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4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1:57

7.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南方丘陵地区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的区位优势及形成这种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本区农业气候、生物、土地和水资源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有优势可以开发,有问题需要开发。
3、使学生了解本区在利用农业资源的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从而警示我们在开发利用南方丘陵低山的过程中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本区成为“北回归线上绿洲”的原因这是南方山地丘陵之所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本区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是本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基础。
3、本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重要生态建设的任务。
教学方法:
讲述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配以挂图和现代教学手段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首先用挂图或用电脑投影 显示世界气候类型,由老师提问导入新课。
1、我国东南部地处副热高气压带控制下与同纬度大陆中西部气候特点和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用挂图或电脑显示,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问: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生物和土壤各有什么特征。
一、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1、什么是绿洲?绿洲是指沙漠地区由于地下水丰富(或有灌溉水源)而形成水草丰盛之地,如同沙海中的一块绿色岛屿。
2、理解标题“绿洲”的含义,本课中的“绿洲”是借用绿洲的概念说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在回归沙漠自然带中的特殊景观。
3、我国南方丘陵地区为什么能成为“绿洲”
(小结)显示表格
回归沙漠带(大陆中西部部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区
自然环境特征
气候干燥,沙漠或干旱草原景观
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环境
形成原因
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极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濒临太平洋,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4、南方丘陵地区在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凸现,二是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电脑显示)“南方丘陵山区人地关系示意图”,学生据图表述。
人地关系问题
农业历史
开发悠久
人口密度大
增长过快
可耕地减少
土地负载重
人地
矛盾
明显
经济
发展
缓慢
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商品经济
不发达
非耕地资源
利用粗放,
经济效益低
(小结)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物产多样,许多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一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地形上山丘比重大,可耕地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负载量日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商品经济相对落后,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开发南方丘陵低山有很多农业资源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气候资源
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配合较好,如夏季高温期与多雨.
期一致,使农作物在生长旺盛时也获得大量的水分条件。
(电脑显示)“优越的气候资源表”
气候要数
具体内容
优势
日照
在1400~2300小时之间
光合作用潜力强大
热量
年均气温14.5~22℃,生长期长
一年二至三熟
水分
年降水量1000~2000mm,且地表水丰富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思考:①据表概述本区气候资源的优势。
②这些优势主要得益于什么因素?
问题:①每年春季容易受到低温、阴雨影响,对早稻播种不利。原因:本区农事活动较早而冷空气势力有时很强。
②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春季低温多雨,盛夏高温少雨,都对水稻播种与生长不利。
措施:① 调整农作物种植顺序
②发展水利,建立防护林等
2、生物资源
优势: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出产能力。
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有:油菜籽、松香、竹子、茶叶、水稻等。
问题:主要是利用和开发方面
1、农业利用的生物品种单一。经济林木主要是茶、果、竹、木等。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油菜籽。
2、没有充分开发本区资源优势,本区、丘陵、低山面积广大但却没有充分开发,如对次生林的抚育,草地的管理投入太少而导致自然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没有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利用
开发、投入
大部分人力物力投向
水稻等少数几种农作物
对面积最大的次生林
抚育、草地管理投入少
大部分生物资源的利用
方式粗放;如草场
利用
品种
单一
生产
潜力
没有
充分
发挥
未将
资源
转为
经济
优势
3、土地和土壤资源
a.本地土地和土壤资源的特点
※ 低山、丘陵面积广大,约占本区面积的76%。
※ 红壤(含黄壤)分布广泛,酸性较强,缺乏有机质
※ 由于多山地加上气候、生物的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比较明显,因此土地类型多样
b.优势
①由于山地丘陵多,因此很多地方是良好的林业用地和茶园。
②丘陵之间的平地可发展水稻种植业。
c.问题:
①该地区开发早,人口稠密,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易引起大面积水土流失。
②地区红壤分布面积广大,而红壤又是一种酸性土壤,缺乏有机质,土质粘重,是一种低产土壤。
红壤的形成和改良,和改良。
4、水资源
由于本区是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条件湿热,降水多且集中
优势: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的生长,
问题:本区山、丘、盆、谷交错分布,加上植被破坏大,在雨季易造成水土流失。
三、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原因:
a.人口多
1、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b.耕地少
c.能源短缺
d.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该地区多为较薄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层被剥蚀,岩石裸露,难以恢复。
3、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对该地区工农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小结:南方丘陵低山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农业资源
优势
问题
气象资源
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好
季风活动不稳,气象灾害多发
生物资源
品种多样,产品产出能力较高
利用品种单一,潜力发挥小
土地资源
土壤资源
丘陵比重大,土地类型多样,
家业布局呈立体化
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低产的红壤分布广
水资源
水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灌溉和水电工程建设
流水侵蚀强烈,增加开发利用难度
8.3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东北林业开发的现状和林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解东北林区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的必要性。
2.了解东北林区森林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理解该区林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教学重点: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及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教学难点:
东北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教学准备:
1.东北林区分布图,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分布图
2.东北林区森林、东北三宝等景观图片,两幅漫画
3.东北森林工业分布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林业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于世界的第七位,但仍属于少林国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4%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50%左右,而且分布不均,特别是森林资源的各项人均拥有量,都在世界各国的后列。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
1.       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与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东北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东南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其中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位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森林树种从南到北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其中大兴安岭林区的优势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优势树种是红松等,它们都是优质用材林区。
林  区
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
优势树种
大兴安岭林区
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
属寒温带针叶林区
兴安落叶松等
小兴安岭林区
气候温和,林土肥沃,适于针阔叶混交
林生长,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
红松、水曲柳等
长白山林区
红松、紫椴等
2、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
除了以上山区分布的天然林以外,东北地区还有人工防护林分布。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即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因为那里为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其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这也是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
据统计,东北林区:
有林面积340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28.5%;
人均林地超过o.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
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
活立木总蓄积量31.32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2.9%;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7.“亿立方米,上调量占全国木材上调量的90%左右。
由此可见,东北林区在我国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
3、.我国最大的林区和最大的木材基地
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产量占全国的18.6%,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东北区林业开发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东北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正受到严重的破坏。
4、主要问题表现
A.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森林资源锐减,林质下降。
B.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过去100年森林覆盖率由70%下降到36%。
用材林、成熟林从解放初的1200万公顷,减少到1989年底的590万公顷。
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①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
②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野山参
C.采伐方式不合理──“皆伐”(不分树龄全部伐掉)
好处少:便于机械化作业,省工。
坏处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及森林的更新。
由于东北林区林木超采严重,林木的更新跟不上采伐,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尚未开发的原始林仅呈零星分布,如小兴安岭几乎都是经过几次采伐或严重破坏后生长起来的次生林,径能小,材质差。
整个东北国有用材林、成熟林已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由于毁林大于造林,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小,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野生的东北虎、梅花鹿、黑熊、野猪等已不多见,东北三宝之一的野山参也已罕见。
为了能机械化作业,降低生产成本,东北采伐的林地不分树龄全部伐掉,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目的: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使之成为木材生产基地、绿色屏障、实现东北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持久地发挥全国林业基地的作用。
2.林业产业转移: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及附加值。
3.主要措施
A.针对“采育失调”,提出要“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
B.针对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要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积极营造人工林—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生长速度是其它木材5倍)。
C.东北西北部营造人工林(三北防护林一部分)的生态意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农牧业生产。
D.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E.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木材加工水平)
剩余物(木屑):纤维板、刨花板、纸浆、建筑材料和家具。
F.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恶化。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北”防护林带: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始于1979年,198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造林保存面积605万公顷,从而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提高到5.9%。该地区的风沙危害,沙化速度和水土流失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约有800万公顷农田得到林网保护,第二期工程到1990年基本完成区域性防护体系,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使周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作为“三北”防护林的组成部分,东北人民在平原西部营造了长达800千米的防护林,防护着几百万公顷的农田免受风沙威胁,对提高农业产量起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在对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同时,目前来看,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将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
