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俄美近变 解析世界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7 09:09:03
“俄罗斯政治新思潮、美国金融动荡和世界格局新动态”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王广 张微 王鹏权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环球时报》联合主办的“俄罗斯政治新思潮、美国金融动荡和世界格局新动态”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主持,社科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社科院秘书长黄浩涛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编译局等学术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近40人参加了会议。
李慎明指出,当前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究竟世界格局朝哪个方向演进,需要深入研究。历史是一个硕大的、活生生的生命,学者们的研究要以发现、掌握和利用历史规律为己任,尤其是在党和国家、民族需要我们研究问题时更应如此。目前,如何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入研究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李慎明强调,现在历史前进步伐日益加快,面对万花筒般的材料和海量资讯,尤其需要我们提升理论思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问题的深层根源。
研讨会主要围绕着俄罗斯政治新思潮和美国金融动荡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展开讨论,与会学者竞相发言,气氛热烈。
透过与会学者对俄罗斯、美国近况的剖析,一幕涛奔浪卷、云动风翻的世界格局活剧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俄新版教科书缘何引关注?
研讨会集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问题。
2007年夏,俄罗斯杜马(议会下院)授权俄政府负责中小学校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之后,《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和《俄罗斯历史(1900—1945)》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夏季推出。两部教科书一反往常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在苏联历史认识中凸显辩证法,对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和“大清洗”、大饥荒等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价。教材因其官方背景和观点的开创性而在学术界和国际关系领域引起了很大震动。
据了解,此前俄罗斯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体系相当混乱,在观点上存在诸多偏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至少有30多种历史教科书。但教材并没有获得俄罗斯民众的认可,他们认为这些教材多在西方资助下完成,具有国外背景,且在总体上沿袭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斯大林和苏联历史进行了全盘否定。
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多次表达对历史教材和历史教育的不满,反对历史教科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场所,主张应借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以来,普京数次亲自召开或参与历史教育座谈会,并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虚无主义、媚外思想以及由此导致的思想混乱进行清算,改变把苏联看做“一抹黑”的错误认识;要重视俄罗斯民族历史传统和特性,并把苏联看做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京和俄罗斯政府的极力推动下,2003年俄教育部公开取消一部抹黑历史的教科书资格,2004年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进行了重版。一系列的动作引起了俄罗斯国内外政界和学者的关注。
2007年9月1日,《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在新学期推出。据社科院张树华研究员介绍,该书彻底否定了苏联解体前后充斥苏联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表示应当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执政理念进行严肃反思,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承认苏联辉煌显著的成就,反对把苏联历史简单说成“肃反”和劳改营。人物评价上,该书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复杂的领导人”,仍然是苏联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戈尔巴乔夫则应当对苏联解体负有重大责任。
即将成为俄国内教科书的《俄罗斯历史(1900—1945)》贯彻了同样的历史观,在苏联体制、“大清洗”、农业机械化等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社科院吴恩远研究员认为,教材对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体制给予积极评价,承认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功绩。同时,对30年代“大清洗”的评价也由全盘否定转为认可其客观意义,对农业机械化也作出肯定,认为机械化解决了经济政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台,俄罗斯新的历史观初现端倪。新的历史观为扭转苏联解体以来的错误观点、引导俄罗斯政治发展和国内学术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我们研究俄罗斯国内政治思潮及其外交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该书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求对俄罗斯青少年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这是塑造俄青年历史观和价值观、重塑民族意识的重要步骤,也是其加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历史的重新定位关系到俄罗斯的发展方向。作为俄罗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新版教材成为俄罗斯官方传达给世界的一个新的信号。
--------------------------------------------------------------------------------
新政治思潮在俄涌动
不难发现,俄新版教材的背后,实际上正在涌动着新的政治思潮。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普京主义”在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强硬”的代名词。2008年,虽然任期限制使普京走下总统宝座,但是他在国家中的影响并没有丝毫减退,背后起作用的正是普京历经8年塑造的新政治思潮。
从全盘西化的路径依赖,到今日敢于和西方势力直面冲突,8年间,普京所改变的不仅是俄罗斯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安排,更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态和政治思潮。同样,作为普京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新的政治思潮与政治经济改革中的破旧立新交相辉映,凝聚着冷战后俄罗斯社会十余年的变革伤痛,接受了俄罗斯社会8年的考验。那么在普京卸任的今天,俄罗斯到底有哪些新的政治思潮?
