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慧禅语 (指点人生迷津的经典)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14:25
开慧禅语 (指点人生迷津的经典)22010-01-01 12:32

        十七、说 鬼
  慧缘上师认为: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心里都占有一席之地。鬼可分为科学化的鬼、玄学化的鬼和世俗间的鬼。
  一般人常常“敬鬼神而远之”,但是每当时节进入阴历七月里,人们还有很多敬祭鬼的习俗和禁忌。人们还把阴历七月称为鬼月,认为诸事不宜。
  我们知道人体在生活的时侯,是由上百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的。人死后,虽然主生命消逝了,但是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集团还存在,这个化学元素集团在自然磁场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出相应的场电信息,这种场电信息就可能对其周围的人或者物体产生某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因地域、环境、气候的不同而有强有弱,也与人的个体感应有密切关系。这就是我所讲的科学的鬼魂学说。
  在科学文明的今天,神鬼学说对人们还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如美国白宫有林肯鬼魂经常出没的说法,在美国观光局编印的观光手册中,报导全美有名的鬼屋就有几十个;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鬼的传说,我国有关描写鬼魂的书籍也很多,如《聊斋》等等。
  佛教讲六道轮回,宇宙间十法界都有鬼神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神有神的世界(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三大洋五大洲);畜生有畜生的世界(飞鸟、走兽、虫鱼);同样的鬼也有他们的世界。
  其实,鬼的存在和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鬼不一定常居地狱,鬼有时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必到鬼的世界寻找。在我们人间到处也充满着鬼,什么是人间的鬼呢?如有不良习惯的人都称之为鬼。譬如喜欢吞云吐雾、烟不离口的叫烟鬼;贪杯中之物,经常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战,赌得天昏地暗的叫赌鬼;痴恋女色沉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此外更有懒鬼、饿鬼、胆小鬼、疑心鬼、嫉妒鬼、贪心鬼、吝啬鬼、缺德鬼,甚至剥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谁说人间没有鬼呢?人间充斥许多披着人皮的鬼!地狱的鬼虽然可怕,人间的鬼更为可怕。
  一般人只知道请大法师超度阴间的鬼,却不知道人间也有许多鬼更需要度化。阴间的鬼超度了,就可以夜行不惊,宅第平安;人间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风转善,社会祥和。
  如何度化人间的鬼呢?我认为只要能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就能使人们远离罪恶的诱惑,不再种植堕落地狱的种子,当然就不会变鬼了。化凡心为佛心,转鬼性为佛性,使人间为净土。如人们都能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水准,就能把那些在鬼门关游荡的鬼解救出来,就能把世界转化为慈悲喜舍的人间净土。
  十八、自在人生
  只要有正常规律的生活,正确自然的心态,就能使我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我现在就提供给各位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妙法良方:
  (一)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亏:我们日常衣食住行中,民 以食为天,其实吃东西不宜精挑细选,譬如多吃些粗粮,因为粗粮里含有更多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布衣暖、菜根香,食勿过饱,适可而止,不宜暴饮暴食;除了吃得粗、吃得少,更要吃得苦、吃得亏,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业都是经历“吃苦吃亏”煎熬锻炼而成的。污泥里才能长出莲花,烈火中才能冶炼真金。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经得起打击挫折,才能造就成熟的生命。
  (二)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一个人欲求福寿绵长,生活规律是很得要的。活动、活动、要活就要动。早睡早起身体好,不把烦恼带上床,保持健康身体,培养旺盛精神,能静能动,知足长乐,就一定会身体健康,人生自在快乐。
  (三)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心理影响生理,心情影响身体。人要安和愉快,不闹情绪,不发脾气。一个人无所事事是不行的,要积极的学习新的知识技艺,每天都能忙于事业的创造,忙于服务社会人群,忙于自我价值的提升,把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让烦恼有隙可乘。另外也要学会多赞美人、不是非人,敬重贵人、礼待小人,你就一定能够享受欢乐的人生!
  十九、佛教与政治
  佛教徒对于政治,究竟应该采取积极的参与态度,还是消极的观望姿态呢?
