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蕊:超个人运动及超个人(精神)心理辅导与治疗学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22:25

张宝蕊:超个人运动及超个人(精神)心理辅导与治疗学简介

(2010-12-06 21:56:17)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理与潜能开发 超个人运动

数个世纪以来,科学与科技(science & technology)引导了整个人类的文化及历史的发展,从显微手术(micro-surgery)到太空穿梭,都为人类的文明成就了奇迹。但是,虽然如此,科学与科技同时也使我们的眼光、思想变得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生活的日益进步,舒适而变得疏离与漠不关心。一方面由于科学与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世界进步很多,但另一方面其带来的问题造成了对世界和平的危害;人们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使人进入了科学迷信,而误以为只有被观察与衡量的,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终其,人们成为可被分析、归纳、观察、丈量的生物体的存在而已。人们渐渐散失了对人类、对社会、对宇宙的尊重,而陷入了自我崇拜的骄傲死角。故此,有一群美国的心理学家,如马斯洛(Maslow),格罗夫(Grof),苏特曲(Suitch)等人,于1969年在美国的旧金山发起了一个所谓的超个人运动(Transpersonal Movement)。此运动是最先以心理学的再反思为出发点,超越了以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及人体主义的传统心理学,强调了人与天,与地,与宇宙万物的互动关系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在近几十年中,除了心理学的发展外,哲学、人类学、精神医学、社会学、生物学都进入了此超个人的研究领域,而且蓬勃发展。这一切的超个人的研究领域,皆通称为超个人学(Transpersonalism)。在七十年代中,在台湾有一群心理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共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国人对超个人学的了解,并注入了很深的关怀,为了更好的将此更先进的一门学科引进了西方不同的文化,他们在数天的商讨研究中,觉得将超个人学译为“精神学”,以使国人能更容易地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超个人心理学又称为精神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根据超个人运动的先驱苏特曲(Suitch,1975)超个人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一个人的超个人经验与其所引发的一切现象的心理学,它包括了与超个人经验有关的起因,经验效果,功能及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实践及应用,虽然他勉为其难的做了这样的定义,他仍然强调,要给超个人心理学一个定义会太局限了它,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既定”的典范,也非可以用框架来束缚它。也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是不断在发展的一个心理学的学科,是一个过程,一旦“定义”了它,则就不是它了,它本身就是演化与发展的代表。

他又说超个人经验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个人的领域而进入到一个包括了他人,其它生物、生命、灵性及宇宙的经验。

阿萨格欧里(Assagioli)的心理综合论,就是以一个超个人经验来了解人的全人发展的新兴科学。他认为人性整合,必须要将个人的人格放在“大我” (transpersonal Self)也是“超意识”(super-consciousness)内,接受来自此智慧的洗练与融合。F.Capra(1975)与H.Stapp (1976)二者都认为在宇宙的存在内,所有的一切都是整体的一分子,彼此息息相关。

格罗夫(Grof)则在他的未来心理学 (Psychology of the Future)一书中谈到超个人心理学,他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将人类“精神”(Spirituality)视为宇宙的发展机制及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的维度,人们必须要重视此“精神”层面的发展以便更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超个人心理学要研究人类所有的经验,包括了出现在非日常意识(Non- consciousness)层次的心灵体会与反应:冥想实践的观察、各种宗教信仰操练修持,神秘体验的喜悦、精神应急状态,治幻疗法,催眠疗法、经验性心理治疗及濒死的各种情况。这许多的超个人的经验包括了心理上死亡与重生的经历,宇宙意识的感应,与其它人、物、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合一的神秘体验;亦有些人感受到上帝或上天的光照,不同超感觉的发生,与原型(archetype)存在物的相遇,以及许许多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体验。

经过这些超个人经验的人,在面对日常的生活时,都有一个新的态度及认知。他们都比一般人平安、喜悦、有弹性、自尊,他们都经过了对初层次人性(ego)的超越(transcendence)而转化(transformation)到另一个较高的层次(beyond-ego)。他们从关心自我(self- caring),走入关心他人的(altruism)的大爱中。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可以被形容为 以超个人心理学的指导原则为基础,来帮助那些身、心、灵(body, mind, spirit)或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精、气、神受到干扰的人达到平衡,达到安身立命的境界。从人类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发展、心理健康的角度、真善美圣的灵性追求,无论从现在或过去的历史中探索,我们都得承认,过度的发展自己而不求大众的利益,人会生病,社会会生病。仅只求自我实现而不考虑大环境的安危,这个世界会报复我们,现在的天灾人祸就是最好的证明。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就是要帮助人类,不仅是在个人层次,团体层次,更而要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的层次,来了解走出“小我”去爱,去关怀的重要性。超越小我而与其它的生命存在的交往,借着对“大我”,“道”或“上帝”的了悟与认识,我们重新回到大我的怀抱内,就象失水的鱼,重新回到了家一样。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有很多:1.各种信仰的精神修持,例如禅宗的冥想(meditation),印度的Vippassana冥想,专一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2.身体疗法(bodywork),3.食疗法,4.专注法(Focusing),5.治幻疗法(LSD therapy)6.精神心理认知法,如精神大师的阐释。……林林总总。只要能帮助人深入内心,去体验,去体会人与自己的,人与人的,人与物的,人与天的,整体关系而帮助我们走出自己去关爱别人;帮助人从低层次的自我中心(self-center)走向整合,那么它就是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法。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特点

说实在的,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潜能,体现人的真爱,真性情,它真是没有什么框架与统一标准。在经过不断的反省观察,我综合出下列数点:

1、它是包容性的(inclusive)。由于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是无框架的,只要是能帮助一个人恢复其全人的健康(生理、心理、与精神),无论用什么方法,它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他不与此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基础所抵触,例如,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人是可以完全控制的,与动物一样是刺激反应体,它的方法仍可被利用在超个人辅导与治疗上。之所以采用它是因为它是有效的,是帮助人达到整合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我们是可以接受,而不是排斥它,但接受它,并不表示它适应于所有的情况,也不说明它的理论基础是被完全接纳的。其它的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尤其是Carl Jung的动力精神分析学可以说是超个人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梦的疗法,原型理论,人的阴暗面的重要都是超个人理论不可缺的一面。而人本主义,人本治疗,其实仔细的了解,超个人理论是奠基于其上而再发展再突破的基础,例如Frankle的意义治疗,Carl Rogers的无条件的关怀,Maslow的形而上价值(meta-value),都是超个人辅导的重要思想。超个人辅导与治疗没有偏见,没有门户之见,没有排斥,只有包容,交换与分享。

2、整合的而非部分的:

A.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看起来,它似乎是西方的产物。许许多多人到了西方考察之后,就只认定了西方有心理学,有心理辅导与治疗。但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学及辅导治疗这第四势力的发展,证明了这是错误的。在经过多年的经验,许多心理辅导与治疗师发现西方的口语治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病人的问题,他们开始向东方求智慧,找方法。不仅是一般的心理专家在自识较高的精神病学医生专家所谓的psychiatrist也渐渐的在其治疗中加上了东方的精神操练法,例如静坐,生理回馈(Bio- feedback)……等等。Carl Jung在其治疗及著作中,引用了许多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取于太乙金华经)

B.以上的整合,是从地域方法论而考虑的。另一个从人的发展来看整合的概念是指,一个人是一个整体而非部分,但为求方便起见,我们将其勉为其难地分为生理、心理及精神三部分。传统的心理辅导于治疗的学派常常只强调生理、心理层面而忽略了精神层面,因为精神这一层面太奥妙,太难以令人理解,因此就未进入讨论,事实上精神与生理及心理是彼此深深地环扣在一起,无法分开。从字义学来看“心理”这两个字的字根是psyche原是希腊文,原意为灵魂的意思,在圣经新约里(基督教的神圣经典)用了一百多次。在灵修学上,人们所探讨的就是灵魂之学,而现代人则将psyche停留在心理的研究,而忽略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有些人追根究底以为弗洛德应该负责任,但事实上,他的深度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却有很深的意义。弗氏在1905年写的一本书上就指出psychology在德文也有灵魂的意义,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心理的现象,而应以灵魂为核心。其实追究谁的责任已无意义,而是要正确地恢复我们对心理学的正确认知,基本上psyche可从两方面来研究1.心理学(psychology):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无意识、心智、情绪等层面的内容,2.精神学(spirituality):研究人的高意识、生命、心灵、存在、气以及彼此之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及精神存在奥妙的一门学问,它不仅研究人,也研究所有一切的存在;它不只研究普通意识,也研究高意识(high consciousness);它不只研究人们所易了解的,也研究一切奥秘的,这就是真正的“全面的整合”。

3、它是“跨”文化的(cross-cultural):

A.. 人类的思想结构是趋向格式化,单一化的,因为人的环境太复杂,太琐碎,为了应付它,人的脑子就会将所谓的信息归类,就象我们整理书籍找衣物一样,他将相类似的放在一起。除此之外,它还比较喜欢处理自己熟悉的事情,因为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思考适应,如此生活就会简单些,舒服些。在心理辅导与治疗上也是会经过这样的归类划分的经验,在同一文化中,辅导员、心理学家所采取的原则及方法也会容易得多,也因此会把“同一原则”不知不觉中强加与不同的个案身上,因而会使辅导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案主的反感与抗拒。超个人辅导与治疗注意到了文化上造成的差异点非常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这种治疗的关系,因此它对这种差异很重视。它不仅是重视社会与社会,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它也了解男人与女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差异。因此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师在做治疗前后就会花许多的世界及精力去研究与了解这不同文化的层面,以便在与案主的交往中能更敏感地与其同步成长。

B. 人类的相异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但是仅仅强调相异点就只能将人带到“分裂”的局面。况且人与人之间也不仅是“不同”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有许多的相同点(commonality)或相似点(similarity)。人与人只有在强调相异的同时也提出彼此之间的相似点,整个人类才会达到互补与整合的地步。求同存异是使这世界多元化的一个最好的方式。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跨文化,就是指的这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世界、宇宙之间达到这种“求同存异”的特点,以求得彼此的了解,彼此的接纳,以提高人的成长素质与价值。

4、它是一个转化(transformation)及提升(transcendence)的过程。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是要帮助一个人行为改变,认知改变…等的过程,当来谈者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则这个疗程就算完成,等到下个问题出现的时候再来找治疗师。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却是超越这样的一个模式而走向一个成熟的,动力(dynamic)的成长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而已。就象马斯洛的需求阶梯概念的发展一样,当第一层的需求满足时,则会进入第二个层次的需求。超个人的观念将此满足需求层次的进化,用了“提升”的概念,它不仅给成长一个物质、生物的价值,而且更深地进入人的内在的价值。马斯洛晚期的时候所倡导的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已超越了“自我”,而进入了团体层次。它不仅只是关心自己的自我发展,而进入了与他人互利、关爱,及其它存在交流的形而上价值(meta-value)。这种“提升”是内在的,永恒的,大我的,也就是从自我中心进到大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无所谓“完成”阶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不断地完善的过程。

至于转化,它又是什么呢?蝴蝶之所以美丽,是自由的象征,因为它是经过了毛毛虫作茧自缚的痛苦过程。没有痛苦,没有成长,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这个由毛毛虫到蝴蝶、黑暗到光明的过程就是所谓转化的过程。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相信人的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经验都是有其目的的,其价值,也只有好好地接纳与自我探索,转化才能成功,提升也才能成就。

转化与提升不仅是案主才需要有的一个成长目标,为一个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师也是一个成长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他在辅导与治疗过程不自视为“完善者”,也不认为自己是“权威者”及“教育者”,而是一个转化与提升的成长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超个人心理辅导及治疗师是一个成长的陪伴者,生命路途上的支持者。

