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或将爆发更猛烈的金融危机央行加息难以持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41:39
美国或将爆发更猛烈的金融危机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0年11月06日 09:32 华夏时报  查看评论   美国6000亿量化宽松迫全球央行站队 QE2后或许QE3

  货币战争局中局一场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引发的持久战

  11月3日,华盛顿时间下午2点15分,在全球经济体焦急等待了37天之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正式扣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发令枪,宣布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

  消息发源地的美国股市最先舒了一口气,在经过一轮上涨、回落再僵持的踟蹰之后,11月4日,美国三大股指均以接近2%的跳涨姿态收盘。道琼斯指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双双创下近2年来最高收盘价。

  2%的涨幅不仅反映了美股的“心声”,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三大股指也发出了同样的欢呼。法国CAC40指数上涨1.9%,德国DAX300指数上涨1.7%,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9%。在亚太市场,日本与中国的股指涨幅也保持了与欧美同步,日经指数涨幅创下9月15日以来最高,上涨2.2%,上证指数上涨1.85%,香港恒生指数也收升1.62%,韩国和新加坡股指也分别以0.3%和0.1%的涨幅对全球的欢呼予以了回应。

  与此同时在外汇市场,美元对其16个主要贸易伙伴货币中的12种都出现了下跌,而这也导致了在受美元影响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中,棉花和糖的价格涨至29年新高,石油价格突破6个月以来上限逼近84美元每桶附近。

  6000亿美元的新增流动性让全球感觉到了欢乐,而这种欢乐能持续多久?

  6000亿的“艺术性”

  美联储此次释放的流动性规模是6000亿美元,比市场预期的5000亿美元多,但比各国政府担心的1万亿美元又少。这一数字究竟从何而来?

  穆迪公司对此的解读是,如果低于市场预期,会让市场失望从而难以达到压低长期利率的目的,但超过预期太多,既给平衡资产负债表增加太多困难,又会给投资者造成美国经济究竟有多坏的疑问。“启动量化宽松其实就是美联储要发出一个信号,即美联储很好地了解美国经济的状况,并有能力付诸行动。”穆迪市场报告中说。

  广发证券分析师余晓宜的看法也类似。他认为,首先,美联储的模型计算表明,5000亿美元QE2相当于降低利率0.5个基点,此外,面对中国、澳大利亚、印度近期的加息,如果QE2太多也可能使其他国家进入加息通道,而使政策效果大减,最后一点原因是,需要给市场一点惊喜,也就是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的预测。

  虽然在制定宽松规模时,美联储会有所考量,但是宽松的目的是决定规模的最直接因素。6000亿美元的规模正可以胜任美联储压低利率的需求。据纽约联储主席威廉·达德利预测,大约5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就可将美联储基准利率减少0.5-0.75个百分点。以现有的联邦基准利率0-0.25%区间计算,在启动了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将可能降至负的0.25%到负的0.5%区间。这也将创下美联储一个新的历史记录。

  6000亿美元其实并不是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的整体规模,而只是其中的新增规模。此外还包括美联储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时的盈余再投入。据纽约联储透露,到明年6月之前,美联储购买债券的总额将达到85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同时并不排除或以每月1100亿美元的规模进行购买,其中可能750亿美元来自新增额度,350亿美元来自回笼资金,这一额度也正好符合国会对财政部当前借款总额的授权。

  在多方权衡之后,美联储给出了一个很具有“艺术性”的6000亿美元。

  还权华尔街

  美联储重新向金融系统注资,目标不是拯救银行,而是令政府烦恼不已的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问题是,能达到目标吗?

  根据穆迪的分析,每价值1万亿美元的资产回购仅能增加0.6%的GDP和提高0.4%的失业率,这对第三季度GDP为2%、失业率为9.6%的美国经济来说意义并不大。而投资机构Zero Hedge在追踪了历次经济衰退进入复苏时期的数据后发现,在经过第一次量化宽松后,美国现在的GDP增长、失业率、收入增加和房屋销售均低于历次复苏的平均水平。只有被流动性驱赶出泡沫的股票市场在脱离剧本表演。

  在美国金融机构对第一次量化宽松流向的调查中也显示,大部分的钱都流入了那些规模庞大的公司,而并没有流向那些能增加消费和就业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在截至8月的12个月中,银行削减了11.3%的商业和企业贷款。

