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0:11
古诗词自学教程
通过这次“非常夏日”征文活动,我发现很多朋友对古诗词还是相当喜爱,很多人也许一直对古诗词心生向往,却又不得其门而入。
那么,芳香要告诉你,你和我是一样的。
从幼年看《红楼梦》开始,便对书里的“海棠社”、“菊花社”好生羡慕,一边赏花看月,一边吟诗咏句,那是何等风雅又有趣的事。
被这样的愿望支持着,也看了几本格律方面的书,但始终不敢涉及。现在,让我们一起在原创的天地起步,逐渐向诗词的殿堂走近吧。
为介绍一些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资料,还望原作者见谅。

芳香冰块
版主


#2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二、四声
三、平仄
四、对仗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三、律诗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五、粘与对
六、拗句和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九、近体诗的避忌
十、近体诗的对仗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一、词和词牌(什么是词?词牌的来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二、词谱(常见的12个词牌的词谱)
三、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同调异名,同名异调
四、填词(依声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自度曲、自过腔、创调;可平可仄字的问题)
五、词的平仄规律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
第五章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二、格律极端化
三、多填词牌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五、贪图长度
六、贪图数量
七、追求华丽辞藻
八、自创词牌
《词律新编》——小令 第一卷
〖十六字令〗〖忆江南〗〖渔父〗〖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
《词律新编》——小令 第二卷
〖调笑令〗〖如梦令〗〖长相思〗〖相见欢〗〖生查子〗〖昭君怨〗
《词律新编》——小令 第三卷
〖点绛唇〗〖浣溪沙〗〖霜天晓角〗〖菩萨蛮〗〖诉衷情〗〖采桑子〗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UID 190346
精华7
积分 103908
帖子 4080
金币 2302 个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4-8-7
状态 离线
#3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
……
第二章  诗韵和词韵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例如词韵: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箇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这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合      对应的古词韵
————————————————————————————————————————
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声
二、开来   ai uai       第五部 佳半、灰半
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第七部 寒、删、先、元半,十四部 覃、盐、咸
四、江阳   ang iang uang    第二部 江阳
五、逍遥   ao iao       第八部 萧肴豪
六、国歌   e o uo       第九部 歌,部分入声
七、灰微   ei ui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八、森林   en in un ü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第一部 东冬,十一部 庚青蒸
十、希奇(儿) i(er并入)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一、诗词   i(整体认读)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十二、别叠   ie (y)e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十三、忧愁   ou iu        十二部 尤
十四、读书   u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十五、须臾   ü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十六、绝学   üe         部分入声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UID 190346
精华7
积分 103908
帖子 4080
金币 2302 个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4-8-7
状态 离线
#4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十、笛,入声。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那,平声。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峡,入声。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上文说过,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我们分开讨论。
(一)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看、听都是平仄两读!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注:竹、合,入声。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卢伦《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黑,入声。骑,名词,仄声。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泊,入声。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UID 190346
精华7
积分 103908
帖子 4080
金币 2302 个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4-8-7
状态 离线
#5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五、“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例如: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3句失粘。4、5句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况非常罕见。至于失对,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六、拗句和拗救
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拗句。如果拗了,就要“救”!一般来说,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常见的有:
1、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换成“平平仄平仄”。七言则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但是要注意,一旦用了这种格式,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就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里是很常见的,几乎和常规的律句一样常见: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唐]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两首的第七句就是这种格式!
2、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例如:[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拗)惊天(救)上人。
3、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三字改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了“(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第2、3种拗救情况可以联合使用!
5、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6、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仄”,不要救,但是很少用。
例如:[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入声)不(入声)转,遣恨失吞吴。
第三句就是“平平仄仄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误导,且影响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论的,否则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同理,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还未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按照上文律诗的格式用*标注的四个字都“出律”了。当然这种“出律”是按后人的眼光看的,在律诗未定型化的时代,根本没有“出律”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古人称之为“拗体”。当然拗体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九、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十、近体诗的对仗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是必须对仗的,而首联和尾联是可对可不对的。绝句形式上等于律诗的一半,对仗与否是自由的。
对仗要求同类的词相对,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注: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对。e、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连绵字只能和联绵字对,而且词性同类。如:鹦鹉对鸳鸯(名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踌躇对踊跃(动词)。
专名只能对专名,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十一、如何记住近体诗的格式?