5、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将整个宇宙内的存在(being)视为息息相关的。这个世界至今充满了天灾人祸:水灾、火灾、地震、飓风、杀戮、仇恨、杀戮(中东战争、印尼种族战……),仇恨(学生杀学生、子女弑父母、邻居彼此不和……)它们的产生是因为人是自私的,将自己的利益摆正别人的利益之上,一切都是我,我、我……;地震(唐山大地震、日本、印度、台湾……),水灾(拉斯维加斯、印度……)这些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代价。此自我中心,是以整个人类为需求中心来对待其它物体。人类肆无忌惮的滥伐,滥垦,用自以为是的科技文明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这个世界及宇宙,因而造成了这些存在本体的反噗现象。这些天灾人祸不是老天的不公平,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大自然报复”(这仍是以人为中心的说法)而是人的自私自利而造成的结果,人们以为这个宇宙之中仅仅人类才是重要的,别的我们意识到或非常意识到的存在物却不在我们的眼里,因此我们肆意地破坏山川河流,我们任意地破坏大自然。如果我们能睁开“个人”的眼睛,不只是肉身的,也是心灵的,则我们可以看到别人与我们息息相关,别人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就能从自我中走入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领域;如果我们能放下狭窄的“人类中心”的标准,而敞开心胸接纳与承认其它的存在物(生物与非生物)的重要价值,用尊重的,关爱的态度与他们相处,则世界的,宇宙的真正和平才又可能存在,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过程与目的,就是帮助案主发展这样的一个态度,用一个尊重、爱护的敬天爱人的观念及行为对待每一个存在物,则其个人的成长就不仅仅只是造福自己,也是成就美好世界、生态及宇宙的手段了。

6、意识(consciousness)观念的突破。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及精神病学所关心病人或来谈者的意识层次,一般而言,有普通意识(ordinary-consciousness),前意识(sub- consciousness)及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这些意识包涵了一个人从出生后至成年所有记得或不记得的记忆。治疗所采取的方法或者让这些记忆重新被经验,如完型治疗,或者重新去认知及行为改变,如认知心理及行为治疗,或者是进入深度的分析,如精神分析。但是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不仅从传统的意识层面来帮助来谈者恢复健康,而且还认为人有高意识(high-consciouzness)或超意识(super- consciousness)来激发人们内心的本有智慧,用灵性来协助人的成长,使其过程更为轻松与容易。爱因斯坦,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八的能力,其它的尚未被人所用,所激发。为了要使人的其余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此高意识或超意识就能有很大的作用。什么是超意识或高意识呢?每一个人都有“灵感”的经验吧?或是一种来自内心的“直觉”,而此直觉对事情的分析或判断是准确不移的,无论东西方的区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心灵”,它不是空穴来风的,它指的就是这种意识的存在状态,在普通意识下,它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当脑波进入阿法,也就是每秒4-7频率时,这种高意识是最活跃的时候。所以现在很多人利用“催眠学习机”来学习,就是利用这最有“智慧”的状态下学习的原理。利用意识来做辅导与治疗,也往往最有效,也最能帮助人转化(transformation)及提升(transcend)。例如锡瓦尔意识控制法(silva Mind Control),音乐疗法,专一法(focusing),禅坐疗法,灵气(Reiki)疗法、身心松弛法、心像法(Visualization Imagery)皆是利用这种人们的心理力量达到治疗的效果。

7、成长的过程:

A.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强调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任何一个经验都是帮助我们从中学习其意义及价值,所以它不去标签或判断任何一个人。例如,传统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是抑郁症,在超个人的领域有许多情况将其视为“精神应急状态”(spiritual emergence)。因为有许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仅停留在生理、心理层面的发展,而忽略了灵性或精神(spirituality)的需求满足,因此会很压抑,挫折,生命无意义的困顿会出现。它并不是真正的“病态”它根本的作用就是要给这个有“病症”的人一个机会,去提升生命的层次及领域,使人能走向更高价值的自我实现。这种所谓形而上的自我实现(meta-self-actualization)是来自于马斯洛的看法,能将人转化到与高意识相遇(智慧)的境界,使人能超越小我远离自我中心的自私的我,进入宽容、爱、尊敬、喜悦的境界。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超个人”的眼光看到这些“症状”是个契机,而任意加以“标签化”,这种“狭隘”的标签,使人自卑、自责,而更是无法走向“成长、发展”的路上,靠药物终其一生。在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领域内由于充满了爱与关怀,这种“病人”会有全人的支持与接纳,药物只是一个工具来稳定当事人,其实最好的药物就是支持、爱、接纳与陪伴。

B. 上面一点谈的是求助者或“病人”的成长。另一个角度来看此成长过程是针对辅导者及治疗者。许多辅导治疗书籍谈到做此行业的心理医生、心理专家都强调他们的 “健康、成熟与积极”,似乎暗示着只有到达健康、成熟与积极的人才能真正帮助人。而一般人也有一观念认为心理医生、心理专家都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有许多心理医生、心理专家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不太能接受,也不能放下身段去找别人做辅导。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与误导。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强调辅导与治疗者本身非完善的人,也随时面对压力、挫折的困扰,有时也有沮丧的时候。这些都是正常而可以接受的,不仅是接纳而且视其为一个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有盲点,都有执着的地方,只有借着问题、困难的产生才能看到盲点及执着点的价值而加以改进,加以成长。在美国,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书库你都能看到一本畅销书《奇迹的路》(The course of miracle),据说其作者就是一个有边缘人格的心理医生。

