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3:40:57
  一切为了孩子……

  ——阿里军分区步兵二连捐资助学事迹

  阿里军分区步兵二连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先进连队。多年来,连队官兵对驻地人民的满腔热爱,化作了对阿里地区教育事业的全力支持,化作了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无限关怀。

  “阿里要发展,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指导员张文祥如是说。

  阿里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有着勤劳勇敢、淳朴好客的优秀品格,但由于交通不便,教育落实,信息闭塞,愚昧和落后限制了这片神奇土地的繁荣发展。据统计,阿里地区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数还不足当地人口的10%,长期受父辈影响的孩子们只知道这样一个生活模式:长大放羊——取妻生子——生子放羊。面对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面对上百名失学儿童,二连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深深感到,如果不能为驻地的文化教育出一点力,如果不能让失学的孩子们重新回到学校,就愧对阿里各族群众。连队支部就此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指导员张文祥动情地说:“阿里太艰苦了、太穷了、太需要人才了,阿里要发展,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从娃娃抓起……”。7名支部委员很快达成了一致:主动向组织申请,与地区中学结成了共建对子。制定了详细的捐资助学计划,拉巴、久美、曲引、格桑、顿珠、金巴、强巴等13名贫困学生被列为扶助对象。连长张永江、指导员张文祥带头捐款,把对每个贫困生的资助落实到了具体人身上。连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这对些贫困学生的帮助从来没有间断过。

  “每人少抽一包烟,少打一次电话,少吃一点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贫困的学生”,这是一项虽然没有写在纸上,却是连队官兵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连队的大部分战士家中生活并不富裕,有的生活在贫困地区,家中的生活还要接受救济。但当大家看到有那么多的贫困学生需要资助,有那么多的失学儿童需要重返校园,都激动地表示,只要我们少抽一包烟,少打一次电话,少吃一点零食,就可以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多年来,连队官兵始终坚持这一不成文的规定,把“一切为了孩子”的捐资助学活动当作一项神圣的使命,一茬一茬传下去。次仁扎西是一名藏族战士,入伍三年来,每月坚持从自己微薄的津贴中拿出100多元钱,资助曲引、格桑、顿珠三名在校的贫困中学生。初二学生拉巴因家乡离狮泉河很远,扎西除每月资助50元钱,逢节假日还到学校去,为拉巴洗衣服、收拾宿舍。战士葛新强、赵思君是连队的党员,为了资助金巴、强巴两名学生,他们两人不抽烟、不喝酒,省吃俭用,共为两名贫困生捐资1400多元。一次金巴来到连队,看到葛新强一双已经缝了三、四处的旧袜子时,感动得紧紧抱住两名战士,止不住热泪盈眶。排长谢怀民在1999年到札达农场种菜时,认识了附近一个由于家贫失学的藏族小学生久美。为了让小久美尽快重返校园,他4次到小久美的家里,终于说服了她的父母,并拿出400元钱,帮助久美重新回到了学校。此后,谢排长还经常托人捎钱带物给小久美,鼓励她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

  “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不光要给他们捐钱、捐物,还要当好他们的‘辅导员’,做好孩子们的‘精神’扶贫”,这是二连官兵多年来的深切感受。

  军营是学生们向往的地方,军人优秀的品质也应该成为这些祖国未来栋梁的必备素质。每年的新生入学后,连队都要挑选军政素质过硬的官兵,为在校学生义务军训,帮助这些孩子们树立起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几年来,连队共为学校培训中小学生1000多人次。针对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实际,连队成立了维修小组、帮教小组,一方面不定期的为学习整修校舍、桌椅、板凳,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担负起了学校的“辅导员”,为学生们讲党的历史、讲革命故事、讲国家的政策法律、讲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孩子们爱党爱国、长大建设祖国的自觉意识。

  多年来,二连的官兵把自己的情和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些孩子们。两年中,共计为13名贫困学生捐资3000多元,为5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课余辅导400多小时。他们取得的显著成绩得到了地行领导、学校和各族群众的赞誉,树立起了人民军队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现在,他们又对地区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又确定了1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