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争分夺秒实现理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8:59:22
 
从全国人大为官10多年,到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从官员到教授,蔡定剑长期关注和参与中国法制改革,参与涉及民主政治改革的立法和调研。昨天凌晨3时30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因病在305医院去世,享年54岁。


  为官:


  有更深切的体制改革激情


  去年6月,蔡定剑就已被查出癌症晚期,而在上周,病危的消息就已经在微博上传开,大家都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关切。这二十多年来,蔡定剑长期从事于中国宪法、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研究,有“中国人大制度研究第一人”之称。据前几天曾探望过蔡定剑教授的人士转述,他最后关心的还是宪政,认为“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昨天上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发布了正式消息,悼念蔡定剑教授。


  蔡定剑1956年出生于江西新建,中学毕业后参军。1979年,蔡定剑进入刚刚复校的中国政法学院,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后调配至全国人大秘书处。2004年,官至全国人大秘书局副局长的蔡定剑离开人大,担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主持宪政研究所。当时在学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蔡定剑也被贴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事实上,在全国人大任职时,他就已经是体制内独具风格的思想者,兼具官员与学者两个角色。作为学者,他比同行更了解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和逻辑,作为官员,他有一份更深切的体制改革激情。但是两种身份的冲突,时常会给他带来无奈和遗憾,也就是他自己说的:官职越高,越难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学:


  推进地方政改


  参与制度设计


  回到中国政法大学的这几年,面对层出不穷的法律尤其是宪法事例,作为法学家的蔡定剑几乎全程参与了近年来的中国法治进程,并用更多的精力用于法治普及与宣传,推进多处地方政改,参与制度设计,包括四川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工作室、四川雅安党代表直选试验、上海闵行区委全委会改革等。对于其参与的上海闵行区公共预算改革,蔡定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曾公开介绍了2009年度的闵行区公共预算制定,“闵行的整个预算表框架分三部分,预算收支总表,部门预算支出总表,各部门职责描述、预算目标和支出表,包括教育、社会保障、投资等各种分类信息。其中部门预算表最重要,也是改革的重点,能看到每个政府部门怎么花钱。部门职能是什么,公务员编制有多少,今年主要工作目标和该做的主要工作,都要做具体描述,然后是钱怎么花。”“这次闵行公共预算改革的重大创新,是在公共预算改革中理顺了党、人大与政府的关系。”


  推进政府预算改革是蔡定剑这几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积极参与的另一项法制改革,就是反就业歧视活动,他和他的团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女性就业歧视以及农民工就业歧视深入调研,推动反就业歧视。他曾呼吁,“我国应该尽快设立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基本法。在这部法规里应该对就业歧视进行明确定义,其中还要包括设立一个怎样的机构去调解就业歧视,当遇到就业歧视后如何让受害人得到救助。”在他看来,“就业歧视是指,雇用单位基于民族、性别、出身、年龄、身体特征、残疾等与个人能力无关的因素,对应聘者或雇员采取不合理的差别对待,从而剥夺或者损害公民的平等就业机会。”“反歧视是为捍卫人的尊严和保护人格权。反歧视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反歧视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最后的著作:


  富有激情的文字呐喊


  除了参与具体公共事务,作为宪法学者的蔡定剑这几年的学术研究和著述主要集中于政治体制改革,今年1月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蔡定剑从书第一句开始就为民主辩护,捍卫民主,“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达成共识的政治哲学。”针对“民主危险论”、“民主有害论”、“民主国情论”等理论或学术见解,蔡定剑从自己的学术思考和实践一一做了批驳,“在他们看来,中国不能搞民主,至少现在不能搞民主,或者民主应该缓行。中国人民为了民主理想奋斗了100多年,正在走向富裕、走向全球化、走向现代文明的中国,要不要搞民主竟然又成了一个问题。”蔡定剑在书中说。


  有过体制内工作经验的蔡定剑,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是乐观而理性的,在他看来中国改革的动力将来自基层,而这一见解同时也是对“民主国情论”和“人民素质论”的反驳,在他看来,改革进程中的某些失误恰恰是来自公众参与的缺失。一方面他认为,“基层民众的维权行动推动着社会变革。摆脱了某种生存困境而有了更加自主独立的条件,一批敢于为公共利益说话的知识分子从而产生。他们通过言论和行动影响并推动着制度的变革。……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也是政改的动力。媒体和公众舆论是改革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用富有激情的文字呐喊:“我观摩了一些选举改革的地方,看到农民风雨无阻、扶老携幼奔向投票站,看到他们不顾寒冷的冬天要在操场或礼堂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直到出选举结果才回家吃饭的情景时,我会感到农民对民主的高度热爱和热情。……当看到当年中国农村民主发展的这些生动而真实的景象,你会觉得那些指责中国人素质太差搞不了民主的知识分子和领导者对民主和农民是那么无知和可笑。”(编者注:本段所引述文字均出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一书。)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