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五中全会热点前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1:45:18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五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由此牵动着社会各界的期盼目光。

  此前的9月16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包含“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会如某些观察家的预测,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也颇为引人注目。

  另据悉,此次全会还可能涉及一些人事变动事项。“比如根据《党章》,中央委员的递补等人事变动,要根据条件和需要,须召开全会决定,等等。”中央党校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十二五”具有决定性意义

  9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正如高层判断的那样,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迄今仍在攻坚的‘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第三波历史性大转型’。此次转型将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的‘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认为,“它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强调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大有作为’,就是要求不能按部就班、不疼不痒地做事,而是要抓住机遇干大事,集中精力解决改革开放中战略性的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对《瞭望》新闻周刊说,“比如经济方面的‘调结构’、社会发展中补足‘民生短板’等问题”。

  “中国应紧紧抓住历史给予的机会,将发达国家一两个世纪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过程浓缩到同一个时代,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常修泽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要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刘春说,“‘中后程’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后程’,是承上启下地解决关键性问题、作出决定性贡献的重要时段。‘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由此更为凸显。”

  中央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必须正视,当前中国发展模式上还有较大缺陷”。常修泽举例说,比如在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还属于“低端人本”阶段,工业化方面还是一个“创新小国”,城镇化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国际化方面对外出口依赖度过大,体制支撑方面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仍然滞后,特殊元素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这些现实国情,都在提醒全党要认清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增强忧患意识。”

  “越是干大事的时候,越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有时这些风险和挑战是难以预测、不可回避的”,刘春说,这也是中央提醒和告诫全党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深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