其实诗的基本句式就四种,七言只是五言的扩展(可平可仄字有规律)。记住这些后,再掌握粘对规律和拗句拗救,诗律就掌握了!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亲爱的朋友:
你掌握诗律了吗?如果已经熟练掌握了律诗和绝句,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词律的学习!如果你还没有掌握,就不要急着学词律,否则你很难理解词律的!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UID 190346
精华7
积分 103908
帖子 4080
金币 2302 个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4-8-7
状态 离线
#6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四章  词律(破译宋词的遗传密码)
六、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的问题
有人认为古人写词时常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使用,许多词牌的一些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有人说这是因为入声可以代替平声。其它一些词人在四个四字句第五字用仄声时也多是入声或上声。
再看看其它词牌,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菩萨蛮》上下阕末句第三字有人认为必须用平,理由就是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多数词人用仄时用的都是入声或上声)。此外,《好事近》《更漏子》等词牌中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等句式,明明倒数第二字有人用仄声(多数是入声和上声),词谱却非要规定必须平!——看起来很有道理呀!?可实际上是不对的!
古人确实有用入声、上声代替平声的情况,但是不是常规。如韦庄的“白头誓不归”(《菩萨蛮》)、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破阵子》)、杨万里的“看十五十六”(《好事近》)等,如果不用这个理论解释,肯定是出律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
综合以上情况,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确实存在,但是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补救办法,并非常规。绝大多数情况下,入声和上声仍然是作仄声的!至于为什么有人认为入声和上声代替平声很常见,实际上这些所谓的“格律专家”(首推龙榆生)根本没有仔细校对过词谱!却把古人的话曲解并当成不可违反的理论!
七、词的押韵和对仗
(一)、词的押韵和对仗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 * · * * *· ‖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   · *   ·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例:《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
八、词谱的制定(例作的选择;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一)例作的选择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如《满江红》,戴复古有首作品比正常格式多押一个韵,其它格式根本没有明显区别,就被另立一体。又如《水调歌头》,贺铸又一首作品用了平仄韵同部通押(他喜欢这样做,其它词牌也好如此),也被另立一体!还有什么样的体是正体,有人认为最早的是正体,名家作品是正体。实际上有的作品出现虽早,但是格律没有定型,后人模仿者极少,根本不能做正体!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韩幄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等。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九、《朱天王*词律新编》(一百○八个常见词牌,含部分变体)
目前网上最权威的词谱! 
鉴于目前的诗词格律书籍疏漏太多(无论市面上的还是网上的),各家作者和网站又互相抄袭,对初学者常常产生误导,在下自己经过大量唐宋词校对,制定了《朱天王*词律新编》,供大家查询使用!如有疏漏,敬请指出!谢谢!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7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五章  诗词创作的八大误区
一、不要格律的误区——这是最大的误区!
格律是旧体诗词创作要过的第一关,没有了格律,律诗就不成律诗,绝句就不成绝句,词也就不成词了。当然,古风和古绝是不拘格律的。
现在写诗词的人很多,数以百万(甚至千万),但是不懂格律或不肯学格律的却占很大部分。有许多人认为格律束缚太严,不肯学,还以“突破格律”自诩。事实上,这些“突破”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音韵的无知和在词汇组织方面的无能!汉语里同意词,近意词相当多,这给了作者很大的选择余地,同一意思完全可以用平仄相反的词来表达。如果词汇严重匮乏,自然无法适应格律的要求!
有人认为格律可有可无,实际上他根本没有领会格律在诗词发展史上的作用。格律是古人总结了上千年经验才制定的,它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诗词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所以,即使乐谱失传,歌词仍然可以流传至今。现代的歌曲,虽然歌唱时很动听,但是一旦用来朗读,顿时觉得拗口——正是因为没有了格律的缘故。如果没有了曲谱,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现在的这些歌词?