三、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1.森林工业:木材采运业(低层次、比重大,)和木材加工业(低层次的锯木加工)。导致森林资源利用率较低。
2.森林工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纸浆、纸制品、人造板、林产化学品的生产。)
3.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通过多层次的林产品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
4.森林工业中心:佳木斯,牡丹江、哈尔滨、伊春、吉林等地。
工业类型:资源密集型工业
工业指向类型:原料指向型
工业部门:锯材、胶合板、纤维板、碎木刨花板、林木化学
5.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利于发展林副业: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
从事采集(野生植物:山参、木耳、蘑菇、山葡萄、橡子、榛子、蕨菜、药材)
养殖、栽培(梅花鹿、貂、熊、人参)
6.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的果园业发展迅速,是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柞蚕占全国2/3──绢纺织工业
(课堂讨论)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保护森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有理由谴责那些砍树的刀斧,但更有理由反省自己。保护森林,从我做起。请谈谈你可以用哪些实际行动保护森林
(如:做保护森林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植树造林捐款或募集资金;不使用和制止身边人使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节约纸张;……)
本单元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
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心。城市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然反映,是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也会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本课讲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城市的环境保护,教材结合实例、分析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多”为主的环境问题。接着教材以上海为实例,分析其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从城市规模,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城市环境保护三方面展开。
本节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节,也是本单元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节,教材安排此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生活,关注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环境,意义重大。
2、学生基础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6.1---6.4节过程中认识了城市和城市化的概念,学会通过图表分析城市形成过程和城市化形成过程,能画出线索图。但对亲身经历、体验、阅历的城市问题没有整体的认识,不能全面叙述问题产生根本原因,对政府对城市环境的治理更知之甚少。
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搜集、观察、比较有关文字或图表资料,综合分析大连市及开发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主要途径。
情感、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人类的居住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从自身出发,对比以前不好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深入认识,寻找改正的途径,养成好的环境行为。
2、教学重点:
学生如何认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3、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认识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并能由此及彼分析大连市和开发区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4、关    键:用大量图片和资料扩展学生的见识,见多识广,加深认识的深刻度。
教学思路分析:
通过大量城市问题图片展示,请学生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概括归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和资料解释“城市环境质量”的含义,并总结各种城市环境污染产生原因、危害,举例说明,在表格中填出。以上海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结合大连市实际,讨论大连市为什么能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加深学生对人类居住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最后,提出开发区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作为一个城市的新区,它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是什么?将本节的落脚点落在校本教材开发上,即乡土地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爱家乡,讲公德,并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随着世界城市规模无限制的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给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课件演示各种城市问题的图片)这些景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请大家阅书归纳。
引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课件板书)
首先请学生解释“什么是城市环境?”(学生事先查字典预习这个概念)。
城市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包括自然环境以及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已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只有在城市郊区或公园中能看到一点点自然环境的景象:如田野、池塘、自然生长的树木等。在城市中绝大多数是经过改造后的人工环境,如街道、楼房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请大家阅书并归纳城市环境污染有几种类型,填表。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谈话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并尽量用身边的事例举例来说明,然后打出投影片──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进行归纳、小结。
项目
来源
危害
举例
大气污染
烟尘、烟气、尾气
使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酸雨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死亡,某些金属导致“公害病”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易拉罐、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补充如下资料加深学生的进一步认识:
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0—50为一级,无伤害;50—100为二级,较好;100—200为三级,140以下敏感的人会觉得头痛,健康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而100—140以上污染就会危害人体了;200以上就是有污染事件发生。
汽车尾气对孩子的危害最大,因为孩子的呼吸高度比较低,而尾气排放装置也比较低,所以孩子吸入的汽车尾气是成年人的两倍左右,家长领着孩子时要尽量远离街道。汽车停车待发时的尾气排放量是开车时的5倍。
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高磷洗衣粉导致污染。美国教科书中曾举了个例子:湖被磷污染后富营养化,大量藻类生长,从而导致湖内缺氧,细菌繁殖,鱼类死亡,最后湖也死亡,变成一片沼泽。这样,淡水资源就逐渐缺失了。
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
中国这十几年垃圾迅速增长是消费方式改变造成的。比如说吃饭,以前剩饭、剩菜用来喂猪;现在用方便饭盒、一次性筷子,吃完后就不负责任地全部扔在一起,使原本可以回收的饭盒没法回收了。现在许多办公楼的废纸上总被倒上剩饭等污物,也就无法回收了。
什么样的声音称为噪声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声音的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B。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住宅区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那么,室内环境中的噪声标准是多少呢?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第5条4款规定,在室内进行噪声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dB。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污染类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
在学生搜集资料及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发表自己见解,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主要是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等。
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还产生了一些其他问题,请大家看图6.24、表6.1和图6.25及课件展示的图片。
2.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对于这两点问题让学生看课文及图表即可明确,教师不需过多讲解。为了巩固认识,做地理填充图册——6.5节读图填充题。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城市环境问题也很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改善。我们来看一看上海市的具体做法和惊天巨变。
首先指导学生读《中国政区图》,指图叙述上海市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点位置,北邻江苏,南靠浙江,处在长江的入海口位置,所以上海既是海港又是河港。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城市之一。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6.26图:(图名、图例、图上信息),说明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时期建设的不同的城市区域,并解释“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用课件演示浦东新区的昨天和今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文字,形象感受浦东巨变和浦东对上海改善城市环境的巨大作用。
展示昨日上海交通以自行车为主图片与南浦大桥、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图片进行对比,展现上海昔日住宅和现在住宅对比,展示上海城市建设及辉煌成就图片,请学生看教材总结上海市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以上我们了解了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我们大连近5年来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
展示大连过去和现在的城市景观图,请大家讨论。
我们的家乡——大连开发区,是我国组建的第一个开发区。作为大连城市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作为一个大连市的新区,它是城市化的典型代表,它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城市化问题,如果有,开发区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没有,开发区是如何防止的?请大家课后思考,并行之成文。下一节课我们讨论。
板书设计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1.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类型分析表(见前面)
解决措施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化        问题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作者  大连开发区8中  李柏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明确,对教材和学生基础分析比较全面,设计依据分析充分;教学任务的确立体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教学过程设计严谨,教学手段丰富直观,整体设计有一定的创意。
本课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体验出发,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概括等综合性地理理性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3个板块,设计思路清晰,实施过程连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很有教育价值。如通过大量城市问题图片展示,请学生谈自己的亲身感受,从而概括归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地理;以上海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途径,并结合大连市实际,讨论大连市为什么能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加深学生对人类居住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最后,提出开发区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独特模式,作为一个城市的新区,它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是什么?将本课的落脚点落在乡土地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爱家乡,讲公德, 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1     人口再生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熟悉几种主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过程、转变原因、地区分布等,能利用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模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  人口再生产 —— 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的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
2、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依据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3、  几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教材第2页图1.1)
原始型(1)
传统型(2)
过渡型(3)
现代型(4)
出生率
很高
很高
开始下降
很低
原因
没有控制生育,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节育不普及,多生子女养老、分担工作、增加收入
节育逐渐普及,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儿童花费多等
死亡率
很高
下降
进一步下降
低(有回升)
原因
频繁的战争、事物匮乏和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供应、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寿命延长
工业化的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人口老龄化
