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与信息不完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5:52
朋友九段某日一高兴,飞了一张贴到在下担当斑竹的“经济人俱乐部”(http://www1.vankeweekly.com/asp/bbs2/list.asp?boardid=3),是关于“火星探测”的一个空空幻幻的电视奇想。
话说美国休斯顿宇航控制中心,一排排控制台前,人们正紧张地注视着大屏幕上一艘太空船的运动。在雄壮的“星球大战”音乐声中,探险者号的一节登陆飞船脱离母体,点火缓缓地向火星飞去。登陆船着陆了,一扇门自上而下地打开,登陆船里缓缓地驶出一辆小车,远景是一片死寂的火红戈壁。女记者手持话筒激动地播报:“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火星的生命之谜很快就要解开了。这是人类的探测器第一次在火星着陆,它将为人类开创一片新的空间……”电视的画面旋即换成火星探测车传回的图像:一片荒凉死寂。 镜头切换,是火星居民乌嘎乌嘎家的餐厅,餐桌中间的全息电视传来画外音:“……地球人的探测器今天已经着陆,地点是在啊欧啊欧,欢迎大家来参观,门票是50卡卡。”镜头再转至火星城市的街道。火星人的文明远远领先地球,他们的城市已不见各种奇形怪状的摩天楼,不见拥挤的车流,也没有污染。各种火星植物使这里象个大花园。在一座爬满藤蔓的大门,写着一行火星字:“你想看来自地球的破东东吗?进来吧,只要50卡卡!”
镜头往后推,人们的背影渐渐缩小……镜头继续推,在绿色中一个巨大的沙盘,巨大沙盘的中间有一个黑点,那是地球的登陆船……沙盘一点一点缩小,它的周围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然而,当到了一定的高度,火星出现了,绿色也不见了……
全景推出,红色的星球依然孤独地在太空中运行。地球上,画外音响起:“……据称,此次火星探险基本证实了火星上不存在高级的生命,也没能找到火星有水或曾经有水的证据……探测发回的大量资料还有待科学家们的分析……”字幕打出:THE END。
故事有点长,但的确是一个饶有趣味、不可多得的故事:地球人到了火星人的家园,无端成了火星人观赏的“猴子”,却自以为火星上不存在高级生命。经济学讲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超级“大话”版本。
什么是“信息不完全”?是说没有任何人能够拥有全部信息。对于上面的故事,就存在着这个问题,试问谁能拍下所有这些镜头?答案是,除了全能全知的上帝外,没有人能!因为除了上帝老人家外,无论是地球人还是火星人,谁也不可能“上穷碧落下黄泉”,既知道地球上的事,又知道火星上的事!那么,什么是“信息不对称”呢?直白说来,就是人心隔肚皮,不知道对方想什么。在上面的虚拟故事中,火星人的文明程度更高,拥有更多的信息,他们藏在暗处,地球人在明处,火星人骗了地球人,地球人一无所知还自以为是的,地球人就是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
作为地球人,我们对生存其中的宇宙充满好奇,期冀借助于科学去观测,可是我们如何敢保证我们所谓的“眼见为实”不是星外文明制造的一个骗局呢,或者我们的记忆没有被星外文明“洗脑”呢?这样想来,所谓大千世界其实是“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了。
火星是远了点,可是我们对于身边其他的事情同样不拥有完全信息。譬如,我们对于人脑无知,我们对于他人无知;我们不知道可掬的笑脸背后的承诺是否可信,不知道谁是可以帮助我们打理资产的可靠的同志;我们甚至不知道,明天太阳还会不会照旧升起……
就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言,人类是如此的渺小。然而,人类有时却会自负到致命的程度,误以为可以象操纵手表的发条一样来控制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家会想到我说的就是人类的计划经济实验。想当年,计划经济的神话比火星神话更让人头昏脑胀,世界上清醒的人大概总共不到十个。其中有一个名叫哈耶克的奥地利人非常值得一提。这人在差不多所有人都“看多”计划经济的时候,写了一本超级“看空”的书,叫《通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1944),把计划经济批得体无完肤,认定计划经济不仅没有希望,而且最后会导致对民众的奴役,真是伟大的先知先觉者。哈耶克这么伟大,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洞察到了信息的重要。在他看来,除了市场机制的价格显示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中间的信息收集起来,而计划经济必将遇到无法想象的信息困难,最后肯定行不通。现在只有有点信息经济学知识的人都会觉得道理太简单了,可是,当初,哈耶克说“皇帝什么也没穿”的时候,人们的确是对“信息”犯晕。
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匮乏的状况大为改善,可是信息仍然是不完全的。不仅如此,信息爆炸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象如何区别信息的起假,如何发现有用的信息等等。另外,全球信息沟通变得便利后,有改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一面,可是又带来了新的危险。亚洲金融危机就与信息传播得太快有关。让我们来打个比方。网络时代的地球就象是一间拆掉了无数间小房子的大厅,金融是大厅中的一个麦克风,金融自由化与电子化则好比是把麦克风的音量放到了最大。这时,一旦有任何细微的声音,麦克风都会将声音放大,放大的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再次被放大,如此反复震荡,最后出来的便是令人惊恐的尖叫声。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最初发出的声音有多大,而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大了。
信息的挑战,象火星的挑战一样,依然摆在我们面前。
赵晓