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1:51:54

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二)

 

 

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

(四)问: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刚才听您讲佛教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利他,但佛教也讲自他二利,请您开示一下自利和利他之间的关系。 

答:通常来讲,自利有两种:一是暂时的,一是究竟的。暂时的自利,就像《药师经》等经典中所言,依靠佛法可以求财得财、求名声得名声,所以佛教也并不是不提倡自利;究竟的自利,就像小乘行人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为了自己而一心一意希求解脱,这也是佛陀所开许的。

 而大乘佛教,则是以利益众生为主,利他的同时,自利也能自然成办。就像世间的一个老师,利他心特别切的话,即使不会考虑自己,衣食住行也不成问题。 

因此,佛教的大小乘中,自利、他利有明显的差别。

  

问:《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

 答:我原来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法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六祖在听《金刚经》时,为什么听到这一句便当下开悟了?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这段文字特别重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一看我那个讲记[1]。它前面抉择了空性,后面抉择了光明,亦即我们所说的现空双运、明空双运。所谓明空双运,“明”就是心的本来面目,“空”是抉择它时找不到一个实质,这两者本体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无离无合、融为一体的。只不过众生没有了达这种境界,而《金刚经》恰恰谈到了这一点,因此,后来许多大德在读诵时,经常念到这里就开悟了。

 你们对《金刚经》全部记不住的话,也要经常念这一句。它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但却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你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都不会离开,但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来描述。 (五)问:我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想请教您:《心经》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单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好像是一个意思,但又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了,不知道它们在思想上、修证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答:“色不异空”,是指色法的本体是空性。关于这一点,理论上可用中观推理来抉择,窍诀上可让一个开悟者对你直指。像禅宗的话,有些上师对弟子狠狠地打一打、敲一敲,他马上就开悟了;像密宗的话,灌顶时依靠水晶的指点,也可以认识心的本性,在这个时候,很容易明白色法其实不离空性。

 “空不异色”,这里的“空”并不是不放东西、空空荡荡的一个地方,而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也就是万法的本性。这种空性不离色法,所有的色法跟空性无二无别,此境界只有大中观才可以描述,世间人或小乘宗根本无法触及。现在很多人在抉择空性时,往往落入一个单空,比如碗里不存在东西,就认为这个碗是“空”的,但究竟实相若只是单空,这种境界连我们的分别念都可以缘取,佛陀又怎么会说它不可思议?

 因此,“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指色与空在本体上无二无别,心和外境只不过是我们的迷乱显现。就像在做梦时一样,梦中虽有山河大地、苦乐感受,但这些全部都是幻相,一旦你醒过来,就会发现梦中的色法与空性没什么差别。同样,我们现在所感受的一切,实际上也跟做梦没有两样。通过梦境来认识色法与空性之间的关系,就会证达中观比较甚深的境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