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选官冲击波(南方都市报 2008-3-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44:36
南京选官冲击波     2008-03-31 09:27:3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左志英

 

  图:3月27日,南京市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人选进入演讲答辩阶段,16名参与4个局长职位竞争的候选人首次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了4个小时的演讲辩论。240名测评人员将自己对每位候选人的分项打分结果和对每个岗位的4个竞职人员的排序结果当场投入票箱。

  政府组成人员全部重新公推公选,电视直播演讲答辩会PK

  从伯乐相马向马场赛马转换,“跑民”比“跑官”越来越重要  
  
  南京市政府组成人员“集体卧倒”重新公推公选,16名局座候选人演讲答辩会电视全程直播,这两件新鲜事使南京干部制度改革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近年,南京大胆进行干部制度改革,纳入公开选拔范畴的岗位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民主度、透明度和公正度位居全国领先水平。从伯乐相马向马场赛马的转换过程中,南京官场的心态已悄然生变:“跑民”变得越来越重要。  
  
  “上任后,肯定要考虑怎么逐条兑现,让上上下下都满意。老百姓如果有意见,每年一次的行风评议就难过关,“现在谁还敢对批评与监督无动于衷?”

  --劳动局局长人选刁仁昌  
  
  “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官,使跑官成本大大增加。要想晋升,应该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做好工作,完善自己,而不是花费大把时间与精力搞好人际关系。”

  --药监局局长人选胡万进  
  
  1 南京的大动作

  公开选拔干部,南京于1995年开始试水。但让市政府47部门一把手“集体卧倒”,主要由选票决定哪些人留哪些人走哪些人进来,在南京还是第一次。一下拿出所有局级岗位进行公推公选,从全国范围来讲也很少见
  
  3月27日上午8点,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许益军早早打开电视,等待一个特殊的节目。两天前,他看报时得知,16名候选人将轮番登台演讲答辩,竞逐南京市劳动局局长等4个局级岗位。而整个过程,会在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直播。

  候选人演讲答辩,是南京市新一届政府公推公选政府组成人员的一个小环节,但因为要同步走上荧屏,小环节变成大亮点,让许益军感到新鲜而期待。作为学者,他还在意,“如果我来给打分,哪个最好哪个最差?”

  到底哪16人能走上演讲答辩台,决定性时刻发生在上个月。

  2月26日,南京举行全市干部大会,与会者包括南京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出席过党的十七大和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的代表等,共300多人。会上,人手一张选票,选票上有51个“填空题”:填写51个部门区县一把手的推荐人选,其中包括南京市政府47名组成人员人选和4位区(县)委书记人选。

  51个职位的备选者都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在职干部。据南京市委组织部黄楚中处长介绍,任职两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5岁的市管副职和年龄不超过57岁的市管正职都在备选名单之内,有几百人之多。

  公开选拔干部,南京于1995年开始试水。但让市政府47部门一把手“集体卧倒”,主要由选票决定哪些人留哪些人走哪些人进来,在南京还是第一次。一下拿出所有局级岗位进行公推公选,从全国范围来讲也很少见。这,是南京市新一届政府公推公选政府组成人员的另外一个亮点。

  投票开始前,刚上任的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强调了5条选人导向:谁的德才素质更好,谁更公道正派埋头苦干,谁更符合领导岗位的要求,谁能更好地完成使命,谁能带领干部群众把一方事业发展得更加红火。“把有问题的干部选拔上来,是失职;没有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拔上来,同样是失职。”

  朱善璐话音不高,但说得坚决。

  朱善璐,今年55岁,辽宁锦县人,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海淀区和市委工作。到南京之前,他任北京市委教卫工委书记。

  低调,是朱善璐给南京官员留下的第一印象。

  2月15日,朱善璐出现在南京郊县工作会议上,那是他作为南京市委书记首次公开亮相。

  “给我的稿子写得不错,有大段的论述,但我就不读了。”最后发言时,朱善璐多次说自己还是学生,初来乍到,需要学习。讲话结束后,他起身向在场的郊县干部深鞠一躬,“谢谢大家,我们继续努力。”

  公推公选南京市政府组成人员,是朱善璐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在他看来,要想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必须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尽量实现组织认定与群众认可的统一。

  官方消息称,投票结果显示,现任局座得票都比较多,没有遇到副职干部的有力挑战。南京市委据此研究决定,除个别正常退休者外,绝大多数局座还会被提名,或者留任或者平调,出现空缺的劳动局、药监局、旅游局、市级机关事务局四局一把手,从得票较高的16名副职干部中再次筛选,每个职位4名候选人。