  “大通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在做未来数年的预算时会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做出正确并令其本身信服的资本支出预算,企业也不太可能增加雇用,这样,美国想要把现在的失业率降低下去也就很难成功做到。”东海证券研究所海外市场高级分析师徐缨说。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共和党人再次获得了众议院的多数席位。选前已有数据表明,来自华尔街的绝大多数政治捐款都流入了共和党的账户。习惯于小政府的共和党人很可能会习惯性地倾听华尔街的呼声,这意味着,在众院制衡下,民主党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制订权实质上可能重归华尔街。

  全球央行被迫站队

  美联储重新启动印钞机令其他央行大为紧张。在被称为央行“接力赛”的一周中,欧、英、日、澳、印央行的决策者们被迫站成了两队。

  11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启动了自去年10月以来的第7次加息。将央行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由4.5%调高至4.75%,在此轮加息进程中澳洲联储已经累计升息175个基点。印度在同一天也跟随澳洲央行提高了利率。印度银行将其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至6.25%和5.25%。这也是印度央行今年内的第6次上调利率,由于与澳洲央行同频不同次,印度央行共加息了150个基点。

  当经济已经复苏的国家在寻求退出时,仍担忧双底衰退的发达国家选择了按兵不动。

  11月4日,英国央行做出了维持现有利率在0.5%和宽松规模2000亿英镑不变的决定。“英国货币委员会夹杂在对经济增长担忧和对通胀焦虑的矛盾中,只能迫使英国的货币政策像肥皂剧一样,不断重复。”英国《卫报》对央行的决策做出如此评价。

  随后,欧洲央行也采取了同样的观望态度。

  11月5日,在旁观了一周其他央行决策之后,临时提前了央行会议的日本央行选择了口头支持美联储。日本央行在详解了10月28日的购买计划后,再次表示如经济形势恶化,央行将扩大资产购买计划。

  “在此轮的经济复苏当中,世界经济出现了双速度,即所谓的爬行速度和飞驰速度。”世界最大的预测公司之一IHS环球透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纳瑞曼·贝拉威什说。“很显然,对于这些爬行速度的经济体,政策宁可宽松也不愿意被收紧,尤其是那些存在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他们会采取本币贬值,而对于飞行速度的国家则更愿意收紧政策或者退出刺激,从而引起货币升值。”

  QE2后或许QE3

  美联储释放流动性所造成的美元贬值,可能成为这些已经进入“飞行模式”的国家未来的主要挑战。

  在国都证券研究员许维洪看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逐渐通过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创造出背离潜在增长水平的“虚假”实体经济需求,从而催生了出口国家的非理性产能扩张。“可以说,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欧洲、日本、中国等国2010年货币政策的内生因素——当今世界持续的零利率政策、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飞涨、新兴市场过剩的产能造成的坏账风险,都是泛滥美元欠下的孽债。”

  平安证券分析师蔡大贵认为,和2009年3月的QE1相比,目前所处的背景已与当时不同。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不同,各经济体复苏的进程不一致,导致采取的经济政策导向也不相同;其次,刺激的边际效应在降低,美国的货币乘数已由2009年3月的5.1下降至目前的4.4,说明金融体系对流动性的放大效应在降低。“因此,本次量化宽松刺激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助推作用到底有多大,存在不确定性。”他说。

  国联证券分析师刘杰也同样对QE2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QE2对于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原因除美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降低,使得增加货币供给的效用大打折扣外,还有在开放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的“漏出效应”,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到了新兴市场,从而造成了推高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物价的负面作用。

  华泰柏瑞海外投资部总监李文杰认为,现在看来,亚洲市场难逃泡沫化,只要美国方面没有收紧流动性,将继续有更多热钱再次向全世界“流窜”,推动全球资产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走向泡沫化似乎是改变不了的事情。

  “上一次泡沫破灭对美国影响大一些,这一次泡沫如果破灭,对亚洲等国家影响要大一些,但美国只会顾自己。”李文杰指出,QE2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作用可能会再度令人失望,这意味着还会有QE3,美联储会不达目的不罢休,“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连带‘牺牲’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蔡大贵稍微乐观一点。他认为,如果QE2奏效,对经济的助力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回暖、生产需求的增加,国际大宗商品自然会受益;但如果情况相反,短期内美国经济仍不见起色,市场滋生的避险情绪也会使大宗商品的部分品种成为较理想的投资标的,“因此无论经济向左还是向右,短期内大宗商品市场将格外受关注。”

