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提供创新型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2:30:48

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提供创新型人才

默认分类 2010-11-02 15:55:23 阅读425 评论2   字号: 订阅

  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提供创新型人才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发出《北京宣言》

2010年10月31日,北京工商大学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经济学院贸易系承办的“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举办,参加论坛的有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商贸服务改革司王选庆副司长、国务院综合司司长陈文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卿、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王耀、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夏春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谷克鉴教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张群群教授、重庆商务局冉净菲副局长,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商务部政策研究室综合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以及贸易经济系、国际经济系主任、院长等,以及《财贸经济》、《中国市场》、《中国流通经济》、《中国商贸》、《中国商报》、《国际商报》、《北京商报》、《浙商》、《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G30主任助理、以及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经济学院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主持,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晋清和学校党支部书记卢思锋同志讲话

王晋卿认为,现在正当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之时,由北京工商大学承办的贸易强国论坛可以说开的正是时候,在此表示由衷祝贺。回顾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国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的要求。目前我国贸易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算上贸易中的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具体差距表现在: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科研技术投入开发不够,过分依赖国外技术,没有形成本国的核心技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部分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下游。在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为主题,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些都要求我国必须加快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优化市场结构,培育成长好、竞争力强的的企业,即研讨贸易方式转变的新思路是这次会议的初衷。

卢思锋认为,北京工商大学成立60周年来,受到了商业联合会、商贸委等方面的各方面关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论坛的召开也是在多方支持下筹办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旨在总结经验,谋划十二五。我校也在谋求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高校的转变,食品和商科是我校的特色专业,贸易系又是商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洪涛教授为代表贸易系队伍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国富民的大背景下,研讨我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是很及时的。在此,我仅代表学校祝贺论坛的召开,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为我国贸易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陈文玲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考”。她认为,我国提出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并不是由于出口多了才提出,而是作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初,我国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现在是2.2万亿美元。中国作为贸易第一大国不足为奇,因为中国本身就具有1800年辉煌的制造业历史,由最早的丝绸之路,到明清后开辟的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价值观随着出口传播到全世界。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制造业达到占全球比重为1/2,出口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第一,进口2010年有可能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如果这样的话,中国有可能成为进出口第一大国。我国为了实现贸易大国梦用了30年,我认为实现贸易强国梦可能会更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贸易企业普遍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五方面:

第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地位体现的是流通能力、品牌能力、价值转换等能力的强大,在国际加工中属于水平分工。而目前我国则是垂直分工,并且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水平具有相当差距。

第二,有效率的表现是用比较少的投入产生比较高的价值。我国目前的资源成本的耗费、环境生态的破坏、劳动力福利的损害等问题比较严重,与高效率相违背。举一个例子,数据显示,虽然与十年前相比,贸易总量已经翻了好几倍,发展速度达到20%-30%,但劳动力福利并未增长,这就没有体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分次转移到价格的理论。所以,我国仍是以低价竞争获取市场份额,处于价值链低端。

第三,我认为作为贸易强国应该在全球贸易规则中发挥作用。我国直至加入WTO才参与贸易规则的制定,所以仍处于被动地位,另外自身也存在局限和误区。比如我国制定标准一向是国际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行业标准高于企业标准,这与国外的情况恰好相反,国外是企业标准最高。

第四,贸易强国一定是经济强国。外汇、外交等均为一国的一体化战略,美国的一体化战略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占尽便宜,其国内具有专门的智库研究各国战略,比较分析,进而研制出本国的中长短期战略。因此,我国在需要在贸易之外形成完成的国家战略。

第五,在全球配置资源为我所用。目前我国企业虽参与国外投资、收购等行为,但失败案例很多,所以看出投资和贸易其实是一体的。

我国需要从全球战略思维的角度考虑,认识到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道路既漫长又艰巨,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在关注国内市场时,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方针不能放松,要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作为一体化进行研究。