  上电视演讲答辩,是给16名候选人设定的一场大考,“考官”是坐在台下的100多名来自南京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等单位的代表。

  根据规则,每位候选人发言10分钟,其中5分钟是演讲,5分钟回答代表提问。演讲答辩结束后,代表当场对各职位候选人进行名次排序,把结果填写到测评排序表上,投入票箱。根据投票情况,每个职位各淘汰一个人,然后交由市委常委会和市全委会进行差额投票,最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2 革新已成传统

  回望南京的干部制度改革,基本的发展脉络是:拿出更多的更高的领导岗位更民主、更透明、更公开地进行选拔,从伯乐相马变为马场赛马,从“靠人管人”转向依法管人、制度管人、机制管人
  
  3月29日早上,许益军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这时,“南京4局长人选出炉”的消息已经挂到各大网站: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演讲答辩中排名靠前的刁仁昌、胡万进、曹永林和杨学鹏四位胜出,分别成为市劳动局、药监局、旅游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4个局长职位的人选。年轻,是这4人的共同特点,平均年龄41.8岁。其中,胡万进是唯一的党外人士。

  “这个结果,和我的预料完全一样。”许益军是把直播从头看到尾,边看边掂量哪个候选人更好,“说实话,他们表现得都不错,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过,仔细分析,在施政纲领、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差别的。

  这个结果,对许益军是有说服力的。而选出人民满意的干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南京高层领导决定电视直播演讲答辩会的初衷之一。

  在南京,这场演讲答辩会的电视收视率有多高,目前还没具体统计。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市民,只有一位看过。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都觉得“播总比不播强”,是个大进步。  

  不断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南京有良好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建立,与李源潮在江苏时的执政理念与铁腕风格密不可分。

  2001年,身为江苏省委副书记的李源潮兼任南京市委书记。当年年底,南京市公开选拔市政府秘书长、市计划发展委员会主任等。拿出正局级领导岗位来公开选拔,在南京是头一回。

  在此之前,李源潮已在省里烧过一把火:2000年年底,出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不久,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公开选拔副厅级干部。

  在李源潮看来,究竟怎么选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选人不行;单靠伯乐相马,单纯由人来管干部、用干部也不行;只有依靠完整、有效的用人机制,才能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同时有效遏制干部蜕化变质。

  而改革干部制度的终极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李源潮在江苏7年,这一思路贯穿始终。

  李源潮改革干部制度的最大手笔,当属“万人机关评议活动”:2001年底,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和普通市民等共计11000多人,对全市88个局级机关进行民主评议。排在末位的市容局和房产局“一把手”,双双被免职。

  有评论认为,规模浩大的“末位淘汰”行动,其力度和广度在新中国是第一次,搅动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池春水。

  这一做法,被新华社列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新篇章”的典型事例。不同级别的政府代表团陆续涌向南京取经,“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很快走出南京,走出江苏,在湖南、重庆、安徽、广西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落地生根,并衍生出“万人评行风”、“万人评医院”、“万人评工商”、“万人评公交”、“万人评学校”、“万人评环保”、“万人评窗口”等系列活动。

  “万人评议机关活动”,在南京已成为一项制度,每年年底进行,目前共有7次。后6次评议活动渐趋温和,对排名最后的部门一把手的“惩罚”是“诫免谈话”,宣传的重点由哪个是倒数第一变为哪个是正数第一。

  李源潮升任江苏省省委书记后,把他在南京市积累的经验带到全省,举行“万人评议省级机关”活动:被评议单位为省级机关厅局级单位、部分中央部门管理单位,共82个;评议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廉政建设等。

  在李源潮的推动和带动下,南京干部制度改革大步前进:

  2002年,首次公开招聘16名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者;

  2003年,首次公推公选白下区和雨花台区区长;首次进行市区县联动公选,选出包括9名市管领导职位在内的65名干部。

  2005年,市区县再次联动公选,选出包括21个市管领导职位在内的107名干部。

  今年,政府组成人员“集体卧倒”重新公推公选,其中4个岗位的14名候选人上电视“竞选”。

  ……

  回望南京的干部制度改革,基本的发展脉络是:拿出更多的更高的领导岗位更民主、更透明、更公开地进行选拔,从伯乐相马变为马场赛马,从“靠人管人”转向依法管人、制度管人、机制管人。
  
  3 鲜花伴随质疑

  “上电视竞争的岗位,为什么不是财政局局长、公安局局长等热门职位?”“测评代表为何多是领导干部?投票具体结果为何不对外公布”……尽管还有诸多疑问,但多名学者给出了很高评价。“在我的视野里,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中国民主政治的试点。”
  
