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枪实弹护送“佛顶真骨”(东方早报 2008-7-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50:27
荷枪实弹护送“佛顶真骨”
2008-7-29 1:29:28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中小】【打印】
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此前于“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内发现的铁函于27日傍晚用大型吊车顺利吊出,并于当晚运至南京市博物馆库房。据悉,南京市博考古队将和各路文保专家一起研究制定开启方案,不日将开启铁舍利函。
早报记者 龚菲

把铁函运往南京市博物馆的途中,数名武警战士荷枪护卫,卡车以不到10公里/小时的速度“蜗行”CFP 图
10辆警车随护舍利函
“铁质舍利函于本月16日就已发现,一直放置于地宫内就地保护,并用冰块为其降温。”现场的一位考古专家告诉早报记者,被发现的铁质舍利函放置在一个石函内,其底部与石底座紧紧相连,为保护铁函不在起吊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因此考古部门决定将底座和铁函一并吊起运走。
据了解,在此前制定的铁函起吊方案中,专家们提出了“不受力、不变形、不倾斜”的三个要求,依据这些原则,考古队特意给铁函套上了六层“防护服”:先用一层类似锡纸的银色防护布将铁函包裹起来,以起到隔热防护的作用,再用胶木板、防火布、黑色塑料袋、冰块等包裹在其外围,为了防止在运输的过程中铁函因颠簸震动而造成损伤,在吊运中特意加了海绵泡沫等内部填充物,最后又在铁函外围做了一个钢架护框,避免铁函在起吊过程中受力或出现倾斜。
27日晚在把铁函运往南京市博物馆的途中,数名武警战士荷枪护卫,运载铁函的卡车后面跟随了10多辆警车,为防止铁函在运输的过程中遇到震动,运输铁函的卡车以不到10公里/小时的速度“蜗行”。南京市博物馆副馆长华国荣表示,目前铁函已安全抵达馆内的库房,并一直用冰块为其降温。

为保护铁函不遭破坏,考古部门将底座和铁函一并吊起运走
碑记示藏“佛顶真骨”
随着铁质舍利函的出土,包裹在其外围的石碑上的文字逐渐清晰,让现场不少专家都兴奋不已。石碑第一行刻有“金陵长干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记”的字样,还记载了舍利函内所藏的宝贝:“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诸圣舍利”、“金棺银椁”、“七宝阿育王塔”。贺云翱指出,史料上从未记载过长干寺地宫内藏有释迦牟尼顶骨舍利,因此石碑上的文字价值极高。后面的文字还记述了寺庙的修建时间及修建该塔的人物,及塔内地宫内到底瘗埋了何物等详细内容。据了解,石碑上刻有“宋大中祥符四年”及“金陵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的文字。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指出,目前所指的“大报恩寺遗址地宫”源于六朝时的长干寺,石碑上的文字说明地宫的修建年代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1011年。而修建长干寺的人极有可能是北宋高僧可政及“滑州助教王文”。据史料记载,在北宋祥符年间,演化大师可政一直担任长干寺的住持,在1011年,可政得到宋真宗的同意,在长干寺修建了圣感舍利塔,这也就是石碑上记载的“九层宝塔”。
“可政不仅修建了圣感舍利塔,南京的三藏塔也是他修建的。”据贺云翱介绍,在宋端拱元年(988年),可政传得玄奘顶骨,迎请回长干寺,后来在天圣五年(1027年)建塔安奉,可惜三藏塔已毁于日军战火,其中的玄奘舍利也流落四方。
有望奥运期间现“佛光”
1987年5月6日傍晚起,考古人员对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八重舍利宝函进行了开启,从中发现了一枚佛指骨真身舍利。而此次从“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发掘出的铁制舍利函,长约0.5米,宽约0.5米,高约1米,形制比0.3米见方的法门寺舍利函还大上不少,且碑记明确记载内瘗藏佛骨舍利,让人不由对最后的开启充满了期待。
“我们正在制定舍利函的开启方案,由于形制规格很高,因此这次开启工作必须格外慎重。”昨天,江苏省文物局地下博物馆处副处长李民昌对早报记者表示。据一位接近内部人士的专家透露,有关方面一度有意在北京奥运会前后打开宝函,“佛骨舍利现世是祥兆,但最终还要看具体筹备情况的进展而定。”
南京九华山玄奘寺主持传真法师告诉早报记者,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开启地宫的当日,曾请他们前去做过一场法事。如果将舍利函打开,从中发现“佛顶真骨”,那普天将现祥瑞佛光,对佛教界以及即将在北京开幕的奥运会来说意义非凡。
荷枪实弹护送“佛顶真骨”(东方早报 2008-7-29) 荷枪实弹护送“佛顶真骨”(东方早报 2008-7-29) 张千帆:个人隐私不是国家秘密(东方早报 2009-7-29) 熊培云:鸟巢上的名字(东方早报 2008-1-7) 熊培云:鸟巢上的名字(东方早报 2008-1-7) 东方早报 阿育王塔”即将打开 X光片测定佛顶真骨 江苏政协委员骑自行车参会被拒会场外(东方早报 2008-1-29) 薛涌:中国的燃油税不能像美国那样“肤浅”(东方早报 2008-11-29) 杨健:警惕精英对“异端”的过度呵护(东方早报 2008-12-29) 沈彻:香港的“一把手”将如何接受监督(东方早报 2008-7-7) 孙立行:成长中股市需要政府救护(东方早报 2008-4-7) 潘洪其:直播竞选局长让民主政治更醒目(东方早报 2008-4-7) 鲁宁:排解社会矛盾 各级领导请“沉”下去(东方早报 2008-7-2) 王琳:从信阳危机公关“完败”谈公权力制约(东方早报 2008-7-15) 邓聿文:6月份原油出口为何暴增5.5倍(东方早报 2008-7-14) 杨涛:法院院长应该向谁提出辞职(东方早报 2008-7-15) 熊培云:所幸网络睁开了正义之眼(东方早报 2008-7-17) 袁晓明:我更愿意从中国媒体读中国新闻(东方早报 2008-7-16) 长平:成都豪华办公楼的“新仇旧恨”(东方早报 2008-7-20) 杨涛:审讯录像资料不是“国家秘密”(东方早报 2008-7-18) 乔新生:税收增长30%,如何“用之于民” (东方早报 2008-7-23) 张鸣:成都豪华办公楼拍卖:难题一个接一个(东方早报 2008-7-22) 曹林:批评无自由,则“功德碑”很别扭(东方早报 200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