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就能验出毒蘑菇监管部门还不脸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4:07:08
娃娃就能验出毒蘑菇监管部门还不脸红?2010-12-01 10:24:0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北京六年级学生张皓调查实验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不具科学性”(11月30日《新京报》)。

  九成鲜蘑菇都含有致癌物质!这样一个令消费者不安的食品安全消息,居然是一个小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令人钦佩后生可畏,也令人莫名地纳闷——监管部门呢?

  更令人纳闷的是,老百姓在菜市场买毒蘑菇的时候,没有见到有关部门前来友情提醒;商贩兜售毒蘑菇的时候,没有见到工商部门前来查封、没收。为什么,小孩子说了一句实话,北京工商局就及时站出来否认其“科学性”?

  从张皓检测程序上来看,其检测手段和方法是科学的。从统计调查的角度来看,其抽样调查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科学的。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检测程序的专业性,足以证明这是一项严肃的、专业的食品安全调查,不是小孩子家玩游戏,不会因为调查者是小学生的特殊身份,而导致其检测的“不具科学性”。这就让人纠结:每次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职能部门总能找出“监管困难”的借口,还有“检测手段跟不上”的“苦衷”,可这一次,六年级娃娃验出来“毒蘑菇”,简直是一记结结实实的耳光嘛。

  一个孩子都能发现并解决的食品检测任务,职能部门却不予重视,还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跳出来说“不科学”,这句话刺破了工商部门的脸面,更刺痛了无数消费者的神经:食品安全,真的是如同相关部门一贯宣传的那样,是一个“高技术性、难以监管”的问题吗?(安徽 许晓明) 小学生调查鲜蘑被漂白续:大学机构要求公开信息 昨日,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就“鲜蘑被漂白事件”,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表示,昨日下午已经将申请快递到市工商局办公室,“希望市工商局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给予回复。”

  鲜蘑是否漂白属应当告知社会的重要政府信息

  该“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显示:近日该中心从新京报获悉,西城区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在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常规实验: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结果发现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而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则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申请人认为,鲜蘑菇是否被漂白,涉及北京市两千万人的食品安全,属于应当告知社会的重要政府信息。北京市工商局应依法公开相应政府信息,解除社会对于该食品安全的忧虑。

  “市工商局的行动和态度极不负责任”

  何兵表示,他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以及第十条的相关规定,特此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以下信息公开:北京市工商局近期是否对市场上销售的鲜蘑菇进行过相应的检查和检验?如有检查和检验,申请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和本中心公开等。

  何兵表示,如果北京市工商局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不予以回复,该中心将向法院起诉北京市工商局。何兵认为,食物是市民最为关心的事情,这在百姓看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北京市工商局在得知此事后,即没主动找该学生进行核实调查,也没有在市场上封存样品进行调查,“这种行动和态度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据何兵介绍,该中心此前也对几家部委单位发过“信息公开”函,但对北京市政府部门,这还是第一次,“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我们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推动政府部门做个"透明政府"。”

   对话

  “我只是把实验结果如实反馈出来”

  做调查学生张皓称系根据四川地方标准《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进行实验

  新京报:你当初是怎么想到做这个调查的?

  张皓:是受妈妈的启发。有一天在餐馆吃饭,妈妈说不让我吃蘑菇,说是在网上看到“成都食用菌添加荧光增白剂被销毁”,我就产生了想调查的想法。

  新京报:做这个调查用了多长时间?

  张皓:我从今年2月份开始进行,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先是查资料,然后与辅导老师确定研究方向。

  新京报:这个调查的实验是你自己动手做的吗?

  张皓: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博士指导我如何使用相关专业仪器,我自己动手操作的。

  新京报:实验大概花费了多少资金?

  张皓:一共下来400多元,其中200多元去超市、市场买了做实验的各种菌类,另外100多元买了1公斤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在北京买不到,还是我爸爸去南京出差时帮我买的。

  新京报:你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张皓:一是为了验证妈妈说的话对不对,看看蘑菇里是否真的有荧光增白剂,二是想提醒市民对这件事有个警惕性。

  新京报:工商觉得你就是一个小学生,认为你的实验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张皓: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科研机构,这只是我作为学生的一个科学探索。我做这个调查参照了四川省公布的地方标准DB51/T907-2009《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是按照规定步骤一步步完成的,我只是把实验结果如实反馈出来。

  影响

  “过去每天吃现在不敢买”

  家住西城区官园市场附近的李老太看到本报关于“鲜蘑被漂白”的报道后,表示不敢再买蘑菇了,平时她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顿。昨日,记者走访了部分菜市场和批发市场后了解到,部分菜市场的鲜蘑销售受到了 影响,批发市场尚无明显反应。

  “怎么分辨我也不会啊!”李老太称,看完报道后她决定暂停吃蘑菇,她还跟相熟的街坊邻居们“通报”了这个消息,多数人也都表示暂时不买蘑菇了。

  “平时一上午就能卖完的蘑菇,昨天到了下午还有。”西城区福绥源菜市场一名商户承认,因为报纸报道后,鲜蘑的销量受到了一定 影响。不过他表示自己从未听说过荧光增白剂,也并不太相信一个小学生的研究成果。

  昨日下午,新发地批发市场多名经销食用菌类的商户表示,不知道有荧光增白剂。其中一名商户称,他们的货一般走食堂或饭店,昨日的销售情况尚未受到 影响。   

怎么确定是荧光增白剂而不是蘑菇里自带荧光物质的??