  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掌声与质疑声经常是如影随形。

  “万人评议机关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质疑之声从未间断,如程序是否科学?活动是否奏效?特别是屡次出现99%以上的满意率,让人对其结果的真实性也产生怀疑。但李源潮不为所动,将其制度化,常态化。

  直播演讲答辩会乃至南京此次公推公选,也同样引来种种质疑。

  “上电视竞争的岗位,为什么不是财政局局长、公安局局长等热门职位,而是劳动局局长、药监局局长等冷门职位?”有记者表示质疑。

  “劳动局局长冷门吗?上海社保案,涉案金额数十亿,如果劳动局是冷门,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被贪污挪用?像我们南京市劳动局,管理的社保基金、医疗保险等,总金额上百亿,是位高权重的部门。劳动局长身上的担子,不比财政局、公安局一把手轻。”南京市委组织部黄楚中处长又以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受贿600多万元一事举例说明,市药监局也不是传说中的清水衙门。

  之所以是劳动局等4局,黄楚中解释说,一则因为这4个局的原领导或是平调,或原本就空缺。二则,4个局中有3个局直接服务于市民,其一把手需具备很高的为民服务意识和本领,有必要让想当这些一把手的人向南京市民展示一下自己。

  10分钟能展示个人才能吗?是不是走过场?是不是在作秀?

  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安宁用选票将产生的疑问予以反驳:每组得票最少的会被淘汰。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有道理的。”黄楚中说,这些候选人都是经过历练的,讲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不成问题。如何在10分钟内很好地展示自己,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更大的考验。

  “多数代表有在政府工作的经验,候选人的水平如何,通过他们不长的发言,还是能看出来的。在短时间内征服代表,这个更需要功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测评代表、南京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仇少明说,有的人脱稿演讲,有的人闷头念稿,有的人被提问后能立刻回答,有的人要停顿几秒钟,这些小细节很能反映候选人的能力与积淀。

  测评代表为何多是领导干部?投票具体结果为何不对外公布……

  尽管还有诸多疑问,但对于电视直播本身和南京公开选拔干部的趋向,多名学者给出了很高评价。

  “在我的视野里,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中国民主政治的试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认为,“尽管电视上表现最好的人不一定能最后当选,但让想任职的人站到了前台来表达、展示,而不是仅仅在后台活动,这是很大的进步。任命结果出来后,老百姓心里起码有点数——这个人是凭本事还是凭关系上来的。引入竞争的政治,才可能成为民主的政治。”

  “通过直播,可以让市民对候选人有个初步了解,无形中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多次担任公开选拔工作命题专家和主考官的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还认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市民有权了解官员当选的过程。”

  在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看来,电视直播这种形式,对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更利于选出人民满意的干部,也可以让老百姓最快、最具现场感、最生动地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了解南京市干部选拔的程序。“让多数人来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过程本身,就是民主化的表现。

  演讲答辩会正式开始前,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奇有番话意味深长:16名候选人“勇敢地走向演讲台,挑战自我,接受评判,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今天的主角,我们向他们表示敬意,今天没有失败者,今天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4 “跑民”越来越重要

  在南京,公开选拔已经成为晋升的重要通道,并在官界形成一种新的压力与导向:从“跑官”到“跑民”。老百姓如果有意见,每年一次的行风评议就难过关,“现在谁还敢对批评与监督无动于衷?”
  
  中国的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完备之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的见识与魄力。

  最先破冰的,是邓小平。1980年,他作过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当时明确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它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在各级领导干部普遍老化的当时,得“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大胆提拔年轻的专业技术知识人才。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正式出台,要求“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时要公开招收,具体怎么操作,由各地人事部门自行掌控”。1985年,宁波公开选拔市计委主任、物价局长、林业局长等五个局级领导。这意味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制度正式诞生。

  此后,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陆续试水。南京起步不算很早,但它无疑是走得最快的一个。

  在南京,公开选拔已经成为晋升的重要通道,并在官界形成一种新的压力与导向:从“跑官”到“跑民”。

  “导向上是个很大的转变。”药监局局长人选胡万进说,今后工作成绩的好坏,会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服务对象的评价。由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官,使跑官成本大大增加。要想晋升,应该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做好工作,完善自己,而不是花费大把时间与精力搞好人际关系。

  “当官越来越难,组织上对我们要求高,老百姓要求也一年比一年高。”劳动局局长人选刁仁昌说,特别是这次电视直播,自己演讲时做了一些承诺。上任后,肯定要考虑怎么逐条兑现,让上上下下都满意。老百姓如果有意见,每年一次的行风评议就难过关,“现在谁还敢对批评与监督无动于衷?”