  佛教是助政教,寺庙里的和尚可参政而不干治,佛教徒应该积极去关心国家大事,而不要热衷于追求实际的权力运作。
  晋朝道安大师也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教和政治都是众人之事,彼此息息相关,历史告诉我们,佛教愈是弘扬光大的时代,国运愈昌隆;换而言之,只有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佛教也才能蓬勃兴盛。
  我常提示弟子说,爱国并不分你我他,更不论方内方外,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才是罪过。国家需要广大的佛教徒投入其行列,以佛教的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的保健、精神的抚慰,让社会大众都具有爱心、信心、敬人之心、礼人之心和帮人之心!
  说到佛教对于国家政治的贡献,庐山慧远大师说过以下一段话:“佛道济俗亦为要务,何则?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一千,则仁人百万。夫能修一善,则去一恶;一恶既去,则息一刑;一刑息则万刑息于国,此所谓坐致太平是也。”
  理想的国家政治,佛教认为应该具足以下四点
  (一)民主道德的政治:我们追求身心解脱自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脱离一切的束缚,做自己的主人,佛教认为民主国家的实现,道德政治的完成,才是国家政治的最终目的。
  (二)祥和互敬的社会:佛教认为社会大众应该培养“随喜赞叹,包容异己”的气度,从平等法性之中体认诸法千差万别的实相,彼此互尊互重,去除“排他”心理,共同创造祥和开明的社会。
  (三)取舍合理的经济:僧团注重“利和同均”的经济生活,希望没有经济的垄断、贫富的悬殊、劳资的对立等等社会问题,人人皆能得其应得,把国家建设成繁荣富强,人民富有、幸福安康的社会。
  (四)乐观勤奋的生活:勤奋精进、乐观进取,事情才能有所成就,好逸恶劳、奢侈懈怠是成功的最大敌人,今天我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就是靠全国人民勤奋工作累积的成果;纵有金山银山,如果浪费而不知节俭,累积的财富会很快散去的。唯有坚持耕耘,在乐观的田园撒下希望的种子,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二十、舍与得
  舍得舍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每个成功的人士都特别会处理舍与得的关系。我们给别人一句好话、一个笑脸、一个搀扶、一份礼物、一份钱财,这都可称之为舍;同样,别人给与我们的种种表示就是得。佛教学认为:舍而不求得时反可得;舍而求得时反不得,不舍求得时更不得。关于舍得之间,我们一直主张要得其当得,舍其当舍。
  一个人一生如何来定其取与舍呢?谨提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少年时当取其学,舍其不当有;第二、青年时当取其志,舍其不当事;第三、壮年时当取其行,舍其不当乐;第四、老年时当取其实,舍其不当执。
  舍得应是一种好的信念,也是一种功德。如果把握的好,就会因此而官运亨通,生意兴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事业大成。
  
  二十一、如如不动 事事圆融
  慧缘上师说:世事多变,人生无常。生灭的世界原是无常的世界,昨天还生龙活虎般和你摆龙门阵的好友,今天不幸发生车祸竟然和你阴阳两隔;昨天还是拥挤热闹的百货公司,今天却被大火夷为平地,……明天,甚至下分钟,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事,或是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故,众生都不能预知,这就是世界无常。
  我们生活在无常的世界里,现实世间经常给我们许多的烦恼,使我们感受太多的苦痛,动摇我们身心的安定。
  参禅学佛,可以求得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圆”的世界。这是一个意义很深也很妙的世界,现在我就把如、悟、净、圆的世界给各位作一说明:
  (一)“如”的世界:如的世界就是不动的世界,如来的世界,如法的世界,如实的世界。如果我们的心能安定在如如不动中,外界的一切干扰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心境,我们就会生活的幸福快乐。
  有时发现人实在很可怜,别人赞美你一句“你穿的衣服好美哟!”就会高兴半天;别人批评你一句“这件事做得不对!”就生气难过,甚至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自己的快乐与否完全受别人的左右,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如”的世界里。
