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决定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7:13:22

价值决定之谜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争论
冯嘉安


    在斯坦利•布鲁(Stanley )的《经济思想史》(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一书中提到“什么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仅仅它的直接交换价格问题,自市场经济出现以来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之一”。从斯密,甚至从更早的配第开始,经济学家致力于寻找价值决定之谜的答案。但经济学发展的200多年以来,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由此产生观点的对立,各成一派的价值论。分别是客观价值论的体现——劳动价值论,以及主观价值论的体现——效用价值论。
 
    争论的问题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各种元素,如“劳动”、“工资、利润与地租三元素”、“效用”,究竟是哪一种元素决定价值?在这里要避免混淆的一个问题,“决定”是一个逻辑问题,“决定”是指“最本质上的原因”对于结果产生的从因到果的定向作用;而“影响”则是非定向的作用。在这里,这些元素都对价值产生影响,但究竟是哪一个是价值形成的本质上的原因呢?这个明确的问题才是各种价值论思考与争论的问题。

 

    劳动价值论者的逻辑是,首先要承认一样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或者说带来了“效用”,尽管他们不这么提)。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但对价值没有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生产者获得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生产得越费劲,耗费的劳动就越多,价值就越高。

    在劳动价值者当中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亚当•斯密认为以劳动衡量价值仅适用于以劳动为唯一生产手段的原始社会,在文明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地租与利润三要素共同决定了价值。但大卫•李嘉图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即使在文明社会,地租、利润所反映的价值其实是间接劳动的结果,他始终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如斯密认为劳动决定价值时,既可以体现在劳动的耗费,也可以表现在商品可支配或可购买的劳动量上。而李嘉图则认为只有前者可以决定价值。而卡尔•马克思的分析更是进一步把劳动抽象,成为一种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只有抽象的劳动才能决定价值,而具体的劳动只创造具体的特殊的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困境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把使用价值(效用)这个前提一带而过,认为这是一个必要但没有用的前提(尽管马克思也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这并没有使劳动价值论走出困境);二是单一地认为劳动是决定价值的唯一源泉,或者将劳动的含义无限扩大化。

    对于第一个问题,最致命的缺陷是,即使承认了“有用性”对商品价值有影响,也没有承认“稀缺性”对价值的影响,更谈不上决定。可以试想,花再大的劳动去生产一种没有用的物品,就不可能进行交换,也就形成不了价值。而生产一种稀缺的商品不一定必须花费太多劳动,出售的价格可以很高。这都是劳动价值论难以解答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方面,斯密的三元素决定论作出了尝试,但很快被李嘉图的间接劳动论与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论所掩盖。如果劳动的概念可以如李嘉图和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可以无限延伸和无限抽象,足以涵盖一切投入要素的话,劳动价值论可以成立。但此时的劳动已经不再是人们付出体力或脑力的劳动,而成为了玄而又玄,包罗万象的哲学概念,成了“玄价值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本、技术、地权等等要素共同产出了商品。尽管当中仍大量与劳动有关,但总不能说股权、地权这些带来了产出的要素也是劳动吧。

    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主观价值论者(边际学派)以效用出发,尝试去解决难解的价值之谜。杰文斯、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等人认为效用决定价值。厂商以大量的投入生产某种商品是基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评价。无论是千辛万苦开采来的钻石,还是偶尔拾得的钻石,人们愿意以高价购买;无论是溪流中无穷无尽的清水,还是经过百道工序提纯的的纯净水,对以一个仅仅为了解渴的人来说只会愿意以同样的低价购买。

    尽管往往劳动耗费大的商品的价格会高,但仅仅是因为这种商品的有用性与稀缺性趋势厂商花巨大的成本去生产,有用性与稀缺性根源于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评价。对于劳动耗费大与价值高的关系,劳动价值论者与效用价值论者展开了不同的联想:前者认为这是必然的联系,后者认为可以找到事实将它证伪(比如中东国家随便在地上打个洞所喷出来石油的价值,要比一个印度农民千辛万苦种出来的粮食价值要高)。

    不可否认,劳动价值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错,但效用价值论在更大程度上不能被证伪,所以这似乎也能为价值之谜作一个答。当然,没有永恒的真理,当世殊事异的时候,理论也要随之而发展。不断迎接现实的证伪而不倒的理论才是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