黄国雄认为,这次论坛的召开很符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肯定成绩、面对问题。从世界经济贡献率看,我国是第一位,金融危机前是13%-17%,金融危机后是9%-10%。从外汇储备看我国也是世界第一。贸易总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应基于8亿农民,农民生活水平是决定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标志,也是中国木桶效应的最短一块,是中国现实问题。人均社会零售品总额为900美元,为美国的1/30,人均GDP世界排名百名左右。流通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80%产品服务未开拓世界市场,软件服务十分落后。

第二个问题是贸易教育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据我所知只有15-20个学校有贸经专业,导致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成为阻碍整体速度的提高。

第三个问题是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向。一是市场结构来看,以城市为主导,农村为基础,构建双向、互动的市场结构;二是经济结构来看,以国有控股为主导,民营经济为基础,适当引进外资,构成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三是商品结构来看,以网上小商品为主,坚固温饱型阶层生产资料,开放富裕阶层;四是城市来看,以市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为基础,充分发展特色街、特色商品交易市场,形成多层次的商业机构;五是以大型百货为重,大量超市为基础,积极发展专业、专门店,有条件地引进现代购物中心。物流体系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构建多元化的物流体系结构,重点提升连锁企业的物流体系,规划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批发市场物流体系、直销和直运物流体系,以及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物流体系;。六是大型批发公司为主导,批发市场为基础,积极推进连锁、网上交易,形成多层次的批发体系。

王耀:贸易可以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我认为货物贸易方面我国不仅能达到出口便宜,还能做到质量好。举一个例子,近些年有些跨国公司纷纷将工厂搬到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比中国的生产成本更低,但没几年又搬回中国,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发现制造出的东西质量不合格。相反,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弱,美国的服务贸易能占到贸易量的80%,而我国只有41%。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富”到“民富”意义重大,可以看出,我国GDP的增长中,汽车、石油这些作为垄断行业拉动GDP增长很大幅度,并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目前城镇居民消费占87%,农村消费占12%,城镇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费2万元,看似不低,但这其中包括政府消费。我认为问题出在目前贫富差距过大。服务贸易的基础是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可以对比一下我国和美国的数据,我国第一产就业占40%,美国占1%,我国第二产业就业占30%多,美国占20%多,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32%,美国占将近80%。再对比中美的第三产业,可以看出美国的信息业十分发达。所以,今后我国贸易的重点是做强服务贸易。

谷克鉴演讲的题目是“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挑战”,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背景、挑战、核心理论问题和关键政策问题。背景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争端面临的非平衡增长责难,金融危机进程中各种双边和多边场合凸现全球平衡增长议题对我国贸易政策的挑战以及我国同G20的各类贸易指标的重要性。根据一般沿用的“全球不平衡增长”概念,G20是当前全球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发源地,亦为未来全球经济平衡增长的基本动力。2007年G20的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总额,分别占全球GDP的1.82%和1.61%,占全球总顺差的55.93%和全球总逆差的65.63%。2007年,中国对G20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出口总额的65.14%,中国对G20进口总额占其自全球进口的58.01%,中国对G20贸易总额占其对全球贸易总额的61.98%,中国对G20净出口总额占其对全球净出口总额的68.64%,中国对G20贸易顺差占其全球贸易顺差的55.50%,中国对G20贸易逆差占其全球贸易逆差的40.00%。

挑战中由理论分析得出政策建议。理论包括探讨全球平衡增长的科学内涵和国民收入决定机制的变化,力求实现新古典形态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同贸易政策多样化实践的新综合;通过政策系统设计,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易政策有机联动的理论和方法;革新贸易政策的研究方法。政策要确保主动自觉、科学系统、适宜可行。确保全球平衡增长议题纳入全球治理框架后,不断增强我国制定贸易政策和措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对可能激增的贸易争端和多种贸易摩擦威胁。