  (二)“悟”的世界:悟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光明的世界,解脱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悟是我心、我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世界;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的世界;悟是不为情爱所羁,不为生死所转的世界,悟是恢复自然,找到本性认识自我的世界。
  (三)“净”的世界:净的世界就是清净的世界,极乐国的世界,法眼净的世界,莲花藏的世界。
  佛教学认为:我们这身臭皮囊从头到脚处处不干净,而贪、嗔、痴、悔、恨、怨、怒,更时时侵扰我们,使我们不得安宁;衣服脏了要洗净,心里不清净更需要洗濯,要以清凉的法水来洗去心灵的污垢,“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人人都能如此,佛国净土就在眼前。
  (四)“圆”的世界:圆的世界就是一切如日月的世界,如虚空的世界,如因果的世界,如自性的世界。
  佛法讲宇宙人生都讲圆,理要圆、事要圆,事事圆融,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人生要追求圆融,一切随缘。
  总而言之,生灭的世界是苦多乐少的世界,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是人们所厌弃的,但人生终究不免会有许多苦痛烦恼;乐是人们所追求的,偏偏人生之乐却是那样的稀少与短暂,难以把握与控制。
  我们要离苦得乐,我们要追求生命的真谛,就要追求不生不灭的世界,也就是“不以得喜,不以失悲,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如”的世界、“悟”的世界、“净”的世界与“圆”的世界。
  二十二、忏 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穿的衣服脏了,可用水洗干净,当我们的心被污泥染了,也可用忏悔的法水来清净。
  忏悔有很奇妙的功效,下面我要来说明忏悔的境界:
  (一)生活上的忏悔与知识上的忏悔:所谓“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这种内心觉照的反省工夫,就是忏悔。真诚忏悔有如法水,可以净除我们的罪业;犯错而知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减轻与消除。
  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忏悔,是身体行为的自我省察;知识、思想、见解、言论的忏悔,则是心理意境的净化修持。我们有情众生身处五浊世间,只要常常在生活上检点,在知识上明辨,时时事事知错能改(忏悔),就能使自我身心清静,生命升华。
  (二)人事上的忏悔与工作上的忏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综合这八种后悔来看,人际间的因缘要及早把握,常保忏悔之心,不但可避免贪嗔的浊染,更可以促进人事的和谐,如果我们能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则工作上就会有较大成就。
  (三)感情上的忏悔与修持上的忏悔:在感情生活上,如果我们常保持“爱人如已”的心态,性情胸襟会自然开朗,生活的品质也会自然提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真诚忏悔者常蒙三宝加被,长养无边诸善根,洗涤一切烦恼垢,就能消除业障,广植福田。
  二十三、佛 像
  自从佛陀应身的金容涅槃以后,我们只能瞻礼佛陀的圣像,佛陀圣像的种类很多,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属铸造的,有用绢纸绘印的;圣像之中,有的是立着,有的是坐着,还有卧着的。
  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绢纸绘印的,还是立着、坐着或卧着的圣像,总是表现佛陀的慈悲庄严、崇高伟大,令人一见就会生起仰慕心愿。而每一种佛陀的圣像,都有它深刻的意义和象徵。
  (一)佛陀立的圣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立,好似正在接引众生
  ,有的是开步行走,象徵忙于云游教化。见到佛陀伸出慈悲之手,是在给众生拔苦救难,开步行走,忙于教化,显示佛陀充满无限热情,为了普度众生,终日不息云游弘法。
  (二)佛陀坐的圣像:坐像中有的结跏趺坐,像是正在禅定的样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盘坐的腿上,右手高举,以掌心向外,像是说法的样子。前者是表徵佛陀的自觉,后者是表徵佛陀的觉他;自觉是说佛陀所成为佛陀,要经过相当的修持,思惟观照,深入禅定,方能识得自己;觉他是说佛陀从体起用,以真理普利众生,用甘露法水净化人群。
  (三)佛陀卧的圣像:卧像只有吉祥卧的涅槃像一种,涅槃就是福慧完成,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说是由动归于静的意思。佛陀住世时,说法、行化,这都是由静生动,动是有休止的时候,静则是无穷的悠长。佛陀的生命,参入天地之至奥,流入无终的时间之流中,故说由动归静。因为佛陀的圣像中,有示现涅槃的一种,佛陀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与日月并光,与天地并长!