二、格律极端化
与第一种误区相反,有的创作者走向了相反的极端。
格律虽然严格,却仍然有许多可以变通的地方供作者自由发挥。无论律诗、绝句、词、曲都有许多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仍然有少数(实际上也不少)为了追求绝对的完美,填词时竟然要求一个字的平仄都不许变通,甚至连四声都要限制。例如宋朝的方千里,把周邦彦的一百多首词全部和了一遍,不但韵脚,连每个字的四声都一样。还有许多人制作的词谱(作者自诩是格律专家,还有许多人对这样的词谱奉若神明),没有用多首作品校验,仅把例作的平仄、韵脚、句读标注了一遍,要求大家一个字平仄都不能错地照填(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最甚),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束缚了作者的手脚,使得诗词创作完全失去了意义,成了文字游戏。大家可以看看名家(方千里之流除外)的作品,同一名家同一词牌(尤其是中长调)的几首作品,有没有平仄完全一样的?答案肯定是“没有”!
三、多填词牌
据《钦定词谱》,词牌有800多个,加变体共2000多个体。但是常见的仅100个左右。有的作者,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誓将全部词牌都填一遍。今天填一个,明天填一个,后天再填一个,到头来如同狗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词牌也没有熟练掌握!这也是一大误区!古代名家词人,作品虽多,词牌并非很多,除了少数几个创调大户(柳永、周邦彦等),所用词牌很少能超过100个,有谁能把词牌填完了?
另一方面,填少见词牌,更容易逃避格律(词谱难找,还有的格律根本就没有定型,变体很多),使得许多对格律了解不深的人无法看出他有没有出律,因此反对格律或不懂格律的人更喜欢填少见词牌。于是,填少见词牌就成了逃避格律的绝好办法!(不过,想逃过我的眼睛是很难的!)
因此我建议:禁止使用少见词牌!尤其是罕见词牌!非要使用,必须附带古人例作和词谱!
四、和韵、回文等文字游戏
和韵,又叫“步韵”,就是写诗词时所用的韵脚完全和某篇前人的作品一样。在韵脚全部被限定的情况下,作者组织词汇将受到比格律严十倍的限制,因此自古以来,几乎没有绝世名篇出现!众多名家的传世名篇,全是靠自由发挥创作的,即使是苏轼、秦观等步韵高手,也都是靠自由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步韵作品闻名于世。宋朝的方千里可谓步韵专家,可是作品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古代名家对步韵多数持否定态度。但是此风越演越烈,竟把文字游戏当作衡量诗词水平的标准。现代的诗词作者,为炫耀自己的学识,追求步韵者极多。自由创作尚没有佳作,况步韵乎?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不懂格律的人写步韵诗词,更是东施效颦了!
此外,回文、鹤顶、辘轳体等情况都属于文字游戏,但是总有许多人借以炫耀自己的“才华”。
步韵的作品,我仅写了一首《念奴娇·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苏轼原韵)
史书一册,忆当初,多少风云人物。朝鲜鏖兵,三八线,筑起铜墙铁壁。立马横刀,饥餐渴饮,笑卧江边雪。青山座座,长眠多少英杰。  难忘彭大将军,似廉颇未老,六军齐发。排壑怒涛难遏抑,滚滚狼烟淹灭。旧日功臣,斑斑双鬓,后继青青发。长缨在手,岂容妖雾遮月?
虽然经过深思熟虑,顺利完成,格律合格,语句通顺,而且发表在《军旗颂》里,但是我还是要说:今生今世再不和第二首!如果要我当诗词主编,我肯定要对这些文字游戏(尤其是步韵)下封杀令!
五、贪图长度
诗词贵精不贵长。由于受现代文学长大之风的影响,有的人偏好写长调和长古,结果语言拖沓,内容空洞,又臭又长,令人反胃。长调和长古的创作,必须有足够的内容作基础,还要考虑整篇结构的平衡,难度实际上比律诗、绝句、小令、中调更大。有人说绝句和小令易成不易工,这没有错误,但是长调和长古既不易成也不易工,易放难收,弄不好会结构失衡,虎头蛇尾——绝非字数多了就好!
六、贪图数量
诗词贵精不贵多,李白留下的作品有700多,杜甫有1000多,佳作只是一部分,绝世名篇更占少数,其他名家亦类同。名家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清朝乾隆皇帝写诗几万首,可是没有一首是佳作!全部是垃圾!我们的作品又能如何?有的人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怕连乾隆都不如也!
