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在地方报刊中的使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1:01:58
方言词语在地方报刊中的使用 时间:2010-09-10 12:29:00  作者:;  来源: ——以《成都商报》为例

  ● 肖玉清
  何谓方言?这个概念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即“殊方异语”。国内的《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中对“方言”也这样定义:“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①在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背景下,方言的存在有着社会普遍性。
  如今,在相当多的地区,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方言已经走进了电视媒体传播的视野,融入了许多地方性节目。比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和《生活麻辣烫》,创下较高的收视率,在全国引起众多仿效之举。又比如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和《外地媳妇本地郎》,受到全国许多观众的喜爱。在地方性的报刊语体中,方言也是点缀其间的一部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方言词语本身具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较一般的普通话词语更具有表现力,更贴近受众心理,可以增添乡土气息和真实感。

  方言词语在《成都商报》的使用
  《成都商报》是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一份销量超过百万份的市民报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报道关于成都市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就是这样一份报纸,在本地语言资源的利用上可圈可点。下面摘录了《成都商报》2010年4月~5月的版面上出现的方言词语。
  ●2010年4月26日,第24版,社会版新闻《路边散步惹人找来消防孔雀很淡定:报啥警,咱是有主的》
  “我的幺儿是蓝孔雀,是可以饲养的。”彭强称孔雀为幺儿。
  谈起孔雀的食物和习性,彭强非常熟悉,“经常站在我腿上耍,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很通人性。”
  在成都人眼里,“幺儿”不仅可以指人,也可以是主人对自己喜爱的宠物的叫法,以表达疼爱之情。“耍”字是成都人常用的一个词语,代表了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不仅娱乐,而且享受这个过程。用在这里好似孔雀都有了人性。
  ●2010年4月27日,第29版,市民版新闻《蓉城一夜泥浆雨 家家洗车都打挤》
  “尘雨”这么凶 空气质量咋还是良?
  成都人经常说“凶”,是说厉害、过甚。
  ●2010年4月28日,第31版,蓉城快报版新闻《场地考试  女学员撞穿围墙》
  近了,近了,眼看驾照考试科目二“限宽门”最后那道“门”就要顺利通过了——哦豁,围墙被撞垮了!
  “哦豁”一词用在成都人嘴里表示惋惜、完了的意思,语气很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2010年4月28日,第37版,市民版新闻《110哇,白鹭被风筝线绊住了》
  “小心飞,不要再被挂到了哈!”陶先生笑道,看着白鹭飞向远方。
  “哇”、“哈”都是成都人说话的口语词,带着亲切。
  ●2010年4月30日,第43版,情报站版新闻《走 到春熙路商圈集体抢相因》
  成都话“相因”就是便宜的意思,用在这里能激起大家消费的热情。
  ●2010年5月6日,第21版,市民版新闻《昨夜风骤起至少3~4级》
  警觉的贺先生立即跑出去一看:一块巨大的广告牌被风吹倒在自己车子的前挡风玻璃上!“幸好我不在车里哦,不然就算不受伤也要被吓安逸。”
  成都人把“安逸”用得很广泛灵活,平时可以形容心情舒畅、惬意。但用在这里是被吓惨了的意思。
  从以上这些出现在《成都商报》上的方言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接受并喜欢阅读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话语。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方言词语点缀其间,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读起来妙趣横生。试想,如果把上面列举的这些方言词语用标准的普通话词汇代替,那文章读起来将是寡淡无味的。
  
  方言在报刊语体上的功能
  方言词语用在报刊版面上,除了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阅读效果外。它对报纸打造自身的个性风格,保护民间语言资源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1.凸显地域特色,构筑与外来报纸的特质差异
  对于本土创办的报纸而言,本土化是抵御外埠强势报纸的重要手段。在成都报业市场上,不仅有本地的强势媒体《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更有众多的外埠报纸《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南方周末》等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川味”风格,打上成都这座城市的烙印,是吸引本地市民的有效方法。
  从传播效果上来看,成都人对《成都商报》已经有了相当的忠诚度,每天看《成都商报》是不少市民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其中,方言词语的运用是凸显报纸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法。“地方情结”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读者感觉真实、亲切,像在阅读自己的故事。
  2.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地语言资源
  在全社会都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越来越萎缩,愿意说方言的年轻人正在减少。如何将民间的语言资源保护和传承下去,这是语言学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吕叔湘先生就十分重视对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允许地方性媒体上适当出现方言词语,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其来源主要是人民群众从生活中提炼总结。成都是平原,四面环山,交通相对闭塞。这种地理环境为蜀文化的孕育、保存、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同时又有都江堰的灌溉,气候宜人,自身旅游资源丰富,发达的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造就了一种安土重迁、闲适安逸的生活方式。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就有精彩的描述:北方中国人是“自然之子”,“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而南方中国人则是“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头脑发达,喜欢舒适。”②成都人诙谐幽默,总能把非常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表达出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种客观条件,为四川方言的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方言在报刊使用中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在研究《成都商报》上出现的方言词语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些方言词语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有使用的局限性。
  1.出现方言词语的报道内容多是社会新闻、生活资讯类的,对于公共事务涉及不多,内容显得琐碎
  比如《成都商报》上面出现方言的新闻大多是在市民版、蓉城快报版。当然这是由方言词语表达感情色彩强烈、诙谐的语言特质导致的。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③而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由于报道风格要求严肃、准确、量化,不可能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方言词语。
  2.方言新闻的受众集中在当地居民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外地人有受排斥之感
  方言限定于一方之言, 本地人一下就能理解的意思对外地人来说,就可能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或是失去了趣味。这必然会造成文化沟通上的障碍。本地人大都非常认同自己的传统语言,他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正是他们区别于外地人之处。方言词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给外地人带来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在媒体上出现方言,要有针对性。尽量出现在本地报纸社会新闻版面上,数量以少为宜,既照顾了本地市民的方言情结,又能让外地人领略当地风俗民情,读起来并不觉得有任何障碍。

  注释:
  ①高然:《语言与方言论稿》,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张小兵  刘琼:《方言与文学作品》,《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2期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教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0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