中国人民大学王正泉教授认为,与20世纪90年代不同,当前俄罗斯国内主要政党和主流民意,都赞成对苏联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其中尤其要强调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股新兴起的主流思潮中,俄社会所反思的内容不仅包含对“70年苏联历史的尊重,更有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戈尔巴乔夫及叶利钦时期‘混乱与失败的15年’的批判。”社科院张树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反思的实质是借重评历史来追求自身重新定位,西方的步步进逼已经使得俄自身定位刻不容缓。
历史观的意义永远不止于历史本身。张树华认为,随着历史观的变化,“俄罗斯主流思想中的国家观、民主观、主权观、国际观等都在发生重要改变。而且,这些变化随着时间和国内外政局的变化越来越鲜明。”
在对历史的重新评价中,俄罗斯政治主流开始严肃反思和坚决排斥“西化”。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内部经历了西化的惨痛教训,外部则不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挤压。在华盛顿共识的主导下,通过“休克疗法”实现了国有资产的私人化,促生了资本大亨的垄断,经济遭受重创。甚至俄罗斯传统的军事工业也走上了下坡路。普京上台后,通过经济上打击金融大亨,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力,保持了社会稳定,并抓住能源价格不断走高的时机,实现了经济的复兴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对“普京道路”的认可在国内形成共识。但是要实现国家复兴,俄必须寻求充分的意识形态支持,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将不仅有助于调动俄国内爱国主义热潮,而且将为普京式具有俄罗斯特色资本主义的探索提供有力的帮助。
此外,随着国力的增强,俄罗斯国内大国思潮重新泛起,政府控制能力的增强更加强了这一思潮的影响。历史反思的背后实际上是普京强国战略的需要。社科院陈之骅研究员同样认为,这正是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领袖试图回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强烈目标。
国际观察家认为,当前在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问题上,俄罗斯各政治党派取得了一致,为俄实现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社科院刘淑春研究员以俄共为例,指出“俄共虽然是当局的反对派,却与当局立场一致”,在俄罗斯杜马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的决议上,俄共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这是当前俄罗斯政治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的政治思潮推动的结果。
--------------------------------------------------------------------------------
21世纪,俄罗斯将走向何方?
正如新版《俄罗斯历史(1900—1945)》教科书编著者之一亚历山大·菲利波夫所言,“俄罗斯(指苏联之前)并没有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慢,它落后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文明体系,而仅仅是借鉴别人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仍然在模仿西方,在“西化”的道路上挣扎。如今,新版教科书使俄罗斯人重新审视自己在20世纪的历史。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在21世纪,俄罗斯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叶利钦执政的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还在迷雾中探索前行,那么2000年普京上台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则成为将俄罗斯带到阳光地的“福祉”。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树华认为:“时至今日,俄罗斯仍在延续着‘普京道路’,贯彻着‘普京计划’和普京的治国思想。”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民主政治建设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是并没有获得西方的认可。2007年,西方主流杂志《经济学家》进行的民主国家排名中,俄罗斯被排在100名开外。面对西方对“俄罗斯民主”越来越激烈的指责,俄罗斯正在探索“有管理的民主”、“主权民主”、“发展式民主”等俄式民主之路。特别是2003年俄罗斯周边国家爆发有西方背景的“颜色革命”以后,普京当局开始更加认真思考俄罗斯的政治道路。
俄罗斯在经济领域的改革思路同样清晰。2005年左右,俄罗斯政府舍去了包含自由主义倾向的“福利货币化”改革方案,并接连出台一系列重新国有化和加强国家经济调控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扩张,尤其注重石油企业的国有化。设立政府稳定基金,支持对外重组和并购。面对世界能源和金融危机,俄罗斯加快资本和产业集中,把能源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开始对外扩张。俄罗斯学者将此概括为与“主权民主”并行的“一条主权经济发展之路”。
同样,俄罗斯的国际战略也越来越明显。8月8日俄格冲突的爆发,说明俄罗斯为阻止美国利益扩张已不惜使用武力。社科院欧亚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认为:“这是俄罗斯顺势而为的战略抉择,而非逼不得已的举措。”张树华也认为,“俄罗斯对外安全战略的转变,从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的讲话中已经初见端倪,这也可以概括为要走一条‘主权外交和实力军事’的道路。”在政治方向明确、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上,俄罗斯的大国战略越来越清晰。