                                                                                                                              本报讯 (记者李莉)蘑菇一直被认为是富含营养的健康食品,但最近一名小学生调查发现,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9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  
  调查蘑菇的孩子是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他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小学员,实验是在农大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由校外专家——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指导,使用的方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检测荧光增白剂的方法: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张皓一共选择了16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采样地点既有超市、商场,也有大型批发市场。产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实验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外,其他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也就是说,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干蘑菇样品中的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原因是干货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
  对比不同地点购买的食用菌检测结果,市中心区域大型超市购买的鲜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残留量较小,而偏僻区域购买的同品种散装食用菌残留量较大。
  张皓还设计实验模拟了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蘑菇的过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商贩们浸泡蘑菇的浓度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1克/升。这甚至大大超过了荧光增白剂在印染行业中的使用标准。试验中张皓还发现,有些蘑菇被污染的途径是通过包装塑料袋。一些塑料袋本身不合格,含有过量荧光增白剂,运输途中用这些塑料袋装蘑菇,蘑菇就会被污染。
  如何挑选食用菌
  张皓总结了一些食用菌购买技巧。
  看颜色:含有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运输过程中的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菇面白色或白中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
  摸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菇面发涩,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
  闻气味: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
  孩子做了质检部门该做的事
  荷塘月色:孩子童言无忌,相关部门可以站出来否定啊!
  Fantasy: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检测出来,却让孩子检测出来了?
  泰山小树:食品安全之所以引起孩子的关注,只能说明有关部门不作为。
  大灰狼:孩子的肩膀担不起如此沉重的责任,主管部门是干吗吃的。
  蒋有三:六年级的孩子做了质检部门该做而没做的事情,可悲!
  彩虹花朵:科学不分老幼。
  海客:这个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所以了解一下是必要的。
  留香 乖仔: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
  李几招:相信而且佩服。二代有希望。
  简:相信孩子的结果,从小学会保护自己。
  哀:这也算是一种实践,总比成天在家在学校读死书强。不要小瞧了孩子,他们所能承受的比我们认为的远要多得多……
  海燕:孩子们越早知道社会的险恶现实越好,这对于他们自我保护有好处。        相关新闻  荧光增白剂洗出“白蘑菇”       原本发黄、带有泥垢的蘑菇,用荧光增白剂“漂白”后,立刻“脱胎换骨”,变得色泽鲜艳、白净漂亮。食用这种蘑菇会破坏肝脏或人体其他重要器官,甚至有致癌的可能。然而,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使蘑菇外表好看,卖上好价钱,并延长蘑菇的“保鲜期”,竟非法使用化学品——荧光增白剂来泡出“白嫩”蘑菇。

    近日,记者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暗访时了解到,目前,这种用化学品浸泡出来的“白嫩蘑菇”已流入市场,十分令人担忧。

    近日,家住雁滩的李先生反映,他在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买了一斤鸡腿菇。拿回家后,他发现鸡腿菇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怪味。李先生又到家属院附近的菜市场上买来一斤鸡腿菇,与从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买来的鸡腿菇进行细致比较后,李先生发现从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买的鸡腿菇表面上看起来更白嫩、更光滑。

    鸡腿菇的颜色这么好看,为什么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呢?于是,李先生带着鸡腿菇来到了张苏滩工商所。工商人员检验后发现,这些鸡腿菇里含有一种化学品——荧光增白剂。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李先生很震惊。李先生说,他听说过其他食品添加化学品的事,但没想到蘑菇也能添加化学品。

    带着疑问,他到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一番了解,答案令他吃惊不已。李先生说,为了延长蘑菇的“保鲜期”,不法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漂白”蘑菇,实在让人气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重视此事,从源头上遏制“毒蘑菇”流入市场。

    记者目击

    问题“白蘑菇” 藏在摊位下

    根据李先生的反映,记者来到了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发现市场上的确有问题蘑菇在大肆出售。

