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能只讲医德不挣钱,这不符合实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8:55:50

医生不能只讲医德不挣钱,这不符合实际!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工业文明不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生活状态中,同时也为我们的思维意识与生活规则开辟了一块以商业化为主导的全新天地。可以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伊始,我国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其最大的表现就是变革。以前的封闭自守被改革开放取代了,以前的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以前旧有思维意识也被全新的思维意识取代了……。

商业化用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我们的各行各业。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似乎为一场顺应时代发展的滔滔洪水,迅速地以其凶猛气势冲刷着一些旧有的体制和观念。人们很快接受了它,并逐渐开始用这种思维意识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一切。社会商业化的发展,不仅给我国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也将我们的道德观念、竞争观念、功利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一并洗礼了。新与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一系列矛盾冲突也便开始显现出来。现实的与理想的、全新的与陈旧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似乎全变化了,而医学呢?

医药卫生系统作为构成社会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而是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经济水平、思维意识、法律法规等等诸多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的,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之中,医药卫生系统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社会之外,成为一片脱离“尘世生活”的“世外桃园”。 医药卫生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化的经济意识浸染了。虽然,它的主旨仍然是以救死扶伤精神为主导的一项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专业性工作。但也与其它行业一样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成份。正如邱鸿钟、黎东生二位作者在《新编卫生经济学》一书所写的那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卫生事业也开始突破原来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卫生体制。

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目前整个医药卫生行业也已经呈现出了资金来源多样化、利益分配多样化的局面。客观事实的存在也必然使得整个医药卫生行业出现了药品制造企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等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并且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而与此同时,整个行业及其从业者们,也在经历着一场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的外在表现就是医药行业商业化和医者们对自身价值与利益追求意识的觉醒。

医疗机构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开始偏向了经济收益。医疗服务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地道的“商品”,开始注重了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于是,药费上来了,医疗费用也上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救死扶伤的医学道德与经济利益发生了直接的碰撞。

与整体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本来亦无可厚非。但是,从医学其自身本质特性和其所研究服务的对象来讲,现实却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不仅仅是病者,医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近乎完美的医道传统、教徒般的无私与虔诚……,它圣洁至纯的完美形象很难让其与“铜臭”的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它给人们留下的美丽印痕太深了。一直还停留在美好记忆里,沉浸于传统道德意识中的医学的人们,被医学与经济利益的激烈的碰撞震荡得懵懵懂懂一下子难以适应。当他们心中幻想着的一直膜顶敬仰、崇拜的典范,在现实中突然变得“俗不可耐”的时侯,心里也难免会失望至极,更会觉得有点屈辱。从理想到现实,从美好到失望,心理的落差带来的变化一般人是很难承受的。此时,伴随着无奈的失望,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中,人们对待医学的态度很难说不会走向相反的一面。这一点,从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的医疗纠纷和人们对医药行业又如飞瀑直下的满意度中,我们即可窥见一斑。与经济利益挂上了钩的“白衣天使”们,此时在人们的种种抱怨中,似乎都变成了“白衣狼”。

或许是我们对这场社会变革的准备还欠完善,或许是我们对旧有的思维意识改革还不彻底,或许是人们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自身保健需求超前,……。但无论如何,真正的现实是整个医药卫生行业陷入了一个利益与道德的漩涡之中,尤其是对于直接面对病者的医者们来说,情形更为突出。

长期在人们心中一直罩着完美道德主义光环的医者们,也由此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承载人类的道德光环,背负起道德的十字架;一方面又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并为利益的“铜臭味”所制约。于是,还并未完全融入市场经济,但一半身子也已经跨进去了的医学也因此而遭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指责。在救死扶伤、一心扑救的圣洁与散发着“铜臭”味的现实利益的碰撞中,医者们也被无情地挤入了一个一方面要恪守医德、保持医疗行业的圣洁,一方面又要以此获得经济利益的自身两难的境地。同时,还要背负着一个只顾利益,不顾道德的名声。

医学的美丽是源于其救助别人的痛苦,维护人类生命与健康,而医学却又要从别人的痛苦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医学与医者们的难处也正在于此吧!

这真是病者有病者的想法,医者有医者的难处。但无论如何,客观的现实却不得不让我们应该对此进行一些反思了。结合医学发展的历史和它在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所作所为”,反观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道德,我们不难看出有一点表现得最为突出:这就是对医者们劳动价值的忽视。在价值与利益的牺牲中,医学得到了至纯的升华,医者们也得到了尊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经济关系下,医者们的劳动价值意识开始被现实敲醒,也开始与市场经济融合。无论承认与否,在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体现的商业化经济中,现今医疗技术与服务的价值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医疗技术与服务已经非常明显地存在着商品化的倾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商业化程度越来越大,医疗成本越来越高,医疗经费开支越来越大的今天,医疗工作也由单纯地社会福利公益性质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半营利性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我们身体健康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保障。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医疗工作对人类的贡献与否,是取决于医疗机构的水平与品质,而不是一种近似于圣人和宗教性质的道德精神。如果在当今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之下,依然要求或是期待所有的医者们和医疗机构,无所需求或是以超脱利益的“圣人”思想为病者服务,是否是不切合实际,同样也不合理呢?所以,我们对于医疗工作的要求是否也应该是以一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来看待其职责和专业的表现呢?