  在多数国内分析师看来,在QE2的影响下,人们关注的货币战也会出现不同的走向。国金证券分析师付雷认为,可能会出现分化:尽管印度、泰国上调利率,但资本项目的开放依然有望吸引热钱,推动股指走高;但中国则有不同,货币条件回归常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提法或将加剧市场震荡。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持相似看法。“中国政策制定在过去两年里体现出一个特性:反应非常快,下手比较重。”宋宇预计,最晚到明年二季度,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以数量为主、价格为辅的调控策略,“这样就会把通胀一下子打没了。”在他看来,短期如果通胀压力比想像的要强,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也存在,但这只是相对随机的事件。基于这个假设,他认为,中国应该不会出现过去那么严重的通胀。

  发达国家需要刺激,新兴经济体需要防通胀,如此矛盾的两个内外压最终还将在货币上找到“出气口”。

  就在美联储发布决议的一周里,周一,日元对美元5分钟内贬值超过1%,引发日本央行入市干预的传闻。周二,澳洲央行加息刺激澳元对美元突破1∶1,创下澳元自由浮动以来新高;周三,彭博社透露巴西准备干预汇市,周四,韩国政府警告称,正在积极考虑采取措施抑制资金流入。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只会将货币战争拖入复杂。

  不只是美国可能会伤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更可能伤到其他经济体。这意味着货币战争不会终止。

  11月5日,奥巴马为期10天的亚洲四国迂回之行开始。这一次,奥巴马将会积极宣传他的贸易再平衡计划。虽然可能不再高调提及汇率,但是,美国新的货币立场和外交姿态足以证明,人们关注的全球货币战争将在贸易战的“马甲”下转入地下,并成为影响全球市场及各主要经济体国内政策的长期因素。  美国或将爆发更猛烈的金融危机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0年11月06日 09:32 华夏时报  查看评论   美国或将爆发更猛烈金融危机 央行加息难以持续

  央行前不久突然宣布加息,这次加息行动是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央行刚刚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采取的相反行动,就显得很不寻常,因为这预示着宽松的刺激性宏观政策开始退出,这就反映出中国宏观调控当局对目前与未来国际、国内的经济走势判断,如果不是乐观,至少也是积极的。然而,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大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吗?

  新刺激计划救不了美国经济

  我们先来看看对国际经济有巨大影响的美国经济走势。大家都知道,美联储在9月初就宣布了要实施第二轮的货币刺激政策,紧接着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奥巴马政府也宣布了基于第二轮政府刺激政策的30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和500亿美元的基础减税投资计划。我要问的是,在美国经济仍处在复苏轨道之中的时候,美国政府与美联储当局为何要急于出台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因为美国经济即将爆发新的大危机,美国宏观调控当局在未雨绸缪。

  美国与世界的这场危机都没有过去,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在次债危机爆发后所形成的庞大有毒资产并没有得到处理,而只是被掩盖和冷冻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推迟矛盾的爆发期,以及为解决矛盾争取到时间。至于如何解决矛盾,可能有三条出路:

  第一条是制造出一个新的衍生金融产品,这是最理想的化解危机的出路,因为“资产负债表式危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因为大量资产价格缩水而引起大量负债违约,从而使金融机构倒闭。如果能够找到大幅度提升资产价格的新途径,资产负债表就会重新平衡,危机自然会消失。这个新领域就是“碳金融”,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会在世界气候大会快结束的时候要硬闯中、印、巴三国领导人的会场,为争取达成协议而进行最后努力的原因。但是后来看美国的这条路没有走通。

  第二条路是使用各种手段打击欧元,包括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因为欧元区是除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资产池,如果美元崩溃,国际资本的首选流向就是欧元,而通过各种手段打击欧元,国际资本就可能因为流出美国的通道被堵塞而不得不继续留在美国。打击的汇率节点可能是在欧元兑美元超过1∶1.5的时候。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还没有发生欧洲的主权信用危机,而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披露的情况看,的确是有美国很重的阴影,所以欧盟要查美国三大评级公司和四大会计事务所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中的作用。现在看,由于欧洲央行在危机爆发后立即敞开了融资窗口,用收购危机深重成员国国债的方式为他们融资,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而且欧洲国际金融素质本来就比美国要好得多,所以危机后的复苏程度远比美国强劲,这就是欧元兑美元目前再度跨越1.40的原因。也许还有什么我所想不到的美国可以运用的手段来打击欧元,但是从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动用增发货币的手段来化解危机,似乎美国可用来对付欧元的经济手段已经没有了,再下来就只能运用军事手段了。