  (四)礼拜佛陀圣像:有人说佛陀的圣像,无论是木石雕刻的,金属铸造的,或是绢纸绘印的,全都是偶像,为什么要向偶像顶礼呢?从佛学教义来讲,因为佛祖涅槃以后,佛像就代表佛的信息。就象全世界的人都要向他们国家的国旗敬礼一样,因为“它”在人民的心目中已经不仅是纸和布的概念,而是代表国家的象徵了。
  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圣像虽是木石、金属、绢纸所铸造绘印的,但是在佛教徒的心中,它已是大智大觉、大慈大悲佛陀的象徵。正信佛教的信徒们顶礼佛的圣像,就是对佛的恭敬和虔诚;看到金光百福的庄严佛像,就会感到佛祖就在面前,就会引发信众们的慈善之心,就会使信众们得到心灵的安抚和喜乐。在这种良好信息作用下,信众们就会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顺利,事业大成。
  二十四、悟
  悟是不能完全用语言及文字表达和形容不了的,譬如你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美,这甜的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知晓,没有吃过糖的人是不易体会的;“悟”是自证自觉的境界。
  虽然“悟”不容易藉语言文字表达,但“悟”是绝对可以体验的一种境界。一个人真正“悟”了,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生命是无限伟大、无限喜悦的。悟可以领略出时间的永恒,一刹那、一转瞬都可以通达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体会空间的无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悟可以体会人我一如的世界,就是说原来你和我是没有差异的,你、我和众生是一体如一的。
  悟是一种通达的茫然,也是一种茫然的通达。当你悟的那一刻,豁然通达了,回首看看以往执着虚妄的世界,会觉得茫然,这就是通达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无际中,突然电光一闪,照破无明迷雾,顿见光明灿烂的世界,这也就是茫然的通达了。
  究竟悟是什么?人们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与归宿,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就好像流浪子回到了慈母的怀抱,倦游的游客回到了久别的故乡。
  悟是亲证的体会,悟是明确的观念,悟是透视能力,悟是自性的觉醒,悟更是明白的领会,这些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会领悟到;
  生死一体:悟后觉得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
  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涅槃寂静,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
  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真空生妙有,从“无”之中可以生出千万个“有”。
  来去一致:来也未尝来,去也未尝去,亲朋相聚、好友离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
  总之“悟”,使我们可以从矛盾中得到统一,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障碍中找到通达,从枷锁中获得解脱。愿芸芸众生,早日证悟自觉。
  二十五、花的启示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如来。由播种、萌芽、成长到花朵绽放,花开花谢与有枯有荣的人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百花杂陈争奇斗艳,更有如芸芸众生形形色色;从花与人生这个主题,我们可以产生很多的联想,启示我们做人处世的哲理。
  (一)效法莲花的纯洁:我们都知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象徵清净、纯洁。有些人常埋怨自己的出身环境不好,所以近墨者黑;其实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纵然每个人的因果业报不同,而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联想到莲花生长于污泥中,但是仍然保持清净,我们做人为什么不能效法莲花呢?
  (二)效法兰花的清逸:兰花生长在高山幽谷,被譬为“王者之香”,有些人常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甚至认为没有伯乐赏识,所以难以成为千里马;诚然,没有贵人相助、爱护支持与赏识,成功显达的机会就会少一些,但我们为什么不能相兰花那样随缘自在,效法兰花的清逸呢?
  (三)效法菊花的淡雅:菊花的淡雅,给我们一种高贵的感受,我们在世间耳闻目睹“一声锣鼓歇,将相随幕落”,体悟到荣华富贵的镜花云烟,许多达官豪贾争逐名利,但不见得比村野小民安贫乐道好多少。
  (四)效法梅花的坚贞:“未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坚贞气节,梅花不怕风霜雪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所为有所不为,联想到梅花的凌霜雪而挺立,我们应该学习梅花的坚贞气节.
