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社区研究之SNS和烧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58:06
?

社区研究之SNS和烧汤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阅了大量过往关于SNS这个话题的讨论,发现该讨论的方面似乎都讨论过了,最近几个月关于SNS话题的文章相对在减少。而我做社区研究系列又避不开绕不过SNS这个点,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写吧,也许我说的都是别人曾经反复讨论过的东西了,我也说不出什么新意来。

谈SNS之前我们必须要再次讨论一下”社区“这个大概念,我曾经反复强调过:“没有黏度的不是社区。”私下里开玩笑时我已经把这句话称作“社区第一定律”。暂且不去和那些不同意这句话的人争论,即使在同意这句话的人群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都有诸多分歧,有必要厘清。

我们说的黏度究竟指什么?我认为黏度是指个体用户对于社区内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的交互的依赖性,而不是对某个社区产品或者功能应用的依赖性。比照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时常晚上会去某个特定的酒吧喝一杯,在那条街上其实有很多酒吧,我却只去那一家,原因是我的很多朋友都会去那一家,以至于我不用预约也可以保证到了那家酒吧肯定能遇到一个或很多聊得来的朋友。也就是说对我造成黏度吸引我反复去消费的不是酒(各个酒吧的酒都一样),不是装修(我并不是去装修最好的酒吧),不是音乐(音乐只是起到烘托气氛的辅助效果),更不是因为那里的女服务生漂亮,而是因为我的朋友们(特定的人)。当我的朋友们都离开了那个酒吧的时候,我是不会一个人过去喝酒的,哪怕那里的硬软件和服务都很好。

举这个例子是由于酒吧文化是我认为对社区概念的最佳体现,但毕竟有很多朋友对于酒吧不是很熟悉,那我们看另一个网上例子:IM。我想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把QQ或者MSN开了一天,却没有和上面的任何联系人说过一句话。你会因此把MSN(QQ)关了吗?不会,有时候你只需要看到有朋友还挂在上面就感觉不孤单。但如果把上面的联系人全都换成你不认识的人会如何?你的黏度从来不是对于QQ或者MSN这样一个产品或功能的,而是对于上面的那些联系人,特定的联系人。

由上述论点我们可以继续推论:

1、黏度的保证来自于“实名制”。这里所说的“实名制”不是立法概念上的“网络实名制”,而是指在网络交互空间里的固定ID。因为只有固定的ID才能使黏度能够找到特定的人而存在,如果一个网络交互空间里大量的人都频繁更换“马甲”的话,要让用户产生黏度进而形成真正的社区是很难的。

是的,我们在网上基本都是蒙面的,大多数人的网名和身份证上的名字不一样。但蒙面也有讲究,我们知道黑色有角面具的是蝙蝠侠,红色网格那个是蜘蛛侠;就象我们不需要知道keso的本名是洪波,麦田在天涯上班,但我们必须确定keso是keso,麦田是麦田,这是两个特定的人,如果keso一直以来总是更换不同马甲发表IT评论,我们可以想象donews是否能真正成为IT社区。

我不看好donews的Free,也不认为百度的贴吧是社区的原因就在于太多的匿名使用户无法找到特定的人,使黏度失去基点。

2、黏度使社区无法抄袭。由于用户对社区的黏度是对应在那些特定的人身上,所以抄袭一个社区的功能设定是没用的。你可以抄袭Cyworld,可以抄袭Myspace,你可以把所有成功社区的功能设定都照搬过来,但你无法抄袭用户,无法抄袭那种黏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认为互联网创业的最佳途径是做社区,但最难的也是做社区。说这是最佳途径是因为一旦社区真正成型并形成一定规模,你的模仿者很难通过模式克隆而抢走你的现有用户。就象你可以通过宣传推广通过技术实力做出新浪名人博客或者百度空间,但你却无法抢走敏思博客的用户群,如果敏思自己没有出现问题。

可是,为什么又说做社区是最难的呢?因为形成黏度是需要时间的。由于黏度的产生是基于对人的信任(认同)和依赖,所以不可能在短期内成型,也不可能用钱买到,所以社区通常无法风起云涌。这点我同意谢文”社区需要3年酝酿“的说法,不信看看堪称社区奇迹的Myspace建立以来的Alexa曲线记录可以发现,在05年爆发之前,整个04年它都处于蛰伏酝酿阶段,这1年不是砸钱就可以跳过的,而且只花了一年酝酿对我来说已经觉得迅速得有点匪夷所思了。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回头来谈SNS了。”SNS“这3个字母的最后一个”S“似乎有很多说法,有说是Service的,有说是Site的,但前面的”SN“就比较统一,Social Networking社会化网络或者叫社交网络,不管怎么说都是关于人之间关系的网络。

对于这个网络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它也是”实名制“的,和社区的概念一样,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都充斥着马甲是不可想象的,即使绰号也对应着具体的人。其次,SN是基于信任和依赖的,这和社区的概念也相通。

古龙曾经说过:朋友的朋友就象肉汤烧的汤。那到了所谓”六度分隔“的后半截是不是就象一碗肉汤烧的汤再烧的汤呢?那该叫汤还是叫刷锅水?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变成自己真正的朋友应该把自己这块肉放进汤去再煮上半天才行,没有加肉烧过的汤是不可能变成肉汤的,而烧汤也需要时间。

所以关于SNS我觉得可以有两个推论:

1、没有单纯的SNS。SNS必然是建立在某种其他的社区功能应用上,这点早有高手论证过,我就不再聒噪了。

2、所有的社区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SNS。这点似乎很少有人提,但却是事实。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建立的社区,也不管你的社区是什么形态的,如果管理者不是以SNS作为目标来经营,那这个社区最终将停留在应用上,形不成真正的黏度。做社区就是在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让用户有动力有机会去把社区中肉汤的汤的汤熬成真正的肉汤,这个社区也就接近于成功了。

我在”社区研究之敏思博客的独到之处“中提到的敏思群组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敏思能够成功黏住用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理念是SNS而不是单一的blog,反观其他很多BSP的群组设置其实都大同小异,但就是由于没有把SNS作为目标,导致效果各个不同。

至于各类社区通过怎样的手段来实现SNS这个目标,就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了,方法很多就看针对不同的社区形态怎么来运用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