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央视专访志愿者被剪掉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5:58:42
 “中国缺少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制度!”
  
    大年初三   央视专访刘猛被剪掉的“对话”
来源:老党的博客  
  刘猛说:“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心理援助志愿者”。
  天府早报曾用大号标题书写:《他一个人在战斗!》
  多名媒体记者对刘猛说:“5月12日后,有20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进川,你是唯一一位留下来的。”
  前不久央视新闻会客厅里的说:“刘猛是仍坚持在灾区的为数不多的心理援助人员”——“我相信这个表述更准确些!”刘猛说:“在我组织的‘全国心理援助联盟’中,曾经有100多人一起并肩作战,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事情是大家做的,功劳不能记在我头上!”
  初七初八,勒克儿相约刘猛同行北川灾区。一是拜祭北川亡灵(详见《震后新年中国草根NGO的北川祭奠映像》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233686104),二是对大年三十自杀者母广翔进行紧急心理救援(详见《北川板房区一年轻人大年三十自杀》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233609111)。
  2月6日一早,刘猛带着蒋玲从都江堰赶赴绵阳看望、安抚母广翔。
  当晚,全身残留着自杀者母广翔心灵创伤余温的刘猛,几日前的憋屈终于一吐为快:“勒克儿,我有话要说”——
  大年初三,就“你为什么会留下来?”这个话题,央视记者、几个朋友和刘猛一起进行了深入探讨。可惜通过CCTV出来的时候,仅剩下感动和飘扬。
  “理性思考部分悉数被切掉!这是哪跟哪阿?”刘猛对勒克儿说:“希望你能把剪掉的话通过博客公布出来……”
  通读刘猛整理的与央视“对话”原文,勒克儿在想:如果本篇博客不被封掉,那到底是网络的胜利,还是媒体的悲哀?

附件:
  刘猛与央视被剪切掉的“对话”原文:

  问:“五月份曾经有多少咨询师在灾区?”
  答:“至少2000名。”
  
  问:“你来时就做好了留下来的打算吗?”
  答:“没有,当时我认为灾区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好的心理援助组织和机构,我来我来仅仅做好了援助一、两个月的准备,然后大家轮流,一直持续几年!”
  
  问:“大家都走了,你为什么会留下来?”
  答:“我之所以会留下来,不是因为我与高尚、无私;我之所以会留下来,完全是心理援助这个专业的规定性!
  早在6月3日,日本心理援助队队长富永良喜就给出过建议:“不能保证对灾民进行持续援助的心理援助者、团体,不可以直接和灾民直接接触……”
  其实,不用外国专家说,对于任何一个心理咨询师来说,这都是常识!
  这里需要心理援助,所以我留下来;这里有我已经直接接触了创伤者,所以我不能离开。就这样简单。正如负责挖掘的志愿者在挖掘结束后就应该离开一样,负责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在开始了援助之后就应该留下来!”
  
  问:“你觉得灾区现在还需要心理援助志愿者吗?”
  答:“非常需要!而且以后更需要,只不过是越来越需要更为专业的心理援助者,越来越需要偏重治疗方向的志愿者!”
  
  问:“你觉得中国缺少志愿者吗?”
  答:“在我看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哀伤凝聚的民族!所以,中国绝不缺少志愿者,中国缺少的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制度!”
  
  问:“在你看来什么是志愿精神?”
  答:“志愿行动不是一种“激情”,而是一种“信念”!是为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而努力的信念!因为觉得值得,所以就会不计报酬!
  也许是大家齐心协力,你融入其中,做一分子;也许是独自一人,默默无闻,永无人知!如我所知道的,常年看护一渠桑葚的“歪脖子刚”。除了我之外,几乎无人知道他是一个志愿者,而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我只知道,他是个歪脖儿,干不了农活;我只知道,从我能够调皮到偷瓜溜枣时起,他就在一个远离村落的草棚里看护那一渠桑葚;我只知道,他死后不到一年最后一棵桑葚绝迹身亡!——他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农民,我相信他没有听说过“志愿者”这三个字,但我坚信他是一个真正的志愿者,因为他具备志愿精神!
  
