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让蒋介石龙颜大怒的社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3:21:26
2010-11-19 11:28:39
浏览 2519 次 | 评论 8 条
一、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1942年春夏之交,河南发生那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时,蒋介石正在重庆陪都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这场旱灾有多严重?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超过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最后,全省饿死了300万人。
300万人,放在58年之后的今天,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是,对于蒋介石来说,却只是一粒小小的棋子。因为他当时正在下的那盘棋,实在太大了。
首先,1942年,正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僵持阶段。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预言成了现实。作为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吸引了大部分在华日军,压力极大。
其次,蒋介石要考虑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虽然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一样,都是同盟国,但坐在一起开会,中国领导只有端茶递水的份儿。
河南的灾民们行走在逃荒的路上,面临着路往何处去的选择;而蒋介石也面临着中国往何处去的选择。鉴于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蒋介石无法、也无能对河南大旱灾给予更多关注。当河南方面上报灾情时,蒋介石甚至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夸大灾情,企图中饱私囊。所以,他不但没有进行救灾,反而下令:政府征收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
这就意味着,500万河南灾民,不但要遭到上天的惩罚,还要接受政府的趁火打劫。
二、一篇捅出乱子的社评
1942年12月底,重庆《大公报》记者张高峰被派到河南任战地记者。
张高峰,天津人,著名的战地通讯记者。当他行走在满目疮痍的河南大地上,面对着成群结队逃荒的灾民时,立即意识到:有比战争更重要的新闻。于是,根据河南叶县的灾情,张高峰以近乎白描的新闻撰写了通讯稿《饥饿的河南》,寄回《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收到后,作难了。作为一个新闻人,他深知发表这个稿件的深远意义,但同时,其蕴含的政治风险也不容小觑。是夜,王芸生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发表。最终这篇稿件题目改为《豫灾实录》,发表在1943年2月1日《大公报》上。
王芸生似乎感觉发一篇通讯还不过瘾,第二天,他又亲自执笔,写了一篇社评,也就是那篇著名的《看重庆,念中原》,发表在2月2日《大公报》重庆版上。这篇评论不单单是在描述河南旱灾的悲惨,而是直接把矛头指向重庆当局。“河南的灾民卖地卖人甚至饿死,还照纳国课,为什么政府就不可以征发豪商巨富的资产并限制一般富有者‘满不在乎’的购买力?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此文一出,人们争相传诵,《大公报》一时洛阳纸贵。蒋介石龙颜大怒。娘希匹,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当晚,新闻检查所就派人送来了国民党当局限令《大公报》停刊三天的决定,以示“惩戒”。这就是著名的《大公报》停刊事件。
当然,张高峰也不能幸免于难。当时虽然还不兴跨省追捕,但主政河南的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还是下令以“共党嫌疑”将张高峰逮捕。
专制会让无辜者受害,同时,也会馈赠给他们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礼物。《大公报》复刊之后,销量大增,从6万份增至10万份——读者做出了正确选择;而张高峰被汤恩伯释放之后,也成了一代名记,与《大公报》一起载入新闻史册——历史做出了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