭起来。他说当年由于他负责写材料在值班,而台风是在晚上开始袭击的,八连的战友大部分都投身到这场战斗中,很多战友再也没有回来……今天他专门穿着这套尘封已久的军装,就是想让先烈们能记起当年的模样。

 

来看看母亲和弟弟长眠的地方

 

  在人群中我们发现一位年纪和这些“牛友”的年纪相差很多的中年男人,经打听,原来他此次从北京前来,是代替父亲前来祭拜当年牺牲的母亲的。母亲牺牲时还怀着未出生的弟弟,当年他才6岁。据这位先生介绍,他的继母也是在当年失去丈夫的,他们的家庭是由两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合的。今天第一次踏上当年母亲战斗过的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他表示能理解当时环境下人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但同时也表示“从父辈身上,我们应学会尊重自然规律”。

                                            

  忆往事,历历在目,悼故人,倍觉思念。四十年过去了,追忆那段“战天斗地”历史的,是静静竖在小山包上的一座“七·二八不朽纪念碑”,和永存人们心中的感慨。那是人类以血肉之躯抵抗大自然的极端的例子,虽然大批官兵、学生在台风海潮中牺牲,虽然牛田洋军垦基地未得保全,但他们“人在大堤在”的豪迈精神,至今还影响着奋斗在这块土地的人们。

                        (记者 舒小梅 实习生 刘凤霞

                                          本文来自: 潮州日报新闻网 http://www.chaozhou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