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走了,世界停止了颤栗(南都周刊 2009-7-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07:20
主页 > 南都周刊330期 > 正文

王走了,世界停止了颤栗

2009-7-3 12:15:00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393 网友评论 2 条 推荐此文他华丽而精巧的舞步、充满诱惑力的嗓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他的流行,隐喻了上世纪80年代西方收入差距快速拉大、种族冲突深化的社会,黑人街头文化向白人中产口味靠拢,产生出一种文化弱势阶层对强势阶层的某种“反抗”,进而诞生出一种将外部的审美性发挥到极致、性别意识模糊的审美趣味。这种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开拓进取,同时又崇尚娱乐和消费的时代精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这位明星陪同六七十年代生人一同长大。当他逝去,中国歌迷所能给予他的理解同情,恰也是他们自己对待现实中磨难与背弃的感同身受。
记者·孙骁骥 综合报道 《OFF THE WALL》 《THRILLER》 《BAD》 《DANGEROUS》 《HISTORY》     当美国多家电视台为取得《霹雳娇娃》女星费拉·福赛特逝世的专题报道权而争吵得不可开交时,传来了一个惊天的消息,流行乐王迈克尔·杰克逊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在洛杉矶因心脏停搏离世,终年50岁。
  CNN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来到UCLA医院门口时,不断聚集的歌迷几乎已将这间大学的医院围得水泄不通。没人愿意相信杰克逊的逝世是真实的,就在前一天晚上,他还参加了自己在三周后即将开始的伦敦演唱会的彩排。比起福赛特的死讯,杰克逊的陨落显然更令人震惊、心碎,美国各大新闻机构纷纷加紧印刷这位已逝天王的表演海报,电视台也忙着把杰克逊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录影剪辑成各种纪念节目。
  同时,关于杰克逊生前身后的各种传闻与猜测也甚嚣尘上。例如,杰克逊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么?娈童案的真相又如何?他无法完成的伦敦演唱将怎样收场?还有遗产分配、子女抚养权归属等等,总之,这位“流行乐之王”的离去,正如他70年代初首次以独立身份登台,都处于媒体簇拥之下。在杰克逊四周不停闪耀数十年的镁光灯,似乎并未让人们看清这位流行之王真正的面目。无论把他称作一位举止怪异的流行乐宗师还是多年疲于整容和官司纠纷的“问题艺人”,都不过是他50载人生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些段落,远不足以呈现出完整的杰克逊。而关于“杰克逊的那些事儿”,如果人们站得离事件本身更远、离时代的高度更近,或许会从纷乱的表象中窥见一个接近真实的杰克逊。   作为“表演者”的一生
  关于杰克逊逝世的新闻,欧美的媒体基本上是如此反应的:要么极个别的媒体压根不报道,而一旦报道,往往都是位于头版头条并配以大幅照片。这固然体现了杰克逊的某种“世界性”,但当你认真去读这些文章时,又会有些失望地发现其中的内容大同小异。例外之一来自《经济学人》,这份以国际财经、时政评论为主打的英国杂志,在报道杰克逊的死讯时采用了这个标题“一位表演者的死亡”,文章的篇幅不长,却独到地谈到了杰克逊的身份问题,对他本人来说,无论来自媒体的封号何等至高无上,但杰克逊的社会身份说到底是一位“表演者”,只是,他的表演取得了鲜有人能企及的高度。
