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拳整顿 中国乳品行业如何救赎 21世纪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09:29:10
“我有一个朋友,她周围的人都给孩子喝洋奶粉,她却坚持给她的孩子喝国产的伊利。昨天质检总局的名单公布后,我朋友很伤心,因为她周围的人说她不在意孩子的健康,坚持得可笑。”伊利一位员工告诉记者。
让此前倾力支持国产品牌的人更受伤的是,像伊利这样的乳制品企业还有20多家,其中不乏国家免检名牌产品。
乳业面临的危局令国务院高层极为关注。9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奶制品进行全面检查,整顿奶制品行业,使奶制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秩序有一个根本性改变;监管部门派出驻厂人员,对每一批次出厂产品进行严格检验。
而对责任人的追究也已经开始。据新华网报道,经过公安机关连续多日对三鹿集团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的深入调查,根据刑法第144、150条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三鹿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田文华刑事拘留。
此外,根据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调查的进展情况,河北省委研究决定,免去冀纯堂石家庄市委副书记职务,并由石家庄市委提请市人大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冀纯堂市长职务。
国内乳业危急时刻,卷入其中的乳企都明确表示,坚决回收违规产品;保证赔偿受害的消费者。外资品牌也乘虚而入,意图提价。如果国内乳企倒下,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奶农,国务院会议强调指出:出台扶持奶农的政策,支持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增加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尽快恢复奶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不愿具名的资深乳业专家指出,此次风波纯粹是国内乳企咎由自取。近年来,由于乳制品市场迅猛扩张,消费者需求井喷,乳企跑马圈地速度过快,结果在奶源建设、奶制品质量监管等诸多环节多有失控,而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过失导致以前的努力化为乌有,乳业市场不得不面对一切归零的痛苦考验。
17日沪深股市开盘后,伊利股份一度跌停,光明乳业跌幅也高达5%,香港上市的蒙牛开盘跌幅也达到7.5%。
5000人驻厂监管
三聚氰胺,已然成为动摇中国乳制品行业根基的罪魁。
据质检总局通报,已对全国109家企业的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进行检验,其中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占这些企业的20.18%。目前,全国共有175家生产企业备案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其中66家已经停止生产。
在17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长江表示,对检测出存在三聚氰胺的产品,没有出厂的就地封存,不得出厂;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配合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召回、销毁等措施;上述22家检测出存在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凡是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资格的,一律撤销终止。
另外,为确保这次专项检查之后生产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相关部门还将对所有婴幼儿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从17日开始,派驻1400个驻厂工作组,将近5000人,对所有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厂检验,督促企业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
“有三聚氰胺大家都没有预料到,也没有花太多精力去注意或者检测。”圣元集团技术总监黄启泰说。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介绍,FDA根据啮齿类动物试验所得最小无作用水平(NOEL)63毫克/公斤体重作为依据,按100倍推算到人体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
按照这个标准,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月龄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最大摄入奶粉150克(以6月龄婴儿计),体重以7.0公斤计算,则婴幼儿配方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
专家指出,虽然不少企业产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在这个临界点以下,但其含量再低、毒性再小,也是不应掺入乳制品中的。况且这个标准是否完全适用于人类仍有争议。
紧急召回
在这场突然爆发的危机面前,中国乳品企业不得不面对同一个选择:召回。
“从昨天7点多看到新闻联播开始,我们就迅速召开紧急会议。”伊利公关部一位员工回忆。据悉,那场会议一直从7点多开到深夜。
伊利方面表示,在9月16日接到国家质检总局通知后,已在第一时间将市场上该含有三聚氰胺批次奶粉全部回收,目前市场上已经没有该批次奶粉销售。