董晓阳认为,伴随着俄国内自由主义力量的减弱,俄罗斯的发展将“回归传统”,沿着近代以来的强国脉络重新崛起。张树华认为,俄罗斯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灾难,叶利钦8年多 “野蛮的、贪腐的、寡头的、强盗式的资本主义”,至普京上台先是宣称要走“欧洲道路”,最近几年开始尝试俄式国家资本主义。梅德韦杰夫继任之后,俄罗斯学者称,俄罗斯开始倾向一种“法治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无论如何命名,俄罗斯当前都会避免西方自由主义的迷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强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力,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平衡各方力量,寻求国家复兴之道。
冷战后曾因倡导“历史终结论”而名噪一时的福山,面对资本主义的挫折,也不得不承认制度发展的多元性。当下美国金融危机更让世界质疑美国式资本主义。正像人们打破自由选举一定是民主政治的迷信一样,俄罗斯也将摆脱西方的束缚,依据自身特点,重思自身发展。
--------------------------------------------------------------------------------
俄罗斯与美国:一场“硬”冲突?
7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八国峰会上指出,由于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状态,美国不应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也“没有资格”主导或干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如果说这还仅限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言语批评,那么8月俄格冲突的爆发则使双方的冲突走向了公开。在核心利益边界明显的前提下,双方似乎陷入了“硬”冲突的博弈。
社科院欧亚所董晓阳研究员认为,格鲁吉亚事件的意义远远超出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双边关系的范畴,它将对国际关系准则带来巨大挑战,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甚至影响全球发展。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更直截了当地说:“对于俄罗斯而言, 2008年8月8日就如同美国的2001年9月11日。”
通过军事冲突,俄罗斯试图告诉美国:武装干涉的权利并不仅仅属于美国。在俄罗斯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的前提下,美国的不确定感和不适应感将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因为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教训”有可能从“例外”转而成为“常规”。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在俄罗斯“眼皮子底下”迅速扩张。8月20日,美国和波兰导弹防御系统签订协议。至此,以波兰、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三国为主的亲西方国家将在俄罗斯的西部边境建立前所未有的“围墙”格局。不难想象,面对核心利益的侵害,俄罗斯已经忍无可忍。普京的强国战略和加强国家控制力的政策之所以能够获得俄国民的支持,与此客观条件休戚相关。
核心利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美国的军事外交政策将军事设施架设在俄罗斯的门口,对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产生了直接威胁。而对于美国而言,似乎只要触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试图改变国际关系的规则,哪怕是国家自身发展模式的选择,都可能构成对美核心利益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美国的霸权建立在对世界的剥削基础上,建立在当前既定的国际机制和地缘政治格局上。
董晓阳认为,普京上台后俄在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构成两国核心利益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此次冲突表面上是俄罗斯在教训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本质则是俄美矛盾的公开化。在美国看来,俄罗斯的国家战略所导致的将是俄罗斯在欧亚大陆影响力的重新回升,而俄罗斯在国际石油等重点问题上的发言权无疑意味着美国控制力的下降。所以,美国极力压制俄罗斯是要保住颤巍巍的霸权地位,而俄罗斯的反击则是在力争坚持自身的发展道路。
同时,俄美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也初现端倪,集中体现在双方对国际秩序认识的歧义上。在八国峰会上,梅德韦杰夫毫不客气地说,美国经济已陷入了一种“抑郁症”式的萧条状态,去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已从实质上动摇了世界各国对美国信贷体制的信任。而此次美国经济衰退传达给世界的信号正是:全球经济结构需要改革。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告别一国中心,建立在“多货币”的基础上,减少对美国和美元的依赖性。言外之意,美国已经没有资格主导国际经济体系。而历史告诉我们,失去经济霸权的国家是不可能掌握世界霸主地位的。
相关专家认为,在这场“硬”冲突中,俄罗斯会表现得更加坚决。因为与美国相比,俄要维护的是实实在在的核心利益,它的妥协余地更小。而美国只是要“满足贪欲”、保住“不合理的收益”。9月16日,俄总理普京正式宣布,俄罗斯2009年的军费将增长27%,达到2.4万亿卢布(941亿美元)。这一决定得到了俄杜马议员的广泛支持,再次表明了俄罗斯的战略决心。
--------------------------------------------------------------------------------
当前国际格局:“动荡的跳跃”期
2008年8月,一个让世界注目的时间。奥运会期间中国所展示的新形象,和俄格冲突中俄罗斯不惜战争的气势,都在使世界反思。
无怪乎某些西方媒体竟以“8月8日改变了世界”为题,对当今国际格局提出新的疑问。
紧随其后,9月15日,美国雷曼公司倒闭,美林银行被收购,金融危机随之而来。一时间,“金融危机重创英美模式”、“金融危机将迫使美国重整霸权”、“世界质疑美国式资本主义”的报道纷至沓来。人们对美国的霸权地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的怀疑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像今天这样人们拿着眼前的事情重新对美国霸权进行反思之时,世界格局酝酿已久的改变或许又将前进一步。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认为,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动荡的跳跃”期,世界格局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经过动荡建立新的平衡。
