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的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09:29:49

2004-05-26
邵银泽  胡新光  徐培培  冯 莉

  一、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新时期杭州农业与农村经济正在向着建设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的宏伟目标快速迈进。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和城乡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现代农业在其建设过程中,愈益清晰地呈现了它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禀性和特点。
  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传统农业仅仅为第一产业,传统农民也只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而现代农业在产业构成上实现了三个一体化,即农、林、牧、渔、加工一体化,一产、二产、三产一体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股份公司制、合作经济制、家庭农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把传统农户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的作业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把农业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如农资供应、农机装备、农业工程作业、农产品加工运销、农业科技开发、农业金融保险等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在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农业制成品加工为主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生态旅游、休闲服务等生产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延伸效益、潜在效益。
  2.农业企业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企业化的本质,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家庭农场等法人经营主体,以平等互利的合作为纽带,以自愿合法的契约为保证,与作为自然人的广大农民整合为现代农业发展联盟,以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下,农业联盟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价值化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质量安全、产品检测、品牌营销、服务培训诸方面实施标准化管理,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性目标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也是在市场机制下实现区域资源、人才、技术、信息、资本诸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特色优势农产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拓展市场和发展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优势产业链,不断开发相关产品系列群,配套服务链的不断细化与专业化分工带动了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从而逐渐形成了与区域特色农业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即优势农产品的集聚产业,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特色农业是在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经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其产品系列具有鲜明特色与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特色就是壁垒,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不仅符合现代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高、市场主体法人化、科技创新应用力强、产业转移空间广、资本技术密集的目标要求,而且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使集聚产业成为促进城镇建设和繁荣区域经济的支柱和动力,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发展。
  二、我市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1.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各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多宜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建设有地方特色、以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产业化生产基地,有效引导了杭州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省内最大的草莓、芦笋、蜂产品、花木、菜竹笋、特种淡水产品及蔬菜生产基地,至2003年末,大田种植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到46.2 : 53.8,粮经产值比为15.3 : 84.7,一大批与杭州资源特征相宜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布局已经基本形成。2003年,萧山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5.07万亩,产值10.03亿元;临安菜笋面积从1988年的5万亩发展到30余万亩,产鲜笋20余万吨,产值近4亿元;建德草莓达1.8万亩,产量2.87万吨,产值1.16亿元;富阳芦笋1.3万亩,年产1.4万吨,产值6500余万元;桐庐蜜梨2.86万亩,年产2.26万吨,产值达5190万元;萧山区以河蟹、南美白对虾、甲鱼等特种水产为主的淡水养殖6.08万亩,生产淡水产品3.36万吨,产值达5.86亿元。
  2003年9月,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编制完成。根据省规划,我市的淡水产品、蔬菜瓜类、早竹笋、名茶与有机茶、山核桃、蚕茧、花卉苗木、优质畜产品及优质蜂产品已分别列入了全省优先培育的11类特色优势农产品和42个特色优势产业带与产业区。可以说,以实施规划为契机,我省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必将进入一个向集聚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2.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初成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优惠措施的激励下,我市主导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呈现了三方面特点。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民连接市场的纽带。全市现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47家,年销售产值147.7亿元,带动农户50余万户,连接各类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这些企业大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一方面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与管理经验传送给农户,一方面以契约方式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如淳安县茧丝绸公司以入股分红、合同价收购保护的形式,与1.6万户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二是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据统计,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66个,联结农户约5万户,带动基地约50万亩。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供销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自己的联合体,在劳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上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培育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工商企业投资特色优势农业提高了农业的外向度。近年来涉足投资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及流通领域的工商企业达337家,其中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的为164家,总投资额达20.4亿元。这些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出口本地特色农产品与加工产品,加快了全市外向型农业的发展。2003年在世界绿色壁垒严峻的形势下,我市农产品出口交货值仍达57亿元,比上年增长9.1%。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的建设目标及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较,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业尚存在明显的不足与问题。不足之一是产业链不够长。大部分初级农产品或直接销售出口或仅作简单的粗加工,缺少符合国际市场规范要求的采后商品处理,更缺少以有效成分提取及综合利用为目标的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的增值幅度不大。不足之二是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特色农产品多以传统品种为主,成熟期比较集中,产品的短期收获、大量集中贮运加工与消费的周年供应矛盾大,一旦遇市场变化则风险突现,如今年萧山围垦区的鲜食毛豆滞销价跌,便是一例。不足之三是产业的集聚度不大,优势农产品带动区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强。