  花花世界、镜花水月;人生百年,刹那永恒。我们应该效法莲花的纯洁,效法兰花的清逸,效法菊花的淡雅,效法梅花的坚贞。
  二十六、出世思想与入世事业
  慧缘上师说:每个人都应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为什么要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才能做入世的事业呢?因为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嗔、执着;有了出世思想再做入世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要具备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力量,就要有出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了解以下几点,就能体悟出世的思想: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世间众生,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数十寒暑,正所谓电光石火刹那即过,沧海桑田恍如朝露,我们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有苦短警觉,就会有出世的思想。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世间众生,几乎都喜欢金钱财宝,所以苦经营、贪敛聚集,一旦撒手命终,黄土盖棺抱恨无奈;“物质有穷、欲望无尽”,金钱财宝本为人所用,够用就好,吾人不能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终身为物所役,只是做物质的奴隶,有了出世的思想,则能超然物外。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是爱情也常给人带来不少烦恼;因为爱,滋生多少是非、牵挂,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舍弃情爱,而是主张以智化情,以般若智慧化情爱,不为情爱所苦。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众生之我贪、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私等等,都是缺陷,都是业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过能改才会增进道德人格。
  “以退为进”就是以出世的思想,来开创入世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具备“对人生有无常的警觉,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对情爱有淡化的观念,对自己有不满的要求”,那么,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就可以无动于心,所以说:一个人若想成就入世的事业,端宜培养出世的思想;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
  二十七、心生万物
  佛经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山河大地乃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现。
  慧缘上师说:世间一切现象,不外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种影像,一种投射。心仿佛是画家的一管彩笔,能够随我们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来描绘出聚散离合的情境;有些诸如变色虫之类的动物,也会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命、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将自己的身体,蜕变成和环境相同的颜色,藉着这层保护色,以避免外界的伤害。
  所谓万物之灵的人类,更是相随心转,而以心转境更是佛门的无上妙法,因为“心力”是超科学的,我们的心有不可思议的妙用,更不是以常识可以判断的,也不是感官经验可以臆度的,科学上一切神乎其神的发明,不都是人们以“心”创造出来的吗?连动物的新品种人们都可以用心培育出来,甚至连试管婴儿和科隆牛也试验成功了,“心”的功能之巨、潜力之大,实在是不可管窥、轻视。
  《大乘起信论》中,将我们的心分为二门,一为清净的真如门,一为污染的生灭门。超凡入圣,成佛做祖固然是这颗心;造恶作孽,沉沦迷堕也是这颗心。事实上“心”本来没有染净的分别,正好比本来平静的湖面,受风的吹拂,泛起的波浪,湖水和波浪本来是一样的东西,水受风则生波,风平则浪静,水为波之体,波为水之相,是不能截然分割的。我们如果能妥善地保持浮荡不定的心,任他无明的八风如何吹拂,也能够对境不迷,如如不动,那么自然风平浪静,菩提明月映现水中了。
  有首著名的悟道诗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心良知,但是为名利尘俗而蒙蔽掩盖;一旦将那些贪嗔痴的尘垢祛除,因戒定慧而滋生出智慧光明,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象都可清楚洞悉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明珠),本来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但是由于无明造作,争逐浮沉于五欲尘劳,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失去了光明,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我们应该以智慧之光,照破心中的一切迷妄,涤尽心中的所有污垢,将心中所含蕴的佛性(良知),完全地显露并明辨善恶(是非),择善正直,那么就是善终知心、用心的智者。
