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贲:1996:不公正的大选(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8:17:12
凤凰网 > 凤凰周刊 > 2007年14期(总255期) > 封面故事 > 正文
1996:不公正的大选
2007年06月21日 14:06 字体:
这不是一次美国式的大选,在共和党和民主党中选出一个更好的来,我们这次大选是让人民再次在两种政体之间做出选择——别列佐夫斯基
1996年初,叶利钦的权力和他的健康一样岌岌可危。
全俄罗斯的人都知道几乎没有人支持叶利钦了,只有叶利钦不知道;全俄罗斯的人都不知道叶利钦随时会倒下,只有叶利钦自己知道。
1996年,叶利钦已经通过修改宪法成为近乎拥有无限权力的民选沙皇。但叶利钦身边的支持者只剩下一伙寡头。
叶利钦的权力危机从1993年10月炮打白宫后就开始了。
1993,叶利钦再战白宫
入主克里姆林宫前,叶利钦曾在摄像机前指着克里姆林宫内金碧辉煌和极尽奢侈的装饰说:“看看,这么多的房间,这么奢侈的享受,再看看我们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是对人民的犯罪!”但叶利钦很快适应了克里姆林宫里奢华的环境,他经常在这座宫殿里喝的烂醉如泥,而其受到西方支持的经济改革政策却始终一筹莫展。
叶利钦继承了克里姆林宫,新俄罗斯则继承了旧俄罗斯宪法和议会——苏维埃和人大直接变成议会。旧宪法对苏维埃与总统权力缺少明确划分,当1992年俄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副总统鲁茨科伊等就改革政策、修宪内容、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与叶利钦发生冲突时,俄罗斯议会这个反叶利钦阵地逐渐变成了另外一个政府。
1993年3月20日,无法忍受制约的叶利钦在一次电视讲话中表示,他将谋求“特别的权力”,来把俄罗斯的改革进行到底,他要求扩大总统的权力,使他可以任命官员而不经过议会的同意。
而议会则针锋相对地发起弹劾叶利钦的行动。最终,反对派们争取到了超过600张弹劾票,但离法定的2/3多数还差72张。
然而,民意依然在叶利钦这边,尽管从1989年到1993年,俄罗斯的GDP下降了50%。
1993年4月25日,叶利钦发起有关改革的公民投票:你支持叶利钦吗?你支持叶利钦的经济政策吗?你同意提前进行总统大选吗?你同意提前进行议会大选吗?
公投的结果是叶利钦获胜,58%的选民表达了对叶利钦的支持;52%的选民支持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公民投票为叶利钦提供了政治上喘息的时间,也坚定了他与议会摊牌的决心。
当年9月,叶利钦又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他将解散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这引起10月份的宪政危机-议会宣布由于叶利钦违宪,被解除总统职务,由副总统鲁茨科伊接替其职位。
刚开始,反对派被莫斯科大量的游行群众所鼓舞,民众抗议叶利钦恐怖的改革让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大幅下降,国内腐败盛行,犯罪率高企。
但叶利钦很快从军队方面获得支持,他像1991年的政变者一样,将坦克开进莫斯科,面对那些为他守过夜的市民。
在抓住反对派率先发动攻击的可能证据后,他让他的军队炮轰莫斯科河畔的白宫——这个他成为民族英雄的地方,那时已经是反对派的核心所在。
2年就是一个轮回。叶利钦用武力取得他对议会的胜利,但是莫斯科河畔的白宫门口已经没有人再朗读他的演讲。
他没有出现在炮轰的现场,因为他已经是总统,不需要再鼓起勇气站上某辆坦克,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
在他位于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他完成了一次对自己过去的政变。而之后,他也再没站起来过,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的神经,宣泄改革失败的沮丧。
不明真相的总统
炮打白宫后,俄罗斯形势全在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经济停滞
“疯狗必须被处死!”1994年,叶利钦愤怒地下令出兵车臣。但总统不知道此时的俄罗斯军队已经腐败到坦克都无法起动的程度。很快,战火从车臣燃烧到临近的塔基斯坦共和国,电视转播传回的政府军伤亡惨重的画面沉重打击了叶利钦的威信。