  1958年出生的杰克逊从6岁起就随兄弟们登台表演,他们的父亲便是经纪人。杰克逊家的几位兄弟姐妹从小便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使得他们的父亲日后产生了“造星”的念头,希望以子女的音乐才能为生计。这也决定了杰克逊从小便注定要开始马戏团般的“巡游”生活,旅行、排练、表演,再赶赴下一个地点表演……如此反复,小杰克逊几乎没有童年可言。杰克逊几兄弟都说他们的父亲对孩子非常苛刻,甚至打骂他们,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被问及此事,杰克逊竟情绪失控啜泣起来。
  或许正是因为欠缺一个“正常”的童年,杰克逊在成年后一直以小孩子自居,他一度住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耶内的,依据童话《小飞侠》中的神奇王国命名的,方圆2600英亩的“梦幻庄园”(Neverland Valley Ranch)里,但2003年梦幻庄园被警察搜查后,杰克逊更多时间住在加州贝弗利山庄一座月租7万美元的房子,他认为那里已经受到了成年人世界的破坏,没有了家的感觉。
  杰克逊喜欢儿童和动物,和包括从残疾儿童到童星的许多小孩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他认为孩子不像成年人那么工于心计,会对他的流言蜚语加以风传、嘲讽。于是,杰克逊邀请许多儿童到他的庄园玩耍,如用灌水气球和水枪打水仗,一同驾驶高尔夫球车、蒸汽小火车和其他庄园中的工具,以及和小朋友长时间地电话聊天。他还曾与儿童露营。也曾为儿童创作了不少歌曲,举办了包括慈善捐款在内的活动。
  但正是因为他与孩子“走得太近”,男孩们开始了对他的“报复”。1993和2003年,杰克逊两次因“猥亵儿童”的罪名面临指控,两次都是以经济赔偿的方式庭外和解。虽然,娈童案终以高额美金作为代价得以平息,但来自公众的猜疑和流言蜚语缠上了杰克逊,以致他开始大量服用镇痛药并上瘾。不过,就在杰克逊死去两天后,16年前被他“调戏”的男孩乔丹·钱德勒此刻却良心发现,在一卷录音带中承认当年自己在父亲的教唆下,谎称杰克逊曾碰触他隐私部位,而作为父亲的伊万·钱德勒当年之所以指使自己年仅13岁的孩子撒下如此弥天大谎,完全是为了价格不菲的庭外赔偿金。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钱德勒请求人们的“原谅”,然而,当事者已逝,一切语言,皆是枉然。
  杰克逊的“表演者”生涯,始于其生父主导儿子在舞台上的表演,却毁于另一个父亲导演自己儿子在法庭上的表演。把它归于命运的巧合也好、人性的贪婪也罢,这出戏台前幕后的种种,杰克逊已经无法看到。   当之无愧的“流行乐之王”
  在“杰克逊五兄弟”组合的后期,尽管乐团仍然拥有不俗的销量纪录,杰克逊却似乎永远也不可能再次达到他少年时的巅峰状态了。不过,他随后认识了昆西·琼斯,音乐风格也随之转变。这个传奇制作人为杰克逊打造了其职业生涯中具有定性意义的一张专辑。这张专辑中既有他亲自谱写的迪斯科经典舞曲《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也有颇有辛酸感觉的民谣歌曲《She's Out of My Life》。这张当时最畅销的CD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有自己成熟的艺术个性的迈克尔·杰克逊,让所有人见识了他那气声的高亢的假音,为他早期音乐电视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而正是在他的音乐电视中,人们又见识到他杰出的舞步。
  到了《颤栗(Thriller)》这张专辑,一切又有了新改变。这张专辑成为他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里程碑式的成就。《颤栗》同样出自昆西·琼斯之手,这张唱片显示了杰克逊更多的创作才能。它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唱片,并派生出10张连续7次居榜首的单曲唱片,包括两首榜首单曲《Billie Jean》与《Beat it》,并前所未有地赢得8项格莱美奖,及其他无数奖项。