    8月29日,记者来到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1号区,在大门拐角处,记者看到一蘑菇批发商正在出售蘑菇。记者走近摊位,发现批发商摊前摆放的是散装带有泥垢的鸡腿菇和其他种类的蘑菇。批发商见记者在摊前转悠,便很热情地说:“要蘑菇呀?都是今天刚摘的蘑菇,很新鲜。”记者说:“你的鸡腿菇怎么都是这样的呀,有没有比这个再新鲜一点的?”“要新鲜的,有呀。”于是,批发商从摊位底下拉出几个筐子来。记者注意到,批发商从筐子里取出一包用报纸包好的蘑菇,这包鸡腿菇比摊位上的鸡腿菇要白嫩、光滑得多。记者从中拿了一个闻了闻,发现这些鸡腿菇散发着一股异味。

    围在记者身边购买蘑菇的市民也注意到了这些蘑菇,于是他们开始争相购买。商贩发现记者并无购买之意时,着急地说:“你到底买不买?不买就赶紧走开,别妨碍人家的生意!”在记者离开时,有很多市民在购买这种蘑菇。

    摊贩揭秘

    荧光增白剂 泡出“嫩”蘑菇

    “菌类一般很难洗干净,无论怎么洗,表面都会有些泥垢,看起来不是那么白。”据一名摊贩介绍,用荧光增白剂泡过的菌类和普通菌类相比,“要白净粉嫩得多,卖相更加好”。可在蘑菇靓丽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令人心惊的“黑幕”。

    据了解,蘑菇等食用菌比较脆弱,采摘一两天后很快就会变成褐色。为了让蘑菇有个好卖相,卖出好价钱,利欲熏心的商贩便将蘑菇浸泡在荧光增白剂里或者直接喷洒荧光增白剂,以保持其白嫩的外表,延长“保鲜期”。

    一位摊贩对记者说,一到晚上,很多商贩就开始在自己的铺面里“炮制”蘑菇,“那味道特别难闻,刺的人眼泪直流!我们不干那个,一是怕自己身体受到伤害,再就是这种蘑菇虽然卖得好,但是对人身体有害。”他说,“毒蘑菇”的生产方式很简单,一个塑料大盆,一碗荧光增白剂就能开工“炮制”,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为了延长蘑菇的“保鲜期”,有些批发商每天重复着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

    记者在该市场看到,每日凌晨5时许,一辆辆货车来到该市场,一袋袋蘑菇被卸下来后,立即被三轮车转运到一间间铺面或者库房。“一车拉16吨,一天能运好几车呢!”一位老板对记者说。按照他的说法,这里每天流通的蘑菇至少有几十吨,而一半左右的蘑菇被加工成了“保鲜菇”。

    跟踪调查

    张苏滩市场

    成了“扩散地”

    8月30日凌晨5时许,记者再次来到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此时虽然是凌晨,但市场内人声鼎沸,商贩们不停地吆喝着。记者赶到批发蘑菇的地方,看到批发商早已将蘑菇摆放好等待前来批发的菜贩子,来批蘑菇的菜贩子更是络绎不绝。记者凑上前去,注意到这些菜贩子在批发了一些散装的鸡腿菇后,又批发了一些用报纸包好的问题鸡腿菇。一位菜贩子向记者透露,蘑菇很难保鲜,为了蘑菇“白净”有个好“嘴脸”,一些商贩就用荧光增白剂“炮制”。这样一来,既能起到漂白的作用,又能用化学品延长蘑菇的“保鲜期”。

    该菜贩子批发完蘑菇后,开着装满蔬菜的三轮摩托车离开了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随后,记者跟随这名菜贩子来到东湖宾馆附近的一个临时菜市场。刚到市场,该菜贩就将批发到的蘑菇迅速摆放好。记者注意到,在摆放过程中,菜贩子将散装蘑菇和问题蘑菇混合摆放在了车上。记者问:“为什么要混合在一起呢?”菜贩子告诉记者:“这样一混合,一是可以让那些外观看起来不怎么新鲜的蘑菇以高价卖出;二是将这些问题蘑菇混在其中,可以给光泽不好的蘑菇‘增光’。”

    记者还发现,购买蘑菇的人群中,还真有一些人专挑那些外观白嫩、光滑的蘑菇。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正在买蘑菇的市民:“你怎么专挑外表白嫩、光滑的蘑菇?那些带泥垢的蘑菇怎么不要呢?”这位市民告诉记者:“这种外表看起来白嫩、光滑的蘑菇肯定非常新鲜,那些带泥垢的一看就知道是不太新鲜的。”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购买这种问题蘑菇的人还真不少。

    名词解释

    危险的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是化工原料。研究表明,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不容易被分解。荧光剂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想把它除去就非常不易,只有通过肝脏的酵素分解,才能将它排出体外,这无疑加重了肝脏的负担。万一身体有伤口,荧光剂和伤口处的蛋白质结合,便会阻碍伤口的愈合能力。

    医学临床实验还发现,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如对荧光剂接触过量,毒性累积在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就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