核心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内外失衡,要素敏感度测定的理论和方法,全球化进程中外部失衡测度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政策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如何避免全球平衡增长议题演化为新形式和经济体层面的管理贸易,第二个是政策选项的设置和整合,以应对全球平衡议题的挑战。

吴国华演讲的题目“统筹内外贸,打造贸易大强国”。在我看来,我国作为贸易大国也存在质疑,首先我国人均GDP只有3600美元,日本是12000美元,其次我引用世贸组织干事拉米的话“错误的贸易统计造成贸易不平衡”,我国目前仍引用20世纪的统计方法,如价格贸易的三、四角关系。

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出口信心受到打击,与此同时,美国也成立了“出口内阁”,咱们想做成贸易强国,但发达国家必然会遏制我国成为贸易强国发展。因此,我认为不应盲目追随发达国家提出的口号,导致全球都来制裁中国。还有,我觉得强国最重要的指标是内贸,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较弱,能否进一步分析一下服务贸易中具体孰强孰弱。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另外我国滞后的流通体系也不支撑培养民族品牌。

张群群演讲的题目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与国际定价权”。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为什么要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问题?第二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第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第四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一部分,关注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和国际定价权的理由是: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涨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率先复苏,而需求反弹、价格骤升;机构投资者把大宗商品作为择时投资决策中重要的投资对象和避险工具,大宗商品不再只具有单纯的商品属性;作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大国,中国开始努力争取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中国因素”负面影响:“高买低卖”。综合国际和国内市场情况来看,在机构投资者大举进入商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可能还存在着监管上的漏洞和盲点。

第二部分,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研究概况分为国外和国内研究。(一)国外对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基本认识:国外历来重视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商品期货价格所传达的经济信息。把大宗商品作为投资工具是该类商品金融属性最直观的表现。(二)国内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的研究:从投资功能即大宗商品成为一个投资品种来理解大宗商品交易的金融属性。 从市场体系和定价机制的变化来理解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综合考察具体品种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化发展趋势。

具体品种的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或金融化趋势包括石油市场的金融化趋势、黄金和黄金市场的金融属性、粮食市场的金融属性和铁矿石定价机制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定价的金融化趋势:铁矿石市场的金融属性是随着现货市场的发展逐步呈现出来的,铁矿石远期合同沦为自由买入期权,铁矿石年度谈判的长期协议定价机制,已不适应现货市场价格的运行现状,现有的纯商品定价机制,已无法有效解决长期协议价格所没有涵盖的价格风险分担与规避问题。在铁矿石的商品性定价机制之外,还需要有金融性的风险定价机制。

    国际铁矿石市场正在经历风险分担机制的再造过程。铁矿石定价走向短期化和金融化的趋势。当前国际铁矿石领域的定价体系将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协议短期化;二是定价指数化;三是交易金融化。在安毅和常清等(2010)的论述中,交易的金融化是指“金融资本会因为协议价格的指数化和指数在市场上的交易,而不断介入铁矿石互换和指数期货等衍生工具领域,使铁矿石价格中不断融入更多的金融资本因素。”

第三部分,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运行与国际定价权研究概况。在中国如何争取获得大宗商品进口的国际定价权方面有三种态度。乐观的判断:中国市场从“影响因素”到“定价力量”;悲观的评价: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审慎的观察:中国影响的多面性,从商品定价到资本较量。还有研究价格传导机制,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中国物价变动的关系,以及国际和国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

第四部分,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从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属性的观察视角:绝大多数现有文献采取的是考察交易主体及其交易行为、交易对象和交易的目的、功能与作用这三个视角,其中少数文献能够兼顾到市场体系的构成与商品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个视角。少量文献能够把交易机制和定价体系结合起来,对二者的变迁进行历史还原和长时段的分析,所做研究敏锐而富有深度。很少有研究者充分重视大宗商品交易关系的治理与规制这个研究视角。即使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大宗商品的定价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制问题,也很少能够有意识地考虑到大宗商品市场本身的金融属性,而更多的是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打破垄断和形成市场定价机制的必要性等层面来研究其他相关问题。