  参加演讲答辩的16名局座候选人,都说事前三四天才得到消息。“能被提名,完全靠平时的工作表现。”

  “当时,感觉像是天上掉馅饼。”旅游局局长候选人、秦淮区副区长霍慧萍说。

  胡万进事前知道有公推公选,“但我们局又不缺局长,所以没想到自己会被提名。”

  “前几年,还有人抱观望态度,现在慢慢都接受了。”同样通过公选上来的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邢正军说,这是大势所趋,不由得你愿不愿意。

  有分析人士认为,李源潮担任中组部部长后,其大胆而开放的用人思路有望在更多地区被复制,实践。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他脑子里一直盘旋着四件事,其中之一是怎么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所突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想再加一句话,那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引用这句名言是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各级锐意改革者的鼓舞。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3310019.asp
  直击江苏政坛新风景:公选局长     2008-03-28 17:01:3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小东 李芃

  

  南京的创新举动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山东、湖南、广东……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坐满现场二楼的旁听席。在入场处,南京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不停地拿出空白的媒体签到单放到桌子上,一边连声说“欢迎”。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说出这番开场白的,不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卫东,他正面对南京市民发表竞选演说,以角逐南京市旅游局局长的职位。

  3月27日上午,南京市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里在举行一场特殊的现场直播——“南京市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人选演讲答辩会”。会上,16位候选人激烈角逐南京市政府的4个正职局长职位。

  这4个职位是: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市药监局局长、市旅游局局长、市市级机关管理局局长。

  作为副省级城市,南京此次公推公选在全国创下三个“第一”:第一次拿出多个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岗位进行竞聘;第一次采用民主推荐方式推选候选人;第一次对竞聘活动进行现场直播。

  创新举动惊动了正在江苏调研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务委员、地方局局长杨建生。在省委组织部的邀请下,27日这天,满头白发的杨赶来直播现场,被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请到原来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就坐。

  “搞得很成功,很顺利!”杨建生在见证了答辩会的全过程后对记者说。
  
  16人的“PK”:“如果我当选”

  一尺见方的演讲台,成为候选人激扬思绪、畅谈理想、展示个性的舞台。

  向正职“宝座”发起冲击的南京市市级机关管理局副局长高远航,他的竞选口号是“机关食堂的饭菜涨价幅度低于CPI的增长,但是满意度要超过它。”他的演讲辞展现了出人意料的抒情风格:“我要让机关的天更蓝,草更绿,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神清气爽!”

  和高远航竞逐同一个职位的市级机关管理局副局长胡宁则承诺,如能当选市级机关管理局局长,“将大力推进部门管理事务市场化”。他说,之所以有此大胆设想,是因为“中央提出领导干部要不怕犯错不怕争议大胆改革。”

  秦淮区副区长霍慧萍是参加这次竞选的三名女性候选人之一,和市级机关管理局的几位候选人不同,她是跨部门竞聘,瞄准的是南京市旅游局局长的职位。

  “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竞选上了不骄傲,竞选不上不悲观”,霍慧萍激情四溢的结束语引起迫不及待的掌声--在此之前,评委们只是在每一位候选人完成全部环节之后才鼓掌致意。

  和霍慧萍的激情风格不同,她的竞选“对手”、江宁区常务副区长曹永林展示出理性、冷静的风格。“2007年南京市旅游业的总收入突破了600亿,但我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南京的旅游资源那么丰富,要靠创新把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候选人的演讲口若悬河,台下的提问也直截了当--

  “请问,在当前CPI高速上涨的情况下,要保证养老水平的持续提高,你打算做哪些工作?”

  这是本场答辩会的第一个问题,被主持人沈健抛给了第一位演讲者、竞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的刁仁昌。

  数秒钟的静默,刁仁昌思考片刻后答道:“中央已两次提出要提高养老保障标准,南京市走在前面,已经调整了七次。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还将继续领先。”刁仁昌依旧保持演讲时的沉稳风格。

  “最近市级机关10个部门将要搬到河西办公,干部职工担心那里通讯不方便,周边配套不够完善,如果当选机关管理局局长,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马上建一个300平方米的场所方便大家看病就医,聘请社会化的公司管理食堂方便各位就餐,不管打外线还是打内线都会非常畅通,而且内部号码不收费。”高远航回答得很具体,看来是事先成竹在胸。

  而跨部门竞选市药监局局长的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小斌则遇到比较尖锐的问题。台下提问:“(你如果当选市药监局长)如何避免郑筱萸案的再度发生?”