自然增长率
极低(但起伏大)
较高(且不断增加)
高(但开始下降)
低(零增长、负增长)
举例
发展中国家个别地区
尼尔利亚
巴西
德国
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通常指0岁~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于30%,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大于7%)
4、  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教材第3页表1.1)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差异造成:
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下表为2000年世界人口自然变化)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类型
全世界
高(2.2%)
低(0.9%)
高(1.4%)
过渡型
发达国家
低(1.1%)
低(1.0%)
低(0.1%)
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高(2.5%)
低(0.9%)
高(1.7%)
过渡型
1、  由于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 ,所以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属于“过渡型”。
2、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是因为他们年龄结构是“老年型”造成的,分年龄死亡率水平仍然小于发展中国家。
3、  一些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因为三个指标是分别计算的,各自在计算时小数位四舍五入造成的。
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下表为2000年一些发达地区人口再生产)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欧洲
1.0%
1.1%
-0.1%
北美
1.4%
0.9%
0.6%
大洋洲
1.8%
0.7 %
1.1%
1、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
2、  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  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之间。
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非洲
3.8%
1.4%
2.4%
拉丁美洲
2.4%
0.6%
1.8%
亚洲
2.2%
0.8%
1.4%
1、  非洲国家、大洋洲国家(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是“过渡型”的典型代表。
2、  以下依次是亚洲、拉丁美洲自然增长率高,但次于非洲。
亚洲、拉丁美洲除日本属“现代型”外,也有一些人口再生产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的国家,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教材第5页表1.3)
3、  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属于“现代型”。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转变速度快。人口再生产正向低出生、低增长阶段过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   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
2、根据2000年的统计资料,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71%,死亡率为0.66%,人口再生产类型接近: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3、下列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其地区分布搭配正确的是:(   )
A.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 传统型
B. 德国、英国、法国 —— 原始型
C. 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 现代型
D. 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国家 —— 过渡型
0
1
1
2
2
3
4
3
4
出生率(%)
D.
C.
B.
.A
二、芬兰人口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变动情况,堪称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代表性实例。1785~1790年,1825~1830年,1910~1915年,1970~1976年分别处在不同
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阶段,其出生率、
死亡率的资料如下图,读图后回答:
(1)1785~1790年,1825~1830年,
1910~1915年,1970~1976年人口再
生产类型分别是 ______型、______型、
______型、______型。
(2)以上四种类型在图中相应的字母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D
二、(1)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2)DCBA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本单元知识结构
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人口再生产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与估计
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口迁移与环境
中国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     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
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
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
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狭义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广义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很高、极高、极低”
(2)“传统型”——“高高低”
(3)“过渡型”——“高低高”
(4)“现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差别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教学后记: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运用的能力,以图代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转变过程。
课后练习
一、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正确含义是(  )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断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  )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二、填空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的      、       和          决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
三、问答题:
简要写出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各自特点。
附:参考答案
一、1.B  2.D
二、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过渡
三、原始型是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和很高的出生率,人口增长速度极低。传统型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原始型,但自然增长率高于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型快,过渡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现代型则表现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结合事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以及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 —— 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 取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即使遗传因素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教材13页图1.7)
因为人的身体是由各个系统构成的完整统一体,它不断地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 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它们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 —— 人类社会早期,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
1、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这些与人口身体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
例如:有些地区土壤中,缺乏人体需要的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过多,都有可能产生地方病。如硒是生命必须元素,环境中硒缺乏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有密切关系;而硒过量,可能产生地方性的硒中毒,表现为脱发、脱甲和某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再如环境中碘异常,当地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有些地区自然中放射线高,则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较多。
2、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实际上,在人类高度发展的今天,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下面主要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见下表)
污染物来源
所含有害成分
对人体危害
物理
电信业的发展
微波辐射污染
交通、工业、建筑业
噪声污染
听力、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
化学
食品中的添加剂、污染物、夹杂物
黄曲霉素、亚硝基化合物、防腐剂、抗氧化剂
致畸、致癌作用
烟草(教材14页图1.8)
上千种化学物质
致病变、致癌变
生物
生活中的垃圾、污水和粪便,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圾和废弃物(教材14页图1.9)
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污染水体、土壤、大气,通过饮食、呼吸等传播传染病。高温多雨季节生物污染物使蚊虫大量繁殖,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人口素质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表现如下:
1、一个地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教材14页图1.10)
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 —— 有较高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口素质低的人口 —— 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旦落后意识和封建意识占了上风,就可能给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①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 —— 能开发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利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 —— 缺乏开发利用新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不得不依赖现有的资源,当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和使用超过了一定强度后,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如某些地区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造成鱼类资源枯竭。
②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即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
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对资源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这样维系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 —— 或者因为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或者因为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不够,行为上常常导致对环境的侵害。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 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工作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
小结: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教材15页图1.11)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遗传因素 D.次生环境因素
2、家庭用花岗岩、大理石等石材装修,可能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是(   )
A.有害化学气体超标    B.放射性超标
C.生物污染物超标      D.诱发地方病
3、以下物质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是(   )
①霉变食品中的黄曲霉素  ②食品中含有的亚硝基化合物及防腐剂、抗氧化剂  ③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
A.①②③    B. ①    C.②③    D. ①③
二、为什么说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二、(提纲)答: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
1、一个地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①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②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
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分析这本条标准,其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具体要求:
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的经济发长程度的地区分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首先以“世界60亿人口日”的图文资料很自然的切入第一个学习主题——人口的自然增长,介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指出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要素。图1.2和图1.3及相应课文从时间演变角度分析了世界人口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特点和人口总是不断增长的总趋势;图1.4和图1.5及相应的课文从空间角度比较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不同特点及原因,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是为了与其自身的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人口的增长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为后面人口增长模式的学习作一铺垫。这不属于课标要求的知识,只是“搭桥”知识。在此基础上,教材说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了人口增长模式,并以图像和案例的形式展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节教材选用的图表、活动较多。这就强调学生的读图、析图(坐标图、柱状统计图)和处理数据信息技能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大连高中学生来源质量较好的学校,但是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学习的断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对薄弱,再加上考试制度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目标内容设计转化为读图思考练习,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获取和深化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四、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欣赏引入:2008年春节广州火车站人山人海的景象、人才交易市场人头攒动的景象;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板书)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引入第一节:投影课文插图1.1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导入第一个学习主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有关世界人口日的资料“走近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999年初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04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          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10月12日达到60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为了进一步促进各国政府人民注重和解决人口问题,联合国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建议,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确定1990年起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要求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在此期间开展“世界人口日”活动。此后,每年7月11日世界各国都开展宣传活动”;出示资料和图片:1999年10月12日0时2分,一名男婴在波黑降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一)专程来到医院看望母子二人。 这就是地球村第60亿居民。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后的感受。
(板书)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直观形象的图片,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图片和资料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因素
(承转)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机械增长是由于人口的迁移形成的。一个地区的人口是会自然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学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当地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的。
(板书)1、影响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可给学生补充当自然增长率大于、小于或等于零时所反映出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计算材料三《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分析和比较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
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P3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人口基数。
[问题探究]让学生自主讨论和说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战争、自然灾害和人口政策等。
教师: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生产力的发展。
(板书)自然、社会、经济等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和其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变化特点
人口增长时间上的变化
(承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人口这、增长有规律可循吗?
(投影)世界上的人口增长折线图(附图),简要给学生介绍折线图的基本特征和如何阅读和分析折线图的信息。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广东省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
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世界人口折线图在图上找到课文中所提到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课文P2“读图思考”完成附表一:《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规律及成因分析》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业
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们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开始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提高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附表一:《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规律及成因分析》内容。
教师:归纳小结知识点。并指出图中显示的1950年后世界人口呈迅猛发展的趋势,让学生分析其成因。
(板书)总趋势:不断增长
时间上的差异
设问承转自然和较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绘制折线图的方法,培养其读图和绘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格归纳对比,知识点清晰明了,容易掌握。
人口增长空间上的变化
(承转)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学生:有。
(板书)空间上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4。并结合材料三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4)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5)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教师提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口数量上存在差异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5课文(教师从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生育观念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后完成附表二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3、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承转):许多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材料四和五及课文P4《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口政策》相关内容找出人口增长慢和快的国家分别采取的人口政策。
(板书)3、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P5“阅读“内容,让学生知道,世界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显著,但依然任重道远。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用知识逻辑关系图的形式小结本堂课的内容,强调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由于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相应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但不管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我们都应该以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为前提。
逻辑关系图小结,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梳理知识和掌握知识要点。
§12.2 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开发 学案(二十八)
班级         姓名         学号             年   月   日
知识要点
一、浦东新区的开发作用和条件
作用: 一方面解决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中心之一;另一方面,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条件: 浦东能够满足城市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的需要。浦东与上海繁华闹市邻近,只要解决越江交通问题,就能使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要点:
1、 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2、 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3、 浦东新区形成五纵五横快速干道、四纵四横骨干河道,并有内环、外环线及桥梁、隧道越江工程,把浦东和浦西联系起来。
4、 人均公共用地面积控制在20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占城市20%,绿化覆盖率达35%
三、 浦东新区的发展格局(读图)
A: 陆家嘴 金融贸易区、
D
B: 张江 高科技园区 、
C: 金桥 出口加工区 、
C
D: 外高桥 保税区、港区 、
G
A
E: 孙桥 现代农业开发区 、
F
B
A
F: 王桥 工业区 、
E
G:上海华厦 文化旅游区 、
复习联系:
1、城市地域结构三种常见模式:
A为扇形模式
B为同心圆模式
C为多核心模式
2、城市地域主要三种功能分区:
功能区
地位(占城市面积)
分布
特点
商业区
只占城市用地的一部分
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
1.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
2.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
3.  建筑物高大密集
4.  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工业区
占城市较大面积,个数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
1.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2.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0%---60%)
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
1.  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  在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合理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1)       要有便利的交通
A 工业生产本身的要求
B 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联系的要求
(2)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民区的污染
A 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
B 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C 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3)       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A 带内绿化
B 带内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
网上查询:
1、  有关上海浦东开发信息
2、  有关海岛和海域开发信息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铁路的作用以及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2.了解不同等级公路和航道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3.结合实例,理解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
学会对具体的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和选择。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并作出科学的决策。
●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影响京九铁路线区位选择的因素;公路选线的原则。
●教学方法
1.采用问答式与综合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对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2.运用导学法来讲授公路选线和内河航道网的建设。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挂图——中国铁路交通图
投影胶片: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问题思考
2.图7.10——山东省国道和省道的分布
3.图7.11——公路选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交通运输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它们各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评价、指正,随后导入新课: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就形成了不同级别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点(交通枢纽)和交通运输网。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板书)
交通运输线
[新课教学]
讲解:可见,交通运输网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由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线和一系列的交通运输点组成的。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既造价较低,又使经过地区客、货流量较大,运输效率高,并且施工比较容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板书)
1.铁路的发展及其作用
导学: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的优点,虽然说铁路运输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仍然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我国,有40%多的货物要靠铁路运输。可见,铁路运输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意义是很大的。铁路运输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来抽查、指正:铁路运输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能够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
(2)可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可以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4)铁路运输还是进行文化和科技交流、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由于铁路运输的作用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铁路的建设。
承转:京九铁路(北京——香港九龙)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修筑的一条现代化铁路,它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工期最短的铁路干线。下面我们以京九铁路为例来分析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
2.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分析(板书)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学生活动: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图7.8——京九铁路穿越的地区,并用投影仪打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京九线的长度?经过的省、区?