  第三条路就是增发美元。美国经济的根本难题是必须要为庞大的美国贸易逆差买单而找来钱,否则美国超过40%的物质产品供给就要断流,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许多人以为美国是靠“铸币税”来维持美国庞大的贸易逆差,其实那是个认识错误,因为以铸币税形态流出美国的美元是不会再流回美国的,而每年充其量也不过就是数百亿美元。弥补美国贸易逆差的真正来源,是中国这样的对美国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国家,把对美国出口所获得的美元收入又以购买美国金融资产的形式返回到了美国。而中国之所以会不断购买美元资产,是因为美元坚挺和美国金融资产升值空间大,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国际资本就不会主要向美国流动,美国也不会获得超过70%的世界剩余产品,这也是美国历届财长都要强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的真正原因。如果美国失去了维持国际资本向美国单向流动的能力,就只能增发美元。但牺牲的是美元的信誉,因为过度发行美元会导致美元贬值和美元资产价格下跌,美元就会失去在世界货币中的主体地位。

  除了这三条路,美国没有其他路好走,所谓的“再工业化”只不过是个幻想,因为只要美国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美国就别想走工业化的回头路。那么,“再工业化”与“再金融化”都走不通,打击欧元又没了经济手段,军事手段轻易不敢用,最后就只有走到增发美元这条路上来了。

  但是这条路是“饮鸩止渴”,还是救不了美国经济。原因在于,所谓“有毒资产”,就是由于大量金融资产缩水所构成的不良债权,要避免金融危机的再度爆发,就得为这些违约债务找到出路。这些出路在次债危机爆发后我们已经看到了,基本是两条,一条是由联储来充当这些有毒资产的买家,因为联储有创造货币的无限能力;第二条是联储用购买国债的办法为美国政府融资,然后由美国政府出面拿这些钱来挽救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和企业。我们看到,美联储在9月初提出的新刺激政策虽然包括了三条内容,但目前叫得最响的就是新的购买资产计划,甚至已经有联储官员提出要以每月1000亿美元的规模来购买资产,至于购买金融机构的烂资产还是购买美国国债,美联储还没有说明,但我看还是不会脱离以前的那两条路子。

  美国将爆发更猛烈金融危机

  问题在于,美国的有毒资产规模过于庞大,美联储能买得过来吗?到2008年底,美国仅衍生金融品的市值就高达416万亿美元,还有分别达几十万亿美元的贷款和债券。次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原来以为,这些有毒金融资产虽然规模庞大,但是是以“三角债”的方式由金融机构互相持有,可以通过统一的清算行动来大为化解,所以2008年初曾组织了美国的几十家大银行联合清算CDS,结果是在总计62万亿美元的该类金融产品中仅清算了12万亿美元就搞不下去了,说明实际金融坏账规模要大得多。此外,衍生金融品泡沫的破灭是因为底层的各种贷款如次贷、商业地产贷款等由于地价和房价下跌等原因无法归还,到今年上半年,与次贷爆发时的2007年7月相比,商业地产和住宅价格都已经下跌了40%以上,而9月当月,美国止赎房的数量首次超过了10万套,这些都说明美国金融大厦的底层结构比次债危机爆发时还要差,而且差得多,所以如果美国爆发新的金融危机,就一定会比上次来得更猛烈。

  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的15年中,总计处理掉了约1.5万亿美元的坏账,约占当时股市与地产总值的10%。如果在总计500万亿美元左右的美国金融商品中有5%是坏账,就是25万亿美元,就是目前美国广义货币M2的2.8倍,所以美国的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是针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以及失业率等来的,而是主要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新的美国金融风暴。美国在次债危机爆发后成功地控制住了广义货币的增长,M2的规模从危机爆发前的7.4万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8.7万亿美元,但是如果为了购买有毒资产不得不放出几十万亿美元的货币,美元的信誉何在呢?前面说过,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家之所以会不断增持美元资产,是因为美元资产可以保值增值,如果美国用美元贬值即通货膨胀的办法来向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家转嫁债务危机,国际资本就不会继续流入美国,甚至会大规模从美国流出,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就会真正来临。

  现在看,美国的金融商品新的兑现高峰应该出现在明年,美国政府与美联储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就是在给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预热”,但是这场危机是逃不过去的,我们将会看到的是,由于美元贬值所掀起的货币狂潮和世界性的严重通胀,以及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再度探底后跟随其二次探底。

  中国不应再次错判世界经济

  很多人并不相信美国与世界经济会再度探底,而这种对世界经济趋于乐观的认识,正是安排中国宏观刺激政策开始退出的主要指导思想。2008年上半年我们已经由于对世界经济走势的乐观判断而失误过一次,集中表现在发达国家在放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却在收缩,这样的错误我们还要再来一次吗?

