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科技进步加快地震讯息传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56:28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不远的四川省一位大学生的第一直觉是赶紧躲到宿舍中的遮蔽物下。第二直觉则是:记录下地震发生的情景,把它发到网上。
几个小时内,数千人看到了了一个不断晃动但却格外震撼人心的画面:一个学生躲在桌子下面,正在尽力穿上运动鞋,而周围不断有东西掉落。这也是这些年来中国最大的一次地震。可以在画面中听到这位四川大学某学院未露面的拍摄者在大声喊叫:上网!发贴!
地震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博客、短信和网络视频等
方式传播开来。图为都江堰市坍塌的建筑物。
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经历这场灾难时,许多人开始依靠技术手段而不是政府渠道发布消息。他们迅速通过迷你博客、短信和网络视频发布信息,让数百万人能够了解到地震的消息。在中国各地的城市,很多人都依靠手机获得最新的地震消息。
其结果就是真实报导和一些谣传都飞快扩散。比如,有关北京和上海在某一时间会发生地震的小道消息通过短信不断传播,这迫使官方媒体新华社(Xinhua)播出了新闻,以阻止恐慌气氛的蔓延。
新华社援引国家地震局调研员杨威的话报导,北京局部地区12日晚22时到24时将发生2-6级地震的传言是纯属谣传。这些传言令29岁的北京公关管理人士Charles Wang非常不安,他说自己会在外面呆到午夜,以便避免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
新的通信技术的传播也有助于政府提高透明度。过去,中国政府常常试图隐瞒灾害信息。近几年来,国有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导速度已经大大提升。周一,新华社发出一系列连续报导,详细报导了灾害的范围,并随时更新伤亡人数。
四川省会成都的用户迅速通过Twitter、饭否(Fanfou)和爱唠叨(iLaodao)等迷你博客发出了一直持续到22时之后的余震的消息,当时距离地震发生已有约8个小时。发布这类短消息的做法叫做“豆客”,它可以让用户通过短信、网络链接或即时讯息工具播出他们所见所闻的短消息。这些系统还成为了替补的通信模式,原因是地震破坏了四川一些地区的电话网络,加上焦急的用户大量打电话造成系统过载,手机线路发生拥堵。
“公交车非常拥挤,根本关不上门。”
“街道上人很多。”
“人们看来不敢回到房屋中。”住在成都的Casper Oppenhuis de Jong在他的Twitter账户中通报了当地地震后的最新情况。
Twitter由旧金山的一家初创公司控制,创立于两年前。它被视为是渴望展现生活细微之处的学生、技术高手和业余爱好者的休闲场所。
但这项服务逐渐显示出在紧急情况下也大有用武之地,而在出现紧急情况时,最先受到打击的往往就是信息。此次突发事件中中国网民的快速反应同缅甸飓风信息的闭塞形成了鲜明对照──纳尔吉斯飓风(Cyclone Nargis)对缅甸造成的损失程度至今仍无法完全掌握。
一位老家是德阳的名为“原子”(音)的用户在文章中称,我的妈妈说她正在抢救伤员。当地我小时候住的一栋大楼的整个一面都震塌了。太惨了。德阳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还有人在网上论坛上呼吁人们捐款、捐帐篷、献血。
中文版Twitter饭否是在2007年5月推出的。首席执行长王兴还是Facebook的中文版校内网(Xiaonei.com)的创立者。知名度不太高的网站还有爱唠叨和Komoo.cn。
周一前,在四川大学学习汉语的英国人丹尼尔•埃巴特(Daniel Ebbut)的Twitter账户只有两个“追随者”(即经常阅读他的博客内容的人),而现在这个数量已经增加到了93个。
埃巴特说,现在Twitter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和有价值了。
地震发生时,22岁的埃巴特以为他所在的楼房要倒了,直到他看到其他建筑物也在摇晃。随后他抓过钥匙和手机冲到了外面,很快就开始通过手机发出了一条讯息,让他的父母知道他安然无恙。
北京时间大约22时30分时,他写道,外面有数百人,一些人甚至还带着毯子和帐篷,还有人呆在车里。
午夜时,他写道,现在又发生了余震,不过间隔时间变长了。
埃巴特说,我在Twitter上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是准确的。埃巴特说,因为这类信息是为了通知朋友和家人,因此人们不太可能对他们所爱的人发布不真实的信息。
他说,尽管发出消息是为了让家人了解你一切安好,但其他人也能看到这类消息,我认为相对于需要花更多时间编写,常常出于不同原因的博客而言,人们更可能会相信这些讯息的内容。
与此同时,登载有四川大学那名学生视频的网站访问量暴增。天涯网(Tianya.cn)是可以观看到该视频的网站之一。在最初的六个小时中,有60多万人上天涯网观看了视频。
拍摄视频的学生说:“这是2008年5月12号(下午)2点29分,我们在成都四川大学......,这里发生了地震,我们的大楼还在摇晃。”他将镜头对准窗外,可以看到人们纷纷惊慌地跑到院子里。然后他又对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屏幕还亮着,有东西在不断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