  问:“你怎样看待你的心理援助行为?”
  答:“在我看来:心理援助既不神圣也不神秘,它仅仅是一份工作!我的志愿行动既不高尚也不无私,它仅仅是当前当刻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份内之事。”
  
  问:“你现在成为明星志愿者了,你希望别人怎样评价你?”
  答:“如果你真的想表达对我的认可,请不要用高尚、无私、奉献……等词语,如果你能够评价我是一个“专业的志愿者”,在我从事的援助领域里做些了些相对专业的事情”,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了!”
  
  问:“有记者形容地震当时心理援助的情况:来如蚊虫,蜂拥而至;去像鸟兽,一哄而散!你如何看待其他咨询师轰然离去?”
  答:“这话说的损了点儿!我为我的同行们叫冤!
  之所以一哄而散,不是他们没有爱心,而是因为来时就是凭借的“激情”而不是“信念”!
  之所以一哄而散,不是他们不想留下来,而是因为没一个好的志愿制度,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
  之所以一哄而散,不是因为他们感觉灾区已经不需要了,而是因为从众而来,则必然会从众而去!
  另外,每个人情况不同,家庭、单位的支持程度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来一年是援助,来一天也是援助,我们都应该感激他们!”
  
  问:“你的家人支持你吗?”
  答:“爱人两次从圣彼得堡飞过来送钱,四年没有在国内过年的她,今年选择了在灾区和我一起;老爸经常给别人讲我儿子一定是最棒的!”
  
  问:“单位支持你吗?”
  答:“我有癫痫病,发作起来很可怕的,害怕在课堂上发作吓着学生,地震时正在病休期间,单位的同事和领导经常打电话过来!不光是专业上的支持,更有精神上的鼓励!”
  
  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力量支撑你留了下来?”
  答:“我背后强大的督导团队。没有他们,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即使我想坚持,可能会坚持不下来,也可能会坚持下来,坚持下来做更多的错事。我必须感激他们:北大钟杰博士;国际华人医学家和心理学家协会主席邓明昱博士;我的师兄王国刚、袁立壮、苏朝霞;我EMDR学习班的全体同学们……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的直接督导——国际创伤与EMDR亚洲筹委会主席陈伟樑博士。”
  
  问:“你怎样评价其他心理援助者的工作?”(注:CCTV12频道已经播出)
  答:“我相信,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是专业的,每个心理咨询师都对创伤者进行了专业的心理干预。但是许多咨询师都不能保证他离开后,其他咨询不对同一个创伤者做重复的心理干预!所以就整个心理援助的过程来看,在整体上我们是不专业的!”
  
  问:“你是来灾区做心理援助的,为什么又办了一个学校呢?一些人因此说你做的不是专业的心理援助,你怎么看这种评论?”(注:CCTV12频道已经播出)
  答:“震后初期,孩子们失去了安全感。什么东西可以恢复安全感?——熟悉的东西、有秩序的东西、归属到一个群体里!
  孩子们熟悉什么?熟悉课本、熟悉教室、熟悉各种学习用品、熟悉1.2乘2.4的黑板;
  什么东西有秩序?按时上下课、可以预知的课程表;
  哪里有归属感?同学们在一起,融入到集体中。
  这不正好就是一个学校吗?一个正常教学的学校对于一个失去安全感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
  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可以防止漏查,保证每个孩子都得到心理援助!
  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可以做团体辅导!
  更重要的是,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可以防止孩子们被不同咨询师做重复的咨询!”
  
  问:“如果有机会通过媒体表达心声,你最想说什么?”
  答:“我想呼吁一种志愿精神!呼吁一种志愿制度!呼吁志愿法能在中国出台!然后还想呼吁更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到一线进行心理援助,灾区需要!谢谢!”
  

