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百岁夫妻的和谐大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22:12:50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08-03-30

梁荣钦、曾四妹与在家的儿子、孙媳留影
□本报记者  廖荣波  通讯员  黄伟强
当今太平盛世,百岁老人已不稀罕,但夫妇双双百岁仍健在的我们还是头一回遇见。在云浮市区云城街会众岗村就有一对这样的百岁夫妻。他们四代同堂14人一起生活不分家,尽享天伦之乐,堪称和睦美满家庭。
结婚只有一张旧床烂蚊帐
近年来,由于市区范围不断扩大,紧挨市区安居工程小区的会众岗村建起了密密麻麻的住宅。在本地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转弯抹角来到百岁夫妻梁荣钦、曾四妹家。
梁荣钦出生于1909年农历三月廿七。他的妻子曾四妹同年出生,小他三个月,生日是农历六月二十。按照当地算虚岁的习惯,今年他们刚好100岁。
梁荣钦父母都是贫苦农民,生育了十几个子女,养家糊口生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长到8岁大时,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但他又很想读书。年纪小小的他最后想了个办法:去学校帮做杂工,从中“偷师”学文化。经熟人介绍,他到了云浮今百惠商场附近的“东课堂”(校名)帮老师洗衣做饭。老师见他一心想求学,便允许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勤工俭学”。
梁荣钦在学校读了四年书粗通文墨之后,为生活所迫,从此放下书包,外出打工。12岁那年,他跟随别人去了香港,希望得到开鞋厂的同乡老板收留。但老板说,已经满员了,无法收留他们。他们几个未成年的“童工”只好找别的同乡帮忙,最后才找到又苦又累的建筑工作。由于年纪太小,做不了重活,就做拿浆斗、递工具这样的杂工。后来,他们听说澳门那边工作收入好,几个伙伴积攒了路费,又转到澳门工作。但澳门的收入也不高,工作辛苦,吃不好,睡不好。最后,他回到了云浮。
回云浮之后,他便长期上山挖矿或在炼锡厂做选矿工作。
由于家庭贫困,直到1941年,32岁的他才与同龄的曾四妹结婚。
“结婚时,我们只有奶奶留下的一副旧床板和一张烂蚊帐!”曾四妹回忆说,“全家只有9坑瓦的一间房子,我们夫妻只有一张床的地方。”
曾四妹还经常向后辈提起:结婚后分家的时候,全部家当只有8盅米、3双筷子、3只碗。这就是当年的全部“财产”。他们以此教育后辈不忘旧社会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夫妻历尽艰辛得解放
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加入大绀山挖矿的队伍。他们必须挖到锡矿挑去出卖换钱才有米下锅。曾四妹说,大绀山有多种矿石,解放前,山上开挖了无数的窿洞。当年上山采“锡米”、钨矿的人络绎不绝。
山上无数的矿洞,后来竟成为他们“走贼佬”、“走日本仔”的好去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日寇入侵,盗贼四起。曾四妹说,当年云城多次发生山贼烧杀抢掠事件,致使大批民众逃离家园。曾四妹的的娘家在茶洞,他的一个弟弟就曾经被山贼劫走,亲属花了十两白银才赎回来的。在山贼抢掠之时,他们只好逃到大山里的矿洞里暂避风头,名为“走贼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云浮,他们又逃到山上矿洞中躲避战火,名为“走日本仔”。逃命期间,他们靠野菜和亲戚的救济才不至于饿死。