  “首先我会以身作则,其次要依靠领导班子建设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刘小斌语速极快,与他的演讲一样,没有丝毫的考虑和口误。

  27日的答辩会,与会人员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成员、市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聘用局领导班子成员,南京市出席中共十七大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人士,此外还有部分企业代表和市民代表,共200人。

  这当中,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59名委员悉数到场。这在南京人大历史上是第一次。

  这200人手中各有一票,对演讲答辩人选进行打分。其中,演讲分50分,两次答辩分别各为25分,依据打分多少确定排位。经过组织部门综合统计,“淘汰最后一位”。

  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由公选工作资深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担任。200位参会人士既是考官,可以向竞争人选提问;又是评委,当场填写测评表,为各位人选排出名次。候选人的出场次序均为抽签产生,并且进入市委确定的竞选人员演讲范围事先并不知道,得到通知是在本周一。

  南京的创新举动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山东、湖南、广东……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坐满现场二楼的旁听席。在入场处,南京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不停地拿出空白的媒体签到单放到桌子上,一边连声说“欢迎”。
  
  李源潮推动

  “这次公推公选市政府组成人员人选,是南京市在多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础上的延续和深化。”上任刚刚43天的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说。

  “公推公选”的选拔干部制度在江苏早有传统。它最早发源于宿迁。

  在富有争议的仇和主政宿迁期间,“公推公选”最早被用来选拔村级“一把手”,随后拓展到乡镇党政正职,接着又到县级政府组成部门的副职和正职,再到县、区政府的副职和正职,直到地级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副职和正职人选。

  随后,这一方式经由江苏省委调研,在省管干部中试点推行。几年间,“公选”级别由低到高,公选职位由少到多,由副到正,其模式与程序日渐成熟。

  江苏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创新之举,与现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当年的工作密不可分。自2001年11月调任江苏,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南京市委书记以来,李源潮就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方式,在南京以及江苏省各机关推行作风改造工作。李源潮认为,要坚持公开,优胜劣汰。让一切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让优秀人才竞相涌现。这促成了仇和等一批锐意改革官员的脱颖而出。

  李源潮的作为奠定了江苏干部人事体制改革的格局,也为公选制度在更高级别和更大范围内推行打下了基础。南京市委组织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此次参加南京市政府“局长公选”的16名官员,当中有近一半的人都参与过江苏以及南京历年来的公选。

  这使得公选在李源潮离任江苏后得以继续推进。在2007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就明确表示,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职位空缺,都将以“公选”方式选拔。

  到今年2月26日,南京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决定采用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市政府全部47名组成人员人选,其中包括民主推荐4名区县委书记人选。

  根据首次全额定向推荐和测评的结果,南京市委决定对推荐结果比较集中的市管正职干部,拟继续提名或根据工作需要平职交流(34个);对同一职位出现几名市管正职干部得票都比较高的,经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确定拟提名人选(9个);对原空缺或正职拟交流的4个职位,则确定了得票较高的16名市管副职干部,作为竞争人选。

  “今天的演讲答辩会只是这次公推公选的一个环节。”27日,南京市委组织部官员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还组织了候选人的书面考试和非领导成员参加的小组讨论,以充分保证选拔的公正、民主。

  在27日的公选测评中排名前3位的人选,将提交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分别进行“3选2”和“2选1”的差额票决。确定人选将在3月30日下午向市人大常委会作拟任职发言,人大还要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考试。最终由市人大常委会对这些人选进行投票表决。
  
  “提问还要更专业些”

  “我觉得我很幸运,现在还沉浸在兴奋中。”27日上午的答辩会结束后,身材高大的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胡万进在走出会场时告诉记者,3天前,他刚刚得知自己入围南京市药监局局长的竞争人选。作为农工民主党成员、南京市政协委员,他认为自己的参与意味着党外人士也有机会问鼎市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

  2000年,也是通过公推公选,时任卫生局处长的胡万进获任浦口区副区长。他把自己称作南京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有了公正的干部选拔制度,大家就可以把精力投入工作,而不是所谓的潜规则。”

  来自南京新港开发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达龙是此次答辩会的一名市民代表,他告诉记者,他个人最看重的是竞选者面对现场提问的临场反应能力,“因为演讲是可以背诵的。”

  许多关注这次公选的人士都认为,公选将人大行使重要干部人事任免权职能的关口前移。“人大的人事任免职能不再是走过场了。”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桑学成教授说。

  临场观摩的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庄同保答辩会结束后接受记者专访表示,本次电视直播公开演讲是对公推公选制度和程序的成功探索。但他认为,“在提问的设计上,还可以再做改进,更加专业一些。”

  而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则注意到,16位候选人的发言缺少对先进地区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介绍,“还缺少一些宏观思维。”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jjj/jd/20080328007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