绝大多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在规模上未形成产业带(区),且相关的配套服务如种子种苗、专用物资技术信息供应、产品包装运输、批零交易市场等未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产业,区域内的深加工、精加工及综合利用相关企业不足,未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区域产业系列或集群。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受我市地少人多和地理气象环境多宜性的约束而生产规模无法与北方相比外,缺少强有力的农业科技的整体支撑是重要因素之一。表现之一:常规的农技服务集中于产中过程较多,而产前产后的科技信息、市场中介服务不足。表现之二:区域特色产业的原创性科研开发不足,特色农产品的种子种苗源不是传统地方品种就是国外进口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专用品种、系列品种不多,能自我繁育原种、培育新品种的则更少。表现之三:从业农民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劳动生产率与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表现之四:加工企业大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部门,开发新产品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能力薄弱。从总体看,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在围绕如何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性技术因素、如何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等重大目标上尚未形成合力,在市域或县域范围内缺乏明确的工作规划、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合作的运作机制。
  三、新时期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目标
  根据“都市农业”的建设需要,我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新时期的工作目标应是: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的发展规划,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现代农村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即新形势下杭州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要始终服务于建设“都市农业”的总任务,着眼于为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杭州农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这三个关键环节,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在为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服务对象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的自身创新性发展,从而建成一个拥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服务对象创新——扩展到整条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经营主体
  现代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家一户小生产的传统农户,而是扩展到特色产业整条产业链所有链节的生产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是带动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与产品科技含量,决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因此,区域科技服务体系要把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寻求科技依托单位作为首要服务目标,是明智的必要之举。专业技协、合作社、产(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我管理的联合体,也是特色优势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最新科技信息、专业技能培训等科技服务,相比于原先的直接为千家万户的个体农民服务,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也使得农技推广事业自身发展为服务型产业成为可能。
  2.服务内容创新——促进特色优势产业从土地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特色优势农产品的集聚产业,不仅是传统种养业向产前和产后两端的产业延伸,更是农业与加工、商贸、旅游、教育、文化的产业有机复合与集聚。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意味着现代农技服务体系在服务内涵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必须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从深度上说,要把技术服务的终极目标从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转到讲求品质质量,而且这个质量应该是符合农产品安全标准的质量,符合国内外市场商检要求的质量,符合加工企业特殊加工指标的质量。从广度上说,农技服务提供的不仅仅是产中过程的技术服务,还应扩展到产前、产后的相关经济技术信息服务,甚至还要挖掘整理与特色优势农产品相关连的传统民俗文化,以丰富农业的历史人文内涵。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从土地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过程中,实现农业科技自身的交流融合和创新升级。
  3.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对照新形势下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变革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显然已不能担负完成上述任务,而应该以提高区域特色集聚产业的科技水平为联系纽带,建立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专业队伍为主体、集体自我服务组织与民营科技中介服务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的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新体系。在继续稳定与强化政府兴办的市、县、乡镇三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大力扶持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技协、专业合作社等在市场机制下展开的各种农技推广服务,鼓励多种推广模式,促进农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推广事业的社会化,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的主体。
  4.服务方式创新——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探索建立合作推广新机制
  以推广服务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在对社会公益性职能继续搞好无偿服务的前提下,鼓励各级农技人员和各种农技推广机构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以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与产销中介等多种形式开展有偿服务,以实现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民的互惠双赢。现代农业是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的农业,要求农技推广组织既要有专业科技优势,又要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调控手段。只有不同类型、不同体制、不同优势的推广主体实行合作推广,才能取得最为经济有效的推广实绩。因此,政府要倡导区域内多元化推广组织之间的有效合作,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方有利”的原则下,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的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模式。
  四、相关设想建议
  构建现代农技区域服务体系,为培育杭州优势农产品的集聚产业服务,是我市近期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编制一个规划(市、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二项工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培育三个创新点(创新源、创新平台、创新机制),是建设现代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应重点做好的三项核心工作。
  1.参与编制市、县两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最近编制完成的《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已明确了优先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的工作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杭州市和有关县、区应进一步编制明细的区域布局规划,提出各个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具体的经济技术指标。各级农技部门应积极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自己的技术优势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农技部门参与规划编制工作,首先要深入调研当地优势农产品和主导产业的技术基础状况,分析制约产品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性、瓶颈性因素,比较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质量技术差距,从而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技术进步目标。其次,农技部门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导向下的优势产业对于科技资源的集聚作用,吸引国家与省级科研院所及高校、海外企业集团、民营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在规划实施期间初步构建一个能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第三,农技部门参与规划编制,要尽力细化规划实施的工作措施,特别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与市场信息服务等指标落实技术服务与综合配套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2.实施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和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1)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工程
