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对冲基金下一站: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8:20:47
这次对冲基金卷土重来,香港监管当局还能应对自如吗?对冲基金借助香港这个桥头堡冲击内地金融市场,我们已经严阵以待了吗?
资本市场是流寇出没的地方。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装甲重旅,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片甲不留,鸡犬不留。对冲基金则是资本市场的轻骑兵,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百万军中取国有资产如探囊取物。
与券商和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相比,对冲基金虽然是轻骑兵,但其力量不可小估,很短时间内便能啸聚一方,调动巨额资金置敌于死地。
上世纪90年代末对冲基金冲击港币就是这样。索罗斯基金一马当先,与主力基金冲锋在前,其他小股对冲基金随后跟进,抢钱、抢粮、抢地盘。
如果比照农业社会,资本市场是轮作。烟草或棉花耗尽地力之后,农夫便不得不种植其他植物。资本市场也一样,自从取消监管的总设计师里根总统上台之后,华尔街全面反攻倒算,轮番推出愚人游戏:上世纪80年代是借垃圾债券搞大并购;1997年是对冲基金引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千禧之年是网络公司泡沫;随后引来了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之后上演什么?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对冲基金又重新杀回香港,说要进军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但进军亚洲市场又主要是进军中国市场。
2010年第三季度,投资者投入对冲基金的新增资金多达19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在亚洲有业务的对冲基金。香港的卖空期权融资业务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日本。
2010年以来,国际对冲基金的各路英雄陆续开始往香港聚集。
索罗斯基金的一彪人马也到了。金融危机之前,已经半退休的索罗斯凭借其敏锐的嗅觉,觉察到金融风暴即将来临。老英雄重出江湖,指挥其旗下的对冲基金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至少传说是这样的,索罗斯本人也并没有出来辟谣。
索罗斯没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问题。老英雄还时而到中国巡回指导,一如既往地受到追捧。对冲基金此番到香港踏雪求梅,索罗斯是否会亲自坐镇指挥,就不得而知了。
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国际对冲基金在香港的兰亭盛会,当然也不能少了高盛。券商与对冲基基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高盛由施加文 (Morgan Sze)先生挂帅,着手募集资金,创立一只主力对冲基金,并在香港安营扎寨。这只基金可募集10亿至15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杠杆贷款,10亿美元便可以迅速放大,撒豆成兵,水漫金山。如果几只对冲基金协调行动,就可以对整个市场完全布控,让交易对家有来无回。
施加文是资本市场的一条好汉,身手不凡,在对冲基金业内有80万禁军教头林冲的地位。施加文是高盛自营交易部门的全球主管,而该部门曾为高盛管理过大约110亿美元的自有资金。据称,施加文的薪酬是高盛第一把手布莱克费恩的两倍。
对冲基金中还有我们自己的队伍。主权财富基金是我们在资本市场最精锐的部队,兵强马壮,集中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其中不乏弃暗投明、由华尔街光荣反正的金童玉女。我们的主权财富基金在黑石这样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中投了很多钱。而钱到了金融家的手里,就经常去向不明,部分资金还会回流到香港或内地。
所以我们在大谈热钱涌入中国的时候,似乎也应当知道,热钱中有不少是我们自己的资金。而在华尔街来说,吸引中国投资有草船借箭的意思。如果这次对冲基金攻击得手,就会有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悲剧。资本市场与人生一样,充满荒诞性,更充满悲剧。
华尔街对冲基金移师香港,可能有诸多原因。
许多人意识到,大部分对冲基金,在大部分时候,是步调一致的,并不能够起到真正的对冲作用。有人说,对冲基金东扩,那是因为西方收紧了对对冲基金的监管。美国近来有打击内幕交易的行动,打击重点对象是对冲基金。欧洲也加强了对对冲基金的披露要求。
有人说,对冲基金东扩,那是因为香港的所得税税率,只有17%,新加坡的略高,但也只有20%,而英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则高达50%。
也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快是一个原因。对资本市场的弄潮儿来说,还是要讲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渔利的机会也就越高。
也有人说,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比较容易上手。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冲基金是冲着钱来的。华尔街只去有财富的地方,不去没有财富的地方,而且是财富堆积如山的地方。
既然是只去有财富的地方,那么如何会创造财富呢?所谓创造财富,是为华尔街自己创造财富。金融危机就是华尔街劫了几个冤大头:两房公司和保险公司巨艨AIG。把几家公司掏空之后,华尔街再劫美国国库。一查下来,华尔街居然还合法。
如果华尔街真是合法,人们不禁要问:那么美国的金融法都是些什么法律?当然,与历史上的流寇相比,对冲基金是一大进步:只劫财,不劫色——但财是一定要劫的,不劫财搞什么资本市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对冲基金冲击港币,香港成功击退金融海盗。但那次是险胜,而且是因为有中国内地作为香港可靠大后方,有14亿中国人民作为香港的坚强后盾。这次对冲基金卷土重来,香港监管当局还能应对自如吗?对冲基金借助香港这个桥头堡冲击内地金融市场,我们已经严阵以待了吗?
可能是今非昔比了。比如,云集香港的对冲基金中也有我们自己的队伍,至少有些散兵游勇,监管当局会不会担心误伤友军,所以投鼠忌器。从另一方面说,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私营企业如此,国有企业如此,国有金融机构更是如此。
而企业员工与企业也经常是利益不一致。不是企业员工好不好的问题,不是潜伏不潜伏的问题,资本市场就是脚踩两只船——行业术语是有利害冲突。高盛就是大搞利害冲突,并为之公然叫好。但结果如何?金融危机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惨痛吗?我们来之不易的财富,不能供对冲基金鱼肉。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