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推荐的书:道德情操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6:53:48

道德情操论 (英)亚当·斯密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8月
【温总理推荐语】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全文》,2009年2月2日
温总理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总理荐书企业家,<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重庆晚报》两会报道,2005年3月10日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里所说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从“小康”到“和谐”》,《人民日报》2007年2月10日第8版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目录】
译者序
告读者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合宜感
第一节 同情感
第二节 论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节 论通过他人的情感与我们的是否相合来评论他人的情感合宜与否的方式
第四节 续前节
第五节 论可亲与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论各种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节 论源自身体的感情
第二节 论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习性的感情
第三节 论不和乐的感情
第四节 论和乐的感情
第五节 论自爱的感情
第三章 论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第一节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感通常比对快乐的同情感更为强烈,但悲伤的同情感通常远远不如主要当事人自然感觉到的悲伤那般强烈
第二节 论雄心壮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别
第三节 论钦佩富贵与藐视贫贱的心理倾向腐化我们的道德判断
第二篇 论功劳与过失,即论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第一章 论功过感
引言
第一节 凡是看起来当受感激的对象,似乎都该受奖赏;同样的,凡是看起来当受怨恨的对象,似乎都该受惩罚
第二节 论当受感激与怨恨的对象
第三节 如果施惠者的行为未获赞许,则受惠者的感激便很少会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动机未受谴责,则受害者的怨恨便不会有人同情
第四节 前几节的要点重述
第五节 功过感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与仁慈
第一节 这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感、自责感,并论功劳感
第三节 论自然女神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效用
第三章 论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论运气所以有这种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运气的这种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这种感觉出轨的终极原因
第三篇 论我们品评自己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并论义务感
第一节 论自许与自责的原理
第二节 论喜欢受到赞美及喜欢值得赞美;并论害怕受到谴责及害怕应受谴责
第三节 论良心的影响与权威
第四节 论自欺的性质,并论概括性规则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节 论概括性道德规则的影响与权威,以及这些规则应当被视为神的法律
第六节 在哪些情况下,义务感应当是我们唯一的行为原则,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它应当获得其他动机的赞许
第四篇 论效用对赞许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所有工艺品的美,并论这种美的广泛影响
第二节 论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并论这种美在何等程度内可以被视为赞许该性格或行为的一个根本要素
第五篇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等情感的影响
第一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美丑概念的影响
第二节 论社会习惯与时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论审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性格中影响他人幸福的那一
引言
第一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个人托付给我们照顾
第二节 论自然女神按何种顺序把哪些社会团体托付给我们帮助
第三节 论博爱
第三章 论克己
结论
第七篇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章 论道德情感的理论应该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美德以审慎为本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美德以慈善为本的学说
第四节 论善恶不分的学说
第三章 论各种关于赞许之原理的学说
引言
第一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自爱的学说
第二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学说
第三节 论主张赞许之原理本于感觉的学说
第四章 论不同的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
该书书摘精选: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02/03/content_10757530_2.htm
《道德情操论》讲道德情操原因
http://book.QQ.com2009年02月03日16:25腾讯读书 崔人元我要评论(4)

《道德情操论》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为什么很喜欢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的原因。”2009年2月1日温总理在英国接受完《金融时报》访问的时候这样说道。这一次,总理又一次谈起这本他最喜爱的《道德情操论》,这次采访后,参与访问的记者在一篇《英国<金融时报>独家专访:与温家宝面对面》的新闻中甚至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温家宝博览群书,他表示,旅行时他总是带着一本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这本书阐释了社会治理乃至市场经济的道德支柱。”
作者最看重的是《道德情操论》
斯密身后的巨大名声基本上来自于《国富论》的巨大影响,但斯密本人更看重的应当是《道德情操论》,斯密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和评价远远高于《国富论》。
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斯密对此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极为重视,首版后终其一生的31年间都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这部作品,前后进行了5次精心修改,第6版是于1789年底修订完毕并在1790年作者去世前几个月才出版的。
《道德情操论》通过对行为合宜性、赞同情感以及美德等方面的仔细分析,斯密构建起一套道德哲学的体系。《道德情操论》甫一出版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像哲学家大卫?休谟就对之赞赏不已;1764年起,此书就开始有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的译本出版。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第一版问世,作者在扉页上郑重写下:“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在维多利亚时代到来之前,《道德情操论》的影响力要比《国富论》的影响力大。
《道德情操论》主要论述的是伦理道德问题,《国富论》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发展问题。《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不仅是斯密交替创作、修订、再版的,也是其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当我们大谈《国富论》中的观点时,无论如何都不应当绕过《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其实也是现代意义上优秀的经济学著作,现代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阿马蒂亚?森等也非常推崇《道德情操论》。
讲道德情操的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人们将斯密的形象被地割裂为两面,不是丑化,就是美化,不是复杂化,就是简单化。其实,斯密一直都是个执著于人类道德情感世界与经济行为领域的探索者,并不承认自己是信奉“惟利是图”、“适者生存”的理论家。
在《国富论》中,斯密从人的利己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认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因。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具有的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并称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为“自爱”。在斯密心中,这两本书并不矛盾。
斯密认为“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但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斯密深受休谟的人性论的影响,把人性作为其出发点,想以人性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斯密认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同情心,人应该能适当抑制利己的本性,有利他精神。按斯密的解释,“道德情操”一词指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
因此,斯密主张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有道德的市场经济。斯密说,人们在自由市场经济中“忽略了市场在社会中的本质”;“‘同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如果社会缺乏了一些基本原理,“这个文明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在斯密看来,人们往往曲解了《国富论》;理解市场经济,“《道德情操论》才是基础,是根本”。
走极端与中道而行
晚期的斯密面对自己经济学体系的局限性,对自由市场经济中的极端利己倾向带来的严重道德伦理问题,感到非常焦虑,曾绝望地说:“我本来想做得更多。”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斯密一生中都在不断地修订《道德情操论》而非《国富论》。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利己有无边界?利己和利他是对立的吗?如果不是,如何平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出现了许多引起广泛关注、讨论的人和事。其中,范跑跑最少也是13亿里挑1的绝顶聪明——大地震发生时,思维非常冷静清晰,他能清醒地选择自己逃生(不是本能反应)、救自己的女儿还是母亲;面对天下物议也能巧言辩解、振振有词,让郭跳跳之流无言以对。
聪明人比普通人更能在某些事情上走极端,所以思想深刻。范跑跑在“自由”等堂皇的名义上走极端,郭跳跳在“道德”等堂皇的名义上走极端。然而,聪明不是智慧。只有“无所不用其极”,在所有事情上都能走极端的时候,才会有人类的智慧,才会明白凡事要中道而行,才会明白利己是有边界的,利己和利是对立统一的,要“允执厥中”有所平衡。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高级动物,“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之一是人讲社会公德(即所谓人伦),社会公德就是平衡的结果、就是一种人类的智慧。
不懂得中道而行的道理,自以为把握了真理,辩才无碍有怎样呢?无非古人所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在这里,“能言”就是口才好、擅辩论,“礼”就是社会公德。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重读《道德情操论》的现实意义,不是它能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而是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和人性,从而建立起好的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既是为了大家,也是为了我们每个人自己,因为我们在此都是利益攸关方。在“好的市场经济”里,你可以全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但你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你可以有充分的自由,但你不能损害他人的自由;你可以享受正当的权利,但你不会忘记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