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学史2 | 医古文,国医简史 - 国医览经斋 - Powered by PHPWin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9:01:20
國醫學史二
秦漢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華夏,不僅使疆域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而且使各國(東周各國)的醫學進行了一次大融合,為漢代對前面幾千年的積累進行總結準備了條件。
《內經》、《本草經》本來在遠古就有了其先體,只不過是在這個時期整理的,故講於此,以上著作把成熟的陰陽、五行理論引入國醫學,陰陽、五行不是空洞的理論,是用來辯證辨病的工具,比如上火吃些罐頭,借用螺絲刀,打開方便,而沒人會吃螺絲刀,就是一樣的道理,陰陽、五行不好吃,但是吃好吃的有力工具。
那為什麽一提陰陽、五行,許多朋友就頭大呢?因為沒有抓住學習的根本,先強調最核心的一點,“永遠別把陰陽、五行看成不變的”,其它的在《內難選講》中再詳談。
還有三點要說的:一、整體觀,也就是常說的“天人相應”,不僅整個人體是整體,而且人與宇宙也是一個整體,孤立地看問題,永遠學不成一流的國醫。二、藏象經絡說,這是與西醫根本區別,國醫有自己的系統,有自己對疾病的分析、治療手段,所以不可同日而語,當然我的意思是說各有其長,無用互相詆毀,藏象經絡詳述將於《內難選講》中再論。三、神醫論,現在一說哪個醫生、哪種藥什麽病都可治,還一治就好,那肯定是騙局,國醫的祖師給我們訓示是,“上工救其萌牙”,“不治已病治未病,病成已而後藥之,譬如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如已病,有可愈者,有可抵者,有只可抱疾而延終者,故世無神醫。
漢之最者,莫過《史記》記載倉公之醫學源流,也就是解決“怎樣成為一名國醫高手”的問題,這個才是重中之重,其次才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沒有方法,再好的著作也是廢紙,當然,有了方法,名著也就是寶刃,可傲眾醫之間。
再有,東漢的緒帝也給我們留下了養生的啟示,十三位皇帝,除被毒死的質帝、少帝外,其他享壽最長的竟是披銳斬荊、受盡辛苦的開國光武帝劉秀,壽64歲,其次卻是做了一輩子傀儡的漢獻帝,壽57歲。平均才30歲,貴為天子的皇帝們,為什麽會短壽呢?驕、奢、淫、逸四字足矣!反過來那位大醫學家華佗,他的兩位平民弟子吳普、樊阿不僅享高壽,而且健康始終,從另一面佐證了養生的奧諦!
國醫名家
倉公:淳於意,幼好醫術,而無得真諦,於公元前80年受公孫光之學,終成大家,《史記》有其珍籍,其中反對服石一案,可圈可點。
壺公:於市賣藥一老翁,因懸一葫蘆成藥,故後世有“懸壺”之語。
韓康:口不二價,長安市中賣藥。晚清巨商胡雪巖,開的胡慶余堂,亦真不二價。
郭玉:和帝時禦醫,技藝高超,涪翁之徒,有“富難治”之論。
張仲景:後漢民間醫生,因總結了方書《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醫聖,其地位可物理界 的牛頓。《傷寒雜病論》,國醫臨床第一書,確立了理論到實踐的方法,故後世尊為醫經。
華佗:後漢官方醫生,精於各科,尤以外科名於世,其養生術也是首屈一指的,傳世有五禽戲、《中藏經》。
董奉:於仲景、無化同時,為後漢三大名醫,曾治好交趾太守士燮的厥病。隱於廬山,治病不計報酬,病愈後為他種株杏樹即可,其住處故為杏林,直至今日,“杏林”亦成一典,惜無著作傳世。
流傳著作
《內經》:十八卷,現分成《素問》,《靈樞》各九卷,為國醫核心著作,後有專講。
《神農本草經》:四卷,為國醫學核心著作,後面有集註的專講。
《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現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各十卷、三卷兩部,為國醫核心著作,後有專論。
《中藏經》:一卷,國醫重要著作,治法之真寄於其中,後有講。
《吳普本草》、《李當之藥錄》:華佗弟子著作,散見於各本草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