  影响力远非统计数字能涵盖,《Billie Jean》和《Beat It》如此流行,以至于让他跨过了MTV台的肤色障碍,成为第一个出现在这个频道里的黑人艺人。他还成了视频拍摄方式的参考标准,绝妙的摄影、紧凑的编舞,让人们回想起伟大的电影音乐剧。杰克逊为庆祝汽车城25周年纪念日的表演获得了艾美奖提名,那次演出展示了他作为一名舞者的惊世之才,至今仍被认为是电视节目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从他的月球漫步舞,到他强节奏感的扭胯。
  在1984年9月到1985年7月的8个月里,杰克逊和他精明的律师约翰·布兰卡成功地做成了音乐发行史上的最大一宗生意。布兰卡发现出最高价即可购得英国联合电视公司的音乐发行公司及其4000支歌曲版权,他的欣喜之情不亚于找到圣杯。联合电视公司不仅拥有小理查德和妹妹乐队的最热门金曲,还有甲壳虫乐队自1964年到1971年期间写的所有歌曲,其中就有:《难过之夜》、《挪威森林》、《昨天》等。
  通过击败众多的竞争者,杰克逊获得了这个公司。此后,他利用他的才能获得了白人乐坛最宝贵的遗产——披头士乐队全部的歌曲版权,他还拥有猫王的许多歌曲的版权,拥有欧美众多著名歌手数不清的歌曲的版权,因为他拥有全球第二大音乐公司SONY的全部歌曲的50%的版权,也就是说,SONY每发行一首歌曲赚到的钱,都要分一半给杰克逊。杰克逊被称为“流行乐之王”,不仅在于他的歌唱事业,也是由于他对西方音乐工业的巨大影响。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被西方娱乐业和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者所憎恨。   他是审美的缔造者
  在现代音乐历史上,有普雷斯利、披头士、斯蒂夫·旺德和其他如雷贯耳的名字,“流行乐之王”这个称号无论对谁都会显得过分骄傲。实际上,这个称号对杰克逊来说,不但没有夸大,且不足以概括他的重要性。他华丽而精巧的舞步、充满诱惑力的嗓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
  在他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受人喜欢的人物。政府首脑争相要会见他,伊丽莎白·泰勒这样的银幕传奇是他的密友。从洛杉矶到老挝,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人们就开始走“太空步”。不管他低声说话,还是高声喊叫,人们都在不断地模仿他的声音。他斜镜框上面的礼帽不停地被人记起,他天真的形象讨人喜欢。纽约时报曾经称他是地球上最负盛名的六大名人之一。
  受他影响的艺人从贾斯汀到麦当娜,从摇滚到流行再到R&B,甚至是说唱乐,涵盖的风格及群体类别之多,无人可及。《颤栗(Thriller)》改变了以往的音乐电视演绎方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伟大和最出色的音乐录影带,他单手戴手套、白色短袜以及亮闪闪的夹克,都使得他成为一个流行风尚的创新者,让中性装扮看起来性感又很安全。实际上,中国超女、快男比赛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当李宇春被送上了偶像英雄殿,这让很多人意识到,整个时代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不同的是,中国没有迈克尔·杰克逊和王子(Prince)这样的人物。
  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隐喻了上世纪80年代收入差距快速拉大、种族冲突深化的社会,黑人街头文化向白人中产口味靠拢,产生出一种文化弱势阶层对强势阶层的某种“反抗”,进而诞生出一种以精致和华丽为包装、将外部的审美性发挥到极致、性别意识模糊的审美趣味。