七、追求华丽辞藻
有人喜欢华丽的辞藻,写的作品虽然漂亮,实际上却做作得很!古人的许多绝世名篇,并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反而浅显易懂,语言流畅,浑然天成!并广为流传。当然,“浅显易懂”、“浑然天成”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绝非信手得来!
八、自创词牌
每个学诗词的人肯定都有过这个念头:“我什么时候也能创造词牌呀?”随着诗词学习的深入,有的人真的创造了自己的“词牌”。请问:你对诗词格律真正了解了多少?格律的许多规则你熟练掌握了没有?常见词牌的词谱你能熟记多少?可平可仄字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律句和拗句转换又有什么要求?别人的一首作品拿给你,你能否在几分钟内准确判定是否出律?还是用拗句?你敢不敢否定“专家”制定的词谱?——只怕没有多少人能全部做到!如果做不到,那你还没有创造词牌的资格!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你创造的词牌能否流行?如果不能流行,还是不要创造为好!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创造了那么多词牌,多数都没有流行起来,反而成了垃圾!况且,常见的100多个词牌已经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没有再造词牌的必要了。偶尔玩玩还可以。
引用  报告回复
芳香冰块
版主


  
UID 190346
精华7
积分 103908
帖子 4080
金币 2302 个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2004-8-7
状态 离线
#8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词律新编》——小令 第一卷
〖十六字令〗〖忆江南〗〖渔父〗〖捣练子〗〖江南春〗〖忆王孙〗
※※※※※※※※※※※※※※※※※※※※※※※※※※※※※※※※※※※※※※
《十六字令》
十六字,单调,平韵。又名:《苍梧谣》《归字谣》《花娇女》等。
●正体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苍梧谣》宋·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注:第三句前二字有的词谱标注成可平可仄字,但是本人还没有见到唐宋词人的例作。
●变体:末句变“平平仄仄平”不可犯孤平!
* *
《十六字令》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
《忆江南》
原为单调二十七字,平韵。宋人改双调。又名:《望江南》《谢秋娘》《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归来曲》《望蓬莱》《归塞北》《思晴好》《滇春好》《南徐好》《梦江口》《安阳好》《梦仙游》《步虚生》《壶山好》等,双凋又名《江南柳》《逍遥令》等。
●正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正体,双调,五十四字,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首句可以换“仄平仄”
《望江南》宋·戴复古
石屏老,家住海东云。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无益费精神。  千首富,不救一生贫。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
※※※※※※※※※※※※※※※※※※※※※※※※※※※※※※※※※※※※※※
《渔父》
二十七字,单调,平韵。又名:《渔父乐》《君不悟》《君看取》《无一事》《谁学得》等。《词律》把它与《渔歌子》混为一调,实误!
●正体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渔父》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父》五代蜀·李珣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变体有多种组合:一、二、四句分别可以用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渔父》宋·陆游
石帆山下雨空濛,三扇香新翠箬篷。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
※※※※※※※※※※※※※※※※※※※※※※※※※※※※※※※※※※※※※※
《捣练子》
二十七字 单调,平韵。又名:《深院月》《夜捣衣》《夜如年》《杵声齐》《剪征袍》《望书归》等。
●正体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捣练子》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
《江南春》
寇准小令三十字,平韵。吴文英慢词一百○六/一百○九字,仄韵。
●小令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江南春》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景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
《忆王孙》
三十一字 单调,平韵。 别名:《独脚令》《忆君王》《豆叶黄》《化娥眉》《阑干万里心》等。另一体名《怨王孙》双调五十四字,仄韵,实际是另一词调。
●正体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 ·
《忆王孙》宋·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怨王孙》双调五十四字,仄韵。实际是另一词调!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怨王孙》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9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词律新编》——小令 第二卷
〖调笑令〗〖如梦令〗〖长相思〗〖相见欢〗〖生查子〗〖昭君怨〗
※※※※※※※※※※※※※※※※※※※※※※※※※※※※※※※※※※※※※※
《调笑令》
三十二字,单调,又名:《转应曲》《三台令》《宫中调笑令》《古调笑》等。
●正体
平仄,平仄(叠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  ·      *** *· *** *· **** ·
平仄(颠倒前句末二字) ,平仄(叠句) ,仄仄平平平仄。
·            ·      *** *·
(共用三个韵,两头两个仄韵,中间一个平韵。可平可仄字十六个,占50%,比率为所有词牌中最高者。其它词谱书籍,还没有达到如此完备的程度。)
《转应曲》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阏氏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宫中调笑》唐·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无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调笑令平仄韵律都比较复杂,所以举三个例句!)
