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 - 图书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0:49:15
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
作者:
钱竞,王飚 著
ISBN:
9787532120925 , 7532120929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1-3-1
定价:
¥26.00 元
¥20.00元去当当网购买
¥22.30元去卓越网购买 免费配送!
¥20.30元去卓越网购买 免费配送!
¥20.80元去蔚蓝网购买
内容提要 :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本书是《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的第一部,准确地说,是“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史前史,论述的范围大体包括18、19世纪。以朝代论,属清代中、后叶;按目前通行的社会历史时代分,则又属于古代末期和近代前中期。但是,作为《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的第一部,本书不同于“清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或“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我们的研究目标和论述指向,不在于全面的评论这段历史年代间各家各派的诗文理论观点,而着眼于把这两个世纪诗学、文章学等置于同期思想、学术文化因革变迁的北景中考察,从总体上把握艺文理论的基本格局和历史走向,探索从古代艺文理论到现代意义的文艺学这一时代性转型的历史必然性、转型的过程、取径及其轨迹,辨析处历史时代交替、文化变动更革中的文学家、思想家们遇到了什么矛盾,提出了哪些问题,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他们为20世纪现代文艺学的诞生作了什么样的历史准备,留下了哪些亟待现代文艺学解决的课题,他们的选择怎样制约了20世纪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某些特点,等等。
编辑推荐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全书序论
上编 乾嘉时期文艺学的格局
绪论
第一章 考据学的挑战与桐城派的回应
第一节 官方政策和学风的变化
第二节 考据不的勃兴
第三节 桐城文论的特征之一:古文统绪论的确立
第四节 桐城文论的特征之二:文章学的哲理化
第二章 性灵诗学的崛起
第一节 “温柔敦厚”的诗教论与格调说
第二节 性灵说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随园诗话》的文化特色
第四节 袁枚诗论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关系
第三章 学术史维度上的文学思考
第一节 章学诚治学特征
第二节 《文史通义》的学术宗旨
第三节 学术史视野中的文学
第四章 乾嘉文艺学中的若干关节问题
第一节 阐幽正俗的文学宗旨
第二节 性灵说与质性论的历史意味
第三节 实学背景中的文学知识理性
下编 19世纪文学观念的裂变
第五章 19世纪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中国近代历史的双向运动
第二节 传统学术文化的整合与变异
第三节 从西学东渐到构建新学
第六章 近代意识的初萌与创作观念的新变
第一节 “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
第二节 经世文论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改造
第七章 传统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查和趋于终结
……
第八章 新学思潮中的文学新观念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
书摘
在中外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研究中,都曾长期存在着一种“断裂论”和“移植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造成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断裂;新文
化完全来源于西方文化的移植。这种观点对现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研究的影响非常大(至今在国内文学研究界,这种观点仍有不小的市场)。70年代中叶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对这种理论进行自我反省,指出“把这种同整个传统完全决裂的简朴而辩证的描述,看成是对现代中国复杂历史的全面概括,是有很大缺陷的。最近数十年来,不少人都写过文章来竭力纠正同过去完全决裂的那种僵硬形象。”①同时还认识到:“把西方影响中国之制度和文人世界观的程度作为衡量晚清变革的决定性尺度”,而“忽视或贬低了内在变化”,是一种“最大的阙失”。②但是,一些学者又试图从“儒家的内涵”、主要是“新儒家”中寻找“内在变化动力”,把晚清的“思想变化”“视作新儒家各种内在道德力量的发展”。③于是到90年代,这种“突然之间,在1980年代学者却不得不将当代的‘太平洋边缘,描写成儒家的成功故事”的倾向,再度引起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过度正面的决定了新儒家的哲学理念为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文化基础”,结果“对儒学体系在19世纪的崩溃却无言以对”。④这一质疑是有力的。诚然,在中国文化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过程中,西方近代文化的传人和影响具有重大作用(这一点,下文还将略述),但是“断裂论"和“移植论”却是停留在表层现象的片面描述,实际则是由于对历史联系缺乏深入研究而出现的一种虚构。因此寻找传统“内在变化”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把“传统”与“正统”等同或混同了,因此只从正统文化、主流文化如“新儒学”(即理学)中去寻找,而忽略了或者没有区分出非主流文化,同时由此又决定了往往从理念上推测分析可能的联系,而缺少对于历史本身进行实证的勘探。如果从历史出发,就可以发现,经世之学、今文经学、佛学这三种非主流文化,在19世纪崛起,与宋学(新儒学)、汉学对抗,随时代而发生具有近代意义的变异且与西方文化衔接,发展成主要思潮,从而成为从传统中走出传统,通向现代的前半程文化通道。
……
书摘1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也足以表征中国古典文学的风貌,一向列在中国文学样式的价值结构顶端。相应而言诗论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丰富的部分。几千年来文入学者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