  这种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开拓进取,同时又崇尚娱乐和消费的时代精神。自70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倾向于一种较为“安稳”的日子。换言之,就是发展生产、促进消费,去除意识形态化。到了80年代,里根上台之后对外推行强硬的“里根主义”,对内则以消费和娱乐工业拉动经济增长。注重自我形象、个人英雄主义是时代主旋律。杰克逊在歌迷的心目中,早已是英雄,但他大笔赚钱同时又大把花钱的个性,的确也是时代使然。   近十年迈克尔·杰克逊鲜有在媒体高调曝光, 上图是他给2007年意大利某时尚杂志拍摄硬照。图片提供:MJ的歌迷肥仔、小蔡。   “迈克尔·杰克逊音乐会的场面总是令人震撼。音频效果加上视频效果,产生了艺术上的巨大张力和感染力。观看时让人觉得杰克逊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能量无限,主宰一切。这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杰克逊给中国歌迷的印象。如果让我回忆这个年代有什么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我会想到他的那张换过不知几多回皮肤的脸,想到他的经典的太空舞步,想到他那逼得又薄又尖,却彷佛永远在天空飞旋的声音。”           ——作家何立伟 他本善良,却在音乐中揭露了一个个暴力的世界;他心性温柔,却用一首首固若金汤的歌乔装着自己的灵魂;他爱憎分明,却渴望通过一次次整容改变自己的本质;他热爱世界,却试图用豪华的梦幻城堡粉饰太平。在一首首传世金曲里,他一次次痛彻心扉的尖叫,但他内心的伤口一直没有痊愈。                    ——乐评人邱大立
  他和中国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     《真棒》冠军,《我的另一半》冠军,《镜子里的男人》冠军,《肮脏的戴安娜》冠军。这些歌让当时还是少年的我下定决心,想办法离开沉闷的内地,去资讯开放的沿海地区发展。
文·邱大立     1968年,5岁的梅艳芳和姐姐一起,在母亲开的梨园班登台,后来成为一代舞台艺术大师。同样以稚龄登台的,还有大洋彼岸的迈克尔·杰克逊。在那梦幻的舞台上,他们引我们心醉的除了难以忘怀的歌声,当然还有无懈可击的舞台表演。
  可是,5岁——还没到读书的年龄,却已开始一位艺人表演生涯的苦苦修炼了。原因很简单,为了养家糊口。
  首先,他们是迫于生计,才会被逼到了艺术的星光大道上,才会被逼成傲视群雄的一代王者。如果他们从小是生在官宦豪绅之家,他们会被我们知道吗?当我们在台下为他们的表演如痴如醉时,不知道他们当时在台上真实的内心是怎样的?
  的确永远不会知道了。此时,我们只有重温一个个温热甚至不太温暖的细节来触摸。
  迈克尔·杰克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青涩出道,七十年代潜心修炼,八十年代攀向顶峰,九十年代世人皆知,21世纪渐被淡忘。对于中国六七十年代生人来说,要想在1983年之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乃何方神圣,几近天方夜谭。迈克尔·杰克逊出生时,中国在闹三年自然灾害;迈克尔·杰克逊娃娃兵闯荡江湖时,中国掀起了“文革”;迈克尔·杰克逊即将震撼世界时,中国动乱刚刚结束。20世纪下半叶,中国对世界的理解和接受,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缓缓启幕的。中国人像海绵一样,近乎失控地吸收来自各种途径的氧气和营养。无从选择,无人选择,也没有时间选择。在这里,任何一种初来乍到的新鲜玩意,都有可能在瞬间化作最强有力的精神风向标。七十年代末,在沿海城市,注重家庭娱乐的市民已经可以买到走私的录音机和翻录的磁带。这一“不太合法”的家电标志着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摆脱国家机构统一发放的休闲娱乐传播方式——单位高音喇叭的定时定点播放。而老百姓“偷听敌台”这一顽固的历史传统也在调频短波的神秘夜空中继续向坚硬的现实挺进。西方流行歌曲就从那时开始偷偷入境了(迈克尔·杰克逊模糊却又魔幻的歌声也许就混迹于这股偷渡潮中),连同以邓丽君为首的“靡靡之音”迅速席卷全国,这一与国家主导文化形式相对立而极不和谐的“不良现象”终于引起相关人士与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书。到了1983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当时实行“有所引进、有所抵制”和“排污不排外”方针。快到八十年代中期时,录音机在中国大量普及,使得中国人民热烈欢迎迈克尔·杰克逊的步伐又快了一步。
