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战序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7:08:31
“星”战序曲
《财经》记者 于达维 李昕《财经》网络版  [2008-02-22]


间谍卫星
无论美国利用导弹摧毁失控卫星的初衷到底如何,太空军事化的阴影都在日益逼近
【《财经》网专稿/记者 于达维 李昕】北京时间2月21日11时26分,美国东部时间22时26分,一枚“标准-3型”导弹从位于太平洋北部海域的美国海军“伊利湖号”巡洋舰上发射,成功击中距地面大约247公里高处的一颗失去控制的间谍卫星。
对此,美国五角大楼(国防部)发表声明称:“由陆地、空中、海上和太空传感器组成的监视网都已经确认,导弹已成功地在失控侦察卫星进入大气层之前,击中了目标。”
这颗名为“USA193”的卫星,是美国2006年12月14日发射升空的一颗军用间谍卫星;不过它在几个小时后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并逐渐向地球跌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预计该卫星将于3月的第一周,穿过大气层并最终坠落地球。
这颗两吨多重的卫星尚满载着454公斤有毒燃料——联氨(hydrazine),其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不会燃烧殆尽,将形成两个橄榄球场大小的毒气云。因此,美军方及政府称,出于保护地面居民的考虑,美国决定击落这颗卫星。
但是,对于这种说辞,很多人并不认同。因为以往这类卫星发生故障后坠入地球不止一次,美国从来没有如此兴师动众。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戈登·强德洛(Gordon Johndroe)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即表示,在过去五年里,曾经有328颗报废卫星坠入地球。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要摧毁这颗卫星,一个是为了销毁卫星上的机密资料,避免落入别国手中。同时,美国也可以通过反卫星能力的实战演练,进一步展示其威慑力以及太空“制高点”地位。
实际上,不仅俄罗斯等国家这么认为,在此前美国国防部就此事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未公开姓名的某海军官员曾公开表示,“与其说这是一次行动,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测试。”
美国全球安全组织负责人约翰·派克(John E. Pike)也坦言:“我不是说卫星燃料无害,但我却觉得是政府在编故事,主要是想掩盖,美国海军首次进行导弹防御实战的真实意图。”
反卫星之路
约半个世纪之前,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而正式拉开了探索外太空的序幕。之前,人类制造的飞机、飞艇或者热气球等飞行器,还只能在大气层内遨游。
随着人造卫星的出现,如何打击卫星,对于各个大国而言,也很快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课题。美国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所防扩散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莫尔茨(James Clay Moltz)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就开始了反卫星武器的研究。
首先考虑采用的,是利用带有核弹头的导弹进行攻击。但是,随着1963年美、苏和英国正式签署《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样的试验被限制在接近卫星的尝试上,而不能真正引爆。
从1968年开始,苏联就开始进行常规当量的引爆试验。在此后的14年间,苏联先后进行了20次这样的试验,其中九次取得了成功。尽管在1968年就成功地摧毁了卫星,但苏联一直到1979年才正式宣布具备了攻击卫星的能力。
美国直到1985年,才成功完成了一次通过动能武器,撞击摧毁卫星的试验。当时,一架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在高空发射了一枚由SRAM/Altair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的袖珍拦截器,击中并摧毁了太阳风(Solwind)“P78 1”科学卫星。
据莫尔茨分析,目前美国已经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包括这次实施攻击的“标准-3型”导弹在内,均具有攻击卫星的能力。其中,地基导弹防御系统能够攻击大多数通过美国本土上空的低轨道卫星,舰基导弹防御系统则可以击中距离地球表面400至500公里轨道运行的任一卫星,天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更可以从太空直接攻击想要攻击的目标。
在他看来,单纯就技术而言,攻击卫星并不困难。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拥有中程战略导弹、太空跟踪系统以及末端自动制导设备,就基本上具备攻击地球轨道上目标的能力。
目前,虽然只有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曾经试验过这样的系统,但业界普遍认为,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应有这个能力。因为日本,就已经采购了“标准-3型”导弹系统。
中国《地面防空武器》杂志有关人士也对《财经》记者表示,反卫星导弹实际上只包括运载火箭和杀伤器两大部分。目前杀伤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称为破片,就是利用爆炸产生的碎片摧毁卫星,或者使其丧失主要功能;另外一种方式为撞击,就是利用撞击的动能直接摧毁目标。这次美国所使用的方式即为后者,“标准-3型”舰对空导弹准确地击中了卫星的燃料箱,使得卫星四分五裂成多个碎片。
此外,俄罗斯还有一种“天雷式”攻击方法,用法和地雷类似,可以事先部署在太空,靠近目标卫星后引爆。
“其实这种技术相对都不是很复杂,比拦截导弹、载人航天容易得多。”上述人士解释说。
除了这些常规的打击手段,美国、苏联等国也一直致力于开发激光、粒子束和微波等定向能武器。这些新概念武器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要比常规导弹快成千上万倍,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卫星等目标。不过,受技术能力的限制,目前这些武器仍未真正成熟。
碎片风波
就在一年前,2007年年初,中国对一颗报废气象卫星的攻击,也曾经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2007年1月17日,美国《航空周刊和空间技术》(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杂志在其网站上称,中国在美国东部时间1月11日下午5时28分(北京时间12日上午6时28分)进行了导弹攻击卫星的试验,摧毁了在537英里轨道上运行的中国“风云一号C”极轨气象卫星。此次攻击是通过小型弹道导弹投送的动能拦截器实施的。