1995年11月,重新注册的俄罗斯共产党赢得国家杜马选举的胜利-他们的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民意调查中遥遥领先,不断在媒体中公开批评叶利钦将把俄罗斯民族“带向毁灭”。
1996年初的叶利钦已完全落入总统安全勤务主任科尔扎科夫的控制中。这位后来声名狼藉的前克格勃特工一度负责审查所有递送给叶利钦的政情报告,以防止任何“坏消息”影响总统的“健康”。他告诉叶利钦,总统的民意支持率在98%以上。1月16日,他甚至促使叶利钦解除了丘拜斯的职务-在过去的四年中,一手负责制定经济改革政策的丘拜斯成了所有“阵痛”的标志。
“民众热爱他们的总统,是丘拜斯这些人的激进改革造成民众的不满。”科尔扎科夫说。
真实的数据是,叶利钦的支持率大约3%,久加诺夫最高,接近20%。
毫不知情的叶利钦决定参加7月竞选,他任命副总理奥列格·索斯科韦茨成立竞选指挥部。索斯科韦茨是苏联时期成长起来的老干部,满脑子都是命令经济时代的老皇历。当他得知自己的任务就是帮叶利钦赢得更多选票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命令给铁道部,要求所有铁道部职工都必须投票给叶利钦,否则将被解雇。这一丑闻令民众,尤其那些来自农村和小镇的选民彻底愤怒了,更多地倒向久加诺夫一边。
几乎所有熟悉久加诺夫底细的人都讨厌这个典型的苏共高官,但是,一个稳健而保守的伪君子,总强于藐视一切规则的牛仔。
久加诺夫的势头让俄罗斯国内新崛起的寡头资本家们感到害怕。他们决定阻止久加诺夫,因此他们必须支持叶利钦,无论叶利钦多么令人失望。
刚刚被叶利钦抛弃的丘拜斯率领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斯摩棱斯基以及其他俄罗斯寡头,来到克里姆林宫与叶利钦面谈。丘拜斯后来回忆说,尽管叶利钦让他做了牺牲品,但是他还是决定帮助叶利钦-第一步就是告诉叶利钦事实。
叶利钦本来打算宴请这些不请自来的“志愿军”们,但是丘拜斯等人对桌上的佳肴看都没有看一眼。丘拜斯一放下自己的公文包就拿出一份文件,交给叶利钦。他平静地告诉叶利钦:“形势不容乐观,你的支持率不到5%。”
围着白餐巾的叶利钦面红耳赤,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最后慢慢吐出一句话:“要把那些制造这些谎言的人揪出来,他们这是政治讹诈,这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叶斩钉截铁地重复着最后两句。
丘拜斯沉默不语。僵持很久之后,古辛斯基开口了:“鲍里斯,这些都是真的,只有你一个人还被蒙在鼓里,你身边的那些混蛋在欺骗你。”
叶利钦转向古辛斯基,紧紧地盯着他,一字一句地说:“你知道我身边的人都说了什么吗?”
古辛斯基不耐烦地挥挥手说:“鲍里斯,你还不明白吗?就是因为你相信你身边那些人的话,才导致你的行动是如此愚蠢。”
又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之后——所有在场的人都印象深刻——叶利钦随手抄起一个盘子砸向古辛斯基。
丘拜斯这才确信,这头俄罗斯政坛的狮子此时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他后来回忆说:“有的人尽管天资不太好,但是一辈子都在学习,可惜的是,鲍里斯·叶利钦,在1991年的时候就已经停止学习了。”
“苏联制造”的总统和总统班底
尽管叶利钦亲手结束苏联长达70年的集权统治,但是他本人正是苏共这架机器的产物,一个标准零件。
实际上,叶利钦第一个任期的执政表现与他的“前任”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惊人的相似。在对内对外政策上,他们都提出完全脱离现实的目标,赫鲁晓夫要改革斯大林留下的体制弊病;勃列日涅夫提出要尽快建成“共产主义”甚至宣布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与新思维”时完全没想到早已病疴缠身的苏联崩溃在即。
他们做出误判的原因也惊人相似——他们在做出决定前所咨询的人都不超出高层的小圈子,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亲信-勃列日涅夫决定出兵阿富汗的时候,很多政治局成员都不知道详情。
叶利钦的亲信,如科尔扎科夫、索斯科韦茨、巴尔苏科夫等人,都是他在前苏联时期就追随左右的“体制内”班底。这些人对怎样推行改革,怎样运行一个民主国家毫无头绪。其中最甚者科尔扎科夫在看到竞选胜利无望的时候甚至强烈建议叶利钦宣布解散国家杜马、取消大选、命令军队动员、取缔俄罗斯共产党。
