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口语:"儿加"好趣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6:03:25

作者:杨万翔

 

“现在”这个词,其广州方言的对应词,若以拼音字母注音,表作yi-ga,若以同音字注音,可以表作“儿加”。

这里头,有些很趣怪的谈资。

若干年前,我在一份叫做《北方周末》的陕西地方报纸里读到过一则通讯,通讯的作者采写的是位于陕北子午岭深处的一座小山村。由于交通闭塞,村民几近与世隔绝,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过他们也知道毛主席,并且知道毛主席已经去世。但他们把“毛主席”这一复合名词理解为是一种职务,即国家最高领导人,因而向采访者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尔格的‘毛主席’是谁?”作者为此加了注释———“尔格”是当地土话“现在”的意思。

若用广州话读“尔格”,其字母表音为yi-gag,跟“儿加”基本相同。这决非巧合———我认为,“儿加”和“尔格”同源,在汉字尚未统一甚或不少概念尚未获得文字表现的先秦时代,yi-ga曾是后来被称作“关中”地区的日常口语,其含义就是“现在”。

近些时,不是有强势媒体提出了“抢救广州话”这个颇具积极意义的主张吗?实践这一主张的必要环节,当是深入探究广州话的起源并挖掘其历史文化内蕴。我想,“儿加”跟“尔格”的联系脉络,实属该课题的典

型个案。

众所周知,中原人远徙岭南的首次大移民,载体事件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对岭南地区的征服。该场战争,秦始皇动用了大军50万;战后,这批战士兼移民便在南海、番禺一带落地生根。作为“秦兵”的他们,大多曾是无业游民、无产赘婿和备受歧视的小商贩,乃关中地区的社会边缘人物,正是这50万草根一族,把当时关中最具生命力的流行语撒遍珠三角———其中,日常沟通怎缺得了说声yi-ga?

耐人寻味的是,两千余年后,在关中故地陕西,“尔格”仿若白毛女,被驱赶进深山野岭。而在当年的蛮荒之域广州,“儿加”却有似美在花城广告模特大赛的入围者,风光靓丽依然!

此外,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首先,那“加”字,在中国各地语言中,大概广州话读音跟其古音最为一致,因而最为标准,“尔格”的“格”即为佐证。大名鼎鼎的伽利略,拉丁文为Galileo,头一个音节Ga,跟它对译的汉字是“伽”,用广州话读,维妙维肖。但假如用普通话读呢?你就试试像“李阳英语”那样地疯狂吼一声吧……

其次,那“儿”字,在蒙古人未曾随忽必烈大汗把草原的语音带进北京之前,其准确读音是yi,不是er。谓予不信,请君分别用广州话和普通话吟哦那首口语韵味浓郁的唐诗《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情趣盎然的“老广州”。

 

(晓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