次日,白宫证实了这一消息,并称“中方这一行动将引起争议”。同样,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政府也很快表达了对这一试验的不安情绪。
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这类项目一直密切关注。但此次中国进行的反卫星试验,仍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此前,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也许要到下一个十年,中国才具备这种直接攻击卫星的能力。而在这以前,利用核武器可能是中国惟一可行的攻击卫星的手段。
当然,对于这一试验的不安,也不完全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由于攻击发生的空域处于低轨道(一般认为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的轨道为低轨道),所以人们对试验造成的碎片可能毁伤经过这一空域的卫星感到担心。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孔哲文(Eric Hagt)告诉《财经》记者,卫星碎片可能影响到的卫星有125颗之多,这些担心并非没有道理。
美国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所东亚防扩散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斯黛芬妮·莱吉(Stephanie C. Lieggi)也指出,这次攻击造成大量的太空碎片,其中大于十厘米的可能有上百块。还有上千块更小的碎片,都可能对运行到该区域中的卫星造成影响。
根据美国空间监测网目前发布的消息,美国这次攻击“USA193”卫星所产生的碎片大约有80块,由于这次攻击的卫星所处的轨道非常低,已经十分靠近大气层,因而其中一半将在24到48小时内进入大气层烧毁,其余部分将在40天内进入大气层烧毁。
有分析认为,实际上美国这颗卫星要比中国的风云一号C大的多,其产生的碎片如此之少,只能说明美国导弹的撞击速度比中国小很多。
不过,仍然有太空专家担心,这次攻击产生的一些小碎片,仍然可能进入了更高的轨道并长期停留,从而对其他航天器构成威胁。因此,或许对于此次撞击产生的直接后果,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监测。
根据俄罗斯军方的分析,这次攻击卫星的花费,在4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之间,而且动用了美国海、陆、空三军。
中国选择
反卫星武器在中国具体的研制进展,外界一直知之甚少。
据美国全球安全组织分析,中国对反卫星武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航天工业集团第二研究院进行。这一研究当时被成为“640计划”,包括动能武器、大功率激光、太空预警、太空目标识别等项目。但这个计划在1980年停止,而后的研究,则在“863计划”(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框架内进行。
一般认为,在激光武器方面,中国还不具备摧毁卫星的能力,但是可以对光学侦察卫星的传感器实施干扰甚至破坏。
2006年8月,美国一颗卫星在飞越中国上空的时候,据称曾受到一束高能激光的照射。虽然并未导致卫星工作异常,但足以让美国警觉。当时就有国外专家猜测,这类激光可能是对侦察卫星进行干扰,也可以对动能武器进行激光导航,中国已经近乎具备了这种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反卫星武器的类型上,苏联所采用的爆炸杀伤方式,是一个选择。但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可能美国等国家走的动能武器直接碰撞路线更有前景,各国都在对此进行研究。
2008年1月10日,美国《连线》杂志网站发表了对麻省理工学院安全项目高级研究科学家、前联合国武器检查员、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战略武器分析专家杰夫里·费登(Geoffrey Forden)的采访。他认为,中国的反卫星水平已经相当之高,“就像用一枚子弹击中另一枚飞行中的子弹一样。”2007年初,中国所进行的试验已经远远超越了1980年代苏联发展的“天雷”反卫星武器的水平。
对于中国的反卫星试验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的声音,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中国国内专家并不十分认同。在他们看来,中国进行的反卫星试验,实际上只是为了显示中国拥有有效遏制的技术手段而已,并无意引发太空进一步军事化。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分析,“美国为在空间的最大行动自由,一直拒绝谈判就禁止太空武器进行谈判。”实际上,美国在去年颁布的新《国家太空政策》白皮书中,就明确反对放弃使用太空武器。同时,美国还一直拒绝签署任何禁止太空武器试验的国际公约。分析人士指出,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忧虑。
早在2002年,中国和俄罗斯就共同发布了“防止所有外空武器的发展和对外空物体的武力使用或威胁”的文件(CD/1679)。2004年8月,两国又向联合国裁军大会提交了“防止外空军备竞赛的核查问题”的突破性文件。
2007年1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就表示,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中国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空军备竞赛。
一年后,2008年1月23日,在日内瓦开幕的联合国裁军大会上,中俄两国再次提出了关于禁止在外太空部署任何武器的条约草案,不过这当即遭到了美国的反对。
美国国务院负责国际安全和防扩散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马利,在解释美国为何反对这一新条约草案时表示,“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签署这样的条约,并不能保证太空的长期安全。”话音未落,美国即动用作战部队完成一次反卫星攻击,在外界看来,既有测试之实,或许也不乏炫耀之嫌。
其实早在2007年1月22日,美国空军参谋长迈克尔· 莫斯利(Michael Mosley)正式签署的新版《空军作战准则》中的“太空作战”部分里已经强调,美国作为空间大国应加强对太空力量的保护,以确保军事航天优势地位。同时,应允许先发制人攻击他国卫星或地面指挥站,以剥夺对手的太空对抗能力。
2007年1月28日,印度空军总司令沙希·蒂亚吉(Shashindra Pal Tyagi)也正式表示,印度将建立太空司令部,以开发外太空,并“保护印度免遭来自外太空的袭击”。
很显然,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无论出于防御性还是攻击性目的,方式或明或暗,对“太空制高点”的争夺,都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国家战略安全。在美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星”战秀之后,种种迹象显示,避免“太空军备竞赛”的前景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