科尔扎科夫理解叶利钦的性格,他从来不惮于在紧急关头采取非常手段。8·19政变时站上坦克车,2年以后又命令军队向白宫开炮。最后,如果不是丘拜斯等人的力劝,叶利钦或许真的会又一次采用非常手段。
在丘拜斯向克里姆林宫的首脑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盖达尔把有关情况报告给另外一个总统:比尔·克林顿。他找到美国大使托马斯·匹克林,希望美国出面劝说叶利钦不要鲁莽行事。
大选后很久,这场密谋的政变才被部分披露。有些观察家据此指出,当时总统面临独裁与民主的两种选择,而他最终选择了民主。但是,丘拜斯领导的竞选团队并没有这种浪漫的看法。
“如果叶利钦面对着在选举中一定会失败的危险,那他绝不会让选举再进行下去。”丘拜斯团队的尼克诺夫说道:“他绝不会放弃权力。”
这种体制惯性早在叶利钦执政之初就已露端倪。
1992年初,刚刚执掌最高权力的叶利钦任命青年改革派的代表人物盖达尔为总理,负责制定与执行经济改革计划。盖达尔的第一步就是放开价格管制,以便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1月9日,价格改革的第7天,叶利钦来到下诺夫哥罗德视察。作为一个善于鼓动民众的政治家,叶利钦坚持要在市中心走走,亲眼看看他的选民对休克疗法的反应。当他和几位当地陪同官员走进一家食品店的时候,排队购买牛奶的老太太们涌向叶利钦,质问他:“怎么能够这样?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她们的愤怒吓坏了叶利钦。几个月以前,他还是一个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欢迎的英雄。震惊之余,叶利钦当即下令:“首先,立即降价,其次,查查谁是牛奶公司的经理,开除他。”倒霉的、已经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的牛奶公司经理就这样“下课”了,“他(经理)是一名老党员,非常理解这一切。”负责执行这一命令的地方官员后来向记者解释说。
叶利钦曾经运用自己的强势支持过青年改革派,而在许多关键时候,他也曾倒向保守派一边。他对改革派的支持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和可预料的。对青年改革派来说,叶利钦的支持始终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而非出于对改革计划的理解。
除了他最亲密的人以外,叶利钦谁也不信任,谁都可以拿来做交易。盖达尔的改革没有继续推进,而切尔诺梅尔金的稳健政策则放开了本被收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一妥协造成的后果是,1993年,超恶性通货膨胀如期而至。
一边倒的宣传竞赛
1996年3月17日,叶利钦访问俄南部城市克拉斯诺达尔。尽管当时他已经接受青年改革派和寡头金融家们的建议,但还是依赖克利姆林宫的亲信。访问变成一场灾难。在一群戴着纽约黑帮似的墨镜、身穿黑西装、眉头紧锁的人簇拥之下,叶利钦身边一百米之内的本地人只有陪同的官员。
回到莫斯科,丘拜斯向叶利钦展示了那天的照片,并同时拿出他1991年竞选时的照片放在边上。幸好,叶利钦还拥有全俄罗斯最敏感的政治嗅觉,他立刻发现了问题的症结。
1991年的叶利钦还是民族英雄,是最成功的民众代言人。而现在,用叶利钦自传里的话说,已经被变成了“另一个勃列日涅夫”。
当天晚上,科尔扎科夫等人被赶出克里姆林宫的权力中枢。丘拜斯们正式开始运行叶利钦的总统竞选。
叶利钦重新复活了。他在全国各地不停地访问,走进农场,工厂,于选民们握手,倾听她们的声音。他甚至还下令军队撤离车臣,并在克里姆林宫与车臣反抗组织首领们达成协议。他的支持率很快开始回升,达到与久加诺夫并驾齐驱的态势。
接下来的选举,成为久加诺夫与叶利钦的“消极竞选”的对抗,双方阵营都试图打击对方的形象。但是久加诺夫的先天劣势是,全俄罗斯超过90%的记者都不会愿意看到共产党重新执政。他们自愿加入叶利钦组成的“十字军”,所有的报纸,杂志,电台连篇累牍地报道各种不利于共产党的“独家新闻”,不断用“共产党人已经商定了秘密的计划,将要把我们重新带回苏联时代”之类的话吓唬老百姓。
这场宣传战比过去苏共宣传高效得多。那些报道总统发动的车臣战争彻底失败的骄傲的俄罗斯新媒体们,一夜之间又成了马力全开的宣传机器。荒诞不经的谎言,占星家的预测,甚至神谕都出现在每日的新闻中,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叶利钦在大选中胜利。
这种宣传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大选是俄罗斯人民对两条路线的选择,到底是继续市场化改革,还是回到苏联体制,是新俄罗斯,还是旧苏联。