2.与金融属性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的可能路径:把中国获取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研究,提升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高度。获取定价权应以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市场惯例为起点,积极参与国际定价规则的制定,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有序竞争。深入研究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在商品及其衍生品定价方面的学理机制与政策含义。要获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必须统筹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统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定价权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机制、产业组织和市场体系。

3.中国争取获得国际定价权的研究策略和传播策略:在力求使我国在国际能源资源及其他大宗商品的定价上,取得与自身经济总量规模相适应的影响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学术研究策略与传播策略的区别。应当学会把中国对于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和追求,翻译和转述成对美好愿景的期许和对责任的承诺。切实地把经济贸易与政治外交统筹起来,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形象,从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变成维护秩序的利益攸关者和塑造新秩序的战略合作者。

 

王晓红认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成为当今讨论的一个重点。首先必须肯定我国贸易一路发展过来取得的成就。其次要认识到仍然存在问题,比如贸易大而不强,外贸增速下滑;出口产品重点集中在家电、纺织、玩具、鞋等行业;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服务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产业发展滞后;粗放型发展方式破坏环境;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培养;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等。第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路径。首先,经济推动加工贸易发展方式转型,目前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大概9万家,就业人数2亿人,多处在增值率低、产业链的低端。我国需要搭建研发、加工贸易转移等平台,推动以外资向本土为主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巩固运输等行业,重点培育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内国外联动发展。

赵萍认为,我国为何不能成为贸易强国,最主要的就是流通组织不够强。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流通组织规模不够大,全球大企业排行榜中,我国只有4家入榜;第二,流通组织国际化程度低,现在零售业国际化趋势明显,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调研、摸索阶段。虽然有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但并购后也多是利用国外团队,像苏宁电器,其在国外开店目标还不是盈利,仍处于探索阶段;第三,流通组织现代化不足。信息化的功能发挥不足,虽然硬件设备可以达到标准,但利用不足,造成多处硬件闲置。再者信息化投入不高,世界百强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额1%,我国只占0.4%左右。最后,物流配送中心与网络布局协调发展布局较差。

王先庆的题目是“轻商背景下的贸易崛起”。第一部分是贸易崛起的定义及障碍,主要有五个障碍,分别是理念落后、渠道残缺、主体弱小、制度缺失和战略失误。以广东为例,我就深刻感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忽视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第二部分是现行体制“轻商”,这主要由于我国缺少重商主义商业文化的洗礼。第三部分是核心问题是制度问题,第四部分是如何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冉净菲的题目是流通产业政策方式转变的问题。1978年后,我国流通产业政策逐步变为开放、宽松、服务型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服务与宏观调控弱化,财政金融的支持不够,教育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完善;物流体系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城乡流通不协调。因此现在急需进行改革的是重流通、重服务能力,并且提高扶持流通政策的力度。

季铸演讲的题目是“准确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与复苏”。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震撼全球,世界经济危机,损失惨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下降了0.8%,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5%,欧元区经济下降3.9%,日本经济下降5.2%,俄罗斯经济下降9%,中国经济也比上年增长速度放慢0.9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估计,这次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约6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由2008-2009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来看,中国在经济危急中增长最快。在2006年,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就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投资风险状况总体向好,果不其然;2007年,我校又成功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周期谷底,经济危机的爆发也证明了世界经济确实进入了8年周期的谷底;2008年我校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成V型复苏,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我校还成功预测了2010年世界经济的梯次复苏,以及冰岛、希腊危机等。

张富春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当自强——贸易的产业组织问题”。目前我国贸易问题较多,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流通渠道进入到消费者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所以我认为贸易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因为没有贸易指出,所谓的工业化也将无法进行。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产业组织道路,要两手都要抓,即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同时并重。