②穿越的地形区?
③跨过哪些大江、大河?
④经过的农业基地(粮、棉、油产区)?
⑤沿线的矿产资源、林木资源?
⑥沿线的旅游资源?
⑦重要的铁路枢纽站有哪些?
(教师采用问答式或谈话法与学生共同来分析)
京九铁路全长(根据比例尺量算)约2500千米,从北向南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共10个省、市、区和特别行政区。穿越的地形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从北向南依次跨过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经过的农业基地有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小麦、棉花、花生、烤烟,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水稻、小麦、茶叶。沿线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大别山的有色金属矿,江西大余的钨矿等;沿线还有江南丘陵的森林资源——柑橘、猕猴桃。沿线的旅游景点也很多,根据图例可看出,注意庐山、井冈山的位置。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也很多,有商丘——陇海线,向塘——浙赣线,在九江跨过长江,并与合九(合肥——九江)线、武九(武昌——九江)线相接,菏泽——新兖线(新乡——兖州),淮北——阜阳——淮南(运煤专线)。并提示学生注意:霸州至天津、麻城至武汉的两条支线。
承转:我们对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板书并出示中国铁路交通挂图)
(2)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引导、分析、讲解:从“中国铁路交通图”上可看到:通向华北地区的铁路只有京沪线,而通向华南地区的也只有一条京广铁路。由于南北方向的铁路运输相当紧张,所以我们山西北部大同、阳泉的煤炭外运大多走的是大秦线和石太——石德——胶济线,先运到沿海,然后通过海运才能转运到华东、华南地区。再如,据本人去北京学习的途中获悉,每天运行在京广线上的列车(客车)有48辆,平均每半小时一列,而且还经常超员。所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花大力气在京广、京沪两条铁路线中间的地区修筑这条京九大铁路,首先是为了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例如广东一些城市(如深圳)和香港等地的产品,要运到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就不必再走拥挤的京广线和浙赣线。再者,修建京九铁路也疏通活跃了路网,使南北、东西向的铁路运输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修筑京九铁路首先是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考虑,这是它的绝对区位,体现在两个字上(先让学生思考是哪两个字,通过启发、诱导得出,并板书):
再引导学生从京九地区所处的经济状况、人口、资源状况以及政治因素,并结合课文插图7.10进行分析,得出(板书):
引导、分析、承转:从以上两点可看出,修筑京九铁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从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的地理环境又知道:自北向南京九铁路不仅跨越几条大江大河,而且还穿过大别山、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等许多高山峻岭,沿途地形起伏大,地质情况也很复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高新的技术条件作保证。(板书)
③重要区位——科技因素——保证因素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很多,有位置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科技因素等,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哪一个呢?(让学生思考、先回答)
解释:影响京九铁路的区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因素或者说核心因素是经济、社会因素,而自然因素是次要的,因为有科技因素作保证。
承转:京九大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而工期最短的一条铁路干线,在线路设计科学化、施工设备现代化和施工手段自动化方面均创出了国内铁路建设的一流。所以,它的意义非常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3)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缓解南北铁路紧张状况;
第二,活跃整个路网;
第三,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第四,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
强调:建设京九铁路最大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上面第二、三点。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对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的分析,已经知道了如何来分析影响一条铁路的区位因素。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抄照搬,应灵活运用。
课后作业:1.影响京九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
2.修建京九铁路的目的和意义。
[课后练习]
单项选择题
1.京九铁路不经过下列哪些省市区( )
①津 ②沪 ③赣 ④湘 ⑤晋 ⑥皖 ⑦鲁 ⑧冀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⑥⑦⑧               D.①⑥⑦
答案:B
2.有关京九铁路区位选择的正确叙述是( )
A.京九铁路北起北京、南到九江
B.是沟通华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C.可减缓京广线和京沪线的运输压力
D.能促进沿线煤炭和石油等资源的开发
答案:C
3.京九铁路经过的革命老区有( )
①井冈山 ②沂蒙山 ③大别山 ④上党盆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4.京九铁路在一些中小城市边缘通过或设站,主要目的是( )
A.节省铁路建设费用
B.绕过复杂的地形
C.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
D.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答案:D
5.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
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
答案:C
6.重要的铁路干线布局时力求从城市边缘通过,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促进城市建设,适应城市发展
B.分流通过枢纽的客、货流
C.使中小城市扩展成为大城市
D.节约交通线路建设费用
答案:A
●板书设计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一、影响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
1.铁路的发展及其作用
2.京九铁路主要区位因素分析
(1)京九铁路沿线的地理环境
(2)影响京九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
③重要区位——科技因素——保证因素
(3)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听说过吧!这句话对于山西省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了。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号称“煤海之乡”,前些年由于交通运输跟不上,煤炭不能及时外运,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除建成太旧高速公路外,还正在建大运(大同——运城)高速公路、307国道,以及县、乡等不同级别的公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新课教学]
二、发展迅速的公路网(板书)
1.国道与省道
提问、引导、讲解:同学们,有谁知道208国道和309国道?(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解释)208国道是山西省向南通向河南省的一条国家级干线公路,它的主要路线是:太原——长治——晋城——(河南)焦作等;309国道是从山西南部向东通往河北、山东的一条国家级干线公路,它的主要路线是:临汾——长治——(河北)邯郸——(山东)济南——淄博——烟台。那么,什么是国道,什么是省道呢?