  迈克尔·杰克逊神奇的歌声具体在哪一年登陆中国,已经难以考察。1986年,我读中专时,班主任有一盘迈克尔·杰克逊《颤栗》的翻录带。用这盘带子,我和我终日无所事事的同学们又翻录了无数盘子带、孙带和曾孙带。记得当时那盘伟大的假Sony带连歌词都没有,当然更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长什么样,但正因为如此,歌声更显神秘。虽然是翻录了不知多少回的带子,可立体声效果仍然异常震撼,尤其是在夜里播放时,那强烈的电流在人的心底激荡和产生冲动。它的歌名更是刻骨铭心:《想做点什么》、《宝贝是我的》、《颤栗》、《我生命中的女士》。它们和中国歌迷在电台里长年累月听到的热门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青春啊青春》、《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有多么不同。
  后来我查阅各种资料才得知,当我和我的同学们为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声欣喜若狂时,《颤栗》当时已经在全世界销量已超过5000万张。至2008年,它在世界范围内销售了超过一亿张。2008年3月,当它的25周年纪念版全球发行时,这张专辑终于顺利通过了中国文化部的审查,被引进了中国。
  1987年夏天,通过上海电台每周三下午半小时“美国热门歌曲排行榜”(当年,国内还不流行叫“音乐”)的节目,我听到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新歌。“美国热门歌曲排行榜”,这几个字代表着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它是潮流,它意味着我可以不用再经过每周三中午12点半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听众点播”,就能知道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了。《真棒》冠军,《我的另一半》冠军,《镜子里的男人》冠军,《肮脏的戴安娜》冠军。这些歌让当时还是少年的我下定决心,想办法离开沉闷的内地,去资讯开放的沿海地区发展。
  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里无处不充斥着性的冲突、挣扎和盛开。它们浓烈的色彩,隐藏在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故事里。在普通的流行歌曲中,性只是挑逗、调动和卖弄的廉价工具,没有更多的创作者愿意花更深沉的情感去捕捉它压抑的呼吸、悲愤的控诉和绝望的嘶喊。性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性权利的不平等,性与权力的分离,都在甜腻的歌舞升平中隔离为一个个孤岛。当少年的迈克尔·杰克逊成长在黑人人权运动激荡的六十年代时,这些尖锐的议题一定深深刻入了迈克尔·杰克逊稚嫩的心中,他才会在成年之后,用一张张令世界《颤栗》的专辑让人们正视这片人性的荒漠。
  他本善良,却在音乐中揭露了一个个暴力的世界;他心性温柔,却用一首首固若金汤的歌乔装着自己的灵魂;他爱憎分明,却渴望通过一次次整容改变自己的本质;他热爱世界,却试图用豪华的梦幻城堡粉饰太平。在一首首传世金曲里,他一次次痛彻心扉的尖叫,但他内心的伤口一直没有痊愈。所以在迈克尔·杰克逊1972年发表的专辑《一定要到达那儿》中的一首歌《In Our Small Way》(《用我们小小的方式》)里,我们会在歌曲结尾处发现,他独自呢喃的歌声更像一个小孩在嘤嘤轻声哭泣。