  二十八、调身 调息 调心
  慧缘上师说:禅修可以使我们认清自己本来面目,增进身体健康,祛除种种疾病,安定心灵精神,增长般若智慧,彻悟宇宙真理。
  藉由禅修能使我们心灵得到启示,但是参禅不一定要打坐,“打坐”只是修禅方法的一种;佛门的禅坐更有别于其他宗教或外道,因为有般若智慧的导引,能使我们发大悲心,彻见本来面目。
  禅的深浅阶级区分为五种,依其顺序为:
  (1)凡夫禅:只为自己身体或个人利益而修者。
  (2)外道禅:心外求法,譬如冀为神道而修者。
  (3)小乘禅:为利益个人解脱而修者。
  (4)大乘禅:发大愿心,为利益众生而修者。
  (5)最上乘禅:体悟十方三世诸佛之所证,且圆融于最纯净的生活方式 中,是谓“最上乘禅”。也就是说:生活即是禅。
  佛经说:“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因为,烦恼原来自人的内心,物质欲望难以弥补心灵需求,所以无论上智下愚,常藉着参禅打坐、拜佛礼忏、听经闻法、阅读三藏,来祛除内心的苦恼,充实精神的空虚。
  禅坐静心,跑香净身,打坐时应以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为宜,坐和姿势可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能盘坐则盘,不能盘则端坐也可;上坐后可以数息,将呼吸由短而长,由促而缓,由粗而细,以舒适为原则。打坐之后,切记不要急着下座,要把心、手、脚放松,如果手脚有酸麻现象可稍做按摩,下座以后也不宜立即大小便、吐口水。
  能够有机会禅坐,有恒的坐禅会有奇妙的不可思议;一般人限于环境,生活即修行、生活即是禅,在行、住、坐、卧中也可参禅,那就是“调身”(保持身体动作时正确的姿势),进而“调息”(训练呼吸的方式由急促而缓长),臻至“调心”(力求一心不乱常保平常心)。
  二十九、功德与福报
  慧缘上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发心做功德,必得好福报。
  以物质金钱来作功德:佛教讲究供养,对于佛陀有香、花、灯、果、茶、食、宝、珠、供养,对于僧伽有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这些是属于敬田,另外更有悲田,悲田的施舍是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给予众生帮助与方便,当初佛教业林施茶、施粥、修桥、铺路等措施,皆是为了给予众生方便,近年佛教信徒护持道场、办养老院、捐资助学、办义诊所,从事穷苦的救济、急难的扶助和残障的照顾,不但是最标准的社会公益,也是最实际的善行义举,为最直接的功德。
  以服务奉献来做功德:倘若我们本身的金钱资源有限,你可以量力而为做布施,心诚则灵也是功德一椿;更可以出力服务,做义工奉献,诸如响应“环保”,爱护社会,随手整洁环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士;利用时间在学校放学时,在路口维持交通秩序,只要默默奉献,常常助人,都有很大的功德。
  以语言赞美来做功德:众多功德之中,“爱语利行”及“称赞如来”,都说明赞叹是很重要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首赞佛偈更流传古今;平常我们只要对花草赞美、对小动物表示喜爱,花草会长得茂盛、小动物也会更活泼可人,对人常予赞美、当然效益更显。佛教以随口赞叹作为修行,只要你常以感恩惜缘的好心,随时随地可真诚的赞美别人,使别人因你的赞美而欢喜,也是一大功德。
  以心意祝福来做功德:所有的功德之中,以心意祝福的功德最大。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同样诸功德中,心意祝福的功德为第一。因为其他的功德都是有形、有相、有为的,也就是有限有穷;而心意祝福都是无形、无相、无为,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乃至虽人做功德,我心中欢喜赞叹,和对方也有同等的功德。婆娑世界多堪忍,互相祝福多欢乐,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相互祝福,在心意祝福下的世间,才会成为美好幸福的人间净土。
  总而言之,不要光以为金钱布施才是功德,要将自己所做的功德,由服务奉献提升为语言的赞叹,以及心意的祝福。
  三十、自增福禄寿
  慧缘上师说:福禄寿都是因果福报,要想求得福禄寿,就应该把以下内容牢记心中。
  不杀生而能放生,你就能获得长寿。
  不偷盗而能布施,你就能获得财富。
  不妄语而能诚实,你就能获好名誉。
  不邪淫而能好礼,你就能家庭和谐。
  不酗酒也不吸毒,你就能身体健康。
  这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五戒”,扩而大之就等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们做人的规范。
  三十一、念佛与功德
  慧缘上师说:念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所以应鼓励信众念佛,念佛的方法是:
  欢欢喜喜的念:用一种快乐的心情,将佛号与观想中的“佛”融为一体,并能全身放松,念得手舞足蹈,甚至摇头摆身,发出至真的微笑,如此心念纯净、热情洋溢的念佛,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悲悲切切的念:以如见到亲人投诉委屈的悲切感情来念佛,将我们内在真情实义的“佛”念出来,自然很容易与阿弥陀佛相应。
