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之客:你是什么“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0:14:28
说文解字之客:你是什么“客”
互联网周刊   2005-03-31 11:57:51
文|宋妍
当人们只想写博客、读博客,而不想再听到陈词滥调的关于博客的讨论时,我们再来谈谈维客和播客吧—网络上的玩意儿总是花样翻新,中文译名的措辞也是煞费苦心—它们跟随着博客、闪客,以及几年前还很时髦的黑客,形成了互联网上独特的“客家”群落。
这些网络上的时髦人物为何选择以“客”自居,反观英文原词里面的确多有“k”、“g”等字母,读起来和中文的“客”音相似。而从中文的字意上来讲,“客”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样说来,舶来的这客、那客与中国古代的侠客、剑客倒颇为神似—独行的、依靠技术(武功)游走网络(江湖)的人。“客家”文化的特质—草根与颠覆,大家也许已听到耳根生茧了,互联网上诞生的东西当然遗传了它的基因,怎么能不开放、不自由?此客、彼客到底说的又是什么?
维客(WIKIer)
Wiki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让工作加快速度。维客在技术上其实就是一种开源现象的体现。
基于Wiki最庞大的应用是维基百科(Wikipedia),截至2005年3月21日,上面已经累计了503597个英文词条和22661个中文词条。除了用来编纂百科全书以外,Wiki还可以在开源社区里发挥协作的作用,比如共同编写软件开发的文档等。正是看中了维客群策群力的特性,最近新浪与Netor网同纪念合作开始“新浪·网同万家姓维客计划”,希望以维客的方式打造一个完整准确并具开放性的中华姓氏大全。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添加姓氏、修订姓氏、建立族谱。目前该项目已经收集到了2710个姓氏。
播客(Podcaster)
3月14日,本刊曾刊登了一篇《播客和他们颠覆的无线电情结》,让很多人认识了“播客”这个新名词,同时也希望探究它与传统的网络电台有何区别。
咬文嚼字的说来,网络电台是指“我说你听”的形式,而播客利用RSS可以直接将内容同步到听众的iPod(或其它数码随身听)中,播客的名字由此而来,它正是由iPod和broadcasting两个单词合成的。播客既不是对传统电台的一种替换,也不是一种新生的媒体,它更类似一种“订听”(有别于订阅)的声讯杂志。
博客(Blogger)
博客(Blog)源自单词Weblog,是由Web和Log组成的合成词,意为发布在网页上的记录。这个词由Jorn Barger在1997年12月提出。其简化版Blog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创造出来,因为他当时将weblog一词分开作“we blog(我们记博客吧)”。1999年,Pyra Labs公司开办了第一个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Blogger.com,并在2004年被Google整合到其服务中去,在Google搜索工具条中也可以看到它的标识,那个桔黄色的大写字母B。
闪客(Flash Mob)
本月初,特拉维夫的Rabin广场被无数软绵绵的大枕头“袭击”,满天的羽绒和棉花飘洒了几个小时之久。这是一次在以色列发生的典型的闪客行动,参与者事先秘密商定了集合的地点,用衣物裹着大枕头来到了Rabin广场,等约定时间一到,便纷纷亮出枕头,追跑打闹得不亦乐乎。
闪客行动虽在线下进行,但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组织。第一次闪客行动发生于2003年夏天,并由此从发源地美国波及到欧洲和其它地区。闪客的创始者Bill并没有在互联网上留下他的全名,他对闪客行动的定义也极其简洁:“暴走,没有理由。”闪客一度也被叫作“快闪一族”,意即集聚起来做某个行为然后又迅速消失。这项活动虽然听来有趣甚至超现实,但它还是会吓到对其一无所知的人们。截至现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次真正的闪客行动付诸实行。
在中文里,flash动画创作者也被叫做“闪客”。
黑客(Hacker)
黑客(hacker)一词来自动词hack,有“砍伐、雇工、干咳”等很多含义。Hacker与计算机发生关联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麻省理工大学,那里的学生用hack表达“用简单却不雅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也指那些聪明的恶作剧,而搞恶作剧的学生则被称作hacker。比如学生将警车偷偷摸摸地弄到十号楼的屋顶上,这件事就可以叫作hack。在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语境下,黑客指代两种人:一种是聪明绝顶的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比如Linux的创始人Linus Torvalds;另一种—也是被误用的一种—指那些入侵他人计算机进行违法勾当的人,“正宗”黑客给这种人起了一个名字叫作cracker或者black-hat。
互联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