  根据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当地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实际,实施以区域性专业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村专业技协为重点对象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培育工程。通过实施该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单位对于现代高新技术的吸纳应用能力,从而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增强成果转化的效果,促进区域科技进步。
  第一,要培育与扶持区域性专业农技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场的建设。专业农技站与科技示范场是乡镇农技站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中诞生的新事物,也是乡镇农技站为适应建设特色农业和发展区域经济需要的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区(县、市)从当地实际出发,选用多种建站模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农技站和科技示范场建设的试点工作,省、市农业部门每年择优予以扶持,不断总结经验,有力地推进了该项工作。要力争在省、市规划的实施期内,每个区域特色产业都基本建有一个具一定实力与水平的专业农技站和示范场。建设好区域性专业站的核心,在于能够根据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前瞻性需要,为其全程的产业化经营提供快捷有效的科技、信息及产销对接服务,在专业服务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发展壮大自身的技术经济力量。
  第二,要培育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或现代农业园区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从事或组织农产品直接生产与粗加工的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是牵动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出于规模或条件的限制,现有龙头企业内部尚很少设有技术研发或新产品开发的独立部门,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与新品开发,即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要从发展特色优势集聚产业需要的高度出发,抓紧培育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部)。凡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其产品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形象代表的龙头企业,都应该从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入手,舍得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及资金,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技术部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要围绕企业现存的质量差距和产品升级目标,或在技术依托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或独立,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产试验、技术分析与新产品设计试制等工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并充分利用专利登记保护企业的长远利益。各级政府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扶持政策与措施,为企业的人才流动、技术改造、科技风险贷款等提供方便和支持。
  第三,要培育与扶持农村专业(行业)技术协会(合作社)的发展。农村专业技协、专业合作社、产业或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不但表现于它是特色农产品的一线组织者和生产者,而且还表现于它是先进技术的推广者和产品质量的规范者。目前,我市的专业技协大多数尚处于规模、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做好提供种苗农资、实施技术培训、规范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沟通产销渠道等各项工作,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政府要加快有关立法,明确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法人主体地位,支持、引导与规范农村专业技协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创新完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内部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技术、信息的传播者”、“农业生产的组织者”、“产业化经营的服务者”、“行业自律的协调者”、“政府职能的承载者”作用,为提升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农业需求千变万化,实施以农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农村科技信息网络为重点的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旨在通过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与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农村科技组织的服务能力,规范其服务活动。
  第一,构建以乡镇为基础、县市相配套、特色产业相关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网络。农民素质是关系农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的基础性因素。从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出发,不断拓宽科技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有计划、多目标、分层次地实施农民培训。即,第一层次为先进适用科技短训班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使从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主要劳力每2-3年能得到新一轮农业科技知识的有效学习,增强农民吸收应用科技成果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层次为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实施较系统的农业职业技能学习或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教育,旨在培养一大批能适应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需要的新一代农民;第三层次为对已具一定经营规模、专业水平与管理经验的优秀农民、农民企业家及技术骨干实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为农业的后续发展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等级农村人才。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对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要坚持走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相互协调、各方合作联合办班的路子;要在“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下顺应农民的学习要求,不断创新办班形式,注意提高培训质量和教学效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法制健全”的运作机制,建立一个结构比较合理,功能较为齐全,设施比较完备,师资与场所稳定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育网络。