与以往不同,俄罗斯在此番国际格局变革中开始以强硬的姿态面对西方,面对美国,给了西方当头一棒。10月7日,中国空军上校戴旭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此次冲突,“美国严重低估了俄罗斯的战略决心,终于在今天遭到俄罗斯的猛烈反击,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断言“俄罗斯将取得这一战略回合胜利,并将乘胜追击,将美国逐出中亚地区。”并争取“将美国的反导系统‘赶出’东欧”。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强。长期以来,武器销售领域一直是俄罗斯与美国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在中东,俄罗斯依然保持着和伊朗、叙利亚等国家的武器出售。最近,俄对外军售计划使以色列国内惊惧一片,以总理奥尔默特甚至准备将耶路撒冷市中心的一块地产移交给俄罗斯以示诚意。此外,俄罗斯也在不断加大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武器关注。
近来,俄罗斯在拉美这个“美国后院”的活动使美国更加不安。除了军事领域的交流,俄罗斯还在能源、经贸等领域建立自己在拉美的全面影响。9月16日,俄空军两架图—160型战略轰炸机在委内瑞拉受到委总统查韦斯的接见。两国还达成一致将于11月在加勒比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同时,俄还将加强与委能源合作。7月,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与查韦斯签署三项能源合作协议。9月17日,俄罗斯副总理伊戈尔·谢钦在加拉加斯宣布,俄罗斯几家油气公司将首次在委内瑞拉组成财团,在委及第三国开展能源合作李慎明。此外,俄格冲突发生后,谢钦两次访问古巴,并答应协助古巴成立航天中心。
其实,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接近,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认可,其原因不止于俄罗斯或者中国的发展战略,更多的是各国出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战略抉择。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世界各国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体系的深刻反思,对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国在世界政治军事安排的抵制,希望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发掘新的国家关系模式,重新定位自身的发展战略。所以,世界格局变革的主角远不止美、俄,而是对国际关系新秩序的一种调整。
也许20年后人们会发现,当前或许正是各国适应新的世界格局的过程。在这一格局中,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使西方模式的光环逐渐消弭,而世界格局多种势力的竞争逐渐走向新的平衡。
-------------------------
一场有意引爆的危机:剪美国人民的“羊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副研究员认为,这场金融危机不是意外发生的,而是有意引爆的。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是美国的养老基金。因此,这次金融危机首先是对美国人民的一次“剪羊毛”行为。苏联解体前,美国为了与苏联争夺人心,不得不对工人阶级做了较大的让步,使得工人阶级以养老基金和储蓄的形式积累了一部分财富。苏联解体后,美国无须再争夺人心了,不仅打压了工人的工资,而且还削减了福利。但这还不够,美国的金融大亨们还盯上了美国工人阶级积累的那点财富,通过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他们不仅使工人阶级失去了储蓄,还失去了积累起来的养老基金。
不仅如此,金融危机还是对世界人民的掠夺。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是美国金融大亨的私有机构,它要向社会提供美元,只能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和向商业银行贴现两种办法,尤其是前者。余斌说,如果只是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的话,美联储就只是美国政府的印钞机,那么美国金融大亨也没有必要费力控制美联储,因此,美联储还要采用其他渠道注入货币。而救市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它能使控制美联储的金融大亨们获得滥发美元的机会而又不受人质疑,同时获取大量铸币税,这实质上就是对世界人民的掠夺。
余斌认为,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了美国银行家很好的控制产业资本的机会。这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目的之一。
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
李慎明对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作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这件大事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近来在西方重新获得青睐的根本缘由。
李慎明谈到,早在1867年,马克思就指出:“昨天,资产者还被繁荣所陶醉,怀着启蒙的骄傲,宣称货币是空虚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货币。今天,他们在市场到处叫嚷:只有货币才是商品!他们的灵魂渴求货币这一唯一的财富,就像鹿渴求清水一样。”马克思还指出,金融危机“就像一个比普通危机问题本身还要难解的谜,难住了那些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1889年,恩格斯也指出:“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工业中的直接的紊乱对这种危机只起从属的作用,或者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说:“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他还说:“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甚至能够支配而且实际上已经支配着一些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重读这些论述,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过时,并且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这对我们认识当前美国甚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和预见世界格局的变化,会有醍醐灌顶般的感悟。