“走日本仔”也不是个个都能逃脱。梁荣钦的父亲就被日军虏走做挑夫和帮日军做饭。日军行军到广西时,他父亲借外出帮日军摘菜之机逃走回家。梁荣钦的一个弟弟则是为了逃避国民党政府“抽壮丁”而出走,家里叫梁荣钦去外面寻找失踪的弟弟。他经尽艰辛,才到阳春找到失踪的弟弟。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荣钦继续在云浮高峰帮锡矿老板打工,从事选矿工作。他说,那时的选矿全是手工操作,工序像淘金,通过河水将泥土杂质清洗出来,最后剩下的就是一粒粒的“锡米”,工作异常艰辛。
上世纪40年代开始,曾四妹不做矿工后转为做“挑夫”,去六都挑货称为“担六都”,去白石挑货称为“担白石”,去思劳挑货称为“担思劳”。云城至六都约20公里,她先将一担诸如稻谷等货物挑到六都,再从六都将诸如面粉等货物挑回云城,一天来回要走40公里,但报酬只有两斤米左右。虽然辛苦,但当时做这种苦力的还大有人在。就是从那时起,曾四妹跟其他挑夫学会了吸烟,至今仍保持吸烟的习惯。“为什么女人也吸烟?”当我们问她时,曾四妹说:“当时又苦又累,心情烦恼,中途休息时,便向别人讨烟解闷,后来便上了瘾。”她的丈夫梁荣钦同样“又苦又累”,但他并没有学会吸烟。丈夫不吸烟反而妻子吸烟,实在少见。过去吸的是手卷的土烟,现在则全是孙子“进贡”的香烟。
1949年,云浮解放之后,他们一家人才过上稍为平静安稳的生活。
解放后,梁荣钦继续当选矿工人。从高峰矿场转到高村矿场后,他转为国营矿山的正式工人。后来调动到新兴牛嘴岭矿场,再转到博罗县矿场。1971年,他的儿子梁子南到博罗顶替他的岗位之后,他正式退休。
和睦相处为长寿之本
梁荣钦、曾四妹夫妇一共生养了一子三女,有三个孙子、四个曾孙,孙子已全部结婚生子。如今四代同堂共14人在同一幢楼房共同生活。
我们采访时,梁荣钦、曾四妹夫妻的儿子梁子南在家陪伴,儿媳外出浇菜后来才回。他们其中一个孙媳妇与老人竟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姓潘的年轻孙媳妇先扶行动不便的太公梁荣钦坐好,又细心地为手脚灵便的太婆整理好头发,十分孝敬老人。这名孙媳妇还说:我几岁大的儿子放学回来也会主动帮忙照顾太公太婆。
这么多人一同吃饭,伙食费如何“征收”?家务活谁做?梁子南说:这个非常好办,几个儿子都会主动“上交”家庭开支费用。因为青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只要买肉和煤气、水电开支,全家人一个月的开支大约2000元。至于分工,梁子南负责买菜,他妻子负责煮饭,孙媳妇大力协助,他们不会为这个闹矛盾。他们全家人对吃什么也从来不挑剔,除了肉类外,家里种了什么青菜就吃什么。两位百岁老人的伙食与青年人的伙食品种也完全相同,只是老人牙齿不好使要将肉剁碎,并喜欢吃粥。
据了解,梁荣钦老人虽然退休几十年了,但现在仍能每个月领到约1000元的退休金。他必须每年写证明到博罗退休管理所,由其公司所在地的广州有关部门每个月寄来退休金,没有划入存折。他的妻子当年也在他所在的单位做过十多年的家属工,但由于上世纪60年代下放回乡务农,所以没有享受到退休金待遇。
梁荣钦过去由于长期在条件不太好的矿山工作,得了矽肺,但无大碍。早两年,梁荣钦夫妻均能扫地、劈柴、种菜。据其儿媳介绍,去年两位老人喝了“×牛饮料”导致拉肚子,病了一场之后,梁荣钦老人身体变得瘦弱,走路也要人扶了。曾四妹则身体好些,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老人的子孙和邻居都称赞两位百岁老人性格温和,特别是梁荣钦,虽然青壮年时身高近一米八,身材高大威猛,但从不与人斗气斗勇,性格十分温和。他也没有特别的嗜好,过去耳聪目明时喜欢听听粤曲,现在听力下降,只能看看报纸。他每次看完报纸都会认认真真折放好,不会乱放。
会众岗村原住居民均姓梁。现在该村已逐步被城市包围,逐渐成为“城中村”,有些外地人落户村中,但仍以原住梁姓居民为主。当我们采访时,当地梁姓人正在为修族谱之事上门调查各家各户情况。该村目前只有这一对百岁老人,深受村民尊敬。而据了解,梁姓人家有不少类似的大家庭,他们团结和睦,常常三四代同堂不分家。他们还联合其他村庄甚至外地的梁姓人一起修编梁氏族谱,充分体现“同姓一家亲”的纯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