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2:31:14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摘自洛阳信息港)
木有本、水有源,佛教源自印度,传在中国,迄今近2000年。就算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据说全国也仍有8万佛寺,20万僧人,信徒无数,遍及城乡。如此洋洋大观,追根溯源,洛阳白马寺为其公认发端。既到洛阳,无论是出于信仰、崇拜,还是出于求知、好奇,白马寺都值得一看。
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约10多公里洛水北岸的白马寺镇,紧邻310国道北侧。原来的白马寺包括白马寺院和齐云塔院两个区,占地约二百亩。据介绍这些年来正在扩大规模,准备发展成一个以佛像供奉、佛教朝觐、佛教法事活动为主体的佛教文化区,总占地规模可能达千亩以上。Google Earth截图标示,其周边地区已拆迁完毕,并已开工建设,有的项目已经建成,估计要不了几年,千年白马寺就将成为一个大型现代化宗教文化场所了。

白马寺前新建的石牌坊,正中匾额中国第一古刹为江总所题。

明代重建的白马寺山门,红色的门楣上嵌有“白马寺”青石题刻,为赵朴初先生所题。


山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尊石马雕刻,相传这两匹石马原为宋代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魏咸信(宋太祖赵匡胤之女永庆公主驸马)墓前石像生,1935年前后修缮山门时,由当时的白马寺主持德浩和尚搬到这儿来的。看到不少资料介绍这两匹石马,描述其低头负重状,人们的想像力可真是够丰富的。


与其他佛教遗迹一样,白马寺在历史上也曾历尽兴盛衰败。寺内至今保存有历代碑刻40余方,成为白马寺荣辱兴衰的历史见证。这是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块碑刻之一“赵碑”,为宋太宗赵匡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所立,资料介绍其内容为《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现仅剩残碑兀立在天王殿西侧,与东侧别一著名名石碑“断文碑”遥遥相对。碑上文字已无法辨识,驮碑龟趺也残缺不全,龟首不知去向。

白马寺主体建筑五大殿,分别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凉台及台上之毗卢殿,传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之处,后来改为天竺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下榻和译经之处,据说东土境内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就出自这里。







天王殿前东西两侧有对称的钟鼓楼。此为东侧之钟楼,据说马寺钟声自古被列为洛阳八景之一。

白马寺自古洛阳胜境,游人不绝。这些年来老百姓日子好过一些了,到白马寺拈香拜佛观光浏览者更是日益增多,据说节假日期间每天接待游客上万,最高峰日接待量高达3.5万人,门票收入78万元。

接引殿前的一块石雕构件,导游介绍是来自古印度佛塔的残部,因状若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的石榴,引来一拨又一拨游客的抚摸,摸得黑油油光亮亮的,越发显得神秘。

放生池里飘浮着游客投入的钱币。

白马驮经,当然也可以驮人。

去齐云塔院途中,意外遇到武则天宰相狄仁杰之墓,不过近年来有质疑声音,怀疑里面真正埋的是大名鼎鼎的则天面首、白马寺住持薛怀义。

日本友人赠送的鉴真大师像,据说鉴真大师早年曾随师寻访白马寺,白马寺里留下过他的足迹。

白马寺内只有大雄殿而无大雄宝殿,新建的齐云塔院中增设的大雄宝殿。


齐云塔为洛阳最古老的佛塔。按前殿后塔规制,本以为齐云塔应该在白马寺各大殿之后的最深处,结果一直走到底也没有找到,经打听一番,方在齐云塔另成一院,于是一路寻访到这里。据介绍齐云塔最早建于汉明帝刘庄年间,明帝一日驾临白马寺,会见腾、兰二位印度高僧,高僧介绍寺内一处自然涌起一土阜,高丈余,时放光明,铲平复出,百姓称之为圣冢,于是明帝下旨就地建塔,供奉释迦佛骨,并以此命名为释迦舍利塔。后来几度兴废、屡建屡毁,目前看到的塔为金大定年间复建之塔,被人们称为金方塔,算起来已有800余年历史。直到清代,才有如琇和尚称此塔为齐云塔,一直沿用至今。
天雨虽大难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说来真是既无根、又无缘,到齐云塔时照相机没电了,只好从网络上借用他人一张图片。看来,注定要当一辈子无根之草、无缘之人了。(未完待续)

(注:最后一图为网络图片)
201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