8、是充满积极与希望的。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的基础在于人性的“病态”,因为他是医生,看到的都是“病症”,而荣格却是相反,他看到了人性积极发展的一面,因此原本关系非常亲近的二人行同陌路,而荣格也成了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家之一。他的原型(archy-type),梦的分析及从道家引进的人格成长理论(alcomy)皆成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他们都是要将人带领进入积极的转化成长的道路上。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看到的是人的可能性及无限的发展性,当一个危机出现时,它总是帮助来谈着看到机会,而不受到危险的威胁与恐惧,有一个小故事正说明此点:有一个人有一次开车上山,由于天雨路滑,车子不小心滑出了路边跌进了山谷,他命大,并未摔死。当他从昏迷中醒过来,从车中爬了出来,他发现他完全无路可逃,叫喊的声音太小,没有人听得到,而他的车正卡在半山上的一大片树木中,他紧张万分,不知怎么办才好,急得眼泪直流,忽然他发现旁边有一片浆果。他渴了,也饿了,就摘了吃了起来,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果子。他接着吃了许多。当他吃完之后,他整个人轻松了,自在了,意识也清醒了许多。之后他再仔细向周围打量,然后才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极少人走过的小路可以通到上方公路。他就慢慢地小心地爬了上来,得到援助。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也是这样,没有一条绝望的路,人是充满了希望,如果我们愿意有希望的话。

结语

超个人心理辅导与治疗是整合的,包容的,是跨文化的,是成长的,是积极有希望的,是激发潜能的,是有智慧的,是强调与关怀的,是认为宇宙间,世界之中一切的存在物是息息相关的整体的,是彼此尊重的。他认为在成长的道路上,人是无限的,有希望的,因为人是转化,是可以不断向前发展,向上提升价值、素质的主体。它接纳传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法,如果它们能有用的价值,更甚的是,不仅用它们,而且超越突破它们的局限,不受框架,标准的束缚。它,是自由的。

参考资料

Boorsstein,S.(Ed.).(1996).Transpersonal psychotherap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Albany

Hasting,A.(1997)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The fourth force.In Donald Moss

(ed).Handbook of Humanistic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New York:Prageger.

Scotten,B.W.et al.(Ed.).(1996).Textbook of transpersonal psychiatry and psychology. N ew York:Basic Books.

Suitch, A.J.(1996).The emergence of the transpersonal orientation:Apersonal

Account.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8(1),pp.5-18.


“道”的原则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运用

张宝蕊

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 
 
个案一

有一天早上大约十点钟,我的个案(Client)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之前,我有一个很平静与详和的早晨。当我开门让他进来的时候,也是礼貌的招呼着他,没有什么异样。有意思的是,当我关上了辅导室的门请他坐下后,我自己也坐定了的时候,我感觉到有一股强烈的对他的怒气从我的腹部生起。我很惊讶,立刻检视自己是否是对来访者(Client)有特别讨厌,或是误会,或是曾经发生过什么过节?没有呀!他向来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上课也认真。这不是什么反移情的反应。为什么我会对他生气呢?我与他没有什么牵连呀!我很不理解这个现象。因此我决定对来访者直接的分享我的这种感受,看看他对我这种对“他”的怒气有何想法或是感受。我用充满生气的语调对他说:「我现在觉得自己对你很生气。」我期待他会像一般正常的反应来对我,那就是收起笑容,想理解为什么我会对他生气,或更甚者,对我对他的怒气不舒服,因为我颇为莫名其妙,或许他会觉得委屈,或是害怕,因为我无原无故的对他不高兴。奇妙的是,他并没有这些反应,他依旧是笑容满面,两眼看着我,好像没有听到我说什么。我的愤怒更强了。因此,我更生气的对他说:「我真的很生气哪!你怎么会无动于衷呢?」他很从容但无奈的对我说:「我早就习惯了。生气有什么用?生气有什么用?」在他说第二个“生气有什么用”的时候,他的眼泪哗啦哗啦的流了下来,一下子我内心的怒气像破了的汽球消失了,整个人松了下来。在那瞬间,我知道了,我的怒气其实是他的,只是他从来就拒绝,没有接受它,因为生气没有用呀!他一直哭,哭了很久。他抬起头来对我说:「好久好久没有哭了。现在觉得舒服多了。」然后他开始叙述他的生活,展开了整个的咨询过程。

他告诉我他和爱人的关系很不好,常和他吵架。但是,时间久了,他觉得没有用,就不说话。他以为这样就能对彼此关系改善。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爱人火气更大,他对怒气的压抑非但对家庭关系没有改善,反而使关系更恶劣。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根据能量学的原理,他的生气并未消失,反而在他的家庭这个系统中“洩”了出来,感染了他的爱人及孩子。除了他的爱人更生气之外,他的孩子有好动、任性的表现。

主体与客体

卡普拉(F. Capra)在其畅销名著《物理学之“道”》(The Dao of Physics, 朱润生泽1999)中曾写到,所有事物有其统一和相互的关联性,是超越孤立的单独自我的概念。当他谈到西方科学将自然界分割成主体与客体时,他认为这是很不正确的。他说,从东方的观点来看,把自然界分割成独立的客体,不是根本性的,因为任何的客体都具有流动性及永远变化的特性。是的,这种宇宙间互有牵扯的论点,也印证在我与上述个案(Client)的互动上。每一个人看似是独立的自我,但是,彼此的关系却是紧紧的纠缠在一起。如果,我们身为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未能理解这一点,而仅仅是处理“个人”的问题,或是属于头脑层次的理性理解,它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疗法的治标,或是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理性游戏,而忽略了人们内在心灵(Spirit)所产生的讯息(能量、体悟、洞察)与宇宙间的有机的、生命的互动。

从 事心理咨询这个专业已有二十余年,刚开始学的技术是指导式的(Directive),分析式的(Analysis),行为矫正式的(Behavioral),而这些基本上是属于用口语(Verbal)来表达与完成。我发现这种咨询方式的咨询师是专家,是权威,他们比来访者(Client)更懂来访者。但是,事实上由于人的复杂性却显示出并不尽然,因此,往往没有办法“根本”的帮助来访者。不是没有效果,而是效果很短暂,很表象,它似隔靴骚痒,没有办法碰到人的心灵深处。我内心有一种无奈与不知所措。