  空空虚虚的念:心无挂碍的一心称念佛号,念得无身、无相、无世间、只有悠悠扬的一句“佛”之名号,从全身毛孔似有似无的出来,把人我是非都念得没有了,如同杯中的水念空了,“心中有佛将心空,念得心空及第归”,能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乐。
  实实在在的念:将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想得清清楚楚,诵念每一句佛号,念兹在兹,将自己对“佛”的恭敬、礼认,实实在在的念出来,念佛看来只是诵一句佛号,但是实实在在的念“佛”,心有灵犀不可思议。
  佛法在恭敬中求“心诚则灵”,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念佛有时不一定要用念珠,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栋房子、每一根电线杆……,都可以视为“念珠”,迷时法轮转,悟时转法轮,你可以用“心”念佛,更可以化一切“烦恼”为菩提,这一切都是功德。
  三十二、禅悦法健康
  慧缘上师说:一个人如果想不虚此生有所成就,必须要身心健康。
  我们四周就有许多身心不健康的人士,有的人好吃美食,吃出病来;有的人游手好闲,闲出病来;有的人工作压力太重,压出病来;有的人则因为是非太多,气出病来……,这许许多多的病症,必须对症下药,才能离苦得乐。
  一般说来,生病也有因果,而预防胜于治疗,预先去除病因,也就是最好的健康之道, 我愿意就身体保健与精神保健两方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吃得健康:减少脂肪和肉食,多吃水果与蔬菜;定时适量,切忌贪多,美食少一口,可活九十九。
  经常运动:现代人多缺少体能活动,每天应当有温和固定的运动,不一定非要打球和剧烈的运动.游泳,走路,爬楼梯,甚至整理花圃、打扫环境卫生,只要经常活动四肢,持之以恒就会健康。
  减少压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休闲活动,避免经常熬夜加班,要有充足睡眠时间,适度的休息可以走更长的人生道路。
  不可吸毒:非法超量的使用药物,也等于吸食毒品,尊重生命、最忌接触毒品。
  不可酗酒:喝酒过量易丧失心智。
  在精神保健方面
  心宽自在:效法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气度,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
  放下安然:提得起,放得下,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俯仰间但求无愧我心,即能心情舒畅安然。
  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在一呼一吸之间,疏解情绪,平缓急躁,收摄身心,静观自得,开发智慧。
  禅定修行:“定、静、安、虑、得”,禅定摄心,精进修行,自然心净气爽,事事顺畅了无牵挂。
  喜悦进取:常持感恩、惜福心、发心许愿慈悲喜舍,身体力行持恒进取,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
  三十三、读 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生平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慧缘上师常说:人生成功的五大元素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名号,五读书……,读书可以使弱者壮、贫者富,富者贵,贵者福,福者寿。
  如今是知识爆炸、资讯泛滥的时代,世间书籍浩如烟海,学问范畴广无边际,任何人尽毕生精力,都无法读遍天下古今群书。正如庄子所说:“吾生命有涯,而知识无涯。”
  读书必须慎加选择,至于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籍呢?这就要依据每个人的志向、兴趣以及需求决定;甚至同样的一本书,由于读者见仁见智,其效果也不相同,对青年朋友来说,适宜而有用的书,有以下四类:
  (一)能砥砺品德,增进为人处世,提升品格修养的书。
  (二)增进学识新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利润的书。
  (三)能陶冶情操,意志、培养高尚志趣的书。
  (四)能帮助学业,职业与事业发展的书。
  读书学问大,知识即权力,最好的读书原则,读书必须与生活工作相融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时,感觉知能有所不足,无法因应实际问题时,尤应努力读书,学以致用,才能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与改善生活.
  总之,读书要慎选,而读书不但是为了提升自我,更要能造福众生。
  三十四、礼貌为上
  有一位教授带着小儿子,到市场去买水果,在水果摊位上挑选时,小贩很不耐烦地说:“你这样挑来挑去,到底买不买?”
  教授平静地回答:“买,我挑选的都要买!”随即将挑好的水果交给小贩,并礼貌地请问,总共要多少钱?
  在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势利小贩眼中,认为穿简朴的老先生不是有钱人,很不以为然地脱口表示:“你挑的这些水果都很贵哦,你买得起吗?”
  很有修养的老教授,依旧谦虚地回答:“我买得起,买得起!”并且不讨价如数把钱递给小贩,提起挑选的水果离开水果推。
  在回家的路上,目睹刚才购买水果过程的小儿子,一直沉默不语,走进家门实在忍不住了,便开口说道:“老爸!您是位名教授,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大人物,刚才卖水果的小贩如此的吆喝你、瞧不起你!您为什么一点也不生气呢?”
