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进中国原核试验基地——马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45:44
2009年02月15日 星期日 06:31 P.M.
马兰,一个多么漂亮的名字。 她不是一个女性的名字。她是我们共和国核试验基地的名字。马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城市,几十年来,她默默的在罗布泊边缘生存着、奉献着。
原本,那块土地上并没有村落,也没有人居住,只有游牧的蒙古族牧民的几顶帐篷。50年代末,一批批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的自愿军,还没来得及洗去战争的征尘,就开进了这个地方,开始了核试验基地的勘查工作。这儿,开始有了军人,开始有了大片的军用帐篷,开始有了“地窝子”,开始有了“干打垒”,开始有了林立的无线电天线。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里,原来没有名称。马兰,是张爱萍将军取的。
张爱萍将军从朝鲜回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由彭总点将,由他主持核试验工作。这位著名的将军诗人,给这儿取了个极富诗意的地名。马兰,就此而得名。
马兰,是共和国的核试验基地,这里地理条件优良,既可以作空爆试验场,也适合作地爆试验场。这儿地形开阔,远离城镇,交通方便,附近有水源,地下水位低,也不在地震带上。在全世界都是条件最好的核试验场区之一。
随着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马兰也一天天发展壮大。核会战正式在这里展开了,机场修起来了,战机轰鸣,大型运输机运来了各类物质。各种专机频繁出入马兰机场。马兰,迎来了聂荣荣臻元帅,迎来了一批批将军,迎来了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公路通了,汽车兵进来了,防化兵进来了,通信兵进来了,雷达兵进来了,核试验基地在严格的保密环境中高速的运转起来了。
1964年10月16日, 就是这儿,由毛泽东主席批准,由周恩来总理组织实施, 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就是这一天,为我国核实验做出巨大贡献的张爱萍将军写下了《春雷》这首诗,以庆贺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东风起舞/千年壮志鼓/百年苦斗今复主/英雄矢志伏虎。霞光喷射云空/卷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就是在马兰,将军指挥了1965年5月14 日的第二次原子弹爆炸。1966年5月 9 日的第三次原子弹爆炸。1967年9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1978年3月15日热核爆炸成功。几十年来,马兰在共和国的土地上,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几十次核实验的成功,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进一步塑造了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功无不克的形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86年3月,我国政府宣布,暂停大气层核试验。1996年7月29日,我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次日,我国政府宣布暂停核实验。 核试验虽然暂时停止了,但马兰为共和国立下的功勋将永载史册。
通往场区的路是马兰人自己修的柏油路。200公里,大概是个绝对安全的距离了,可以让那两万人踏实地在马兰生活。整个场区都是戈壁滩,有一栋办公楼,一个发电站,还有几幢简易房子,如果进行核试验,这里就是指挥中心,很多工作人员会住到这里。可是现在,虽然是白天,这里还是荒凉得有点让人害怕。我想起在马兰看的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纪录片,钱学森和张爱萍在场区里支帐篷,风很大,画面里所有的东西都在飞舞,灰暗的有点阴郁的色调让人觉得胸闷。 见到办公楼就算正式进入场区了。而第一次空爆原子弹的爆心离这里还有200多公里。由于这样的地面试验已经停止了很多年,通往爆心的路已经没有了,听说现在那里还剩下一个变了形的铁架子。以前搞核爆炸那会儿,总有一些牧民把爆炸完变形的铁架子拖回家去用,他们不明白什么当量沾染之类的东西.。
辛格尔哨所是离马兰最远的一个哨所,它已经深入到了罗布泊的西端。要达到那里,又是几个小时的车程。只不过到了后来,没路了,车子就直接在戈壁滩上开了,有一次,一个苏联专家进场区考察,和另一辆车走散,迷路了。他的车开到了辛格尔,当时哨所没有任何通信设备,一个战士于是跑步几十公里到指挥部报信,发现那里的人找得正着急。在场区,是不允许单车行动的。
“辛格尔”在蒙语里是“雄性的世界”的意思。整个哨所就几间平房,还有一个人工湖和一大片菜地。最早在这里建哨所是因为一次爆炸前的巡逻,七个战士,七天七夜徒步800余里,断水断粮,在这里发现了两眼泉,哨所就依泉而建了。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可的确是真的,马兰人叫它“罗布泊第一泉”。
与马兰紧紧相拥的是一个叫做乌什塔拉的小镇,如果不是马兰基地,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村落,而如果没有南北公路横穿,没有马兰部队公路的竖插,乌什塔拉小镇兴许永远也繁华不起来。有了这两条公路的丁字型穿插,街上就有了南来北往的旅者和不断出入的军人,街面也缤纷彩色起来。
不过,乌什塔拉的存在也给这个军事基地带来了更多的滋味。在乌什塔拉,最多的便是小饭铺子了,四川麻辣、陕西酸辣、山东醇香、河南开封辣胡汤等,都像是老字号。听说马兰部队那些天南地北的新兵老兵,一到星期天便三五成群、拖家带口地到镇上的小店去打牙祭,浓酽的家乡风味,或多或少缓解了思乡的情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久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马兰基地列入了“红色旅游”景点,让各地的游人有机会去体味一种被称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因为像马兰这样的地方,即使物质条件再不错,毕竟身处戈壁,出了马兰很远才有人烟,而选择在这里工作的军人一呆就是十几年,甚至在这里成家立业,把终身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