一位医者,从他所从事的工作来看,从他的职责感与使命感上来看,他应是一位拯救病者于痛苦之中的“救世主”;一个需要以“仁爱”之心贯穿于其行为的圣者;他应该是一位传播人类情感与道德的使者。而从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来看,他又是一个实实在在于世俗中生存的生活者,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作为一名真实存在于社会中具体的人,医者只不过是冠于其名的一个职业代号。他不是我们供奉于神庙之中那一座座不食人间烟火、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并受到膜顶敬拜的“神灵”,他也无法象那些“神灵”一样超脱现实而存在。他生存于社会之中,就必然也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医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家庭和生活。现实一点来讲,自从医学发展史中,专职医生出现以后,医者便也被深深地烙上了“职业”、“谋生”的印痕,这一点无论是承认还是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是在人类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经济意识越来越占据人们思维意识的现实社会中,这一点则更为明显。医者也就无法避免要世俗般地与金钱、利益扯在了一起,完完全全地要求医者超脱现实而如何如何也是不切实际的。至于他的道德水平,也同样应是在以经济为基础之下与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相适应的。

“医生与其他不同,他们的行动,不象其他人那样受成本收益关系的支配。然而,如果把医生看成和其他人基本一样,而不是不受经济环境制约的道德完人,那就更符合现实了。这样说,并不是怀疑医药界人士的诚实和正直。而主要是为了说明他们的行动和其他有的人一样,是受金钱或非金钱的报酬的影响。”(见《卫生经济学概论》一书,约翰G •库利斯,皮特A•威斯特合著,北京医学院卫生经济学研究会译,1983年)

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要客观实际的认识与了解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制约,而避免不了要“入俗”的医学、医者和他们的道德意识。

在新的经济关系和价值观念下,我们也应该以一种新的眼光来认识医学道德。毕竟,“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中包含着意识形态方面,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道德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的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如是说。

其实,道德伊始,它就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超脱完美,而也是与利益相互融合的。翻开有关道德的历史书籍,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存在的事实。

东汉时的刘熙对 “德”的解释是: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 “德”,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更明确地说: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 “德”就是一个人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 “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 “内得于己”; 另一方面,又能够 “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这就是 “外得于人”。这些解释说明,从词源的意义上可以看到:在古代,当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人和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发生,必须是对人、对己双方都有所“得”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有了关于道德的思考。即对人我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反思。(分析人我道德关系,医者也应该在付出的同时,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才对,从古代德字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来。)

不仅如此,现代一些伦理学书籍,类似的论述均可以找到。在罗国杰先生主编的《伦理学》一书中对此就有这样的描述:“在道德行为的规定和特征问题上,唯心主义伦理学家往往离开人的社会利益关系,单纯从主体方面,从道德意识本身去规定道德行为,设想没有任何利益痕迹的道德行为。因而把道德行为看作是纯粹的、先天的善恶观念或情感的表现。”

看到此,将长期以来以完美道德形象出现,一直“脱俗”于世间的医学与价值和利益的结合,我们是否应该对此能够有了一些理解呢?

但是,理论终究是理论,现实依就是现实。

人们似乎对其它任何一个行业对利益的追求都可以接受,却唯独不能接受医学,对医学的理解与期待还依然停在原地而悠然地踏着步。其实这又何止是非医者,就连医者自己有时也难以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为此而痛苦不堪。毕竟,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它每一次面对的都是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那是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空阴阴的,仿佛要下雨的样子。在病房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领着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脸上都挂着泪水。病床上躺着女人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位因先天性血管畸形而突发性脑出血的病人。病床一侧的床头柜上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的营养品与水果。病房里很静,除了呜咽抽泣以外,再没有一点声音。无奈?伤心?悲痛?绝望?都无法表达那位女人脸上显现的表情。

昨天她收到了来自医院的那张要再交纳上千元住院费的催款单。她已经跑遍了亲戚、朋友去借,但是至今没有筹集到钱。医院在已经垫付了近千块钱的情况下,不得不给病人停止了用药,停止了治疗。对于这位女人来说,丈夫的住院已经再也没有任何的意义。这也就预示着丈夫即将抛下她和那两个孩子而去。但她必须面对现实。女人闭上了眼,泪水从她的已经红肿的眼角滚出。望了望还处于昏迷状态的丈夫和立在床边的两个孩子,她把头深深地埋在病床上丈夫的双臂里。象是在自言自语,又象是对其丈夫说道:“你走吧,我再也没有办法借到钱为你治病了。你原谅我吧,我会把你的两个孩子拉扯大的。”这是无奈声音,这是绝望的声音。病房里很静、很静,天空阴得很暗、很暗。

此时,病者面前的医者们呢?无一不是心酸得难以再看下去,立在那里没有话语。

这是发生我的一位同事身上真实的一幕。

想起前面所述的那些“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来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个人目的”等等医者铿锵的誓言,医者们自己却也很难理解医学的利益化了。

医生这个行业真的是有点让不理解了,他一方面要通过帮助和医治病者的疾病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来源又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扮演着一个圣洁的、道德的、救人于危难之中“主”的角色,但实际上是一个靠着金钱收入生活的凡人,又做着现实满足不了人们期望的事。

医生们的苦笑似乎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