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大”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12:46:39
盯准上海车展,豪车大鳄也来抢地盘。各外商大叫:中国人缺钱。而一篇题为《中国汽车审美“贪大好色”》的文章中说,中国人更喜欢车体更大、色彩更明亮的车。贪大好“色”是典型的中国式汽车审美观。(《法制晚报》4月25日)

  中国人向来不喜欢“小”而喜欢“大”的。这种习俗大约自古就有罢,想一想秦始皇统一之时也不为那个说上一句:“我大秦”。后世更是奉为至宝。中国地大,江大,气也大,李白写诗,动不动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一直到清末洋人打到家门口了,还在说“咱们大清,天朝上国。”继续做着“大国梦”。

  到现在这种风气也未能改一改。早期的如大生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大字报,当下的像大练兵、大比武、大讨论、大比拼、大讲台,太多太多。总之要大鸣大放、大造声势、大张旗鼓。活动中当然要开展大检查,警车开道,一串车队风驰电掣,场面自是宏大;活动结束后自然要开总结表彰大会,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成绩少不了要大讲一番。至于活动真的开展得怎样,效果如何,则很难说了。

  中国人搞建筑更要“大”。据说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是为数不多的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地球建筑。秦始皇兵马俑也算一大奇迹,铺排浩大,一个坟冢也大的夸张。而现在,城市广场越大越能显示城市领导者能力,显示出该地发展水平。楼房也要大,最好全部建成电梯公寓,望一下把帽子给你望掉是最好的。办公地更要大,门口不要忘记摆上两个大石狮,大门尤其要注意,柱子要高,至少三十米。进门之处还不忘摆上两个“巨无霸”花瓶。

  称呼也喜欢“大”。古时叫“大人”, 见了这样的人物,难免膝盖一软,“扑通”跪倒在地。当下,则喜欢叫“大老板”,不管是几个人的公司,喜欢坐大办公室,出入大酒店;某些人连肚子尺寸也要“大”,肩宽气粗,这才是身份象征。学术上,稍不留神,就有人被奉为大师。到处巡回“表演”,讲的是什么?不过是哗众取宠,甚至还要为古人翻案也来了,其用心良苦也!

  生活中更是不能少了“大”。说话声音要大,至于吵,中国人的嗓门之大,真是天下无双,尤以广东老乡的嗓门最为叫座。有个发生在美国的笑话:两个广东人在那里讲悄悄话,美国人认为他们就要打架,急拨电话报案。中国人吃饭办酒席,喜欢大场面,去大酒家,办几十桌,呼朋唤友,济济一堂,觥筹交错,豪饮豪喝,吵吵嚷嚷,甚至灌酒,不把对方灌醉了,不足以表明情真意切。吃得要最“大”的,什么直径几十米的月饼是更好的,吃不完也可以显摆一下。手机要“砖头式”,手表像手铐大,一个黄金项链明晃晃的戴在脖子上起码有半斤。嘴上在镶一颗大金牙。不知道其良心大否?

 

  学校要大,特别是建筑要大,不然人家来一看。“咦,小学校!”头也不回的就走了。公司要“大”,即使没有上市,也要报下几层写字楼,最好拉个“大老外”。唱歌也要“大”,树要好大一棵,中华是好大的。电影就更要“大”,不大就没有人看。所以动不动就万人出马,一上来就是一个千军万马,为的是什么,难道显示中国人多?道具也是动不动就满城铺满菊花,据说光是这菊花就很是需要一些钱呢。

  所以说,“大”是中国的“优良传统”。现在的人不过是又发扬了一点承前启后的精神。将其发扬光大了,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色”字。别慌,此“色”非彼色也。那是华而不实,追求表面之现象。不少地方存在这种“急上马”“过场式”的现象。退耕还田,植树造林也免不了造假。GDP更是一年翻几下跟头,牛着呢!城市里城管天天出动,你要敢“影响市容”马上没收东西,人也收押。不叫罚款你甭想走人。最终城市安静了,市容整洁了,老百姓却伤心了。

  买车当然也不能跳出这个“规律”,但是最为可气的是这竟然让外国人可发现了。害得人家专门为我们制造又“大”又“色”的汽车。当我们开着这些汽车开在路上的时候,心理会不会有一点“骄傲”呢:“我的大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