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空前的低潮,资本主义则处于二战之后的峰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军事诸方面的优势,竭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极大地拓展资本主义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其中包括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在当今世界,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从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国际知名品牌。这就使得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第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国际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其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一点,在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正是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吮吸穷国、穷人的“双管齐下”,使得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在全球范围内,与其说必然,不如说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
现在,无论富国、穷国,贫富差距基本上都在急遽拉大。换句通俗的话讲,穷国、穷人,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供发达资本主义再来榨取。这就是生产的全球化其中包括金融产品的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矛盾带来的必然结果。
资本的本性是贪婪的,目光是短浅的。它们根本看不到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革命又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国家把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尖端的科学技术研发条件,又只有发达国家才可能拥有,而发展中国家却只能被迫遵守经济全球化的分工,这样不仅使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也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GDP在上升,但是其GNP却在下降。并且,其产业主要是一些高耗能和原材料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极低。比如,在我国生产的价格为200美元的耐克鞋,外国设计者可得100美元,品牌商可得90美元,我国工人和企业仅能得10美元。我国出口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企业只赚1美元。不少第三世界国家成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车间和相关生产线;外资企业在有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对外出口中占其出口额的50%以上,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还反过来指责第三世界国家威胁了他们。这决不符合事实,更不公道。与此相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向国外,加上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使这些国家中蓝领工人的需求量大为减少,失业人数相应增加,其国内的社会矛盾随之加深。近几年以来,英国、法国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工人罢工、移民骚乱和发达国家内部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便是其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显现。
2000年美国股市破灭,为挽救其经济颓势,美国将美元利息降到1%,并规定可以把房屋增值部分到银行进行再抵押。因此,美房市大涨,此后5年上涨60%以上,美新增GDP中有50%以上来自房地产。近年来,美居民每年从房地产增值中获利近万亿美元。所以美居民消费旺盛,储蓄率到2006年7月已跌破-1.5%。这就是美巨大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由于财政和对外贸易连续数年的高额的双赤字,美国急需引入外资填充。而外资进入,需要提高利率,所以从2004年6月28日到2006年两年中,美联储共17次提息,从1%升为5.25%。长期房地产抵押贷款利率现已上升为6.8%。利率高调直接打击了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放缓,新房销售量急剧下降,房屋抵押贷款申请也连续下降。这又直接打击了美国GDP的增长。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
1929年美国等西方强国的经济大萧条,本质上是信贷扩张引起实体经济生产过剩的危机。而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则是信贷扩张而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1929年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说到底,依然是美国普通老百姓收入少,消费不足的根本制约与结果。这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的根本矛盾所引起、所决定的。