●变体,又名《调笑令转踏》,三十八字,仄韵,与此调不同。倒数第二句可用“(平)平(仄)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调笑令》宋·秦观
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影动。西厢待月知谁共?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钗横金凤。
※※※※※※※※※※※※※※※※※※※※※※※※※※※※※※※※※※※※※※
《如梦令》
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不见》《古记》《玩华胥》等。双凋六十六字,又名《如意令》。
●正体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 ,
* *  · * *  ·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
* *  ·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 *  ·    * *  ·
※※※※※※※※※※※※※※※※※※※※※※※※※※※※※※※※※※※※※※
《长相思》
三十六字,双调,平韵。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双红豆》《忆多娇》《琴凋相思令》《吴山青》《越山青》《青山相送迎》《山渐青》《长思仙》等。
●正体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 * * ·
(末句不能犯孤平。)
《长相思》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长相思》宋·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变体(和正体仅一字可平可仄之差,但是朗读效果明显不同,正体抑扬顿挫,变体却平和许多)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 **·        *   * · * * ·
《长相思》宋·晏几道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注:上下阕前二句后二字多叠用或用二叠字(如:一声声,一更更。)
※※※※※※※※※※※※※※※※※※※※※※※※※※※※※※※※※※※※※※
《相见欢》 
三十六字,双调,平韵。又名:《乌夜啼》《月上瓜州》《上西楼》《秋夜月》《西楼子》《忆真妃》《乌啼月》等。
●正体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仄平仄(换仄) ,仄平仄,仄平平(复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   ·
●注:上下阕末句可以是上二下七、上四下五、上六下三。
《相见欢》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生查子》
又名:《绿罗裙》《愁风月》《楚云深》《梅和柳》《陌上郎》《晴色入青山》《遇仙楂》等。
●正体四十字,双调,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
(第一句不能犯孤平。)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一本作“满”)春衫袖!
●变体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字,双调,仄韵。已知道六种:
(一)四十字,下阕首句变“仄仄仄平平”

《生查子》宋·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二)四十字,上阕首句变“仄仄仄平平”

《生查子》宋·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  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三)四十字,上下阕首句变“仄仄仄平平”

《生查子》宋·晏几道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四)四十字,或作五言诗,《钦定词谱》以此为正体,大误!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     *   · *         ·
《生查子》唐·韩偓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五)四十一字,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仄”
·
《生查子》宋·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六)四十二字,下阕前二句变“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生查子·药名闺情》宋·陈亚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檀朗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注:本作用了“相思”、“薏苡”、“白芷”、“苦参”、“狼毒”、“当归”、“远志”、“樱桃”、“菊花”、“茴香”十个药名。
※※※※※※※※※※※※※※※※※※※※※※※※※※※※※※※※※※※※※※
《昭君怨》
四十字,双调,两仄韵两平韵。又名:《洛妃怨》《宴西园》《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德抱怨》《一叶舟》等。
●正体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换平韵)仄仄仄平平,仄平平。(换仄韵)
*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换平韵)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 * *· * * *·      *   ·   ·
●注:末句有人用“仄仄平”,但不是常规!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蓬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引用  报告回复
#10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9-16 17: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词律新编》——小令 第三卷
〖点绛唇〗〖浣溪沙〗〖霜天晓角〗〖菩萨蛮〗〖诉衷情〗〖采桑子〗
※※※※※※※※※※※※※※※※※※※※※※※※※※※※※※※※※※※※※※
《点绛唇》
●正体 :四十一字 双调,仄韵。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乐府乌衣怨》《寻瑶草》《沙头雨》《万年春》等。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   ·   · * *· *   ·
注:上下阕倒数第二句多用“仄平平仄”。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浣溪沙》
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试香罗》《广寒枝》《庆双椿》《玩丹砂》《玩溪纱》《怨啼鹃》等。四、五两句常对仗。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用者不多。
●正体,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变体(一)平韵。首句变“(仄)仄(平)平平仄仄”
《浣溪沙》五代·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变体(二)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浣溪沙》南唐·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
《霜天晓角》
又名:《月当窗》《踏月》《长桥月》《山庄劝酒》等。四十三/四十四字。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例用入声!
