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开发区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2:19:06
2006年中国开发区回顾与展望 作者:武晓鹏 文章来源:电脑商网2007年01月09日 点击数:324 更新时间:2007-3-2 13:18:36     中国的开发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拉开了开发区建设的序幕。1984年末到1986年末,首批沿海14个国家级开发区建立,其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由沿海到沿边、沿线、沿江开发区迅猛发展,至2006年,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总数达147个,其中,包括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保税区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4个,旅游度假区11个。

    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直接贡献最大是承载了大量二、三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本文将重点对2006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6年,经批准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32个1995年以前批准,17个2000年后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5个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区域。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一年的总体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情况如下:

    1.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2005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95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4.49%;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37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981亿元,税收总收入达到1219亿元。国家级开发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例达到10%~30%,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区域, 2005年实际使用外资130.23亿美元,占全国的21.59%。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截至2005年底,国家级开发区内兴办的世界500强公司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台商在一些国家级开发区投资比较集中,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2252.35亿美元,其中出口1138亿美元,年均增长47.50%,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93%。

    3.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成为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生物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航空航天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在国内同行业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区。物流、软件开发、金融、保险、咨询与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得以初步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4.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

    2005年,国家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3205个,引进和建设研发中心超过600家,财政投入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累计超100亿元。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860.90亿元,占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46.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74.3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04%。

    5.土地资源利用高效集约。

    国家级开发区高度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利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滚动开发、少占耕地、有偿使用和工业用地为主的原则,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迅速增加。2005年,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工业用地开发约591平方公里;单位面积土地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13.87亿元/平方公里,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生工业产值39.56亿元/平方公里,单位工业产值增加值率达25.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为14.84%。

    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水电、能源、公众服务等集中起来,集约利用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的模式,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工业的集约化。上述数据也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土地的利用是高效节约的。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钱志新指出,从中国的国情看,这仍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好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模式。

    6.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2005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在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还切实加强服务意识,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投资软环境,已初步建立一套符合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效服务体系。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的外部形势

    从外部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成为跨国投资的首选地;同时,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为我国提供了通过吸纳国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这对走在全国前列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讲,无疑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开发区也面临原有优惠政策的优势减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的挑战。

    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

    1.随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各省区的均布,各开发区在政策优惠上的优势逐渐减弱,单纯依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

    2.开发区是集中利用外资的外向型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取决于外资的引入。这种单一结构导致开发区既缺乏构筑产业资本的主动权,又缺乏实施产业升级的引导权,而外商的引入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带来极大风险。

    3.现行的开发区管委会制度是一种给予开发区发展以极大自由度的体制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立法保护,开发区的管理往往回到旧有体制中,极大影响管理运营效率。

    4.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大多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处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一方面是我国劳动力数量资源禀赋的体现,另一方面说明引进高技术效果不明显。

    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展望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然要求出台具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进行规范化定义。因为开发区建立靠的就是特殊政策支撑,这种特殊政策一旦实行,对投资者尤其是外商而言,可靠性和稳定性就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政策的摆动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极大。

    2.经济技术开发区仍将继续存在,但是其作为窗口、示范作用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今后的角色更多地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国家通过对园区产业的引导实现宏观调控,相应的优惠政策会有适当保留,作为调控手段。

    3.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本身质量的提升,市场机制和由政府主导的即将实施的“退出机制”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质量改善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根据《2006报告》,对办得不好和不符合国务院要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黄牌”警告,甚至撤销。这是对未来开发区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若干年后,换血机制的完成结果将实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效发展。

    4.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质量提升,一方面必须继续走集聚和集群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自创品牌”的观念,企业必须致力于实现产业的升级、转换和优化。

                         (作者单位:赛迪顾问城市发展战略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