王晓东演讲的题目是“由批零关系看零售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回顾零售业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二次低谷”+“一次冲击”,具体就是“市场疲软”和“百货倒闭年”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是批零大国,零售业被称为冬天里的春天行业。其次,零售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六方面:销售的终端;市场的起点;城市的窗口;生活的基础;价值实现的重要领域和社会再生产的先导力量。

第三,零售模式需要质疑的第一种是“引厂进店”,即出租柜台、招商联营、保底扣点引起的零售业“三失”。“三失”之一是采购功能缺失:“扣点”营销和“千店一面”,“三失”之二是商业资本功能的丧失:简单商品流通与商业货币投资循环,理论悖论和实践背离的风险意识,“食利阶层”的存在,“三失:之三是流通效率的损失:销量大、利润少(规模大、效益低,只做大、不做强),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低成本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过去式渠道制胜、零售为主,如今是从1颗白菜到10颗白菜的平面扩张终结,未来是由红海战略向蓝海战略的转变)。“三失”直接导致“三化”,即自主经营的退化、连锁经营的异化、核心竞争力的弱化。

质疑的第二种零售模式是“通道费用”。“通道费用”现已变异为“无本经营”、“借鸡生蛋”、“飞行加油”三种方式,这种模式的存在虽然防范了供应商的“滥竽充数”,但也滋生出零售商渠道权利的滥用。目前进场费在中国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名目增加、数额上升、范围扩大,供应商成为零售商的第二个上帝,工商关系的逆转(品牌供货商选择零售商已初见端倪、大品牌商的市场强势已引起社会关注)。进场费在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国内外市场无法有效对接,虽然国内也颁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规定,但未明确界定“通道费用”,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通道费”由外商带入中国并由外商主导、而几乎所有外商又享受超国民待遇、而中国又是中小商业王国。这种情况是否需要警惕?通道费模式能否为内资企业效仿是否值得怀疑?

第四,零售业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1.创新盈利模式、改善工商关系。转变经营方式已成为零售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2.先规范、后规模。目前的本土零售企业是否称得上是“全国性零售企业”?用世界标准衡量,我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全部属于中小企业。3.先做强、后做大。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下面由一组数字: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5 ×沃尔玛全球销售额,2009年1170亿元(苏宁)+1068亿元(国美)+980亿元(上海百联)+705亿元(大连大商)≈0.1×沃尔玛销售额。

第五,从批零关系看零售业繁荣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跳出零售看零售,零售的文章要从批发做起;批发体制改革:“三多一少”;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职能是批发主体多元化——批发职能分散化;目前的工商关系紧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批零关系没有处理好;“攘外必先安内”,要重塑批零关系。

关于新型批零关系的重塑有以下几点建议:渠道融合是基本趋势(M+W+R);新型专职批发商的形成与发展(三种途径、二三线城市);零售商的渠道主导、批发依赖与发展定位。

方虹演讲的题目是“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多元化,碳燃烧成为工业文明的基础,由于资源有限和环境的破坏,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美国式资本主义到了转折点。中国是经济增长也到了十字路口,69%的能源来自煤炭,因而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头号二氧化碳排放国。国际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制订了《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在未来25年内,全球能源需求将飙升40%左右,2020年之前,中国能源需求年均增幅高达20%。

中国低碳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处于快速经济增长与重化工业阶段;位于国际贸易和加工链的低端;能源以煤为主;区域差异大,气候响应区域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存在额外经济成本;技术水平整体落后,能效不高、技术推广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反贫困等多重政策目标;存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等。因此,中国必须寻找一条符合国情的,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

我国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排放权交易市场,借鉴国际排放权市场发展的成熟经验,探索相关交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简洁实用并且相对独立的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股权层外);加强自愿减排市场的标准研究,提升定价能力;推进自愿减排场内交易。