李慎明由此指出,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我们在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这些矛盾与难题,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是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进一步加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何秉孟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血脉,金融危机就是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前几年,曾有人认为美国式的“新经济”使资本主义跳出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支配,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经济危机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是对社会资源的最大浪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何秉孟指出,新自由主义及其模式问题重重,市场至上、政府在市场中不起任何作用的时代早已结束。美国金融市场过度的自由化,金融衍生产品泛滥,金融衍生创新交易花样百出,重创新而轻监管。因此,“国家的复权”现象已在欧美国家纷纷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谷源洋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金融风暴的“风力中心”已不再局限于美国华尔街,意味着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即“市场至上主义”受到质疑甚至否定。然而,金融自由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先由政府接管五大投资公司之二的房地美、房利美两大公司,接着又实施由政府出资7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拯救华尔街一批濒于破产的金融大亨,足见政府干预力度之大。这种做法被西方媒体讥讽为“社会主义式救市”。何秉孟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即将走向衰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宝森认为,监管的缺失,法律的漏洞,华尔街的贪婪以及美相关政策是此次危机的根源所在。雷曼轰然倒塌是美国金融体系重创新、轻监管和制度漏洞的明显例证。雷曼垮台就垮在吃了剧毒的“高杠杆率衍生产品”。第一,这些衍生产品是经过包装的烂苹果,如MBS、CDO和CDS。从第三季度财报看,雷曼在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上都有6亿多的盈利,就是在自营固定利率债券上亏损了45亿,衍生品的问题集中反映了监管的缺失。第二,雷曼之所以巨亏又是因为它的20多倍的高杠杆率,把它的亏损极大地放大了。这反映了制度问题。陈宝森说,美国金融危机不仅损害了美国经济和美国老百姓的利益,也损害了世界经济和全球人民的利益。所以纠正美国金融制度的问题已经不仅是美国自己的事,也是国际大家庭的事。
致命的缺陷:美国发展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汪亭友教授认为,美国依靠本国的资源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增长。美国要维持自己的经济状态、生活水平、消费方式,必须建立在资本的国际剥削并掠夺别国资源的基础上,世界经济秩序乃至政治秩序必须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为实现这个目标,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大肆推行美国的价值观,鼓吹美国模式。在经济领域推行新自由主义,允许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资本可以自由进入别国经济的一切领域,特别是拥有庞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而不受所在国政府的监控。
据统计,美国从1945—2008年这63年时间里,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美国发动的对外战争,都是服从服务于对外搞霸权的战略利益。搞霸权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就是要实现资本对全球资源的控制与掠夺,从而延续所谓的美国模式。布什政府所能用的“招”几乎用尽了。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哪届政府能像布什这样使用这么多样化的对外措施。这表明美国在进入新世纪后国内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尽管外在的力量能够帮助美国缓解或转嫁国内危机,但目前世界上可资美国利用的这种外力可能有限了。比如俄罗斯对美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注意防范美国。
汪亭友说,在这样的新背景下,美国依靠对外政策不足以转移或掩盖美国国内矛盾了,这样,美国自身的问题必然就凸显出来。这次金融危机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而且,这次金融危机暴露的,可能只是美国暗藏的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
来自危机的警示
很多学者谈到,美国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很多警示,需要认真汲取。
——加强监管
美国推出的许多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陈宝森认为,创新应当鼓励,但有创新而放松监管等于玩火,在机构投资者已经垄断金融资本的条件下,对其追求利润的动机不加约束就会扭曲资源配置,在各个领域制造泡沫,最后泡沫崩破,导致危机和灾难。所以政府和市场这两手,必须是两手都要硬,而不能一软一硬。当然又必须各司其职,不能越位。此次危机还暴露出美国的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及经济、金融运行机制并非像美国金融寡头们吹嘘的那么健全,而是极度腐朽和脆弱的。何秉孟认为,这并不是美国人想不到,而是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使然。
——勿过度透支未来
谷源洋认为,“美国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不断放宽贷款条件,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低的人可以申请到贷款,使透支未来的消费习惯愈演愈盛,最终成为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退而结网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经大大增长。在此情况下,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准备美国经济的复苏要有1—2年的时间。要防止因国际环境恶化而引起国内经济的大起大落,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内需。对外界要中国救美国的说法,头脑要清醒。”陈宝森说。
