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2:21:32

民间的意义

默认分类 2010-07-01 07:58:27 阅读19 评论0 字号:大中

民间的意义

 

    孤立地看,三十多年前出现“四月影会”不过是一群青年凭着青春的热情自发成立的一个松散的文化社团,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举办了三届“自然 社会 人”摄影展览。但是,放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的长河里观照,它的出现,不但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在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上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其一,她是一个没有官方背景的民间社团。

    其二,她的活动没有来自政府财政的拨款。

    其三,她在当时就申明艺术独立于“长官意志”。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民间艺术社团是很多的。摄影术传入中国以后,最早的社团也是民间性质的。自50年代以来,中国形成了国家把一切都包下来的社会格局。一切艺术团体都纳入国家大一统的体制之中。虽然也有各级各类群众艺术团体,但这些团体的活动方式已经行政化。经费来自国家财政,人员成为国家干部,他们组织办理的艺术活动自然也要处处听命于国家意志。这些艺术团体成立之初还有较为广泛的基础,随着国家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左,能够容纳的圈子随之越来越小,到了文革年代艺术完全听命于江青的时候,这些团体即使恢复活动,也已经没有任何生命力了。

    终于,一股春潮掠过神州大地。1978年,中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张取胜,改变了中国的社会走向。

    在思想解放旗帜下,文化艺术领域实际上涌动着两种追求。一种追求是要求推翻“文艺黑线专政论”,平反冤假案,重新回到江青统治以前的文化格局。他们以文革中受到冲击和迫害的老艺术工作者为主体。另一种追求则是来自原来不知名的年青人,不论是文革前的体制,还是文革中的体制,原来都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没有有任何包袱,也不曾受到官办文化的浸染。所以,那些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老艺术家们为拨乱反正,回到五十年代的秩序而力争时,他们却以生气勃勃的姿态,开辟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民间格局。四月影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民间艺术社团。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无名画会、星星画展、今天文学研究会等等。他们的出现,在中国艺术史、文化史和社会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古往今来,各类艺术活力本来都在民间,而不在宫廷。艺术一旦打上官方的印记,难免走向僵化。当首届“自然 社会 人”影展在北京展出时,竟吸引了七万观众。许多观众之所以发自肺腑地称赞,就是因为这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艺术已经久违了!这些影展举办时,我正在外地念书,只参观过其中的一届,但那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至今难忘。

    耐人寻味的是,四月影会的骨干本来是因为拍摄1976年的四五运动,编辑四五运动的画册聚集到一起的,但在筹办第一届影展时,却没有选用那些有关四五运动的照片。固然这与当事人希望摆脱政治的情绪有关,固然因为当时四五运动已经平反,主办人希望向观众展示更新的思考,但我还有另一层猜想。四五运动,是民间政治诉求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集中爆发,而不是社会生活的常态。常态的民间文化不是故意与官方对抗,而是一种平行的存在。让艺术成为艺术,让摄影成为摄影,而不是附着在政治的列车上,才是民间文化的常态。所以,这种选择,本身是否隐含着一种尽快建设文化常态的愿望呢?

    何为民间文化?我觉得关键是对“民”字的理解。我觉得民间的“民”,应当是平民的“民”,公民的“民”,而不应当仅仅是农民的“民”。不论农民,还是市民,都是平民,都是公民。过去把民间等同于乡间,提起民间文化就特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工艺,这起码是把民间的意义弄窄了,甚至可以说是弄歪了。所谓民间文化,首先与宫廷文化相区别。这种区别不是暂时的,表面的,而精神实质意义上的。如果没有精神实质的区别,就成了伪民间文化。这种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大跃进时期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文革中的小靳庄诗歌、户县农民画,徒有民间的形式,通过农民之口之手,表达宫廷的意志,就是伪民间文化的典型。

    同时,民间文化也与学院派文化相区别。传统的学院派文化的特点是讲究程式,讲究规范,而民间文化的特点是不拘一格,自由创造,所以比学院派文化更有活力。但是,也要看到当今的学院派文化,在不同的院系,不同的艺术门类,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学院派文化人,继承了西方近代大学独立的传统,自觉地疏离宫廷文化,而注重从民间文化里吸收营养,也能形成生气勃勃的创造,甚至是最具先锋性的创造。当今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日益边缘化,平民知识分子的自觉性也已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民间文化和学院文化具有相互沟通的广阔前景。

话题回到四月影会,它的出现,虽然遇到了不少压力,但有幸得到了胡耀邦等领导人的宽容和一些老艺术家的支持,所以能够连办三届,持续活动数年之久,最后无疾而终。这在当时出现的民间社团是运气最好的一个。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深刻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得到了朝野的认同,民间的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开始生成。群众社团行政化的旧有格局难以为继。至于摄影方面,民间团体已经如雨后春笋,遍生全国。在这样的时候,重新回顾三十多年前诞生的四月影会,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