●正体仄韵四十三字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 *· *   · * * *  **  **·
仄平平仄仄(或平仄,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   ·  *·   ·   *   · * * *  **  **·
注:第二句可以用仄仄平平仄。
* * ·
上下阕倒数第二句多用“平平仄,平仄仄”,末句多用“仄平仄、平平仄”。
下阕首句分成两句时多用“平仄,平仄仄。”
《霜天晓角·梅》宋·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变体,平韵四十三字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或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
注: “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不能犯孤平!
* *
《霜天晓角》宋·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
《菩萨蛮》
四十四字,双调,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花间意》《花溪碧》《城里钟》《晚云烘日》等。
●正体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换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   · *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换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 *   ·      *   · * * ·
(共用四个韵,上下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末句不能犯孤平。有人认为上下阕末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大误!)
《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入声)倚门。
《菩萨蛮 》五代·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入声代平声)头誓(去声)不归。
●注:温庭筠(杏花含露团香雪)第六句曾用“平仄仄平仄”,高观国(春风吹绿湖边草)第三句曾用“仄仄仄仄平”。都是特例,非常规用法!
●变体,四十九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菩萨蛮》无名氏——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
《诉衷情》
正体四十四字,双调。变体三十七字,单调。四十一、四十五字,双调。又名:《桃花水》(四十一字)《诉衷情令》《鱼父家风》《步花间》《一丝风》《画楼空》《偶相逢》《试周郎》等。另有《诉衷情近》双调七十五字,仄韵。
●正体,四十四字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  *    *  ·
第五句例用“平仄仄”,罕见“仄仄仄”等。
《诉衷情》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四十四字变体(一)
第三句变“仄仄平平仄仄”
* * *
《诉衷情》宋·张先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平仄两读)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四十四字变体(二)
第二、三句变“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 · *
《诉衷情》宋·仲殊
楚江南岸小青楼,楼前人檥舟。别来后庭花晚,花上梦悠悠。  山不断,水空流,谩凝眸。建康宫殿,燕子来时,多少闲愁。
●四十四字变体(三)
第二、三句变“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第九句变“仄平平仄”
* · *           * *
《诉衷情》宋·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四十四字变体(三)
第九句变“仄平平仄”
* *
《诉衷情》宋·仲殊
长桥春水拍堤沙,疏雨带残霞。几声脆管何处,桥下有人家。  宫树绿,晚烟斜,噪闲鸦。山光无尽,水风长在,满面杨花。
●四十四字变体(四)
第三句变“平平仄平平仄”
《诉衷情》宋·仲殊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栏杆,一片云头。
●综述:第二句可以变“平平仄仄平”
* ·
第三句可以变“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       * * *
第九句可以变“仄平平仄”
* *
以上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出现。不再一一列举!
●三十七字体
●四十一字体,又名:《桃花水》
●四十五字体
第四句五字变六字“仄仄仄,仄平平”
**    ·
《诉衷情》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光,易成伤。未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采桑子》
四十四字 双调 平韵 别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另有《添字采桑子》/《添字丑奴儿》,四十八/五十四字;《促拍采桑子》,五十字;《摊破采桑子》六十字;皆平韵。还有《采桑子慢》/《丑奴儿慢》/《丑奴儿近》等。
●正体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丑奴儿》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意:上下阕二三句不一定要叠句。)
●变体《添字采桑子》四十八字,上下阕末句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添字采桑子》宋·李清照
窗前种得(一作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一作展)有馀情(一作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一作霖霪),点滴凄清(一作霖霪)。愁损离(一作北)人,不惯起来听。http://bbs.5460.net/discuz/viewthread.php?tid=9026359&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