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史研究看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5:09:07

从观念史研究看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

金观涛(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2009 年2 月20 日,金观涛教授应本系「中国学术思想史教研平台」之邀,莅系主讲「从观念史研究看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分享他与刘青峰教授十多年来建立思想文化
       「关键词」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成果。

   

    自1997 年开始,我们利用计算机建立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研究1830 到1920 年这近一百年间观念的变化。至2008 年为止,该数据库已建置1 亿2,000万字的信息,包含这一百年之间最重要的和政治思想相关的文献。藉由检索、分析这些数据库的数据,将可勾划中国传统思想现代转型的阶段。2008 年5 月,我与刘青峰教授合着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出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该书专门探讨中国现代观念的形成问题,并在书后附有一百个词汇。以下简介该书所提出的部分研究成果。

   

    运用词汇分析发现的传统思想现代转型之阶段,与以往的历史分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近现代史分期的本质,是对社会现代转型阶段的划分,现代观念在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核心位置,而用关键词统计分析,使得研究结果具备了可检验性。本书尝试把思想落实到观念、观念落实到语言,抓出一百个词汇及三个大观念,来研究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过程,并以此考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首先,必须先了解甚么是观念?应选择哪些观念为分析对象?观念可用「人感觉和冲动的知觉型态」来定义,它是可用关键词表达传播的。现代观念并非由中国起源,而是来自于西方,因而要抓住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必须先抓住西方现代观念的最核心价值,看它们如何传入,进而分析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如果把现代价值核心定为个人权利、工具理性和民族认同,因此要考察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必须去分析上述代表现代性的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它们是与如下一些关键词有关的观念:「权利」、「个人」、「社会」、「民族」、「科学」、「公理」、「真理」、「国民」、「民主」、「共和」、「革命」等。

 

    这些词汇可分为四组,第一组与个人权利有关,第二组与民族国家有关,第三组和工具理性有关,第四组表达正当性标准转化为社会行动。用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检验这些观念有关的关键词意义变化,

好比检验DNA 一样,可刻划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在西方冲击下起源的,它们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的变化。藉由这些关键词汇研究,我们发现,所有观念变化历程都有高度的同构型,它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895 年以前,其特点是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意义进行选择性的吸收:如西方现代观念和中国传统观念无意义相交之处,即该观念完全是新的,则在该阶段中国文化对该观念是拒斥的。第二阶段是从甲午后(1895-1900 年)到新文化运动前(1915年)这二十年,这是一个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现代观念的时期。很多中国文化中不存在的新观念都是在该阶段传入,而且以前经选择性吸收的现代观念,在这段时间亦较接近西方原意,故可称为学习阶段。第三阶段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时对所有外来重要现代观念进行重构,使其意义和第二阶段不尽相同。有的观念回到第一阶段相近的意义和结构,有的观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意义。也就是说重构产生了中国式的现代观念,并用它们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

   

    这三个阶段的存在有其普遍性,甚至在现代汉语的形成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在接受西方现代观念时,因第一阶段的存在,使得大多数是采用中国文化中原有的词汇来表达外来观念,而不用音译做为新名词,可以称为「旧词新义」。而第二阶段则出现用不同词表达同一观念,大量新名词出现。第三阶段为观念定型,其表达词汇确定下来。

   

    以下试举几例。用「权利」译rights,发生在第一阶段。在中文里,「权利」意指权力和利益及权衡,只包含西方rights中法津方面意义,完全没有正当性、自主性之意义。要到第二阶段,「权利」才有这些意义。而且, 此时出现多个词译rights,如「直」、「民直」并用。到第三阶段,rights 的译名固定,但中文的「权利」和西方意义不尽相同。

   

    对西方 society 观念的引进亦是如此。第一阶段用「会」对应society,为选择性吸收,第二阶段用「群」、「社会」多个词对应society,是学习。第三阶段社会意义固定,但与西方不尽相同。西方 economy 观念的引进亦然,虽然最早用「经济」表达economy 的是日本,但该词在十九世纪的运用亦代表了选择性吸收,第二阶段与economy 对应的有「经济」、「计学」、「平准」等。到第三阶段,「经济」用法固定。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没有individual观念,故第一阶段对它是漠视的,只在第二阶段时,它才被引进中国,但同时有多种译法,如「个人」、「独」、「么匿」等。第三阶段,个人观念固定,但和西方

不尽相同。

 

    我们根据当代观念形成三阶段,将中国近现代史分期如下:

   

    (一)1840 至1895 年为中国的近代。其特点为:西方全球化冲击来临,把现代化纳入经世致用的时期,或保持原有社会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如果仅仅用选择性吸收为标准,可将近代的开始推自明末。

    其后果为:现代化失败和甲午战争的不可避免。

   

    (二)1895 至1915 年为中国的现代。其特点是:保持家族制度不变(儒学在家族内部有效),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制度。全面向西方学习,建立民族国家。

    其后果为:第一次现代化高潮、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社会整合危机,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重构开始。

   

    (三)五四及以后为中国当代,中国出现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重构,为民族国家重建和社会再整合时期。

    其后果为:两种新意识形态(中国传统对西方现代思想重构的结果)转化为大规模社会实践、党国体制的建立。

   

    在中国当代思想形成的三阶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继学习阶段后的第三阶段,即新文化运动对学习结果的重构。对西方现代观念学习阶段之所以被重构阶段取代,是因为学习阶段虽带来中国社会第一次现代化高潮,但同时造成严峻的社会整合危机。学习西方现化性的受挫,导致「中西二分二元论」意识形态的否定,全盘反传统主义出现。

   

    根据观念群变迁模式提出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分期是否正确,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但有一点无可怀疑,随着计算机处理大量文献中所蕴含丰富信息的技术的进展,在二十一世纪,观念史这一最晦暗、却最迷人的史学领域,将出现重大突破。

(台大历史系兼任助理赵咏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