个案二

有个个案,有一天走进了我的辅导室。当他坐定之后,我开始用上述“技术”与他交谈。他描述他的身体很差,每个星期至少感冒一次。照往常一样,我问他身体为什么这么差,为什么会常常感冒。他说他从小身体就很差……,他进入了冗长的叙述。我开始觉得有些无奈,这种有问有答的情况,似乎没有办法进入问题的核心。在此同时,我注意到他的二个大姆指打起圈来,双手放在生殖器附近的位置,手指僵硬,我问他注意到他的手指打圈及手指僵的情形没有。他回答我说:「我没有呀!」(他否定了。)明明是如此明显,他欲否定了(正常的情况,一般人会回答说,我没有注意到呀!)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提醒之下,他的手指依然僵硬,倒是两个大姆指绕圈的情形暂缓,很显然的,他的理性理解与身体的动作有些不一致。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记号,所以我要他闭上眼睛,夸张他僵硬的手指,并且刻意的转动姆指。之后,他的姆指越转越快,头及身体开始向后仰,并且开始喘气。他的气越喘越急,并且咳嗽,想呕吐。我问他现在几岁,他说是初中一年级,然后又告诉我他的身体很差,他的问题不是自卑。奇怪,我没有提到他是自卑呀!而他欲主动的否认了自卑。这又是一个提示。“身体很差”这个主题再次的出现。我顺着他说“你的身体很差”,他又开始喘气。喘不过来,他张开口大口大口的吸气。我仍然“亦步亦趋”的陪伴着他,不着急也不惊慌,只是静静的观看这一些变化。

在Brihad-Granyaka Upanisha这部书中有过这么一段叙述:

“它富于一切之内

虽然并非一切,

一切都不知道它

一切都是它的身体,

它从内部掌控着一切——

它是你的灵魂,

内在的统治者,神祗。”

我就任由这个来访者(Client)内在的它来带领,我则好好的聆听,聆听它在此人内在的讯号及呈现于外的表现;也聆听我内在心灵与来访者心灵的互动与呼应。我直觉的问他:「你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差?」他不回答,只是皱眉头,撇着咀巴,这是另一个记号,整个过程已进行了一个小时。此时,我觉得是暂停的时候了,所以我要他深呼吸睁开眼回到了现场,我们恢复了口语交谈。

他又说:「我的身体很差,我觉得比不上别人。」我继续的陪伴,并没有追着强迫他说出他身体为什么差,因为我明白如果我陪伴得好,当他觉得安全时,他会自己说的。果然,在接下来的谈话中,由于我的开放与包容,他说出了他有手淫的问题。追朔至初一,如此才把身体搞得很差。他内心有很深的自卑与内疚。难怪他的手指僵硬并放在生殖器的部位而不自觉。说出之后,他深深的吐了一口气,身体放松了许多,而我也相对的放松了。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

在宁静的心灵互动中,在沉思默观(meditation)的意识状态中发生,没有很多的话语,有的只是接纳与容许。就像溪水那样悄悄的流过。我聆听、我观看来谈者的所言、所表现的行为,并顺势的回应,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经验。我实在是没有做什么。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知与观

我想到了东方哲人所说的,这种知与观是对“实在”的直接体验(F.Capra,1999),它不仅超越了理性思维,也超越了感性的认知。这个“体验”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要在这个无分别(林安梧译著,2000)的状态下,才能观看道体的奥妙。在上述的这个个案身上,我容许了他全人(身、心、灵)整体的呈现,并且不去执著于他所说的话或行为,而是让他的一切自然发生。而我,并未视为自己为“专家”来“帮助”他或 “指导”他或是分析他的思想、感受及行为,而只是直观的聆听以及观看这个宇宙发生在他与我之间的互动,并顺应自然的反映出来,我们是浑然一体并息息相关的。

李约瑟(J. Needham)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道家经验主义的看法。他说,道是一种直接的洞察,这种观点连西方心理学之父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有同样强调,他认为“洞察”(Insight)是极其重要的。只是一般治疗师太强调分析的“权威”,而忽略了他们的权威也是要建立在这直观的洞察上。洞察,不是靠思维可以得到的,因为它超越了理性的范畴,而必须通过对自身内在的直觉与外在开放观察的结合而得到的,它是一种“体悟”。中国禅宗佛家讲的顿悟,也指的是这种“见道”。

罗吉斯的治疗原则

当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大师卡尔·罗吉斯(Carl Rogers)在《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这本书上提到他在团体聚会的时候说过他避免做任何的计划。如果要做的话,也可以写个团体进行的纲要。但是,有没有按照这个计划进行,却不是他的决定,而是团体的。他又提到,任何“自然”发生的,才是团体所需要的,任何“技术”或是“活动”,无论是角色扮演、肢体的碰触、心理剧或是其它,都可以在团体中运用进行,中要是它们在“当时”“自然”的发生(C. Rogers,1970)

罗吉斯反对权威、专家们的自以为是,所以他创了“非指导”式“以人为中心”的咨询方法。他主张咨询师必须要“真实”、“真诚”(Genuine, Congruence),要表里一致,并且要对来谈者表达出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love),这都再再的显示出他是相信咨询中的“自然”,会带动整个过程及结果。所以他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是表里一致与无条件的,这就是真正的尊重,尊重彼此“当下”的存在,尊重大宇宙的动作力,“相信”来访者或团体成员在咨询过程中的自发性(C.Rogers,1980)。他主张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种成长的价值导向(Valuing Process),会带动其内在的潜能,突破困境而达到不断的超越与提升。条件是,信任、聆听与同理(Empathy)。

他在巴西带领七、八百人的成长团体,他就“什么事也没做”,只是让大家的内在直觉来运作,他只是静观其变,在他的书《存在的道》(A way of being)中写到老子思想对他的影响: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16章)