  教授就把握时机告诉儿子说:“待人谦逊、礼貌是我的水准;眼光势利、无礼是小贩的水准。我不能因为一个粗鲁的人没水准,而降低甚至破坏了自己的水准!再者,我们还应该礼待小人,不然的话刚才就会和那人大吵起来,可能结果会很糟糕。”
  看完了上述的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悟呢?也许你平常生活中,就曾经遭遇到类似的事情,而你当时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在待人处事上,也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依每个人修持的不同,表现也就不一样;修养好,能够包容与尊重别人,你就容易不为“外境”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反之,如果你自我意识强,喜欢计较的话,就常会因为“外境”而不能安住身心。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婆娑世界,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很幸福、快乐;但是事实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唯有多行善、多结缘、多讲好话、多散播欢喜的种子,才能少计较、少烦恼、少发脾气,疏解对治暴戾的困扰。
  应机说法,普利人天;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个人内心拥有爱的宝藏,才是取之不尽的财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而“生活即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众生的存在,尊重与包容众生,并且肯为众生服务,协助众生离苦得乐
  三十五、说话的艺术
  慧缘上师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有的人善于用说话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善缘广结,有的人不善于以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好多话,为了避免“话难说,说话难”的困扰,我们就要探求学习说话的艺术。
  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诸佛之理。如果见到农夫,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蔬菜;遇到商人,就谈论一套生意经营;谈话的对象是工匠,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表示你说话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契机(视对象说合适的话)固然必要,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言论一定要合理,也就是契合诸佛的道理,使众生都能承甘露法雨的滋润。
  言可承领:我们说话的动机,是要让别人接纳领受。现在社会中,老师的话,学生不爱听;父母的话,儿女常反抗……。如何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诸法集要经》提示“常说利益言,令自他安乐”、“常以柔软语,爱念于群生”,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就是对众生要抱持慈悲心,多说好话,不要吝一赞美;同时,又告诉我们,即使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白清楚,让听话的人心生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承意领受,岂不可惜!
  言则信用:大家都在讲诚信,言而无信,如何立身?所以,说话一定要有信用。从古到今,童叟无欺,言必诚信是大家共认的真理,做人要讲真实的话。我们如果能够常说“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就能够不为别人讥讽了。
  总而言之,懂得说话艺术的人,也是懂得如何做事做人的好人。
  三十六、长寿十法
  多积阴功天保佑:基于种善因结善果的“因果规律”,多积阴功多作善事天自然保佑,自然会长寿健康。
  嬉嬉常笑眉莫皱:忧愁寡欢凡事爱钻牛角尖,身心会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乐观奋斗遇事以平常心处理,不如意事也处之淡然,嬉嬉常笑,则能常保身心康泰。
  远离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关系,不正常的艳遇、畸恋正如“利刃上粘蜜”不可不慎!
  三餐量腹依时候:这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饮食要定时、定量;而食不可过饱,布衣暖、菜根香,值得我们铭记力行。
  热身莫教风寒受:随气温寒热加减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满身时切忌招致风寒,造成四大不调、滋生病痛隐疾。
  出言行事俱从厚:我们生活言行均要厚道、切莫刻薄,以免招致怨尤,自可趋吉避凶。
  大小物命都悯惜:这就是慈悲心肠的具体表现,要本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悯爱珍惜一切生命。
  书酒花月随前后:这是一句诗情画意境界的素描,我们中国文字常有画龙点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谓神来之笔,这是“读书怡情、花月逍遥以及随缘自在”诸种妙境的综合,一个人真能“书酒花月随前后”,自然能快乐长寿。
  诸般省俭常念旧:一般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而新不如旧则又常为人所感叹;中国人讲感恩惜福,更以勤俭为持家之方,所以诸般省俭常念旧,也就是感恩与惜福,一位知晓感恩与惜福的人,自然能够长寿不老。
  上床鼾吁神不漏:现代人由于忧虑、操劳、易有失眠、浅睡的现象;同样是睡觉,有的人一觉到天亮,有的人辗转难入梦;不要将烦恼带上床,过度休息为了走更长的路,睡得好更为长寿之要,所谓眼中有沙宇宙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稳。
  三十七、双手合掌禅意深
  佛教徒则常合十问讯,就是将双手合十,中间保留些微的空隙,这在佛教的手印中,是代表莲花合掌的手印。这虽是一般常见的简单手势,却蕴藏彰显深远的意义:
  表达无二圆融:莲花合掌,从两手合十而表达无限的欢迎、无我的接纳、无上的接引、无碍的交映,到达无染的清净。意思是说我们将两双手合成一朵莲花,是代表整个二谛的圆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谛的差别;让整个世间没有障碍。
  表达无量的信心: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