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高碳经济”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提出挑战。我国要调整贸易政策逐步,第一,使外资结构合理化,引导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和第三产业倾斜;第二,引导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第四,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核心,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第五,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王选庆:我演讲的题目是“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十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1、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流通产业是纽带、桥梁,是先导产业。但目前,流通领域得到的政策较少,没有话语权,轻视流通的后果很严重,导致了农产品买难卖难、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导致商品价格飙升、应急调控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现在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扭转趋势。

2、内外贸关系。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出口,而且影响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出口转内销的效果不理想。由于内外贸模式不同,对接很困难,也反映出内贸市场的不规范。

3、内外资关系。各地方政府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流通领域,尤其在零售、批发等领域内资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

4、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发展大企业,往往以牺牲中小企业为代价。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关系不密切,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5、零供关系。零售企业凭借渠道优势,挤压供应商的盈利空间,恶化了零供关系,这样对零售商有害无益,应规范零供关系。

6、零售企业营销模式。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采取引店进场、扣点的营销方式,成为“二房东”,导致专业卖手缺失。

7、批发体系重构。专业批发企业发展空间变小,存在粗放的发展方式,批发市场过多过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

8、电子商务是否孕育一场商业革命。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占13%,预计2015年网民将达到7-8亿,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产生冲击,影响实体店生意,虽然已出台一些规范,但收效甚微。

9、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目前物流业炙手可热,物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总体水平不高,存在设施简单,功能单一,管理落后等问题,导致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自营物流占主导趋势,大型企业纷纷自建配送中心。物流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座大山”(即制度、物流、数据)之一,因此很多网店都涉足物流业。

10、商业企业涉足金融业。这是个新现象,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仓单等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存在规范和风险问题,对传统商业企业是个挑战。

秦艳梅演讲的题目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与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将信息仿真技术应用到2008年奥运会、60年国庆阅兵和春晚中。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体制的变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验教学与就业/创业的关系。

任兴洲就如何理解五中全会建议,内贸流通发展方式转变谈了看法。

一、如何看“十二五”的主题、主线

“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政府未来把科学发展贯彻始终,贯彻到文化、经济、政治等体制中去。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经济发展不放松。

2.抓好用好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

3.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成果共享。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人民期待、全党共识。

二、流通业和主题主线的关系

流通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首先,商贸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商贸业。其次,流通从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变。

三、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目前,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在经营管理、盈利模式、营销方式、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零供关系、信息化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要做到:

1.内贸流通业应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2.坚持把流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协调城市与农村、批发与零售、商品市场与服务的关系。

3.把科学进步、创新作为重要手段

4.坚持把优化流通布局作为重点,使内贸流通与“两横三纵八大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相衔接。

5.进一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流通业。

6.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胡俞越演讲的题目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国期货市场——中国期货市场‘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一、“十一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的成就

1.期货市场规范发展和快速成长

期货市场成交量迅速成长,期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

2.股指期货指数闪亮登场,填补金融期货空白

公司制的中金所成立,股指期货闪亮登场

3.期货公司合规发展,竞争力提升

期货从业人员队伍迅速成长,分类监管综合测评

4.期货市场大幅增长,期货公司业绩全面提升

5.法规框架基本形成,形成由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6.分类分级监管,行业发展更加规范

7.保证金监控中心加强了中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8.期货市场经受住金融风暴的洗礼

9.企业家加强风险管理,期货市场避险功能发挥

10.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的功能显现

二、“十二五”期间中国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

处于经济转型期,内需替代外需、消费替代投资、服务替代制造、低碳高碳。

耿丽萍演讲的题目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及突破”。

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外贸结构的脆弱,当前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首先,就业压力大,人才资源匮乏,制约了外贸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差大,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其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物价不稳定;再次,社会保障水平低;最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较困难。

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应该依靠品牌战略,提升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引领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高校应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作出努力。

王小平演讲的题目是“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思考”。

第一,什么是贸易大国?我国进口位居世界第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位居世界第三。从这个角度讲,我国是贸易大国。