  
相关链接:
  1、中央12台:《刘猛春节留守灾区》http://space.tv.cctv.com/act/video.jspvideoId=VIDE1233321572450888
  2、《极重灾区都江堰首个团年饭映像/
             娃娃放飞童真希望成人感动热泪在飞……》(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232554675
  3、《卅夜,灾区最大家庭守候新年钟声……》(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6956208/blog/1232921300
  4、石家庄新闻网:《为了灾区的春天他散尽家财》http://sjzdaily.com.cn/zhuanti/200901/21/content_1347897.htm
   央视专访志愿者,那些被剪掉的思考
  萧锐
  来源:长江日报
  无意间在腾讯新闻主页看到了这样的标题,"独家:央视专访志愿者被剪掉的对话",出于对网络标题党的警惕,带着怀疑的心态点击进去。这是该门户网站"板房里的春节日记"系列专题的最新报道,来自一个网友的博客。内文披露的是经为数不多仍然坚守在汶川灾区的心理援助人员刘猛授权发布的在某电视台被剪掉的专访对话。
  作为心理援助人员在汶川灾区进行志愿服务的刘猛,天府早报曾用大号标题书写"他一个人在战斗",但准确的说5月12日后,有2000多名心理援助志愿者进川,刘猛是为数不多的留下来的一位。在大年初三,媒体又一次蜂拥而至来关注灾区的时候,央视记者对刘猛进行了访问。但当专访在电视台播出时,用当事人的话讲,"理性思考部分悉数被切掉……通过CC给TV出来的仅剩下感动和飘扬"。
  在网络披露的这位志愿者的思考中,不乏其对现有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反思:志愿者的服务不是跟风,也不能跟风。"负责挖掘的志愿者在挖掘结束后就应该离开",但"负责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在灾后其实更需要留下来。反观现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一窝蜂"的热情高涨之后,便作鸟兽散了。社会真正需要志愿者的关键时候往往无处寻觅。我们不能苛责突发性灾难发生时整个社会被点燃的热情,但却需要反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志愿服务的现状。
  有媒体用"来如蚊虫,蜂拥而至;去像鸟兽,一哄而散"来形容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但作为"流下来"的一份子,却有他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哄而散不是因为没有爱心,不是因为不想留下来,而是因为缺乏志愿服务本该具有的信念的力量,缺乏好的志愿者制度。"中国绝不缺少志愿者,中国缺少的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制度",刘猛的思考是深刻的,也是切中时弊的。很凑巧,关于志愿者的话题最近不断进入笔者的视线:北京市有关部门近日表示,该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将可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推荐研究生入学的必要参考。因此引来网络"让功利主义离志愿者更远些"的评论。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究竟是作为一种怎样的价值在存在?"到此一游"般的志愿服务,"捞点政治资本"般的志愿心理,太多功利主义的色彩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伤害将是致命的。而最新的报道其实对刘猛的反思来说,其实正是一种很好的回应。
  但就是这样的深刻反思,却在通过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时候被剪掉了,留下的,是那惯有的所谓感动和积极向上的气氛。笔者无从获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失,是播出的时间限制,还是某种惯有的思维定势:在一片大好的气氛之中,难道真的就容不下一点理性的思考么?何况这种思考并不带有太多负面的成分,也不会给所谓的节日气氛有多大伤害。不由得想起出自同一家新闻机构的用"灾区百姓就像过年一样"来形容喜悦的业界笑话,以及不管外面冰雪封路却依旧"春意盎然"的主持辞,还有那刚刚过去的春节中有点太过欢乐的灾区气氛……春节这样的祥和氛围中,媒体的本分不仅仅是传递欢乐,更应该传递真实。而真实,难道不正是新闻传播的起码要求吗?
  是的,幸好还有网络,被某些渠道剪掉的信息可以通过其他媒介传递到公众面前。但这种庆幸之余,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否还应该包括新闻制作与传播的那些行业积弊?志愿者的反思被剪掉了,又一次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其实不顾上下文的断章取义是那么容易,那么得心应手,也那么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