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祚来:书是镜子,使我们反观自己的形象和内心--读书--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34:02
吴祚来:书是镜子,使我们反观自己的形象和内心
作者:吴祚来(学者)
 
2010年04月20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我们对着镜子,照到的是自己,我们对着烛光,照亮的也是自己。
书是镜子,使我们反观自己,不仅是自己的形象,更是自己的内心。书是烛光,能将我们幽暗的内心照亮。
说到读书,自然想起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上小学的人都知道,那时的课本极其简单,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课本的内容几乎都是口号语录与革命传统故事,尽管老师并没有号召同学们读课外书籍,但我们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了大量的文学读物,其中包括大量的小人书。如果让我回味当时阅读的感受,那就是快乐和温暖。生活太平常与安静了,年少的心却需要认识外面的世界,通过读书,在自己心灵世界打开一扇窗,让外面世界的光,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学时代阅读的小人书,基本都是革命故事,地雷战、地道战、小英雄雨来、雷锋、王杰、杨子荣……间或有一些传统经典故事。这些小人书在小朋友们之间传递,最后都是破损不堪,我将收存到的十几本装订在一起,看了可能都有几十遍。看战争英雄故事,最大的热望是自己也能上战场,成为一名战斗英雄,小朋友们之间甚至常常讨论,什么时候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我们就可以有机会成为革命英雄,哪怕牺牲在战场上也无妨。
小学时代,我还是阅读到了不少好看的书,譬如《三家巷》、《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其实那时读小说,是当历史与现实来读的,全然不懂得历史与小说创作之区别,所以书中人物命运总是牵动着自己的情感。
直到初中时代,我才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每读完一本古代名著,只是怅然若失。为什么呢?因为英雄总是末路,总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只有红色革命小说故事,才会在激烈的斗争高潮之后,使主人公获得辉煌的胜利,使我们的热血得到沸腾。当然,《红楼梦》是一直都没有完整地读完过,因为前面的篇章实在太过琐屑,里面男女之情,恩恩怨怨,诗词歌赋,并不符合少年的阅读心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给我们一代人的精神食物,都是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的书籍,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热情而单纯、向往崇高而壮怀激烈的生活,但现实生活却往往平凡而普通,可能正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单调,才使得少年人内心更为炽热而又充满了幻想。
直到上了大学,情况才得到改变。大学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世界名著最终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知识之窗。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作品,从《悲惨世界》到《巴黎圣母院》,从《九三年》到《笑面人》,无一不使我的内心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与感染。从阅读中,我逐渐明白到,人类除了复仇与献身,还可以有另外一种体现伟大的方式,那就是同情、忏悔、宽容、博爱以及拯救,无论是正义者还是邪恶者,内心都有着复杂的两面性,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与自我征服。征服敌人会成就英雄的崇高,而征服自我与宽容对手,却成就人格的伟大。
歌词中曾经唱道:“后来我们学会了爱”。革命可以打碎一个旧的世界,可以消灭所有邪恶的敌人,而爱,却能持久地使社会向善,使更多的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实现和平与和谐的社会愿景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