宇宙的道,是虚无和宁静的,我们人类必须在宇宙内致虚于极点,守静于笃实,方能在万物并作的情形下,观出它们往复的道理。这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

评论人:陈寿文 | 评论日期:2010-12-6 7:41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16章)

宇宙的道,是虚无和宁静的,我们人类必须在宇宙内致虚于极点,守静于笃实,方能在万物并作的情形下,观出它们往复的道理。这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用这种“宁静”与“静观”的态度来帮助他的求助者,而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心理辅导师与治疗师之一,也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位和平工作者。他曾在 1978年时帮助美国总统卡特,于大卫营内用这种方法协调以色列及埃及领袖的会谈而达到了二国之间的和平协议(李绍崑,2000)

马斯洛的看法

另一位世界的心理学大师,他是为中国心理学界所熟知的,那就是马斯洛(A.Maslow),在谈到生物的发展理论上主张的是“反权与反控制”,他不仅在当今的生态学上及人种学上的研究主张人们要减少干涉与控制,而且在人的尊严上,也表示要信任孩童们的个人感受,去追求更大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这就是说,人们要重视的是“自然自在”,是“自动自发”,而不是事先预测,而更不是外在掌控(Maslow,1971)。这些多是马斯洛晚年的改变。由于他这种对“道” 的体悟,他突破了西方心理学的拘限,而向东方的智慧开展了探索之路,而促成了“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又称精神心理学(李绍崑,2000)的创始及发展。

结 论

这种万物自化的包容与信任,这种静观自得的沉稳与深奥,在心理咨询的专业道路上,开辟了一条极为宽大、接纳与整合的方向。有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心灵悸动所产生的肢体运作而创立了舞蹈治疗,一些则因聆听心灵的呼声而创立了日记治疗(Journaling),一些由因着手指对粘土、水彩的直觉反映,而创了艺术疗法。也有因着内心当时的感受,而展现事件的过程而创立了过程心理疗法(Process-oriented Psychotherapy),其它建立在这种原理的咨询与治疗法亦是林林种种。我本人,则因着来访者当时的叙述,、肢体表现,所传达出来的能量、讯息以及其在我内心所产生的悸动、直觉与洞察,而创立了“直观疗法”,使我在咨询过程更自在、更轻松也更有效。

这些在目前的主流称为“另类疗 法”(Alternative Therapies)给世界的心理学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展望。它比现代物理学、数学等科学探索着突破以机械论的传统物理学与数学,或是现代的哲学尝试着破除传统的西方或东方哲学的局限向东方神秘主义靠拢的实践,更有弹性、更开放、更宽容,也更体现了“心理学”与“心理咨询”整合成长的本质,现在它们暂时还未为主流所完全接受。但是我相信时间很快就会到来的。因为这是“顺应自然”“时势所趋”呀!

参考资料

《物理学之道》F. Capra著,朱润生译,1999年,北京出版社.

《老子道德经》林安梧译著,2000年,台北读册文化有限公司.

《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崑著,2000年,北京商务印书.

Rogers, C. 1970. Carl Rogers on Encounter group.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Rogers, C. 1980, A way of Being, Boston: Houton Mifflin

Maslow, A. 19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Y. Viking Press

感受及其在咨询中的运用


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的真相与原则会被详细的介绍。感受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经验、想法、行为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会在实际的操作中被参加者很深的体验。人们在生活中所经验到的困难、痛苦与障碍等等,都与感受被压抑有关联。身体的健康(身心灵整体)与否,也受到感受的不疏通的影响。咨询师如何在咨询情境中有效的帮助案主进到内心深处,去碰触那些有威胁感的感受,进而让案主恢复原有的能力,甚至产生更大的发展与成长,在此文中都会一一探讨。

于2009年1月21日晚上来自中国宁波25岁的朱海洋,就读于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班,在该校研究生宿舍一楼的Au Bon Pain餐厅喝咖啡,竟然在无争吵的情况下,将来自北京的研究生21岁的杨欣当场“斩首”。是的,斩首,死状极其恐怖。全场的人都震惊了,我看到这则消息也惊讶不已。一个学业成绩如此优秀的年青人,他为什么这么冷血?这个案子也让我想起来多年前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动物园的熊以及几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四个同学的案子。

 

出了什么问题?他们难道没有理性吗?难道没有头脑吗?难道不想一想吗?他们其实不是没有理性,不是没有思想,问题也不是出在理性或思想上,而是出在“情绪”上。他们没有注意到情绪的重要,也没有循着情绪的变化来了解问题的根源,而是用理性的“合理化”“逃避”甚至“升华”等防卫机制欺骗了自己,而将不舒服的感受压了下来,沉淀在内心的深处,为的是“冷静”的面对世界,因为这才符合我们的“理性” 世界的要求,符合一般人对成熟人的标准。

 

对表达感受的限制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限制,而对某些感受表达的限制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些感受不可表达呢?愤怒、怨恨、生气、哀伤、难过…等等,因为别人会不喜欢,会讨厌。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与接纳,人们就要表达出别人喜欢的情绪,譬如快乐、愉快、喜悦、轻松、平安、平静等等。那么,那些不被接受的情绪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放到了所谓的“地窖银行”,存了起来。而在特定的积累之后,它们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状态或现象表现出来。

 

感受的真相

由于这个世界对感受的表达的是比较偏向压制的,所以,人们往往不了解感受的真相,他们以为,也这样要求自己理性才是和他人交往的标准,所以就在教育、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了以理性为中心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使感受的真相成为永不见天日的真理,而人们的受苦往往与这些压抑的情绪有绝对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了解感受的真相,是心理咨询中尤其重要的一个元素:

 

一、 感受是能量,具有渗透性、传播性与感染性:

现在大家可以做个两个小小的实验:

a. 放松的靠在椅背上或躺下,闭上眼睛,深深地吸几口气,然后在心中回想起过去或现在所发生的一件让你难过的事情。不着急,给你自己时间,然后体会那种难受的感觉。体会几分钟,然后慢慢的睁开眼睛。伸出你的手,让别人压一压,看看它是不是很快的就被压了下来。

b. 做a的前半部动作,然后,在心中回想起一件让你愉快的事情。不着急,给你自己时间,然后体会那种快乐的感受。体会几分钟后慢慢的睁开眼睛。伸出你的手,让别人压一压,看看它是不是有力得多,比较难压下来。

 

难受所产生的力量是让人软弱的、疲累的,而愉快的感受却能够使人充满了精力与活力。这就是感受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它会形成一个能量场,使其中的生物受到很大的影响。生物?是的,不仅是人类会受影响,植物、动物、任何存在物都会受到感染。有许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如日本作家江本胜写的《水知道答案》用了108张的图片来表述出水对人们不同态度所产生的反应。如果是开心愉悦的,水的形状就特别美丽、晶莹,反之,不舒服的情绪就会让谁的形成尖锐的、杂乱的样子。我的学生们也按照这种原理,对米做了一个研究。他们用三个大小一样的碗将等量的米放在其中,而后将第一碗的米成为每天关注的对象,第二碗米设定为没有人理睬的米,第三碗的米当成每天愤怒的对象,实验的时间是一个月。结果是,那碗没有人理的米发臭了。现在利用这种原理来养牛(日本神户的牛)、酿酒、做面包的,大有人在。养牛的,就让牛听美好的音乐,牛肉特别嫩与细致;酿酒的要用安静缓和的音乐,酒就特别香甜(用重金属音乐,酒就坏了),面包在醒面的时候听的是莫扎特音乐,面包特别好吃。我们人也是,这就是静坐默想的原理。

 

二、 情绪时主观的,没有对错与好坏:

每个人的情绪是根据他所成长的环境、价值体系而产生对外界的心理反应,例如,在美国长大的一般孩子看到老人自己拿东西,很自在,不会有不舒服的情绪,而生活在中国的一般孩子看到老人自己拿东西,就会抢着去帮他拿,否则会有不安的感受。即使在中国,人的反应又有不同,有些人会很生气,而有些人觉得很不安,也有少部分的孩子,没有特殊反应。这些感受,没有客观的标准,是主观的反应。至于对于压力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压力容受理较小,所以一点压力就非常受不了,而有些人必要在压力非常大的时候才会有些不舒服。这就说明感受的反应是主观的。

 

至于情绪是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又是怎么个说法呢?因为很多的书籍、报章杂志在形容一个人的情绪时,基本上都是说,“我今天的情绪是好的;我的情绪是很不好的。”其实,这些形容的是错误的,以讹传讹呢!由于情绪是主观的产物,所以它本没有好坏区分,好坏的分别一定是来自于客观的标准来订定的。那么又为什么一般人有这种区分呢?因为,这个社会对某些情绪是不接受的,例如,生气、愤怒、哀伤、沮丧等,所以从小我们就被教会“不可以生气;不可以难过;…” ;某些情绪是鼓励的,可以接纳的,例如,快乐、愉悦、轻松、平安等,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到,伪装自己假装快乐、平安,将其它的情绪压抑下来。所以,情绪的好坏是我们的家庭、社会给与的评价,而非真有好坏。然而这种评价却影响了人们的全人健康(生理、心理、精神)。

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它所产生的结果却是有好坏之分的。例如,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处理我们的情绪,任由它发作或是压抑,那么它所产生的内分泌对我们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伤自己,如,高血压、心脏病,就是没有好好处理生气的情绪而产生的;气喘、关节炎就是没有面对哀伤而造成的结果。另外一方面,伤别人,如,不处理哀伤的感受,一辈子不与人不说话;或压抑了生气,突然有一天打人、杀人、杀自己。这就是没有处理与面对情绪的不良后果。当然,快乐的、平安的情绪就会使人的免疫系统强壮、身体健康、心理素质提高、精神面貌亮丽,别人也会受到感染而喜欢与你在一起,这就是一般人为何认为这种情绪是“好情绪”,因为它有好的结果。

 

三、 理性的思维会压抑情绪,情绪是了解事实的真相根本:

压抑有两种,有意识的压抑,无意识的压抑。由于有许多的情绪一方面不为他人所接受,另外一方面情绪也给人带来痛苦,因此一旦它发生了,往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 人们藉着自我防卫机制来不面对。有意识的压抑就是透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刻意的用合理化、升华、幽默、讽刺、自说自话等等的方式来解释或化解掉不舒服和难受得情绪,以免受到干扰。

这种靠理性压抑掉的情绪,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会储存在我所谓的“地窖银行”,而我们也不用去面对事实(自以为的事实),久而久之,我们活在自我以为的虚拟世界中。现在网络游戏有所谓的虚拟世界,然而,我们却不了解自己也是活在自我创造的世界中,而不知道事实的世界,因为理性的思维是会骗人的,会扭曲的。

 

四、 理性无法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正视情绪深入它,并且去面对与探究事情的原委,一个人才能知道事情的全面:

谈论第三点时,我们已经提到过合理化常常是人们采用的一种方法来避免痛苦,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当一个咨询师碰到了他的案主在第一次谈话后就不回来了,内心其实是很挫折的,但是由于不想承认,也不去了解是发生了什么,就自我安慰说,“这个案主其实是很固执的,不再回来见自己是他有很大的问题,是他的损失。”之后,内在觉得舒服很多,而且在“时间”的流逝中内心得到“治愈”。其实,他的内心是特别自责与难过的,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个好的咨询师,但是由于不想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所以像鸵鸟碰到问题一样,就将头埋在地里而自我安慰一番,实际上内心却很明白自己是不敢面对自己的害怕,害怕自己不够好。然而,事实的真相就是这两个“事实”吗?或者是案主固执,或者是自己不好?很多时候,并不是的。但是,由于人们不敢去面对自己的情绪,所以就更没有机会去求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了。