(出示投影胶片图7.10)
讲解:我们先看图例,在图上先找到刚才说的309国道,再结合图下小字,可知:国道,顾名思义,它是国家级的干线公路,一般可跨几个省,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所以国道的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而省道是省级干线公路,以满足本省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所以它经过的居民点、车站、码头比国道要多。除国道、省道外,依次类推,还有县道、乡道,都属地方性公路。
承转:由于各地区地形类型不同,海拔高低不一,在不同的地形区如何进行公路选线呢?请看下一个问题。
(板书并打出下列投影胶片)
2.公路选线的原则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分析并填出下表:
项目
地形特点
公路选线原则
平原
山区
教师可指定一、二个学生来填表(正确填写内容附后)。
承转:修筑铁路、公路要讲究原则,那么,建设内河航道也需要合理规划、布局。
三、内河航道网(板书)
教师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一下西欧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分配均匀,所以地面水系发达,河网纵横交错。引导学生读图7.12,分析说明:西欧地区以莱茵河为主干,与其他河流、运河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河航道网。这样,不仅可减缓陆上铁路、公路运输的压力,而且可实现河海联运,为西欧地区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水陆交通网。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国有这样比较庞大且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吗?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回答: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所以也形成了一个以长江水(包括支流和湖泊)为主干,并与京杭大运河相通的内河航道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不同级别公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公路选线的原则,了解内河航道的建设。
课后作业:课本P71活动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深圳一批工业产品需用火车运往连云港,据此回答1~3题。
1.运输合理的路线是( )
A.京广——陇海线
B.京九——浙赣——京沪线
C.京九——陇海线
D.广深——京广——陇海线
答案:C
2.中途需在下列何地中转比较合理( )
A.郑州                                 B.向塘                                C.九江                                D.商丘
答案:D
3.运输这批产品用铁路运输而不走海运,主要是由于( )
A.海运费用高而铁路运输费用低
B.铁路运输速度快而海运速度慢
C.火车装载量大而海轮装载量小
D.铁路运输可以直达终点
答案:B
4.山西省境内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流速快,不利于通航
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航
C.河流水量小且含沙量大,不利于通航
D.投资少,重视不够
答案:C
5.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能灵活机动地承担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周转和联系的是( )
A.海上运输                                                                       B.内河运输
C.铁路运输                                                                        D.公路运输
答案:D
6.有关公路线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要尽可能多地穿过人口聚居地 ②为节省投资和运费,在居民点之间一律采取走距离最短的直线线路的设计 ③穿行在山谷中应远离陡坡地 ④山区公路选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二、材料分析题
据下图所示内容,并分析下边材料,然后结合你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太旧高速公路示意图
材料 山西省地处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多山区。建国前,因交通闭塞,与外界联系不畅。建国后的50多年来,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省境内现已修建铁路干线10条,支线13条,专用线15条,干线公路70多条,全省100多个乡通了柏油路。特别是太旧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山西的公路运输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如今,可以沿太旧高速公路走出山西,直达华北平原及北京、天津等近沿海大城市。
1.太旧高速公路,西起太原,东到______省的______,出山西后可以沿______高速公路到北京,并经______高速公路到达天津。
答案:河北 旧关 京石 京津塘
2.太旧高速公路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太旧高速公路是________的重要通道,也是________的通道。
答案: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山西煤炭资源 对外联系
3.它的建成可使山西的______资源优势转变成______优势,并可使它同沿海的______优势结合起来,进一步使山西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得以飞速发展。
答案:煤炭 经济 区位
●板书设计
7.2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
二、发展迅速的公路网
1.国道与省道
2.公路选线的原则
项目
地形特点
公路选线原则
平原
地势平坦
海拔较低
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城镇的关系
山区
地形起伏较大
地质条件复杂
尽量避开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沼泽地、陡坡、断层地带
三、内河航道网
●备课资料
一、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交通运输区位选择中各起什么作用?
社会经济条件是交通运输业区位选择的基础和依据。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度、广度、形式、内容,规定着交通运输的方式、规模和范围。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有些自然条件,如风力、水和空气的浮力等,是交通运输布局的辅助力;有些自然条件则是交通运输布局的阻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克服空间障碍的过程。自然条件主要影响交通线路的走向、质量、投资和分布状况,同时交通工具的运行,也要受到与运行方向相反的运行阻力的作用。
社会经济条件对交通运输点、线、网区位选择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区位选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畴内关系到能否建设的问题,是可能性因素。因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内自然条件对某些交通运输点、线、网的区位选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进而也就对社会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作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依靠成熟的科学技术对某些限制交通运输点、线、网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进行改造,最终达到符合我们要求的标准。
——摘自2001.3《地理教育》
二、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原则
运输网中的线是指运具借以运行的天然的或人工的轨道和轨迹,是运输发生的最基本因素之一。
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具有耗资大、费工时等特点,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修建哪些铁路、公路、客道,开辟哪些航线等必须从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出发,进行周密认真的实地勘察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所以在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上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要在既定吸引范围内进行经济调查和科学的运量预测,掌握有关矿产和森林资源的分布,工业、农业和运输网在现有水平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城市状况及其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资料,科学预测它们的发展对运输的要求。
(2)在满足预测的运输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运网状况选择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和线路等级标准。
(3)在确保拟定线路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上有利、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确定线路的理由和走向问题。
——摘自2002.2《地理教育》
三、我国中部经济腾飞的大动脉——京九铁路
中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大干线——京九铁路提前胜利铺通。它北起北京,南至九龙,跨越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长2381千米,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联络线,全长2536千米。
早在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想,在九江建大桥,“使之成为南北之一中心”。新中国诞生后,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提出在京广、京沪铁路之间修建第3条南北铁路大干线——京九铁路(指北京——九江)。“八五”期间,我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济迅速发展,而铁路运能严重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原铁道部副部长邓存伦在1984年提出议案:“将北京至九江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时全线贯通。”1991年4月,京九铁路被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并且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京九铁路的建成,对于振奋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统一祖国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京九铁路的建成,更重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我国铁路网的布局,缓解运输紧张状况