  迈克尔·杰克逊生前也到过亚洲一些地区和第三世界国家举行演唱会,日本、韩国首尔、中国台湾、泰国、墨西哥甚至罗马尼亚。从物理距离上看,迈克尔·杰克逊离中国大陆最近的两次演唱会,是在台湾举行的,一次是1993年9月,一次是1996年10月。令中国大量歌迷扼腕不已的是,迈克尔·杰克逊在16年前举行“危险”世界巡演时,已计划来中国举行演唱会,但最后的商谈只是由于一个硬件原因而造成流产: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演出主办方提出保证用卫星向世界同步转播的要求,这在当时看来是无法实现的。这个遗憾,让“传奇”二字更只可意会了。
迈克尔·杰克逊在全球不但有无数歌迷,还有大量舞迷。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一步登天的太空步曾干掉了不可一世的霹雳舞。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的声音像迈克尔·杰克逊并能模仿他跳月球漫步的话,你也许就能以此谋生了。 《Jackson 5》圣诞专辑 “jackson 5”由迈克尔(主唱)和他的哥哥们共同组成, 其中最大的哥哥Jackie比他整整大十岁。 娃娃闯天下
  1958年8月29日,迈克尔在印第安纳州加里出生。他5岁时即登台。1970年,The Jackson 5乐队发行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Got to Be There》,该专辑包括了《Got to Be There》、《Rockin’ Robin》等热门歌曲。     身体伤害与音乐共舞
1984年1月,迈克尔·杰克逊在为百事可乐公司拍摄广告时后脑被烧伤。   1978年,杰克逊在一场意外中弄伤了鼻子,他也因此首次做了鼻子的整容手术。与此同时,美国音乐奖开始被杰克逊的灵魂音乐所统治。 1984年9月22日,四位杰克逊家族成员在华盛顿特区肯尼迪体育场举行“胜利之旅”演唱会。
1984年1月16日在洛杉矶市,波姬·小丝携手迈克尔参加第11届美国音乐奖。
  1982年12月,单飞的杰克逊推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专辑《Thriller》,打破了歌坛的多项纪录《Thriller》的音乐录影带和杰克逊的独有的月球舞步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1984年,迈克尔与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在格莱美颁奖典礼现场,他们一起打造了传奇专辑《Thriller》。   MJ,今生有幸成为你的迷
  迈克尔·杰克逊不光留给我们音乐,还留下了一个形象、一种风骨,在昨天,小屁孩们挤在灰色的水泥房子里看着你跳舞,他们年轻的心中已经被潜移默化,至少他们希望成为你那样的人,哪怕只有短短的一支舞曲。 文·蒋明
  第一反应是解脱了,当迈克尔·杰克逊死讯传来,纷扰在其身边的恶语闲言就像孙悟空棒下唐僧,世界一下子清净了。这位与我们的身体一起长大的明星,在其艰难度过的后半生,远离了一个歌手的本色,占据着娱乐榜的头条。令人担忧的健康,带着点遗世的孤傲、枪打出头鸟的背运和哗众取宠的小丑形象,是杰克逊留给世人的最终印象。我们不能不为他的离去惋惜,当六七十年代生人与一位明星一同长大,我们所能给予他的理解同情,恰也是我们对待现实中磨难与背弃的感同身受。
  80年代初,刚刚在改革开放中窥探到天机的新一代已经接触了港台文化的魅力,紧接着1987年第二次“新文化浪潮”开始逼近,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几乎一夜之间让躁动的孩子找到了发泄的出口,大街小巷都是穿着高腰运动鞋跳着机械舞的少年。稍后,迈克尔·杰克逊的《真棒》引进大陆,那盘黑白相间说不出诱惑的封面和那个漂亮的外国人,成了录音机里播放最多的声音,那时候大陆热衷于霹雳舞大赛,很多时候跳舞音乐三分之一都是选自《真棒》。然后是《颤栗》、然后是月球漫步、然后是从黑人到白人的传奇,招招都让贫瘠土地上的少年张目结舌,朦胧中第一次崇拜一张面孔,崇拜那环扣相连的服饰,举手投足间的眼花缭乱。《霹雳舞》中那几位主角始终没有引导出时尚的具体概念与确定自身的明星价值,但是迈克尔·杰克逊,其歌手的价值远不如其文化符号与时尚先锋的重量。正是录像带中的白衣飘飘、正是一头不羁的卷发与科幻感的MTV,让我们知道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距,知道了港台明星与欧美明星之间从里到外的区别。
