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领域改革初具雏形 民间力量成长发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7:02
2010年12月29日 10:29:02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深圳是“社会特区”吗?
深圳的社会发展,不但依赖于民间力量的成长和发育,也受制于中央政府对深圳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定位和期待,以及地方政府决策者的改革勇气和政治智慧
由2.8万人的小渔村发展到1600万人口的大城市,深圳被视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大成果。

如今夜色生辉的深圳,见证了改革的每一步
对于改革,前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感叹“深圳不差钱,只差改革的胆子”。在上世纪80年代“自上而下”的改革逻辑淡化后,改革动力来自哪里,始终是一个问题。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市委书记王荣称:“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新型社会中,更早地建立起公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建设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国际化社会。”
“社会特区”初具雏形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卫平对本刊记者说,支撑整个社会稳定,需要“三脚架”。
早在数年前,深圳便被认为是公民意识领先的城市。深圳福田区的文化馆内,隔周举办关注深圳各种社会问题的沙龙交流,话题涉及房价、公共交通、教育、就业、治安环境、新生代城市工人心灵救助等等。
不到10年前,深圳新兴社会利益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现象频现,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迫在眉睫。
2002年,深圳网民呙中校发表《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引发人们对全国市场化改革后深圳如何发展的大讨论。
2004年,媒体人金心异在深圳发起组织“因特虎”双周会,定期举行公众论坛和沙龙,选择热点的深圳话题畅所欲言。因特虎集合网上网下的议论,每年推出一本“深圳报告”。深圳因此成了中国内地唯一诞生民间版蓝皮书的城市。
2009年7月,民政部与深圳市政府签署《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此次“部市”合作中,民政部给予深圳空前的政策空间,如准予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授权深圳市开展基金会、跨省区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试点,民政部同时将会商国家有关部门,将驻在深圳的涉外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权限下放深圳市。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对上述协议评价甚高,认为其几可比肩30年前深圳被划为经济特区。深圳“社会特区”的名号不胫而走。
2010年1月,深圳捧回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深圳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认为,获得此奖正是对深圳有关改革举措的认可。
一个公民的“不买房行动”
2006年,深圳市民邹涛通过网络发起万人“不买房行动”,引起热烈响应。
邹涛钻研法律,并在名片上印上“公民邹涛”四字。他对本刊记者说,“很多人大代表都是官员、老板代表。我来自民间,希望通过选举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
“一个人要追求公平、正义,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他说自己的公民意识是通过一次次维权,一点点变清晰的。
10年间,邹涛参加过多次听证会,涉及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房地产合同签订、电视机顶盒收费等等。每次他都会在网上征求意见,向官方发出质疑。“一开听证会,我就像在跟他们吵架。”后来官方组织的听证会,他都被婉拒门外。
2008年,邹涛发起“万人住房团购行动”与开发商议价。最近,他又在深圳和广州发起“万人自建房”项目,与村民集体合作建房对抗“地产暴利”。
他说自己开始是想通过万人“不买房行动”来抵抗开发商炒房、捂盘、哄抬房价的行为,但“不买房运动”最终落败。其间,他曾发出公开信,指出“房价最高,房奴最苦,房地产最获利”。
在参与公众维权的过程中,邹涛付出了代价,曾被不明身份的人围攻、砸车。
黄卫平认为,邹涛的作为折射出特区公民开始主动关注和追寻以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价值,表明现代公民对公共事务有较强烈的参与意愿和组织能力,社会的公共精神正在形成和发育之中。
搜索更多深圳 深圳市 的新闻
学者记录深圳30年前大逃港 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深圳如何在“特”字上保持强劲势头
政治体制改革:未来深圳的新使命
新华调查:深圳“拆”关 特区加速推进一体化
三十而立 深圳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