从北京到广东南部2400千米的距离中,东西方向的铁路有10条,其中双线铁路有6条;而南北方向上只有京广、京沪两条,这种“经疏纬密”“经细纬粗”的路网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铁路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特别是,京广线以东的南北方向上客运量和货运量较解放初期增长了十几倍,而铁路运输能力只增加了两、三倍。广东省每年调入的物资只能运进37%,每年调出的商品只能运走40%。京九铁路的建成,形成了三线(京广、京九、京沪)呼应穿南北的态势,京九铁路的建成,使我国铁路网的布局更趋完善,从而将大大缓解这种紧张状态。
2.促进中部经济增长带的形成
京九铁路纵贯我国中部,辐射范围达50万平方千米,受惠人口2亿多,其沿线地区是我国粮、棉等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沿线地区在强大运输能力的依托下,东依京沪、西靠京广、北通京津、南联港粤,实行优势互补,必将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腾飞,从而形成中国最新、最长的经济增长带。
3.加强应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从北京到广东一带,原来只有京广线一条铁路。京广线一旦遭受到像1963年、1991年那样的洪水灾害或突发事故而停止运行。就会使广东、港、澳与中原、北方失去陆上联系。京九铁路建成后,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从而加强了应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另外,京九铁路纵贯冀中、大别山、井冈山、赣南等贫困地区,它的建成,将有助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早日脱贫致富。京九沿线历史人文荟萃,名胜古迹珠连,可开辟为一条新的旅游热线。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京九铁路沿线将成为中国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带,京九铁路也将成为带动中部经济腾飞的巨龙。
四、公路分级和国道编号
我们常说的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是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分级的。
高速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汽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一级公路:能适应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25000辆,连接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通往重点工矿区,可供汽车分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公路。
二级公路: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货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车辆折算系数,即以载重汽车为标准单位,其他车种需进行折算。折算系数以载重汽车(包括大卡车、重型汽车、胶轮拖拉机)为1,带挂车载重汽车(包括公共汽车)为1.5,小汽车(包括吉普车、摩托车)为0.5,连接政治、经济中心或大矿区等地的干线公路,或运输任务繁忙的城郊公路。
三级公路: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货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为沟通县及县以上城市的一般干线公路。
四级公路: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载货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是沟通县、乡、村等支线公路。
国道是国家干线公路的简称,是国家综合交通网中的重要干线。我国的国道是由以下公路组成:一是首都北京通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和3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二是通向各港口、铁路枢纽、重要工农业生产基地的干线公路;三类是大中城市通向重要对外口岸、开放城市、历史名城、重要风景区的干线公路;四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防公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以七十条国道为骨架,辅以地方干线公路(省道)和普通公路,形成了全国公路网。
国道的编号根据国道的地理走向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线国道,其编号为1××,如北京到沈阳的干线公路,编号101。这类国道共有12条,其中通向东北的3条、华北2条、华东1条、中南2条、西北1条。112线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线。目前这类国道主要为三级和四级公路。另一类是南北走向国道(纵线国道)。其编号为2××,如鹤岗到大连的干线公路,编号为201国道,山海关到广州的干线公路为205国道,228国道为台湾环线。最长的纵向国道是锡林浩特到雷州半岛南部的海安,编号为207线。这类国道主要以三级和四级公路为主。第三类是东西走向的国道(横线国道),编号为3××,比如绥芬河到满洲里的公路为301国道,杭州到沈家门的公路为329国道。路线等级主要为三级和四级。最长的横向国道为上海到聂拉木的317国道,也是国道中最长的一条。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学案设计初稿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2、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3、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交通的五种方式及它们的优缺点。
2、掌握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方法。
3、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学习重点难点: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学习过程:
(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阅读下列图片找出:
1、              现代交通的主要方式:

2、完成下表:
适合运送的货物
运载量
运输速度
适合运输距离
连续性
灵活性
建设成本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归纳: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对比
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的合适选择:
比较项目
排列顺序(从大/高 ~       小/低)
按运量
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
按投资
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
按运费价格
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
按速度
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
按灵活性
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
按生产效率
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
按连续性
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按稳定性
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
阅读下列三图:
高速铁路                巨型油轮             集装箱码头
思考:
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有何好处。
发展趋势
优势
高速化
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
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
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效果检测:
1、根据交通方式的特点完成下表:
货物种类
起点至终点
公路
铁路
航空
河运
海运
管道
2吨黄金
乌鲁木齐~上海
3吨活蟹
郊区水库~市区
10000吨海盐
天津~上海
100000吨原油
科威特~美国
2500吨煤炭
山西大同~江西南昌
5000吨小麦
上海~重庆
100000立方米天然气
新疆轮台~上海
2、下图是表示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运输方式距离与运费的相关变化图,从运费最省角度考虑,下列各区间运输方式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A.OA区间采用公路运输                                  B.AB区间采用铁路运输
C.B点之外采用水路运输                                 D.AB区间采用水路运输
答案:D
2、          高运输效率,下列属于突出专业化运输发展趋势的是:
1.        各重要港口组织各种运输方式的联运
2.        开展联合运输,逐步形成多元化运输体系
3.        日本油轮朝着巨型化方向快速发展
4.        大连、天津、上海、香港等专设集装箱码头,实行海陆联运
答案:D
(二)、交通运输布局:
观察中国公路交通网分布图,思考交通网是由哪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1、交通网的基本构成要素:点(港口、车站、航空港) 和 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观察中国公路交通网分布图和中国交通网图,根据以上两图总结交通网可分为哪几种基本形式?
2、交通网的基本形式:单一运输网、综合运输网
观察新疆、西北地区、中国交通网图,根据以上三图总结交通网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新疆公路网              西北地区公路网        中国公路网
3、交通网的三个层次:省级网、大区级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归纳:有多种和多条交通线路交汇的点,通常形成交通枢纽。
阅读“案例1”,思考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因素
南昆铁路
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要求、技术水平的提高、地形的限制、丰富的资源等
归纳:
4、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社会、技术、自然条件
观察中国公路交通网分布图,分析东西部公路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西部公路分布                        中国东部公路分布
图中反映出:东部交通网比西部稠密。
原因:      我国西部经济比东部落后;
人口西部比东部稀少;
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
知识结构图:
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发展趋势
联合
技术水平等
资源开发
社会发展
经济水平
自然条件
影响因素
运输网及布局

效果检测:
1.具有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口到门口”的输方式是(   )
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管道运输.