  迈克尔·杰克逊的录像带在80年代末的季节里不断被复制,却从没有一个人能成功模仿,跳舞年代里如此,现在也如此,就像没有人能成功复制猫王与甲壳虫一样,如果上帝想看月球漫步,他只有找迈克尔·杰克逊。甲壳虫的精神内涵被无数人传承,他们却发挥不了杰克逊,他的舞步与气质加上天生的舞蹈音色,在身体本能上已经限制了门槛,他的音乐是典范楷模,却少有人去模仿,因为就算写出了和杰克逊一样的歌曲,也唱不出那种王者的震撼,或者说很多人试图模仿,却沦为诟病,以至于欧美乐坛长期没有和杰克逊类型并驾的歌手,遑论亚洲。韩国人日本人据说特别崇尚杰克逊,他们的街舞也世界闻名,可是除了效仿杰克逊的一些动作外,毫无震撼人们的力量,更缺乏大师风范。
  1987年,我们的流行乐还处在《血染的风采》、处在西北风与港台歌手大举入侵的时间,国内那些扒带子的棚虫第一次没有复制杰克逊,他们也不可能复制出,后来的崔健、校园民谣、摩登天空、说唱等都遍寻不到杰克逊,他就像一面红旗孤单地插在自己的高地,不被遗忘也不被记忆。我每年至少要看一次那些伟大的MTV,收藏了很多版本的演唱会,还有那些被当作珍藏的原版磁带、海报,因为我断言大陆流行乐30年之内还是没有模仿杰克逊的资本,这不是想不想模仿的问题,而是综合素质及国民对流行文化的漠视结果。
  杰克逊已逝,除了他在音乐中的无所不能,他还曾告诉我们,用衣服说话。他的中性风格,不阴柔、特立独行,仿佛是上帝于男女一身;他酷爱的军服装造型,宽肩、双排扣、太空装、金属元素,让我们看到一个权利符号的歌手;他穿着红色带拉链皮夹克,一条紧贴身体的收脚裤,单手戴一只镶满亮片的白色手套,头发被简单束起,佩戴着飞行员太阳镜让人崇拜。在那个单色彩的80年代末,他是所有男孩子的时尚上帝,我们从他美丽的衣服后面想象到更多世界的精彩,尽管我们最终谁也没有穿成那样,没有跳着他时髦的舞步成为明星。迈克尔·杰克逊不光留给我们音乐,还留下了一个形象、一种风骨,在昨天,小屁孩们挤在灰色的水泥房子里看着你跳舞,他们年轻的心中已经被潜移默化,至少他们希望成为你那样的人,那怕只有短短的一支舞曲。
  杰克逊,今生有幸成为你的迷,有幸用你的录像带让思想激进的女生尖叫,有幸用你的音乐第一次站在舞台,有幸用你孤傲的表情度过我轻狂的少年,有幸让我怀念你,感谢你陪我走过了青春。   对他的挖掘才刚刚开始
  当最先到来的悲伤褪去之后,所有接受过杰克逊律师支付的费用的人正安静等待其他人来买他们的故事,小报八卦将卷土重来。
南都周刊记者·沈玎     迈克尔·杰克逊突然间撒手人寰,引发了世界的巨大震动。美国主流博客Facebook、MySpace、Twitter、AIM等由于涌入了太多表达悼念之情的网友而濒临崩溃;成百上千的歌迷聚集到MJ的停灵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的大门前,不停呼喊着他的名字;国会众议院甚至在26日暂停对能源政策法案的辩论,为MJ默哀……
  在美国以外,英国外交部长David Miliband惊叹“CNN已基本上成为迈克尔个人MTV专版”,法国巴黎圣母院也成了MJ歌迷的主要集中地,菲律宾宿雾省一座监狱的1400名囚犯甚至集体热舞“颤栗”。而在北京后海、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杰克逊悼念舞台、重庆朝天门广场、南京1912广场等地,也都有中国歌迷或是模仿MJ的装扮和舞姿,或是以烛光寄托哀思。
  至于各大音像店的MJ专辑,很多早就被抢购一空。索尼音乐公司负责人表示:“将请所有的协力厂商协助,以消化突然涌进的大批订单。”同样嗅到MJ吊唁商机的远不止索尼音乐一家。美国一个名为“InMemoryOfMichaelJackson.com”的网络域名现在正以近十亿美元公开叫价,另外一个名为“MichaelJacksonTheKingOfPop.com”的网络域名的标价则相对“合理”,“仅”为一千万美元。美国拍卖网站Ebay上,与MJ相关的内容目前正以每小时一千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其中最疯狂的卖家无疑是宣称出售“杰克逊头发”的那位,每一缕头发叫价五千美元。
