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周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2:16:16
内容简介本书纪录了周扬晚年的一些重要文化思想和活动,作者是其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其亲见、亲闻和亲历的独特身份,揭开那段不为人详知的历史。

周扬是一位复杂的人物,他是“五四”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知识分子,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代文宗,自身便是一部左联文艺运动史。他横跨了新旧两个中国,经历了"文革"前后两个时期,身上便承载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种种悲剧因素,身上长时间的套着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执行左的政策整过人,文革后其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却由此罹受一场冤案……他一生最后的十二年,是他辉煌的十二年,更是充满了矛盾与压抑的十二年。本书并非是对周扬的一个断代,记述的仅仅是周扬的晚年,围绕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一案展开,交代了八十年代那桩文坛公案的前前后后,继以作者与周扬的关系角度引申,叙述周扬在"文革"后12年中思想发生了极大转变,而有些人不满意他的转变,对他进行打击,造成一段冤案,然周扬却又显示出一个共产党人、理论家凛然的勇气、正气与骨气,然在矛盾与压抑中,最终使他郁郁而死。书中向您展示的是晚年周扬的切实的生命经历历程

……书中很多叙述都是对当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材料,对历史的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同时在"附录"中还刊载了周扬晚年的三篇文章,其中兩篇是晚年周扬闻发表的,这对于研究新时期文艺思潮史、研究周扬都极有价值。
作者简介顾骧,江苏人,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作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曾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全国文联、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从事文艺、新闻、出版、教育、研究等工作。著有文学论集《顾骧文学评论选》、《海边集》,文艺论集《论"人艺"演剧学派》及哲学著作《辨证唯物主义》等。
媒体推荐序 于光远
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教育了全中国人民。特别教育了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高级干部。在众多的高级干部中,除了极少数人外(对这极少数“人物”,社会自有公论,历史自会有结论,我真不想在这里花时间笔墨去写他们),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当代中国政治、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谛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有的人甚至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周扬就是“甚至”中的一个。
周扬诞生于1908年,到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7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大时,他已六十九岁。从那时到1989年他去世,这十二年,就是周扬晚年。“晚年周扬”的概念,就他的经历概括地说,就是“文革”中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转变,而有些人不满意他的转变,对他进行打击,使他郁郁而死。顾骧这本书就是这么看和写“晚年周扬”的。假如可以说有前后两个周扬的话,顾骧这本书中写的,就是“文革”后的那个周扬。
顾骧是最有资格写周扬晚年的作者。我原来不清楚顾骧最早何时认识周扬,看了这本书的清样之后,才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文化部的情形,同四十年代初我在延安的情形相似,都是在远处见到周扬,我认识了周扬,可我不知道周扬是否认识我。以后我与顾骧又相似地都在周扬领导下工作过。他与周扬开始交往的时间比我晚十来年,但是顾骧研究周扬却比我早得多。我开始研究周扬是1997年在《广州文艺》上发表完《周扬和我》这篇长文之后。《周扬和我》只是回忆文章,写作时没有进行什么研究。我是在发表了那篇回忆文章之后,觉得历史上有些关于他的情况,需要弄弄清楚,加深自己对他的认识,主要研究一下毛泽东和他的关系。顾骧是研究周扬的专家。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周扬领导下,协助周扬同志做些文字工作,为周扬同志的一些文章、讲话捉刀代笔,常与周扬同志切磋交流。1983年周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会议上宣读了那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在受到歪曲之后,顾骧编了一本《周扬近作》,特意把周扬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会议上发表的文章收入其中,198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我也想作这种形式的抗议,于是编了一本《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我把周扬在会上宣读的论文的题目做书名,而且在封面上就署上作者的名字“周扬等”。这本书在1988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比顾骧编的《周扬近作》晚三年。1983年以后,顾骧就为研究周扬不断积攒材料,十多年来,锲而不舍。