 

五、 情绪是联结人与人关系的桥樑:

这个世界是理性的,冷静的,人与人之间往往停留在表面的你好我好的客气关系上。世界人口这么多,然而,孤独的人也同样的多。由于要冷静、要理性所以大家也不敢也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向他人表达,因此,人也就是孤独的。其实,当我们回想一下在日常的生活中,与我们能够真正有联系的难道不是那些我们一起难过、一起快乐、一起分享哀伤及其他感受经验的人吗?只有在感受的分享中,人们内心的亲密感才会增加,安全感才有可能建立。所以我们有一句老话说:“不打不相识。”就指的是这个。

 

六、 情绪的能量是生命活力的源泉:

七、 所有人的想法、行为、经验可以不同,但是其所产生的情绪基本上确是一样的,例如,难过、快乐、沮丧、嫉妒…等等。

八、 情绪的压抑,不会是实情过去或解决,只会使人用更扭曲的眼光来看人事物。

 

感受的原则:

一、 感受是无法被隐藏的。

二、 感受是没有对错的。

三、 感受与理性是并存的,没有谁比较高或低

四、 要立刻解决问题,恰恰是不想面对感受的表示。

五、 在处理别人的问题前,要先了解自己的感受,如此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人。

六、 真实的表达消极的感受与积极的感受同等的重要。

七、 消极感受若不表达,就无法了解事实的真相,积极的感受就无法充分的达到其正面的效果。

八、 感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九、 愤怒、生气,是因为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表示。

 

不去面对感受的方式;

一、 对抗:你说我,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你算个什么东西?

二、 攻击:

三、 愤怒:不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很快的就愤怒并爆发。

四、 合理化: 用理性来冲淡或解释掉内在不舒服的感受,然后就不用面对。

五、 逃避不理:立马压抑,顾左右而言他,冷漠,不去处理,甚至用幽默的方式来化解掉。

六、 迁怒:将不舒服的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

七、 发泄:不去面对当事人事物,而仅仅就情绪找个出口释放。

八、 灵修:用静坐、内观等灵修操练,而不去面对。

 

不面对时,感受会消失吗?不会的,不面对的原因是因为“害怕”,所以它们会被送进“地窖”银行储存起来。

 

什么是地窖银行?它的作用如何?

地窖与银行都是储存东西或贵重东西的地方。只是地窖银行所累积的东西是会产生负向能量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产生毒素。积累多了,它会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咨询师在咨询室内会看到案主所产生的现象:

 

一、 过度焦虑、担心、紧张:

二、 忧郁、沮丧:

三、 过度内疚:

四、 失眠或过度睡眠:

五、 过度的思考、猜测、幻想:

六、 强迫行为、无法控制的想法、恐惧、占有:

七、 被迫害的幻想:

八、 隔离、否认:

九、 不断地抱怨:

十、 暴力的产生:冷暴力、热暴力

十一、 过度的温柔、甜美、虚伪、不真实:

十二、 生病、得癌症:

十三、 成瘾:性、爱、毒品、工作、事物

十四、 过度助人的渴望:

 

为了不让情绪(感受)成为存进地窖银行的筹码,我们就需要了解什么是感受,然后去了解它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了解事实的真相,这样才有可能不压抑,不积存。如此,健康的心理才会发生。现在很流行“曝晒”,什么个人隐私,所积存的私房物,都愿意拿出来与人们分享。从心理精神的健康来说,我不主张什么都不经过筛选就曝晒,但是感受拿出来晒一晒倒是很健康的,只是不要纠缠不放就好。

 

 

练习:了解感受
示范例题一、

不正确的表达:

 

1. 当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会觉得身上的毛发都竖起来了,我在发抖(形容生理上的反应)。

2. 当我口渴的时候,我觉得很想喝水(形容生理上的反应)。

3. 当我要考试的时候,我觉得我很不想考,觉得考试一点也没有意义(表述对考试的想法)。

4. 你说我很帅的时候,我觉得你很客气,我没有那么帅(一般的客气回应)。

5. 你一直瞪着眼看我的时候,我觉得你很奇怪,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一直看着我(思维的一个表述)。

6. 当你说我不是个好人的时候,我觉得你才不是个好人。

7. 当有人喜欢我的时候,我觉得他一定是有什么企图。

8. 当我看到穷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很痛,觉得老天怎么这么不公平。

9. 当你用不礼貌的态度对别人说话的时候,我觉得你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10. 当世界的温度在增加而人们还没有重视环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人怎么这么自私。

 

这些不正确的表述,是因为它们没有将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它们用理性的、思维的语言来表示出想法、行为、状态等,而感受是存在于这些深层的情绪经验。

 

 

正确的表达:

 

1. 当我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会觉得很害怕。

2. 当我口渴的时候,我觉得不舒服。

3. 当我要考试的时候,我觉得很紧张

4. 你说我很帅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

5. 你一直瞪着眼看我的时候,我觉得很困惑

6. 当你说我不是个好人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受

7. 当有人喜欢我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怀疑

8. 当我看到穷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很哀伤

9. 当你用不礼貌的态度对别人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很生气

10. 当世界的温度在增加而人们还没有重视环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愤怒

 

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很难得有人鼓励表达感受,因为它比较容易碰到人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是会让人难以招架的,尤其是有负向结果的情绪。我们从小所学到的就是用思想、理性来表达自己,来与人沟通。因此,要分辨出我们的感受,最好的方法就是静下来,闭上眼睛,容许自己进到当时的情境中,然后去经验那个感受世界。

 

现在就让自己坐下来或是躺下来。从例题一开始去体验:

想象你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不认识任何一个人。

有人看到你,但是却是冷漠的表情,你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