久加诺夫身边的是这场改革的输家,军官,科研人员,退休老人,他们是旧俄罗斯的代表。
在另一边,叶利钦仿佛一夜之间焕发活力。他简直成了俄罗斯的克林顿,他身披红旗,向无名烈士鞠躬。他参加摇滚音乐会,用夹杂着英语单词的流行语呼吁青年人团结起来,保卫“freedom”。掌握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的古辛斯基甚至请了一位MTV导演制作了一盘支持叶利钦的摇滚音乐录影带。年轻人,记者,金融家,青年改革派学者,甚至最新崛起的莫斯科黑社会都站在叶利钦一边。
但丘拜斯还是担心。很久以来,叶利钦的健康就是其最大的弱点。他酗酒,这已经不是新闻。而酗酒严重破坏他的领导形象,甚至曾经因为在总统专机上酗酒而让爱尔兰总理在机场白白等了3个小时。而长期生病也使他无法很好地掌控克里姆林宫,一旦高强度的竞选活动将他的身体彻底压垮,那竞选就完了。人民不会选择一位竞选途中就在接受心血管搭桥手术的人领导自己的国家。
叶利钦告诉选民,自己确实有酒精上瘾问题,但他正在“寻求帮助”。实际上,在酗酒问题上人民是很能理解他的,在苏联时期,唯一不会缺货的商品就是劣质伏特加。酗酒是苏联普遍的社会问题,当年许多人或多或少都靠着酒精熬过那最艰苦的日子。
第一轮竞选,叶利钦已经领先于久加诺夫,第二轮还是他们两人。
1996年7月2日,大选最后一轮的前夜,久加诺夫在广场上召开集会,以进行最后的努力。“叶利钦让俄罗斯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久加诺夫争辩说。
参加集会的几乎全部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只有极少数青少年因为好奇在远处驻足观看。人群中,18岁的玛丽娜·麦兹涅瓦面对CNN的镜头说:“我们来这里就是想看看久加诺夫,看看一个共产党领袖究竟是什么样的。”苏联解体那年,她刚刚12岁。
“我们的父母年轻的时候,通常说的就是久加诺夫现在说的这些话。”玛丽娜说。
克里姆林宫里,由于心脏病发作,叶利钦已经在病床上躺了整整4天。而这一切,选民并不知道。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 胡贲
http://www.ifeng.com/phoenixtv/73022973837049856/20070621/908251.shtml
胡贲:1996:不公正的大选(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胡贲:叶利钦遗产(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陆南: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陆南:一小时的英雄历史转折时刻的叶利钦(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周兼明:叶利钦——苏联的敌人(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刘颂杰:朝鲜人在澳门(凤凰周刊 2007年12期) 解析台湾民主病(凤凰周刊 2007年5期) 刘颂杰:神秘的澳门汇业银行(凤凰周刊 2007年12期) 张凡:大寨修了一座庙(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杨舒:张思之法学界的理想主义者(凤凰周刊 2006年35期) 陈婉容:陈瑞仁——台湾最后的良心(凤凰周刊 2006年33期) 厦门:一座岛城的化工阴影(《凤凰周刊》第256期)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周兼明:财产申报立法正当其时(凤凰周刊 2007年10期) 周口六警察杀人事件(凤凰周刊 2007年9期) 萧方: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凤凰周刊 2007年11期) 谢泳: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凤凰周刊 2007年9期)n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谌彦辉:数万外国人赴华移植器官调查(凤凰周刊2006年第5期) 周季钢:三峡生态嬗变(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原福建省委宣传部长荆福生“双规”幕后(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