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的死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00:42:38
作者:范子军 | 原创 | 2008-04-07 12:18 | 获1票投票投票人
标签:博士
女博士的死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在这个特别的假期,其他人都回家祭祖,我在这里祭奠我自己,活着的人就是等死,死了就是解脱。”留下这话的是中山大学北校区临床医学专业07级的女博士生,今年34岁。昨日上午,她从校内第一宿舍楼七楼跳下,当场死亡(4月6日南方都市报)。
尽管对于这位女博士生为什么轻生,目前尚无更多相关细节披露,但从那寥寥数句遗言不难看出,她的生活已然失去了信仰的支撑,变得异常消极颓废。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偶有所闻,遭遇一些挫折甚至并不是很大的打击,便轻率地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很重要、很普遍的原因就是产生了信仰危机。
女博士的死,不能不引发我们三个层面的反思:
一是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受这种模式掣肘,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升学率的追求,而忽视对学生人生理想的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学生优秀与否的评判大多是以分数、成绩论英雄,至于为什么要刻苦学习、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之类的问题则很少去关心、引导,更有甚者,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干脆教育学生,现在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过上宝贵的生活等等,从而培养了不少只会埋头读书、不思生活理想,经得住知识竞技、经不起现实考验的“书呆子”。
二是当今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无不倍加疼爱,在“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这种拳拳父母心的呵护下,一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压根儿没有受到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锻炼,甚至连简单的家务活都没有做过,在他们的人生辞典中,根本就没有“困难”、“挫折”。由于缺少起码的生活经验,这些“温室的花朵”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其脆弱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在无法独自面对时,便陷入了迷惘和绝望,极个别的则走了极端,选择逃避人生。
三是当今的社会价值导向。在这个充满变革的多元化社会,多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在乐观向上、健康文明、进取奉献这些主流思想得到更好张扬的同时,一些颓废乃至糜烂的思潮也在颠覆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人们的道德神经。诸如傍大款、做二奶、或采取异端方式一夜成名等等,尽管是极少数现象,却极易让一部分踏实、本分的人心理产生失衡,甚至对人生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如果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适时引导,自己又难以把持时,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人生不能没有坐标,生活不能没有信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人们的信仰,这是女博士的死留给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当然,作为青年学生自己,也要走出封闭的小我,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以达观向上的心态,去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