  第二,有计划、多层次地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关系提高农村科技组织服务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根据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建设目标和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时要求,制订市、县二级农技队伍的继续教育计划,分层次分年度确定重点培训内容和继续教育方式。由区(县、市)农业部门负责,对本区各专业的农技人员实行以拓宽专业知识面和现代农业知识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等切合特色农业现实需要的各种专题。由市农业和人事部门负责,采取出国进修考察、高校委培、承担重大项目等多种方式,重点培养农业主导产业、新兴行业及相关学科的业务骨干,既包括公有制事业单位、又包括民营企业的科技人才,实施动态、开放、跟踪式的人才培养制度,重在提高科技人才驾驭全局、了解世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强与继续教育计划相适应的硬件、软件投入,加快运用多媒体电化教育、卫星电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现代教学方式手段,开展不同专业、层次、年龄段的进修教育,使我市农业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实施“村村通”工程。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遍全面应用,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证现代科技迅速武装到农业相关产业的必然途径。杭州市已初步建立了以“杭州龙网”、“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等为代表的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在内的农村信息化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联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网络也正在全面实施中。围绕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需要,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在稳定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基础上,一要抓好农村信息化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二要抓好应用型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开发;三要抓紧开展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四要沟通与特色产业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和科技信息交流,为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现代信息支撑。
  3.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步的创新源、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
  (1)培育创新源——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针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原创性科研开发不足、地方科技力量有限的实际,要发挥杭州作为省会城市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整体优势,以体制与机制创新来吸引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外集团、民营科研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参与区域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培育拥有一批能“为我所用”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源的最终目标,是使各地的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
  国家与省部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是公共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的生产主体,可以通过委托研究、合作开发、提供中试基地等互惠互利的方式,获得为我所需的最新相关技术与成果。民营科研所、科技企业具有研发目标单一明确、专业优势明显、与地域经济关联紧密、机制灵活高效等特点,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环境,鼓励不同体制与层次的农业科研开发单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海外涉农企业集团与外资公司的技术研发力量强、产品科技含量高、资本雄厚,拥有成熟的管理与营销模式,对于我市加快都市农业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农业招商引资中要注重优先引进与我区域特色农业相关的外资跨国公司项目,为其在杭州“落户”提供国民待遇,以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及管理新模式。此外,要加快建立各级农业科技专家库,发挥专家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的决策咨询作用。要大力鼓励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农业高级科技人才,可以采取客座、兼职等“柔性”方式,也可以采用现代园区中设置“专家创业园”等形式,直接引入先进技术。
  (2)构筑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主体与农业一线实时需求的对接
  创新平台是使科技创新源与农业一线受体实现快速对接的有效形式,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后向千家万户农民与周边地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有效形式。要重视农业技术市场建设,既要建设好专业性、综合性的常设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又要依托“杭州龙网”建设网上技术市场。政府应探索一套符合实际的扶持网上技术交易的政策措施,使这一新生事物能迅速规范发展。此外,还要积极组织科技成果推荐会、展示会、博览会,加快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的联系,搭建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平台。
  要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场建设,发挥其农业科技的创新平台作用和农技推广的有效载体作用。现代园区与科技示范场是各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优良新品种的繁育示范基地和实用技术与人才的推广培训基地,同时又是市场机制下科技与经济、服务与效益、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实现有机结合的体制改革创新基地,具有极强的示范辐射效应。当前加快园区与示范场建设的重点是,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明确功能定位,使之与本区域的农业规划相衔接;二要着力于提高园区和示范场的技术含量,落实科技依托单位,引进与区域农业相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三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采取企业化经营管理,实行投资业主制、运行公司制、项目承包制、生产服务合同制,以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3)探索创新机制——推行合作研发与合作推广的新机制
  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工作机制创新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否取得最为经济有效的研发推广实绩。合作研发和合作推广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新形势下,为适应科技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一目标要求的机制创新。合作研发与合作推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实现不同类型、不同体制科技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科技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农技推广事业的自身产业化。
  各地可以根据工作的需求,探索尝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一是可以试行项目合作研发推广模式,即政府部门发布有关农业研发推广项目的公开招标,由不同科技主体自由组合联合投标,或可在政府选定中标单位后由项目执行主体自行选择合作伙伴。二是可以试行基地合作推广模式,即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产业化基地等为标的,整合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技推广部门等各方力量,通过招投标书与合同明确各方任务及权利义务,以“产、学、研”一体化、“引进、开发、推广”一体化的形式,通力搞好基地建设。(作者单位:市农业局)

围绕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集聚产业的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农村区域科技服务体系 浈江区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 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 广东信息化-信息服务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 浈江区发展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思考 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思考 我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六大优势 试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构建 试论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目标体系的构建 能源局:十二五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八个关键点 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浈江区发展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1 我市确定“果业工程”发展目标 “中部崛起”的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思路 国务院:发展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 罗崇敏著作【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论 一】-罗崇敏著作之三 我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六大优势_临沂日报_20080506_XPLUS喜阅网 春江区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我市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实现农村奔小康目标 中国发展报告2008/09: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福利体系 中医的优势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