第二,什么是贸易强国?我国是顺差大国,我认为贸易是一种手段,顺差或逆差并不重要。美国贸易逆差对经济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美国社会由供给决定消费向消费引导供给转变;其次,低价的消费品进口弥补了国内生产不足;再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提升。

第三,什么是强国?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四,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如何转变贸易经济发展方式?应顺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战略问题进行思考。

徐振宇演讲的题目是“贸易强国的制度基础”。当前很多人认为,商业企业引店入场的营销模式是“自废武功”,但为什么众多商业企业选择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应该从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即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一定是有原因的。

另外,对于地方政府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的问题,从地方政府角度考虑,处于财政收入等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十二五”规划,我认为和“十一五”规划没有太大的变化,政府应以公共服务为中心,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不堪完美,还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一致性的问题,应当引起大家思考。

论坛安排了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主任对话环节,分别由首都经贸大学教授祝合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相文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夏春玉、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娴、南京财经大学贸易系主任原小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郭守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郝爱民、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龚晓菊、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彭代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贸易与营销系主任张相文、湖北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副院长冯启文、武汉理工大学营销系主任王海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杨波、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主任朱振荣等。

各高校的专业负责人交流了各校贸易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并就专业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沟通。大家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作为传统专业,历史悠久,基础厚重,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目录的调整等问题受到了一定影响,现在,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探讨如何加强贸易经济专业的建设问题,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与会的各高校均以不同方式建设贸易经济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贸易经济是传统特色专业,在洪涛教授的带领下,通过修订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增加实践课教学等方式,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毕业生就业率很高。这些年来,贸易经济专业先后是原国内贸易部重点专业、北京市重点专业,2007年以来,流通产业经济学被评为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流通经济学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年贸易经济专业成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最后,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商务部市场运行调控专家、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论坛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论坛层次高,受到商务部的重视和支持,与会的专家、学者、高校相关负责人的人数很多;第二,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第三,论坛具有独特性,以“首届”冠名,且研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在中国贸易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论坛结束后,我们将编辑出版《首届贸易强国论坛论文集》,选编各位专家的发言稿,修改论坛编辑的《论文集》材料。同时,将进一步研究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问题。希望论坛每年组织一次,形成长效机制,和兄弟院校共同举办,深入研究,促进我国内外贸加快转型。

论坛结束前,洪涛教授宣读、各院校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

为了完成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提高我国现有1.2亿贸易人才队伍素质,今天我们30多所院校的60多位教授、主任、院长向全国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的贸易专业的教师及各类贸易企业的在职培训机构倡议:

1、结合每年贸易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每年定期组织一次“贸易强国论坛”,探讨贸易活动中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各个院校在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中的经验,探讨解决存在问题。

2、力争把我们所在的院校、系、教研室办成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现有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验课程、教学团队、专兼职老师队伍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

3、形成贸易人才培养的博士、硕士、学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的体系,形成为贸易强国所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有特色的人才队伍结构。

4、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贸易研究基地,力争使我们的基地为政府、行业协会、各类贸易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5、建立贸易经济、国家经济与贸易学科建设联盟,未来的竞争不是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竞争,不是院系对院系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因此,不同的院校、系所、教研室之间建立科学建设联盟,并将其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6、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建立贸易强国论坛的发展基金,促进贸易理论与实践、贸易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材建设,为培养创新型贸易人次奠定基础。

让我们共同为培养贸易强国所需的创新型贸易人才,为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

(潘岩 付镜懿 整理)

1人  |  分享到:          阅读(425)| 评论(2)| 引用(1) |举报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发出《北京宣言》 首届贸易强国论坛开幕 流通业国际化遇起步尴尬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 浅析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2010-03-28 22:56:42
  • 认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2007-10-27 13:55:19
  • 我国谋求后危机时代外贸规则主导权2010-05-05 12:04:44
  • 国际贸易类论文选题2009-11-18 16:05:57
  • 北美自由贸易区2010-03-31 21:29:59

最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