答案:C
2.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
答案:D
3.(2005·上海)如果我国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原油,最佳的运输方式应是(   )
A.管道运输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D.铁路运输
答案:A
4.下列情况下,最合理的交通工具是(   )
①从乌鲁木齐到北京开会,第二天必须到达
②暑假从上海到大连旅游,选择最经济的办法
③从拉萨到西宁,沿途参观访问
④从武汉到郑州探亲
A.①飞机    ②海轮  ③汽车  ④火车
B.①飞机    ②海轮  ③火车  ④汽车
C.①火车    ②飞机  ③汽车  ④火车
D.①飞机    ②汽车  ③火车  ④火车
答案:A
5.下列体现了交通运输网在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
A.铁路、铁路运输网、铁路--公路运输网
B.公路、省级综合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C.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D.内河水路、公路、铁路
答案:A
6.有关汽车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出行接触最多的交通运输点是汽车站
B.城市长途汽车站一般在交通比较闭塞偏僻的地方
C.汽车站常远离火车站
D.在城市交通干道两侧不应设汽车站
答案:A
7.大庆油田的原油经过管道再由海路转运至上海,转运点最佳应选择在
A.秦皇岛港                         B.大连港
C.青岛港                               D.天津塘沽港
答案:B
8.读南昆铁路位置示意图5一7,完成下列要求。
图5—7
(1)南昆铁路东起       ,西至         。该地区分布着十多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较多,它的建成将大大推动当地的           发展。
(2)该铁路所连接的铁路有:①           ,②           ,③          。
(3) 南昆铁路是目前我国            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该铁路经过了著名的       地貌区。
(4)南昆铁路把西南地区的        优势同                   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和区域合作,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5)由它的建设可知,          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的进步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铁路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南宁、昆明、经济
(2)贵昆线、湘桂线、黎湛线
(3)科技、喀斯特
(4)资源、区位
(5)经济、社会
9.读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周转量构成表,分析回答:
(1)  占货运周转量比重最大的运输方式是            运输,该运输方式在旅客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较                ,其主要原因是                    。
(2)  占货运周转量比重最小的运输方式是             运输,该运输方式的主要缺点是                。
(3)  从整体看,目前在我国交通运输中作用最大的运输方式是                   运输,客货周转量的平均值为            ;作用最小的运输方式是             ,其最适宜运送的货物是                   ,如                 等。
答案:(1)水运、小、速度慢
(2)航空、昂贵
(3)铁路、41.1%、管道、液态气态、石油或天然气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交通线的发展、衰落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              理解交通线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观察株洲和日本筑波城市略图,分析交通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株洲                         日本筑波
归纳: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阅读“案例2”,分析交通的发展与聚落的关系:
泉河
颖河
阜阳城市中心的变迁

嘉兴                           阜阳
2、交通的发展与聚落的关系: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练习:
关于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B. 一个地区主要的交通干线发生变化,不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C. 交通线的发展对于聚落形态没有什么影响。
D. 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补充:商业网点的分布要求:1、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
2、尽可能多的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阅读下列两图,分析山区和平原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差异及原因:
归纳: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远小于平原地区。
原因:山区地势起伏,交通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2、交通网点的位置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效果检测:
1、下列关于商业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街一般建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B.商业街一般由较多的零售商店和消费者购物、娱乐和享受各种服务的场所组成。
C.业街不可能建在市郊。
D.业街为商业中心的一种组织形式。
2、读某城市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贩店A的布局符合                最优原则,这里发展商业的两大优势是:
A
B
(2)商业街B的布局符合             最优原则,这里发展商业的优势是:                                                    。
(3)C商业点分布是否合理?为什么?
(4)B街道的走向是               ,这样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1)交通;交通便利;地租较低
(2)市场;人口密集,市场大,且市场对外的辐射能力强
(3)不合理;这里既不符合市场最优原则,又不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4)西北-东南;保证街道两侧的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
阅读案例3,分析北京商业中心形成和布局与交通的关系:
归纳:北京的商业中心始终分布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3、城市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随着交通的改变而改变。
4、交通线上的集镇也是随交通线的兴起和衰落而相应变化的。
概括: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优,人流拥,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知识结构图: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小测试
1.为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大力发展私人汽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汽车发展,鼓励自行车使用    D.建设市内铁路网
读下图,回答4—6题。
2.图中国道走向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尽可能联系较多的经济据点    B.缩短线路长度,节省运营时间
C.降低筑路成本                D.少占耕地
3.右图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从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飞机场的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要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要紧靠城市中心区的边缘设立  ②充分研究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地质条件稳固、地基稳定、平坦开阔的地方  ③要选择少雾、少雷暴、视野开阔、少鸟类飞行的位置  ④为防止噪音污染城市,机场与城市距离越远越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噪声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之一。当白天噪声值大于60分贝时,就构成噪声污染。图3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上午10时等噪声值线(单位:分贝)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噪声污染主要来自:
A.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B.森林公园和娱乐场所
C.网吧和体育场         D.学校和锯木场
6.M、N两处噪声值向外迅速减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盛行风的影响    B.绿化带的作用
C.河流的影响      D.声波传播过程中的自然减弱
下图是我国1993年和1997年农产品贸易格局示意图(当生产量与消费量相等时,为贸易临界点)回答7---8题。
7.上图中某省份农产品贸易比率增长幅度最大,决定性因素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
A.巨大的市场需求
B.肥沃的红壤条件和临海优势
C.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条件的改善
D.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
从勘测设计到开工建设,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被称之为“钢铁露天路”,备受世人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5年10月15日在拉萨火车站举行贯通典礼仪式。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据此回答14—18题。
8.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贫乏
9.在规划进藏铁路时,曾有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等多种方案,最终选择青藏线方案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国防安全    C.社会经济    D.国家政策
10.地形地貌条件是决定青藏铁路选线的重要因素,青藏高原的中部地区和东南边缘地带地貌的差别主要有:
A.青藏高原中部戈壁广布,东南边缘地区石峰林立
B.青藏高原中部有溶洞分布,东南边缘地区地下暗河典型
C.青藏高原中部的河谷狭深,东南边缘地区的河谷宽浅
D.青藏高原中部冰川侵蚀地貌广布,东南边缘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典型
11.青藏铁路约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
①铁路沿线沟壑纵横      ②避免风沙掩埋铁路
③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    ④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是:
①.促进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扩大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的经济腹地
③.加快西藏油气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和输出    ④.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2002年建成后,使海南铁路与全国连成一体,读下图,回答19--20题。
13. 粤海铁路通道穿过图中的海峡时采用了:
A. 跨海峡大桥    B. 海底隧道
C. 铁路轮渡      D. 其他方式
读“我国西南地区主要铁路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 图中①②③④四条铁路线中,受地质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图中铁路线⑤于1997年12月25日通车并投入运营,是我国首条公司化运作的铁路。影响该铁路走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科技因素    D. 经济因素
16. 我国西南交通网络的建设,正朝着水陆空三位一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①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  ②发展我国与西南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③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④维护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读某城市道路网图和从市中心向南到火车站的城市地租空间变化曲线图回答。
地租
距市中心距离
市中心
a
b
d
c
图4
河  流
铁  路
城市道路
A
B
图3
17.该城市道路网的类型为:
A. 方格式    B. 方格—环行—放射式    C. 环行放射式    D. 自由式
18.从该城市道路网的空间分布看,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最有可能是:
A. 组团式    B. 条带式    C. 集中式    D. 放射式
19.最接近从市中心向南到火车站沿线地租空间变化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20. 有关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线、点交织,形成不同的形式和层次  ②对交通运输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地形障碍  ③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才能形成交通运输网  ④现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具有日益网络化、高速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④
21. 关于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不是社会的生产部门  ②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属于流通领域的生产部门  ③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都属于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④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都具有网络性特点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2. 中东石油输往美国的最短路线是:

23. 京九铁路由南向北依次穿越的主要地形区有:
A. 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洞庭湖平原、华北平原
B. 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山东丘陵、黄土高原
C. 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山东丘陵、华北平原
D. 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鄱阳湖平原、华北平原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4哦) 高中高二地理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4(还有1,2,3哦)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3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还有1,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高中高一下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1(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3哦)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3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还有1哦) 人教版高中高二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下载 人教版高中高三政治上册下册全册教案下载,高考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上册全册教案下载7(还有2哦) 人教版高中高三数学上册下册全册复习教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