我在1997年对周扬做那样一些研究时,顾骧还曾为我提供过一《周扬同志生平》。这个材料是1988年顾骧在夏衍、张光年、陈荒煤等主持下起草的。那时周扬病重,他们就查阅档案,斟酌文字,为准备周扬后事起草的。周扬1989年7月31日去世后,这篇生平发表时,基本上没有改动,但其中原先批“左”尖锐一些的话被删去了。
顾骧的这本《晚年周扬》,我认为是研究周扬晚年必须利用的著作。像这样真实、具体、可靠的第一手材料,除顾骧外,今天恐怕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提供。我认为想多了解特别是想研究周扬的人,应该看看顾骧的这本书。
我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中写了《从毛泽东文稿看周扬》、《周扬在延安》等几篇文章后,觉得自己对周扬的研究工作应该到此为止。原来我说想对周扬做一点研究。这里“一点”两字不是虚的,我从来就不抱彻底研究周扬的目的,我非文艺界人士,这还不是主要的理由。我的理由是当初我写《周扬和我》的目的,与其说我想写周扬,不如说我想写的是胡乔木,周扬被整得这么狠,我实在气得不行,感到不平。到1998年我对周扬已经写了不少了,要写的话已经都写了,而关于胡乔木要写的东西还很多。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胡乔木、写胡乔木。可是今天我读顾骧的这本书时发现它对我研究胡乔木、写胡乔木也很有用。书中胡乔木讲的话、做的事,我就没有这本书的作者了解得那么具体。由此我也就想到这本书,不但对关心周扬研究的人有用,它还可以使读者取得多方面的收获。
2002年2月27日
编辑推荐他是一代文宗,中共半个世纪未曾中断的文艺领导人,他的一生便是一部左翼文艺运动史。然而他又是一个悲剧人物,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代知识分子的种种悲剧因素;他一生最后的十年,是他辉煌的十年,更是充满了矛盾与压抑的十年……在他身上解读一种特殊的经历,透视一个特殊的年代,感受一种波澜的人生……
目录
我与晚年周扬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桩文坛公案的前前后
一 复出
二 马克思百年祭
三 风云突变
四 山雨欲来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十年生死两茫茫”,周扬同志息肩瞑目已十多个年头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十年来,文坛难耐的沉默终将过去,人们没有忘记他,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周扬,一代文宗,不管你褒之、贬之、爱之、恶之,你都不能无视他曾经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中共半个世纪(除“文革”外)未曾中断的文艺领导人,他的升谪沉浮,折射着中共文艺方针、政策、路线、口号的变化。他就是一部左翼文艺运动史。他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在世界范围被称作“红色的三十年代”、也是在全球性“左”倾思潮弥漫的革命时代,走上了革命与文学道路。在骇浪惊涛的年月里,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横跨新旧两个中国,经历了“文革”前后两个时期。
他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他身上具有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种种悲剧因素。在他身上长时间地套着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他走着曲折的道路。他宣传过“左”的理论,执行过“左”的政策,整过人。但在晚年罹受的一场冤案中,他又显示了一位共产党人、一位理论家凛然的勇气、正气与骨气。在他一生最后的十年,也是他充满矛盾与压抑的十年,同时也是他生命最辉煌的十年,我有幸得以亲炙,身受熏沫,成为忘年之交,至今仍深深怀念那一段情谊。我有责任以亲身经历,将我所知那场文坛公案的种种,公诸于世,供人辨析。另外,近读友人的回忆,某些出入之处,理应补充,相互印证,以臻全貌。故而,本以所知,为一得之贡。或可为研究了解“新时期”文艺史提供些许资料。

1961年,整整二十年前,文艺政策调整期间,针对“左”的错误,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在周扬同志主持下,曾制订了一个著名的“文艺八条”,产生过积极影响。电影界有人说,要为它“立碑”。制定一个新的文艺八条,是他一大心愿。近因是文艺界领导骨干会议期间的争论、批《苦恋》事件;更基于“文革”的教训。他觉得文艺上的问题,不应由领导者个人的主观认识任意而为,对于几十年“左”的教训应形成政策条文确定下来。显然他已具有文艺问题不能“人治”而应“法治”的认识萌芽。
在这个会上,周扬同志谈了他设想的问题,是:一,新时期的文艺形势;二,“左”和右的问题;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口号以及文艺自由问题;四,文艺与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关系;五,继承与借鉴问题;六,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七,人才问题;八,调整问题;九,党的领导。他一边谈,其他人不时
……[看更多书摘]
常见问题

用户评论(暂无评论)

我要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