同时,不仅要看到当前的金融危机,还要看到潜在的石油和粮食危机,要抓住当前的好机会,充实石油库存,购买稀有金属,增强粮食储备,促进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争取国际话语权
“这次危机后,美国的金融体系一定要动大手术,但由于利益集团的作祟,美国不可能靠自己完全搞好,我们要争取在国际组织中对美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话语权和监督权。”陈宝森说。
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对拉美经济形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这些国家的股市行情大幅下跌,初级产品出口价格呈现跌势,但总体看影响不是很大。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宋晓平认为,拉美国家不会像20世纪90年代那样弱不禁风,轻易地卷入金融危机,今年拉美地区经济有望保持中速增长。由于前几年这些国家经济受世界市场需求旺盛拉动,初级产品出口活力大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支改善,外汇储备增加,公共外债压力缓解,金融和银行系统免疫力得到增强。拉美国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风暴,调整公共开支,增强对生产和出口部门的信贷支持,保持投资水平,加大货币政策力度,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加强社会政策等。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若国际社会联合救市行动迟迟难以奏效,金融危机全面冲击实体经济,国际市场需求锐减,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拉美国家很难独善其身。
此次危机还对拉美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美国模式在拉美地区威风不再,处境尴尬。巴西总统卢拉扬眉吐气地说:“对拉丁美洲指手画脚的那些银行现在破产了。”他还揶揄说:“以前我们这些国家十分脆弱,当美国打喷嚏时,巴西和委内瑞拉就感冒。而今,发生危机的是美国,增长出现问题的是欧洲,而我们处于一种更加平静的状况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风险。”话语间流露出实现自己发展理念的自信心。
美国金融危机甚至对伊朗核问题都产生了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所余国庆认为,随着大选形势的明朗,外交问题随时会成为双方辩论的主题,伊朗核问题迟早会成为考验对垒双方智慧的选题,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后,中东问题,尤其是伊朗核问题,都将是摆在其面前的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王立强认为,美元的霸权是依靠军事霸权和话语霸权支撑起来的,美国用美元交换别国的实物财富,以债务人的身份形成它的霸权,所以,美元贬值,我们的资产也要相应缩水。随着美元信誉的垮台,美国在欧洲的资本主义伙伴国家已经出现动摇,欧盟国家很早就感受到美国利用汇率来剥夺和压制欧洲发展,因此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势在必行。
此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就在向全国的电视讲话中,认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资本帝国终结的象征。萨科齐认为20世纪管理经济的方法以及全球化的观点很多都已过时,他号召世界主要国家举行高峰论坛建立一个新的金融秩序,并将金融危机幕后的黑手绳之以法。
居安思危,科学应对
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横扫整个华尔街,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全球股市在波动中下跌。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将使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必须居安思危,科学应对。
这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存在巨额的逆差,过去的传统是逆差要用黄金交易来弥补,但是美国只拿出印上美元符号的纸币来弥补。这些纸币在交换了我国的商品后,即使中国政府买美国国债将这些纸币又投入美国金融体系,也不会导致美元贬值,因为这些美元的价值由中国的商品支撑。而中国在得到这些美元进行外汇储备时要印制相应的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所对应的商品在美国,如果它们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会导致巨额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的央行采取央行票据和提高准备金率等手段,把它们控制在银行里,限制贷款。
余斌认为,这些年来,中国的货币发行是一种外汇储备发行方式,每储备1美元外汇就发行数元人民币。这种发行方式要改变。货币不是生产资料,即使将美元储备改为欧元储备,也还是货币储备,不能用于再生产。中国应当储备那些用于再生产的生产资料,这样无论金融市场如何动荡,我们的再生产过程可以不受影响,人民的消费需求能够从生产中得到满足。
汪亭友认为,我们的出发点,首要的是维护我国的利益,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和正当权益,而显然不是要去救美国的市。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积累的外汇来之不易。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情况下,对是否购买美国的新债券更要谨慎。对美国国内的舆论高调希望中国伸出援助之手,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对于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要辩证地看。美国经济衰退肯定对我国不利。但从长远和根本上看,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来说,利远大于弊。因为这更有利于我国振兴与强大,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甚至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这愈加需要我们居安思危,科学应对,密切关注美国以及国际形势的走向,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灿烂的前景。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