“本次伊利检出产品中,只有2008年7月16日生产的(批号5133811)3+儿童奶粉普通袋装,每公斤含三聚氰胺12毫克。”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说。他表示,伊利将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奶农的管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也在接到消息后第一刻召开紧急会议。“几乎所有的高层都参加了会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蒙牛方面承诺,将不合格的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由蒙牛公司承担,相关产品的生产线也停产整顿。另外,对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奶粉造成身体疾患的消费者,蒙牛将按照国家标准加倍赔偿,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将负责到底。
“为了维护奶农的利益,凡经检验合格的原奶将继续收购。另外,从即日起,蒙牛将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蒙牛所有产品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将于几天后予以公告。”蒙牛一位负责人表示。
专注奶粉业务的圣元似乎更为彻底。据圣元副总裁吴为桥介绍,圣元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主要是在河北、内蒙工厂生产的优聪奶粉。圣元不仅按照国家规定,召回含有三聚氰胺的八个批次产品,还要全部召回涉及到的河北、内蒙这三个工厂生产的所有优聪奶粉。
同时,圣元将无限期停止在河北、内蒙等地区的收奶工作,无限期关闭圣元在内蒙、河北的三家工厂,直至这些工厂所在地的奶源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到目前,卫生系统尚未告知我们,有任何确认因使用圣元品牌奶粉引起泌尿系统疾患的案例,不过我们承诺,一旦发现,将承担全部损失并进行赔偿。”吴为桥说。
据圣元集团技术总监黄启泰向记者透露,圣元已经根据FDA的三聚氰胺检测方法掌握了一套专门的三聚氰胺检测技术,并开始用于圣元的原料奶收购环节。
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在此轮三聚氰胺危机中,除了质检总局公告名单中的22家企业迅速召回相关产品外,部分外资品牌也有类似举动。
恒天然(中国)公司16日就宣布,主动召回其在中国销售的一个批次的安满智孕宝孕妇奶粉。据悉,这一批次的产品由恒天然委托三鹿集团生产和销售。恒天然方面认为,这些奶粉存在使用受污染的本地奶源的可能。
外资趁机反攻
不过,召回恐怕仅是中国乳业救赎之路的开端。
“最近几年伊利、圣元等国内奶粉品牌发展迅速,正进入跟外资品牌竞争的大好时机,现在看来很困难了。”知名乳业专家汤志庆感叹说。他估计,此次上榜的22家乳品企业,在我国奶粉市场所占的份额超过60%。
据行业专家预测,2007年的整个配方奶粉市场容量约为150亿元人民币左右。自2008年起,我国将迎来新一波的婴儿潮,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依照目前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整个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规模可达到300亿元人民币。
然而,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本土奶粉企业尽管数量众多,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在高端奶粉领域则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根据CTR2007年的统计显示,在中国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上,美赞臣以25%的市场占有率,高居第一;惠氏、多美滋等分别以20%和12%紧随其后。
“算上雀巢这些公司,他们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超过8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乳业协会负责人透露。
外资品牌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垄断地位一直难以撼动。直到3年前爆发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之后,国外诸多品牌受到不小冲击,国内乳品企业开始乘机攻城略地。
当时,伊利旗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占其所有产品销售额的比例从2003年的不足30%,迅速提升到超过45%,同比增长率超过40%;后期进入奶粉业务领域的蒙牛,也于2005年,联手国际乳业巨头丹麦阿拉·福兹公司,共同投资5.4亿元人民币,扩张奶粉业务;圣元更是已经控制了6家乳制品企业,营销网络遍布中国24个省区,覆盖227个地级市及其下辖的1230多个县级市。
“最近几年,国内乳品企业的奶粉业务发展是非常快的,尤其是伊利、雅士利这样的企业。”陈渝说。
“今年初,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美赞臣第一,市场占有率为12%,我们第二,市场占有率为10.8%。”圣元一位负责人说。据他透露,在质检总局的名单发布之前,圣元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美赞臣。
而今年4月发生的外资奶粉集体涨价事件更被业内人士看成本土奶粉企业杀出重围的大好机会。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超,外资品牌奶粉开始酝酿涨价。这种趋势在今年4月份尤其明显。有资料显示,4月份,多个进口品牌奶粉宣布提高零售价格。其中,惠氏部分产品涨幅达7%;多美滋部分产品涨幅也达到5%;美赞臣、雀巢等品牌也有类似动作。
“本土奶粉企业通过这几年的营销,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很大信心,他们已经具备了挤压外资品牌市场的实力。”汤志庆说。
不过,现在,汤志庆认为国产品牌累积起来的消费者信心已经不再存在了。按照他的估计,这轮检验后,国产品牌市场将面临巨大冲击。其中,在外资品牌甚少涉猎的低端市场领域,半年后,国产品牌有望恢复市场状态;而在中高端市场领域,尤其是在高端市场领域,至少在2-3年内,国产品牌很难重新恢复。
“这将给外资品牌一个新的反攻机会。”汤志庆说。
有消息称,目前部分外资品牌开始酝酿提价,甚至部分外资品牌已经出现断货现象。目前,外资奶粉正在中国市场积极扩张。其中,惠氏就计划投资20亿元,在苏州兴建全球最大的奶粉工厂,建成后主要生产高端婴儿配方奶粉。
汤志庆认为,中国大部分乳品企业不建牧场,只建市场,有50%以上奶源,都靠奶农提供,这部分奶源很难控制质量。因此,国内乳品行业的产业模式存在巨大风险。这次的三聚氰胺危机并不偶然。
看似烈火烹油,整个行业的危机早已隐藏其中。只有真正注重成长的品质,企业才不会陷入“赢家的诅咒”,整个乳制品行业才能走上“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