  而在淘宝社区中,也有网友在隔天上午就赶制出50元(MJ今年50岁)一件的纪念T恤、汽车贴纸等,生意火爆。沈阳《华商晨报》还动员读者编辑悼词短信,并在第一时间组织起模仿秀活动来,参与活动的短信报名格式绝无仅有:“姓名+年龄+悼词+我要报名模仿秀”。MJ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中欠下巨额债款,几近破产,如此一个生前连自己都难以养活的人,死后却突然养活了很多人。
  在追悼声浪的另一面,也有不少人嗤之以鼻。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称“杰克逊并不完美无瑕的人生,使那些在新闻频道和在Twitter上的崇拜和赞颂成为一种泡沫俗”。这段话直接导致了“挺迈”和“倒迈”两大阵营的口水战。
  “接连的丑闻、整容手术和怪癖的报道,使得人们很容易忘记他的光环。”福克斯公司表示,“电视应该是着重于赞扬,即便是批评,也要婉转地表达。”美国《时代》杂志对此却感到担忧,“当最先到来的悲伤褪去之后,所有接受过杰克逊律师支付的费用的人正安静等待其他人来买他们的故事,小报八卦将卷土重来。”
  一系列针对MJ个人悼念的营销和各种对其娈童癖的追述,也引发了另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悼念MJ?“他可能是继拿破仑之后,最有致命缺点的历史性人物了。”美国评论家玛丽·麦克纳马拉如是说,“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深入挖掘还只是刚刚开始。”   有谁记得他的慈善
1989年,一名叫Ryan White的艾滋病患者得到一辆福特野马,据他的太太证实,这份礼物来自迈克尔·杰克逊。杰克逊一生为慈善事业捐出了超过3亿美元的善款。
1984年,杰克逊创作歌曲用在不酗酒驾车的宣导影片上,美国总统里根为酬谢他在此次活动成效卓著,特邀他至白宫并颁赠一座人道主义总统奖给他。翌年,他与莱昂内尔·里奇合写声援非洲饥民的慈善歌曲《We Are the World》。
美国总统里根颁人道主义总统奖给迈克尔。
1996年,迈克尔与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曼德拉拥抱在一起,他一直觉得,后者有如自己精神上的父亲。 卷入丑闻
1993年5月13日,迈克尔离开法国尼斯时怀抱一男童,身边还坐有另一男童。正逢其骚扰男童案火爆之时。
1993年8月17日,一名13岁的男孩告杰克逊性虐待自己。杰克逊开始接受性虐待、疏忽和欺诈等指控,4个月后,一直声称自己无辜的杰克逊与男孩以及其家人庭外和解,支付他2000万美元。
1993年,杰克逊声明自己对止痛药上瘾,正在接受治疗。百事公司与其终结长达9年的合作关系。
同年12月,杰克逊的妹妹LaToya指责哥哥性骚扰年轻男孩。杰克逊终于打破沉默,在电视上发表声明,认为所有对自己的指责都是“恶心”而“虚假”的。杰克逊死后,该男孩承认当年为钱财说谎。   她们都是过客
1994年5月26日:杰克逊与丽莎·玛丽·普雷斯利结婚,后者是猫王的女儿。3年后离婚。
1996年11月15日:杰克逊与相识15年的护士好友黛比·罗薇结婚,3年后离婚。
2002年11月:杰克逊把还在襁褓中的儿子Prince Michael II抱出柏林酒店三楼窗外摇晃。杰克逊死后,黛比发表声明,声称其为杰克逊生的两个孩子都不是他的骨肉。
2003年,杰克逊被控犯有多项娈童罪,他交了300万保释金后被释放。
2005年,法庭宣判杰克逊无罪释放,他当庭拭泪。 2002年,迈克尔被拍到将小儿子悬出阳台摇晃。 1995年,迈克尔和猫王之女丽莎在洛杉矶牧场, 迈克尔以天价买下它并改造得有如天堂一般。 往事俱随风   2009年6月25日,杰克逊在自己洛杉矶的家中心脏停跳、停止呼吸,紧急送往医院后,急救无效。身后有无数人纪念。
杰克逊生前最后一次彩排,照片拍自其去世前两天。     http://nbweekly.oeeee.com/Print/Article/807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