  那么,央行加息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开始过热了呢?经济过热的表现,一是经济持续走高,一是出现了显著通胀,而这二者又往往彼此关联紧密,因为都是由于需求过旺才会同时带来高增长与高通胀。

  中国经济目前是否存在需求过旺?事实恐怕不是如此。从三大需求主体看,今年以来消费保持平稳,投资增长率一季度26.4%,二季度25.2%,三季度已下跌到23.1%。从出口需求看,前8个月增长了35.5%,9月当月已下降到24.7%。我一直很关注投资中新上项目投资的增长情况,因为投资是中国需求中的大头,而新上项目投资又代表着未来投资需求的发生情况。今年前8个月,新上投资项目同比减少了2637个,而9月当月就减少了10324个,几乎是前8个月减少项目的4倍,因此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也从前8个月的26.3%,猛降到9月当月的13.3%,这就说明如果四季度新上项目没有明显增加,明年的投资增长率就有可能下降到15%以下,如果是这样,再加上明年因为美国经济再度走软带动中国外需下滑,中国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连8%也保不住了。

  正是由于中国目前的需求变动趋势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已经明显影响到了供给的增长。以工业生产增长率看,上半年为17.6%,进入三季度的7、8、9月份则分别为13.4%、13.9%和13.3%,是显著下降趋势。此外,社会用电量的下降也反映出经济是在走冷而不是走热这个事实,8月份社会用电量是环比增长2%,而9月份则猛降到负增长12%,其中工业用电量是负增长15%。从这个趋势看,进入四季度后工业速度恐怕还得降,GDP增长率则可能会从三季度的9.6%继续下降到9%甚至更低。

  可是需求在下降为何物价会上涨呢?这就更说明了中国目前通胀的发生不是由于总需求过大,而是另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和由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结构型通胀,因此目前的通胀与2006年四季度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所发生的通胀是一个类型,即都是由成本上升所引发的物价上升,而不是由货币过多而引发的全面物价上涨。

  这就是我特别反对用加息的办法来对付中国目前通胀形势的原因。因为不管是输入型还是结构型通胀都会首先推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利润,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水平才会把成本上涨压力向市场释放。银行的利息来源于企业利润,加息就是令企业利润减少,因此不愿更多向银行借款,其结果虽然也可以压低需求增长和通胀率,但同时也会由于使企业利润水平更加减少而伤害经济增长,因为利润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自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政府费了极大力气才把中国经济拉出萧条的陷阱,进入到今年,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所恢复,表现为非国有投资比重从去年底的4成又上升到6成,虽然还没有恢复到衰退前的70%以上,但还是在恢复中,而加息举动恐怕又是一次对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挫伤。

  内外推动下中国通胀不会止歇

  在全球资本自由流动的背景下,加息不是减少流动性的措施,而是早就变成了促使流动性增加的措施。今年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940亿美元,同期的贸易顺差加FDI还不到500亿美元,说明国际热钱流入比重已上升到3/4,热钱流入看的就是国际主要货币与人民币之间的利差和人民币的升值趋势。9月份以来,美国和日本央行都进行了减息,中国央行却在加息,更加加大了人民币与主要货币的利差,由此可以预见,进入四季度后国际热钱会来得更多,央行的货币投放也会由此更多。

  我不是反对使用货币政策来对冲流动性,也不是主张要放任通胀,而是说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不能错误估计了大趋势,宏观调控的重点还得以保增长为主,所以货币政策的使用就尽量不要用加息的办法,而可以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数量型工具。

  同时,因为由美国这场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可能会长期持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被长期化,由此所引发的全球性货币狂潮,会长期地持续推高国际商品价格,从而使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也愈演愈烈,再加上中国由人地矛盾不断紧张而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具有长期性,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长期面临较高通胀率的困扰。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硬要把通胀率压低到3%以下,经济增长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因为没有货币增长的条件配合,企业就无法释放因成本上涨所形成的压力。所以我在2008年8月写的一篇文章曾提出设想,在通胀已具有刚性的时代,只要通胀没有妨害到增长就应该被容忍,并且提出了一个公式: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因为对于民生来说,增长是更为重要的结果,没有财富的增长,通胀率为零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应该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来保护中低收入人群,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是在变化了的时代,中国宏观调控应有的创新。

  我不赞同央行加息的道理已如上述。从趋势看,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会继续保持下行趋势,到明年一季度会更加明显,但通胀在国内外因素推动下却不会止歇,所以明年的经济走势很可能是通胀曲线向上而经济增长率曲线向下,从而在保增长还是保物价中间更难抉择。我相信由于经济增长趋势开始向下,到明年中期,美国的新一轮危机很可能会露头,世界经济形势为之大变,央行的加息行动就有可能变成减息了,所以央行的加息行动不具有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