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研究真的到了“高原期”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23:45
近两天,我在相关的博客网站上(http://panjing.bokee.com/2974628.html
http://61.144.23.75/blog/egg/index.asp)看到
了“教育技术研究的高原期”这样一类的文章,仔细阅读之后,有很多是值得去思考的,他们指出了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将现在的教育技术研究比喻为"高原期"还为时过早,下面就是他们认为“高原期”出现的四个原因:
“高原期”的出现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都符合高峰——低谷——高峰的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这是“高原期”出现的内在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教育信息化前一段主要是探索性的工作、开创性的工作,其贡献在于通过实践论证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是能发挥作用的,尽管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这一阶段的另一个贡献是开拓了或者说指明了很多研究的方向和领域,告诉后来者可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可以在哪些领域继续耕耘,至于这些领域具体的、细化的规律则留给后来者去探索。
第三个原因,前阶段所做的那些开创性的工作,往往是令人激动不已的,因为一项工作就可以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工作带给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兴奋与成就感是极其强烈的,而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恐怕就不再是那些大而全的问题了,而是某个方面具体的规律,容易给人意义不大的假象。事实上,那些开创性的工作,也助长了我们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甚至浮夸的风气,从而形成一种瞧不起具体问题研究的价值观,而教育信息化要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必须要关注这些“小问题”的。
第四个原因,实践者和研究者自身的局限制约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活动。一旦研究转向具体问题,就不能再是纯粹的猜想、憧憬、假设或简单的应用,不能再使用那些煽动性的语句和模糊的概念,而且对于研究者在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阶段作出主要贡献的大多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专家们主要起总结、提升、预测的作用。而研究转向后,由于在方法、相关知识、研究条件的缺失下,单纯靠这些老师是无法完成研究工作的。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当然也包括生理发展),而某项教学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规律,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背景,而这正是一线教师所缺乏的。因此,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与研究(特别是研究),必然需要具备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又了解技术特性的研究人员的参与,单纯依靠一线教师的摸索已经无法完成更细化的研究了。当然,这样的研究人员并不多。按说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但这只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不是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现状。
发表一下自己的愚见:
其一: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符合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我们也同样认为认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现在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出现"研究主题枯竭","没有新的突破",没有新的领域"等现象,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坎坷",我们的研究进展相对于过去的几年(2000-2005)速度有所减缓,我们研究的团队领军人(学科带头)呼喊口号的音量有所减小.我们面前遇到的不是高原,而只是"小丘陵"而已,呼喊"高原期"的人一直都是在平原地区长大的,他们没去过高原,没见过高山,而将几(十)米高的丘陵当作高原了。这只是他们畏难情绪的表现而已。如果作为教育技术业内的相关人士赞同这样的观点,那么这就蕴涵着我们的研究积累已经达到饱和,预示着随后的几年将出现一个研究低谷,很难出成果。这对我们的研究热情是很有影响的。
其二:认为我们前一阶段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实践论证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是能发挥作用的”,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命题是不需要实践论证的,因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假设就是“技术是能促进教育的”,如果不承认这一前提,那我们的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所以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也是后来继续要研究的工作)是:如何使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即最优化。所以只要技术的改进,新技术产生,那么我们研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就会有相应的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产生,这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这就是教育技术研究也要“与时俱进”。而不是“将些领域具体的、细化的规律留给后来者。
其三,由于我国真正的教育技术研究要晚于西方一些国家,那么要想使研究跟上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正确的做法是大胆的吸收国外发展较好的,符合我们自己的经验、理论、方法,甚至是一些成果。这样对于研究在前的人来说,也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一些研究方向和领域,我们原来是没有的,现在有了,从国外引进来了,从没有到有本来就是一个很值得庆贺的事,也真正使研究者感到兴奋,甚至是激动,这也就造就了一些“半路出身的”“外语水平较好的”一时间成了学术的领军人物了——专家,学者。当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世界的水平相当的时候,也就没有太多的,让研究者觉得很有成就的大作出现了,自然而然研究进展也就缓慢了,这需要我们从实践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先进的技术,探寻一些运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而“教育技术要真正的发展,是必须要关注这些“小问题”的。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很衷恳的。但我们认为:“小问题”正是我们以后研究的关键,也是我们研究新突破的入口,更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并不是我们“瞧不起”。其次,现在是一个强调交叉、融合、合作的时代,实践者和研究者之间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
所以,本人却认为这不是所谓的“高原期”而是预示着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质的飞跃”将要到来。不然“教育技术将走向灭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